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温《知否》才惊醒:为了仕途顺遂,盛纮为何不把女儿送去做妾_老太太_女儿_嫁妆

原著中,齐衡的父亲曾对平宁郡主说过盛纮的仕途:若是盛纮把闺女送出去,没准能混个侧妃。

而且,康姨夫将家中最漂亮的庶女,给了七十岁的安阳王做妾后,王老太太也对康姨母说过:

"难怪你底气硬了,原来是搭上了安阳王。”

可见,把女儿送出去做妾,是会让一家受益的。

“侧妃”可比“妾”高级多了,为了仕途顺遂,盛纮为何不送庶女出去做妾?

盛纮有送女儿做妾的理由

盛家本是商贾出身,盛纮的父亲探花郎又早逝,让没有根基的盛家,更犹如浮萍。

虽然,盛纮有勇毅侯嫡女的母亲为他操劳。可是,勇毅侯府已经衰败,盛老太太也与娘家决裂。

所以,盛纮想仕途顺遂,就必须找关系助力。虽然,盛老太太为盛纮找了得力的岳家,让他在官场上有人照拂,可是:

王家人起初嫌盛纮家世单薄,哪怕娶了王家女儿,可是,盛纮宠幸个妾室,王家人还时不时来敲打一下;

夫人王大娘子更是个大字不识的悍妇,整日打人骂狗,夫妻俩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甚至,王大娘子还私自收礼,逼着盛纮去做事。

所以,将女儿送出去做妾,不仅能让自己官运亨通,还能让岳家人消停。

展开全文

何乐而不为呢?

崇拜“世家清流”的盛纮,为何不把女儿送出去做妾?

庶出的女儿,婚嫁自然会次于嫡出的。好一点是会嫁个穷举人,或某家的庶子 ,给人做妾和填房的更是数不胜数。

不过,康姨夫对于康姨母悄悄把庶女送给顾廷烨做妾时,曾怒骂过康姨母:

“你居然叫兆儿去做妾!我们康家的脸都叫你丢尽了!”

可见,做妾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而一向爱惜羽毛的盛纮,应该不会让女儿去做妾:

1、盛纮很爱他的孩子

盛纮是庶子出身,在年幼时受过苦。所以,庶出的子女,并没有养在嫡母王大娘子身边,反而是跟着各自的生母。而且,对于七个子女,他都是有规划的:

对于女儿们:一直强调出嫁前,不分嫡庶一般尊贵。而且,会时常关心她们的饮食起居,还会对她们进行思想教育。

对于儿子们:长柏和长枫入仕为官,能在官场上互相有个照应,长东栋经商置产,兄弟三人相互照应。不过,盛纮还是为长栋寻了最好的书院。

对此,盛老太太曾对明兰说:

“你老子做丈夫平平,做儿子也不过尔尔,不过当爹却还不坏。他挑女婿媳妇的眼光,大都不错。”

2、盛纮三观较正

康姨母在康家能作妖,是因为康姨夫用了康姨母的嫁妆。

盛紘虽然是庶子,年幼时又受过苦。但是,被盛老太太教养后,他心胸和眼界都非常开阔,不会被眼前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的打算。

所以盛纮的宠妾林姨娘,为了墨兰能高嫁,不止一次提到王大娘子和盛老太太的嫁妆。对此,盛纮的回答是那没出息的男人才整日价惦记女人的嫁妆。

而对于盛老太太和王大娘子的嫁妆,盛纮从来没有想过占为己有:

王大娘子的嫁妆:当初盛纮求亲时便下了决心,太太的嫁他是一个子儿也不动的。

盛老太太的嫁妆:老太太的嫁妆,她爱给谁给谁,盛纮也不会阻止?而且,老太太入盛家门后没有亲子,倘若老太太身后勇毅侯府来讨要剩余的妆奋嫁产,盛纮都不好意思置喙!

虽然,盛纮偏爱墨兰和林姨娘但是,对于王大娘子指出她们的错误时,盛纮会认同。比如明兰和如兰的婚事都有着落了,可没有人瞧上墨兰时,王大娘子对盛纮说:

“说句您不爱听的,墨丫头好的不学,偏和那位一个样儿,爷儿们兴许喜欢,正头的夫人太太们可最不待见那模样。”

对此,盛纮不仅没有反驳,反而在心里叹气。

3.为家联姻盘算

当初,盛纮为华兰选婆家时,曾有三个人选。不过,为了华兰的幸福,选择了三家中,最落魄的忠勤伯府。而长柏的婚事,则定了子孙四十无子方可纳妾的海家。

不过,盛紘只是一个五品文官,在权爵世家的眼里,盛府不算什么。所以,华兰的婆婆忠勤伯夫人总是欺负华兰,变着花的跟华兰索要她的嫁妆。

而平宁郡主知道儿子齐衡喜欢明兰后,更想用一句话,轻飘飘的决定明兰的命运:“他真喜欢,不如待县主过门后,咱们去求了来给衡哥儿做个偏房吧?不过是个庶女,也当得了”

不过,对此齐衡的父亲也赶紧阻止了平宁郡主:

“别别别,你切莫动这个心思!盛兄是个有心计的,你瞧瞧他为一儿一女结的亲事,一边搭上了权爵,一边搭上了清流,他岂肯随意将女儿许人做妾?”

