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期)_工业革命_德国_工业

本文目录

  •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期
  • 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征是什么
  • “工业4.0“概念是哪个国家最先提出的
  • 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成果是什么
  • 工业4.0,什么是工业4.0
  • 会展场馆的会展场馆的经营服务目标
  • 汉诺威展览公司的发展过程
  •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展会历史:
  •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三次工业革命分别在什么时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年代后期;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

1776年 英国 著名发明家 瓦特 制造出第一台有实用价值的蒸汽机,后来经过一系列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万能的原动机”,在工业上得到广泛应用。这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第一工业革命标记: 主要改变传统的手工制作,改用蒸汽机机器替代。

促进了美、俄、德、意的革命和改革,拉开了欧美实惠工业化及现代化进程,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当时中国还处于清朝乾隆年间,也是中国封建集权发展的最顶峰,当时中国国力还非常强大,即便英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仍然视中国为天朝上国。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也开始于英国。

标记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受益:欧美。工业布局,形成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地带,世界经济格局,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在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四、三次革命主要标志:

第一次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广泛应用;

第二次19世纪70年代电力的广泛应用;

第三次20世纪四五十 年代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徽电子技术, 航天技术,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

扩展资料:

一、第四次工业革命简介: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二、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

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的,联邦政府就已经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为《未来项目—“工业4.0”》。

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大约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的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

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

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

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

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加速信息工业革命的同时,正式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

这是一场全新的绿色工业革命,它的实质和特征,就是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经济增长与不可再生资源要素全面脱钩,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脱钩。

以历史视角观察,用工业化的角度观察,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已经来临。中国能赶上这一革命的黎明期、发动期,是不易的、也是万幸的。

第四次工业革命特征是什么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中文名
第四次工业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时间
21世纪—22世纪中叶
发起国家或组织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
分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变等
快速
导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各界观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的,联邦政府就已经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为《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大约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的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

“工业4.0“概念是哪个国家最先提出的

德国是最早提出工业4.0概念的国家,在德国政府推出的《高技术战略2020》中,工业4.0被列为十大未来项目之一。“工业4.0”一词最早出现在2011年德国举行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工业4.0”概念正式由德国“工业4.0小组”提出。

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发明成果是什么

第四次科技革命,是继蒸汽技术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电力技术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计算机及信息技术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人工智能、石墨烯、基因、虚拟现实、量子信息技术、可控核聚变、清洁能源以及生物技术为技术突破口的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基于网络物理系统的出现。网络物理系统将通信的数字技术与软件、传感器和纳米技术相结合。与此同时,生物、物理和数字技术的融合将改变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
中文名
第四次工业革命
外文名
The fourth revolu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时间
21世纪—22世纪中叶
发起国家或组织
中国、美国、欧盟、日本、英国等
分类
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新材料、分子工程、基因工程、核聚变等
快速
导航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促进从生态赤字转向生态盈余

无纸办公并未实现

各界观点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2013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4月7日至11日举行。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家厂商参展。中国以近600家参展商规模成为东道主德国以外的最大参展国。在为期五天的展会中,“工业4.0”概念受到关注。舆论认为,作为工业领域的全球领先展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推动了“第四次工业革命”。参展商和观众们对本届展会都给予高度的评价。
德国联邦科研部专家伯伊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为加强德国作为技术经济强国的核心竞争力,早在2006年的,联邦政府就已经通过了《高技术战略2020》,该战略文件重点为《未来项目—“工业4.0”》。联邦政府从2010年到2013年为高技术战略大约投入270亿欧元,对未来项目的专项投资达83亿欧元。为了进一步落实“工业4.0”的计划,最近德国三大工业协会—德国信息技术、通讯、新媒体协会,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以及德国电气和电子工业联合会(以下简称“三大协会”)决定,三大协会共同建立一个名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平台”的办事处,该平台已正式启动,旨在推动实施联邦政府制定的高科技战略。
汉诺威工博会负责人柯克勒认为,“工业4.0”在本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已成为核心题目,在未来10年至15年,制造业的综合整合将对全球产业产生巨大影响。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悄然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6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1950—),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21世纪发动和创新第四次绿色工业革命,中国第一次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过去200多年世界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上,我们曾先后失去过三次工业革命的机会。在前两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中国都是边缘化者、落伍者,急剧地衰落,由于错失工业革命机会,中国GDP占世界总量比重,由1820年的1/3下降至1950年不足1/20,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重要原因之一。之后中国在极低发展水平起点下,发动国家工业化,同时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即使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中,我们也仅仅是侥幸上了末班车,还是个“后来者”,因为对外开放才成为“追赶者”。但是中国实现了成功追赶,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ICT(信息通信技术)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正在成为领先者。进入21世纪,中国第一次与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工业4.0,什么是工业4.0

