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法术数择日学大师柏宽论易经与阳明心学的融汇_易经_大难_道长

《易经》为五经之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阳明先生与《易经》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精通《易经》,在贵州龙场悟道的天然溶洞就被命名为 “玩易窝”。在《玩易窝记》中,阳明先生记述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读《易》。提出致良知学说后,阳明先生曾明确指出“良知即是易”。在阳明先生关键的人生十字路口,《易经》中的明夷卦,更是成为他决策的指南针。

《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典籍,它被历代帝王称作“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又被世人称作哲学之母。什么叫哲学?哲学就是处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学问,当然这只是简单的回答。哲学讲的“一分为二”看待事物,事物中的矛盾是对立和统一的关系。也就是《易经》中的“阴阳消长”关系。所以《易经》是哲学之母,大道之源。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

一:明清时期易学的基本格局

明清时期,由于物的形而上学的影响,易学放弃了易的象数学和生命现象方面的研究,也未区分对立(阴阳)和道、理(一阴一阳)的不同,也分不清易的阴阳动静,并且还欠缺认识论指导。简要说来,明代易学只是讨论了几个易学概念是什么,但实际上只是复述以前的认识。关于易学的研究走向简单化和低俗化。王阳明是此时颇具创造性的哲学家之一,而其理论的创造意义则需要放在中国哲学发展的背景中来具体了解。具体而言,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多重方面,无论易学角度还是从中国哲学来看,王阳明心学蕴含普遍的哲学意义。王阳明的思想主张:1、心即理;2、知行合一;3、致良知;4、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5、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展开全文

二、明夷卦:明入地中,以蒙大难

正德元年(1506年) ,是王守仁一生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当时,弘治皇帝去世不久,正德皇帝朱厚照刚刚即位。这个新登基的皇帝从小在溺爱中长大,昏庸荒淫,专喜欢与虎豹等猛兽相伴,调驯、嬉戏。哪还顾得上朝政,于是阉党刘瑾趁机专权,朝政日非。王守仁眼看阉党横行霸道,胡作非为,他义愤填膺,忍无可忍,向正德皇帝上书直谏。这可惹恼了权奸刘瑾。王守仁被下诏狱,廷杖四十,又被指为“奸党”,罚跪于金水桥南,王守仁的身心都受到了莫大侮辱。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刘瑾是一个做事很绝的人,既然有人得罪了他,他就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又把王守仁谪贬为贵州龙场驿驿丞。在阳明先生辗转奔赴贵州龙场的途中,刘瑾派出了锦衣卫追杀。幸得阳明先生足够机敏,制造了一个“假死”现场:将自己的鞋袜丢在钱塘江边,让杀手以为他已投江自尽,才算作罢。

死里逃生的阳明先生,在江中搭上了一艘过往的商船,遇到了暴风,辗转来到了福建武夷山。他的命运在这里出现了转机——阳明先生他乡遇故知,见到了一位老道长——这位老道长竟然是二十年前,阳明先生新婚之夜在江西南昌铁柱宫见过的那位道长,当时两人相谈甚欢,静坐一夜之后分别。谁想到又在阳明先生危难之际重逢?

此时的阳明先生,对人生可能已心灰意冷,他不想去贵州赴任,想拜道长为师,就此退隐深山老林,做一个潇洒自在的隐士。然而,道长阻止了他的遁世之意,劝他不能一走了之:如果逃逸,刘瑾知道你既没死又没有去龙场,这即是欺君大罪,你的全家人都要受拖累。

老道长向阳明先生展现了《易经》中的一卦。这就是成为阳明先生人生拐点的“明夷卦”——《易经》中的第三十六卦,卦辞为:明夷,利艰贞。

“明夷卦”,所谕示的事理就是“明入地中,以蒙大难”——太阳的光明隐没到地下了,政治明星、卓著人才被埋没在大地之下,遭遇大难。历史上,被商纣王囚禁于监狱的周文王(“文王拘而演周易”,文王因为遭受囚禁而在狱中完成了对《易经》的完善),就是明夷卦的典型卦象。“明夷卦”由两部分组成,上部分是“地”,下部分是“火”。火在地下,所以叫”地火明夷”:利艰贞,明入地中,以蒙大难。“明夷卦”启示了阳明先生的未来之路——蒙大难,阳明先生到龙场是遭遇大难,然后在龙场悟得圣人之道。周文王即是如此,蒙大难,铸大成就。

