辽景宗是哪个朝代?辽景宗耶律贤有几个儿子_游猎_耶律_南京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景宗 游猎 耶律 南京

辽景宗是哪个朝代

辽景宗(耶律贤,948年9月1日-982年10月13日),字贤宁,辽世宗耶律阮次子,中国辽朝的第五代皇帝。 他即位后,建立嫡长子继承制度,尊号天赞皇帝,改元为保宁,庙号景宗,复设登闻鼓院,重用汉官,革除弊制等,于982年逝世,葬于辽宁北镇的乾陵,谥号孝成康靖皇帝。

主要成就
对内政策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乾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克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纳谏历史也有记载,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袭向他上书,劝谏减少游猎次数,说穆宗时因为贪恋游猎,荒废了政事,结果闹得上下怨气冲天。经过十年征伐,但政局仍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家虽然连年丰收,但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候,但听说陛下也迷恋游猎,这应该收敛自制,防止穆宗时的悲剧重演。况且南方还有北宋的威胁,如果他们听说陛下迷恋游猎,恐怕又要趁机北进了。希望陛下能及时收敛,以国家社稷为重,谋求国运昌盛,官民安宁。

景宗看了后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对郭袭很是赞赏。因为这时北宋已经发动了收复燕云之战,景宗正在全力迎战,他只是收敛了游猎活动,但一心一意地进行政治建设只能等到以后去做了。

辽景宗耶律贤有几个儿子

简介:
景宗耶律贤(948——982),字贤宇,契丹名明扆,世宗皇帝第二子,母曰怀节皇后萧氏。世宗被害时,年仅四岁。由穆宗抚养成人。应历十九年(公元969年),穆宗被害,群臣劝进,即皇帝位,改元保宁。在位初年,支持北汉抵御宋军。宋灭北汉后,于乾亨二年(980年)至南京(今北京市)。领兵亲征,败宋军于瓦桥关东。乾亨四年(982年)九月,病卒于云州(今山西大同)。卒年三十五岁,在位十三年。统和元年(983年)二月,圣宗葬景宗皇帝于医巫闾山,以迂幸朗、掌饮伶人挞鲁为殉。庙号景宗,陵曰乾陵。以陵设州,以奉乾陵。《辽史》记载,乾亨二年(980年)五月,“雷火乾陵松”是时景宗未殂,说明乾陵是在景宗在世时就开始修建的。