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

该项目由德国联邦教育局及研究部和联邦经济技术部联合资助,投资预计达2亿欧元。旨在提升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适应性、资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学的智慧工厂,在商业流程及价值流程中整合客户及商业伙伴。其技术基础是网络实体系统及物联网。

知识点延伸:

“工业4.0” 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其下属6-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

会展场馆的会展场馆的经营服务目标

从总体上来说,会展场馆的经营服务目标主要有:为各种会展活动提供一个合适的场地和舒适安全的环境,并在此基础上提供高效的服务,满足会展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会展场馆工作人员以及租用场馆办公的物业使用者等各方面的需要。实现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场馆经营还要做好合理的规划,搞好会展场馆建筑本体以及场馆内部设施设备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做好场馆的环境绿化、保护、清洁、安全、消防等基本工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场馆的物业使用价值,提高场馆的保值增值。
从根本上来说,会展场馆的最大目标是为客户举办会展活动提供最优的软硬件服务。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会展场馆的经营服务目标应该是围绕客户界面的服务目标。
1.会展活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情况
举办会展活动项目的数量和质量情况,可以说是评价会展场馆经营水平的重要指标。一个会展中心举办多少数量、多大规模、多高层次的会展活动体现着展会的主办单位对会展中心的认可程度。
会展业发达的会展中心,是以其举办展会的数量,尤其是质量取胜的。如汉诺威拥有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博览会——“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和“信息及通信技术博览会(CEBIT)”。每届CEBIT的参展商约7 200家,展出面积365 000m2。法兰克福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消费品博览会(Ambiente&Tendence)”“国际汽车——小轿车展览会OAA)”“国际礼品展览会”和国际“卫生一取暖一空调”专业展览会,以及每年秋季举行的法兰克福书展,据悉,该书展最大的亮点是进行外文书的版权交易,每年全世界约有70%的版权交易是在法兰克福书展上签订的。
我国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的会展业发达地区,会展场馆的使用率较高,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而内陆省份有些会展场馆的使用率只有10%左右,空置率高,效率较低。
2.客户满意度
客户满意度是一个综合指标,按照评价的类别可分为以下几种。
(1)按客户类别分为主办单位的满意度、采购商(买家)满意度、参展商满意度、专业人员的满意度、观众(参会人员)的满意度等。
(2)按服务项目的类别可分为硬件设施满意度、保安服务满意度、工程服务满意度、环境卫生满意度等。
会展场馆方一般是在每次展会活动过程中或展会活动结束后,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获得客户满意度的结果。随着展会评估第三方市场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客户满意度数据将由展会评估的第三方提供。
3.回头客比率
回头客比率是指会展场馆的使用者有无再次使用的意愿与实际行动。场馆的回头客包括组展商、参展商、客商、参会者、搭建商和观众等。回头客的比率高低直接反映出客户层面的经营效果。
4.客户投诉率
客户投诉率的高低是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会展场馆的经营状况。对客户投诉率进行评价时,不要只停留在数量上,要注重对投诉内容进行分析。在实际操作中,一般是将客户投诉分为不同的等级,如严重问题、一般问题和轻微问题等,在评价客户投诉率时,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赋予不同的权重,这样评价才科学合理。