而且,如兰、明兰和墨兰的婚事定了后,忠勤伯府就不敢小觑盛紘了。甚至,墨兰的婆家永昌侯府见盛府日益兴盛,都高瞧了墨兰一眼。

可见,盛紘辛苦谋划儿女的婚事,来稳固盛家的地位,又怎么会轻易让女儿为妾。

4.霸道的嫡母——盛老太太

盛紘的嫡母盛老太太,品性高洁:

勇毅侯嫡女且独女,自幼骄傲,还曾在宫中生活过一段时间;

夫婿过世,宁愿和娘家闹翻也要撑起夫婿的门户,年轻守寡;

扶持庶子,用自己的嫁妆为他铺路,待庶子长大成人后,将盛家的财产如数归还;

庶子考上进士前途有了前途时,勇毅侯府想与盛老太太重修旧好,却送来旁支庶女,盛老太太果断拒绝,并为庶子另娶。

可见,盛家没有盛老太太,就没有今日的兴旺。

曾经生活在盛老太太身边的林姨娘,就是因为自甘堕落,给盛紘为妾,才被盛老太太不耻,最后命令禁止不许到盛老太太面前。哪怕林姨娘在寿安堂哭求,盛老太太也不见。

盛老太太的嫡子也是断了探花郎夫婿的一个妾室的手中,对于妾室这种生物,盛老太太是从心底讨厌的。

所以,如果盛紘为了前途,让女儿做妾,那么盛老太太一定会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甚至,搬离盛府,与盛紘断绝母子关系。

如果,对盛纮有恩的嫡母盛老太太搬出盛府,盛纮的名声肯定会受影响。而以“孝”治天下的古代,为一己私利,送女儿为妾,更弃嫡母不顾的行为,对于盛纮来说,是断了官路。

5.与盛纮对家族的发展路线不符

门生遍布天下的海家,盛紘不敢想。但是,盛紘想把盛家发展成为,略比海家差一点的柳家:

延州柳氏正牌嫡房子弟出身,真正的世代书香官宦,绵延一两百年的世家望族。从前朝起,族中进士举人从没断过,出过两位从一品,三位正二品,其下子弟出仕为官的更是无数,虽不曾位极人臣或封疆大吏,但也是代代簪缨。

而这样的世家望族,大多便是轻生死,重礼法,怎么会让女儿做妾。这和常嬷嬷为了子孙后代的前程,坚决不卖身为奴是一个道理:

如果后代子孙将来要科举入仕,那么他就不能在身份上有硬伤,否则容易在官场上遭人攻击。所以,常嬷嬷可以做过奶娘,但不能入奴籍。

所以,盛家想发展为被人仰慕,不被诟病且以诗书传家的簪缨世家,就不能让女儿做妾。

6.不想“站队”

原著中,庄先生曾说过:大丈夫当忠君爱国,不论外头狂风骤雨,终将过去,要紧关节非得把牢,切不可随意陷入其中,与同僚做无谓争执,做个纯臣才是正理!而盛紘也一直是这样做的:

嫡长女华兰婚事,说明了盛紘的眼界

当初给华兰选夫婿时,盛紘的同年邱敬邱大人曾为儿子来求亲。本来,两家知根知底,如果华兰能嫁到邱家,就不会有被婆婆欺负的戏码了。

不过,邱大人一家都追捧无子的三王爷。而此时,三王爷与四王爷为了太子之位,争的你死我活,也没有一个定论。

这就是一个赌局,赌赢了鸡犬升天,赌输了一败涂地。如果华兰嫁过去,盛紘也会被判定为是三王爷的人。

盛紘不敢拿女儿的幸福去赌,更不敢拿盛家的前程去赌。所以,挑选了已经落败了忠勤伯府。

而这件事也说明了盛紘的眼界,因为,后来三王和四王争了半辈子的太子之位,最后落入了八王爷的手里。而两位王爷,均不得善终,身边的谋臣也或死或流放下狱。

宁愿做闲职韬光养晦,也不为了利益而做出头鸟

盛紘为了进京城为官,提前三年托关系走门路,而且他政绩一直不错。

本来以为他会混进六部之首的吏部,最少也是户部刑部这样的热门单位。可是,盛紘却混进了好似养老院的冷门单位工部。而他这样做的原因:

皇帝年岁已高,储位却人选未定。三王爷和四王爷为了当太子,斗得水深火热。

所以,如果盛紘去了热门单位,很容易被迫站队,不如选个闲职,韬光养晦。

为了盛家未来,把嫡长子放去苦寒之地

盛家的未来要依仗长柏,所以,在长柏考上进士后,做了翰林院的庶吉士,还有得力的岳家罩着。

长柏也不负众望,在圣上面前奏对了两次,却已叫圣上褒奖了一回,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

不过,盛紘为了保护长柏,更保住盛家的未来,让长柏外放,还选了一个地处偏僻的泽县:

皇帝刚刚登基,朝堂不稳,各种势力明争暗斗,与其叫刚入政坛的长柏,被牵扯着趟进浑水,不如先避一避,看看风向如何,免得折了大好前程;

泽县偏僻凄苦,而这样的地位利益纠葛会少一些。只要长柏好好经营地方,与民休息,修桥铺,鼓励农桑,就能做出一番成绩来。

因为盛纮的长远眼光,盛长柏外放后果然政绩斐然,而盛家也做到了满门簪缨——盛紘的三个儿子均入仕为官。

长柏更是封名臣阁的两朝元老,四次入阁,拜相,履及六部十省,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编后语:盛家的兴盛,虽然离不开掌舵人盛老太太。可是,也要盛紘自己能筹谋规划。

自幼受过苦楚的盛紘,终究是没负盛老太太的教诲,将盛家带上了兴盛的康庄大道。

其实,说白了就是外力再强,自己的能力也要匹配。

您觉得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