详细资料:
深谋远虑为帝位
辽穆宗对反对派的镇压虽然很多,但耶律贤的谋划比其他人都很隐秘,在辽的政权内部也形成了一股较大的势力。当初父亲辽世宗被害时,耶律贤仅仅四岁,在穆宗统治时他逐渐长大,周围也有了一批拥戴的文武大臣。在辽穆宗终于恶有恶报地被侍从杀死后,969年(应历十九年)的二月,在契丹和汉族大臣们的拥戴下,耶律贤继承帝位,改年号为保宁,耶律贤就是辽景宗。从景宗开始,辽的帝位一直就在耶律倍一支中传到了辽末。这和辽后来完成封建化,建立嫡长子继承制有着直接的关系。
景宗即位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为后来圣宗时的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历史上称为“景宗中兴”,内部政治稳定,农牧业兴旺,对宋的战争基本上占了上风。
改革措施
一、重用汉族官员。
汉族官员被辽大量重用主要开始于景宗时期,景宗即位后,先将拥立他即帝位的汉族官员高勋封为南枢密院使,又加封为秦王。原来汉官韩知古的儿子韩匡嗣被任命为上京留守,后来改任南京留守,加封燕王。这说明辽已经把汉官纳入了政权的中枢机构,因为南京留守一职原来一直由契丹宗族担任,属于要职。韩匡嗣的就任说明汉官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由于对汉官的重用,极大地促进了政权机构的进步和工作效率,也促进了契丹的封建化。从此,辽进入了中兴时期,开始向圣宗的全盛期迈进。这就如同唐高祖为“贞观之治”奠基,雍正皇帝为乾隆时期的兴盛奠基一样。
二、整顿吏治。
为了彻底改变穆宗时期的混乱局面,景宗对吏治进行了改革。他向汉官室昉询问治国之道,研究古今各朝代的经验教训,然后运用到改革实践中去。在实施过程中,景宗赏罚分明,大胆地用人,即“任人不疑”。这使得百官克尽职守,丝毫不敢懈怠。穆宗时期的许多弊端很快被清除掉。这样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开始显现出一派清明气象,国力也随之而上升,这是和北宋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
景宗的纳谏历史也有记载,在景宗在位晚期,郭袭向他上书,劝谏减少游猎次数,说穆宗时因为贪恋游猎,荒废了政事,结果闹得上下怨气冲天。现在经过十年的征伐,但政局仍然没有完全稳定。国家虽然连年丰收,但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这正是励精图治的好时候,但听说陛下也迷恋游猎,这应该收敛自制,防止穆宗时的悲剧重演。况且南方还有北宋的威胁,如果他们听说陛下迷恋游猎,恐怕又要趁机北进了。希望陛下能及时收敛,以国家社稷为重,谋求国运昌盛,官民安宁。
景宗看了后虽然没有完全采纳,但对郭袭很是赞赏。因为这时北宋已经发动了收复燕云之战,景宗正在全力迎战,他只是收敛了游猎活动,但一心一意地进行政治建设只能等到以后去做了。
辽宋之战
一、北宋灭北汉之战。
这次战争是由北宋攻打北汉引发的。辽景宗这时正在进行内部改革,对宋采取防御战略,对它的属国北汉也训令不得随意惹是生非,维持边境现状。
在969年,景宗刚即位的时候,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想消灭北汉,结果败给了辽的援军,此后与辽议和,将精力用在了南方,等统一江南之后,宋太祖又回头想再次灭北汉。在976年的九月,宋太祖派潘美等将领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结果在北汉和辽的抵抗下兵败而归,十一月,宋太祖病故,弟弟赵匡义即位,这就是宋太宗。
979年的二月,宋太宗亲自领兵讨伐北汉,辽也派兵救援,结果在辽军渡河时,宋军打败辽军,杀死辽的五员战将。六月,北汉被宋灭掉。
二、高粱河之战。
刚刚取得灭北汉的胜利,宋太宗便过低地估计了辽的力量,想一鼓作气将燕云地区收复,但仓促发动战争,准备不足,结果落得个惨败的结局。
刚灭掉了北汉,宋太宗便将军队调到了河北地区,准备进攻辽的南京(现在的北京)。手下将领说战争刚结束,应该有个休整准备的时间,而且粮草也很匮乏,难以支持长久作战,但宋太宗觉得辽刚吃了败仗,士气正在低落时期,应该乘胜追击,再扩大战果。
战争开始时很顺利,易州刺史献城投降,进军到了涿州,又是并不血刃地接受了投降,宋军兵锋直指南京城。守卫南京的辽将耶律奚底和宋军在沙河初次交战,被宋军打败,退到了清河北面。宋军便将南京包围起来,辽军则坚守不出,等待援军。
景宗见形势紧急,便派名将耶律休哥领重兵相救。耶律休哥将军队兵分两路,一路只有五千人,佯装主力去南京城下引诱宋军交战。而主力骑兵三万则在夜里绕行南面,到了宋军的背后,号令之下,三万精锐以席卷之势猛攻宋军。在现在北京市西南的高粱河一带双方展开了激战,结果,腹背受敌的宋军惨败而退,宋太宗只身出逃,到了涿州(今河北涿县)才弄了辆驴车逃出重围。