阳明先生精通《易经》,得此天机,自然放弃了隐居山林之念,告别道长,踏上了去往贵州龙场的旅程——“遂决策返”。 贵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王阳明到此地之时,既无住房,又无粮食,只好栖居阳明洞,亲手种粮种菜,折薪取水,苦熬度日。在龙场这既安静又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结合历年来的遭遇,日夜反省。在一天半夜里,他忽然就有了顿悟。此后,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以及后来一系列军事上、教育上的辉煌事功。由此可见,在关键时刻,智慧的指引,有多么关键!

三:龙场悟道之源---易经

王阳明先生龙场悟道的这种精神即是易经中的“乾卦”所折射的精神。六十四卦第一卦就是乾卦,卦辞就是元、亨、利、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内心具有一种不可动摇、不可阻挡的生命能量,体现为一种顽强不屈的心理意志。

《周易·序卦传》中对乾的概念表述,就是“刚也、健也”,刚健的意思。刚,不可动摇,健,不可阻挡。如果说,“乾卦”是顽强奋斗的阳性精神,那么“坤卦”是厚德载物的阴性精神。《易经》的两个基本卦相,一天一地,一乾一坤。所以,君子精神的完整表述,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大哲学系教授温海明的一篇文章,说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而不是《大学》。理由是王阳明在龙场所写的《玩易窝记》中,有着自己在困境中日夜读易的明确记述,“沛兮其若决,联兮其若彻,菹淤出焉,精华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等体悟,与后来所大悟的内容也极为相似。所以温海明教授认为,如果没有龙场读《易》的经历,王阳明几乎是不可能有龙场悟道的。

四、心学与易经的融会贯通

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自然是有名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是王阳明所钦定的宗旨。

易道的最高概括又是什么?易以六十四卦为主体,地位最高的一卦毫无疑问是乾,无论帛书本还是通行本都居第一位,解说的体量和言说中的推重,也不是其他卦所能及,即使是共同代表阴阳的坤卦。乾卦,就是易道的最高代表。对乾卦内涵的最高概括,则正是卦辞仅有的四个字:元、亨、利、贞。

而很多人都没发现,这四个字,其实完全对应着王阳明的四句教。

《易经》乾卦的地位来自纯阳,所以以至阳至刚的华夏族图腾龙为象,又以直指天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立定宗旨。而王阳明也正是个纯阳气质的人,所以学问上有面对朱熹理学主流意识形态强势的只进不退,工夫上有扫除廓清一毫不留的决绝,战场上有一往无前、杀伐决断和迅速推进的气魄,人生中有临危不惧苦难不堕的坚韧,临终时有“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的自语。

最好的证明就是他的阳明之号,道教吕洞宾号纯阳子,王阳明则号阳明子,含义其实完全一样。因为“阳明”二字的本义,就是阳气最盛,《黄帝内经》解释为“两阳合明”。在四象也就是阴阳的四种组合方式中,上下皆阳的两阳之合,则正是乾卦的雏形。乾卦纯阳,乾字本义是日出,日出而有明,这还是阳明。总之,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王阳明都是一个纯粹乾道气质的人,这点恐怕连他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到,这又是一种天意式的对应。

《易经》是儒家五经之首,这五经是易经、诗经、尚书、礼记、春秋。“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易经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接力完成的,它揭示了天地之间的奥秘,所以,三位圣人共同创造的了《易经》,中间包含着深奥的哲理和智慧,帮助我们深入领会行为作用与反作用运行规律。

王阳明心学“致良知”强调“德”,强调“君子敬以直内”,而“知行合一”,正是强调知“德”在前,行“道”在后,也就是坤卦《文言》的“义以方外”,王阳明的认知和实践要高于常人,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地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