这一战,宋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
三、满城大战
高粱河一战,辽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景宗还不满足,为了报北宋围困南京之仇,在高粱河大战结束不久,就在九月发兵讨伐北宋。
十月,两国军队在满城(今河北满城)对阵。
宋军开始时按照宋太宗的命令将军队布成八阵,每阵距离百步,这使得士卒们非常恐惧,心里没有了斗志。宋将赵延进登高望去,只见辽军东西相连,看不到头。于是对负责排列八阵的崔翰说:“陛下将边关之事委托给了我们,是希望我们能克敌制胜,现在敌人的骑兵一字排开,虎视眈眈,而我们却分散布阵,如果敌人猛攻,那我们将怎么应付?我看不如将兵合为一处,这样就可以和敌人一决雌雄了。虽然违抗了陛下分兵布阵的命令,但我们却取得了战役胜利,这不比兵败辱国更好吗?”
崔翰犹豫地说:“万一不能取胜,那该怎么办?”
赵延进说:“如果兵败丧师,我来承担全部责任。”
崔翰仍然觉得不应该擅自改变皇帝的意旨。正在犹豫不决时,镇州监军李继隆也劝说崔翰:“用兵贵在随机应变,怎么能以事先的预料情况约束自己呢?违抗诏命的罪名由我一人承当。”
崔翰听了监军的话这才下决心改变布阵方式,将宋军分成两阵,前后互相呼应。士卒们也很高兴,士气得到恢复。
在决战之前,宋军进行了诈降,辽军督统韩匡嗣信以为真,想纳降,随行的耶律休哥赶忙劝阻道:“宋军军容整齐,锐气十足,这肯定是不肯屈服的,这是在用诈降来引诱我们上当。我们应该严阵以待,静观其变。”
韩匡嗣听不进去,准备纳降,放松了警惕,结果被宋军突袭成功,两阵合攻辽军,韩匡嗣仓促应战,但无法抵御宋军的强大攻势,士卒们也纷纷丢掉兵器逃命。宋军在乘胜追击时遭到了耶律休哥的顽强抵抗,只得退回,辽军这才免于全军覆没。
四、瓦桥关之战
满城决战的第二年,即980年的三月,辽军又开始和宋军交战。辽军用十万重兵围攻雁门(今山西雁门关),宋的代州刺史杨业领兵大败辽军于雁门之北。杨业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杨继业。人们都叫他杨无敌,这次打败辽军之后,辽军一听说杨业的名字,一看见是杨业的旗帜,便望风而逃,匆匆退去。
到了十月,辽景宗亲自到了南京,领兵伐宋。先是围攻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在宋军救援时,被早有准备的耶律休哥击败。宋军在守将张师的率领下想突围而去。辽景宗亲自督战,耶律休哥也亲自临阵指挥,最后张师战死,宋军败退又回到城中。
宋军又隔河与辽军对峙,耶律休哥则率领精锐骑兵强渡,过河与宋军决战,宋军不敌大败而退,辽军又追到了莫州(今河北任丘),与宋军再次决战,宋军损失很大,几员战将也被俘获。辽军也遭到重创,无法取胜,只好退兵。
耶律休哥因为瓦桥关一战立下战功,被加升为辽的于越。
在瓦桥关决战之后两年,982年的四五月间,辽景宗又一次亲自领兵伐宋。这是第二次满城之战。最后被宋将崔延进打败,只好退回。这是辽景宗和宋的最后一战。
当年的九月,辽景宗到达云州(今山西大同)境内,游猎于祥古山(在现在河北宣化境内)的时候得了病,最后在赶往云州的途中死于焦山(今山西大同西北)。
景宗死后,十二岁的儿子耶律隆绪即位,即辽圣宗。

貌似是一个

景宗降虎典故是个什么故事

“景宗降虎”中的景宗,指的是辽景宗。

辽景宗还算是一个不错的皇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使得辽国走向强盛,为后来辽圣宗时期的鼎盛时期奠定了良好基础。

老虎是一个凶悍的动物,一不小心就会伤到人命,其对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人们对虎是“谈虎色变”。

虎种类不少,其中的东北虎是极其凶悍的。东北虎出没于东北,而辽国处于北方,正是东北虎出没的地方。

如此,东北虎就对辽国百姓带来的威胁。

辽景宗作为辽国皇帝,于是就决定解决东北虎带来的威胁,所以他就亲自带兵去擒杀老虎去了。

辽景宗是皇帝,他以皇帝的尊贵身份,都身陷险地、不畏艰辛的去杀虎,如此就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所以就引发了一阵打虎的热潮。

当然,若有擒得老虎、或杀得老虎者,自然得到辽景宗的赏赐,如此就更加激起了人们的积极性。

所以,这次的打虎热潮进行了很久,最终让辽国境内老虎,基本被屠杀殆尽,所剩无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