汉诺威展览公司的发展过程

汉诺威德国博览会在中国组织和举办展会已有10年的历史。除了参与中国展览场馆建设外,同时积极将汉诺威品牌展览中国化,除去业内熟知的CeBIT亚洲版外,还将著名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拷贝到中国。2004年10月,将有汉诺威工业博览会5个专业品牌展览会同期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行。该品牌展览涵盖5个专业领域:材料流通技术、能源技术、驱动技术以及工厂自动化;金属处理和再加工。
这5个专业博览会是:第六届中国国际金属加工工业展览会(Metal WorkingChina)、2004亚洲国际动力传动与控制技术展览会(PTC)、2004亚洲国际物流技术与运输系统展览会(CeMAT)、2004亚洲国际电力、电工、电气及能源技术与设备展览会(ENERGYASIA)以及2004亚洲国际自动化技术与设备展览会(Factory Automation ASIA)。这5个展览会将总占地6万平方米,估计会迎来5万名专业观众。
以上预测建立在2003年展会后统计的一系列数字之上。除金属加工工业展览会之外,其余4个展览会吸引了来自53个国家的33000多名专业客人,比前一年增长63%。参展的厂商也增加到909家,增长率为46%。2003年这4项博览会占地4万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了28%。鉴于这些数据,汉诺威德国博览会做出进一步的大胆尝试,纳入相互关联、具有互补性质的展览会,让它们一同亮相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
德国博览会股份公司发言人埃伯哈德.罗洛夫介绍说:“事实上,我们试图将汉诺威博览会的模式介绍到中国去,在那里展示相互联系的工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方乐于接受我们的意图,参展人数增长很快,中国工业界和中国顾客对这一项目很感兴趣。”

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首先,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社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近代中国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
其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是近代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取得较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再次,帝国主义国家不允许中国掌握真正的近代科学技术,他们要把中国作为他们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
第四,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特性决定,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没有坚强的革命意志,力量比较弱小,相对于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力量弱小。
总之,诸多的原因决定了近代工业革命不可能在中国发生。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的展会历史:

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成立于1947年8月16日,以一百二十万马克资金注册成立。时值二战刚刚结束,德国陷入困境,房屋倒塌、工业破产、食品长时间短缺。获胜的西方力量认为使德国经济恢复的唯一方法就是向外界展示他们自己的货物。
为了使企业家、工人和政治家看到经济的复苏,汉诺威市政府决定于1947年8月18日至9月7日举办展览会,于是第一届“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 Vereinigten Leichtmetallwerke (United Light Metal Works)的五个展馆中召开了。这次展会的目的是展出适合出口的布隆迪地区被官方称作为“德国制造”的产品,展会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在21天展期中,来自53个国家的736,000名观众参观了展会。1,300名展商在总计30,000平方米的展馆内展出了他们的产品。签订的订单及商业合约多达 1934份,合计金额31,600,000美元左右。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取得巨大成功,就好像有希腊神话中主管集市与交易的赫尔墨斯神相助,因此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以赫尔墨斯的侧头像作为公司的标志,直到今天。
起初,几乎每个人都怀疑汉诺威无法与被称为“展览会的首都”的莱比锡相比。但是在接下来的几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逐步成为了德国经济奇迹的标志。 1948年,第一个电话通信在展览会和纽约之间建立。1950年,第一个国外展商参加了更名为“Deutsche Industrie-Messe”(“德国工业博览会”),1961年,官方正式采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这一名称。它迅速成为了国际技术和工业的交流平台。
自从1986年,CeBIT展会从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中分出,这两个展会都成为了展览界的旗舰和新风尚的开创者。在汉诺威展览中心举办的其他的有规模的展会在世界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有什么区别

1、首次提出时间不同

德国工业4.0:在德国2013年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中国制造2025:2014年12月,“中国制造2025”这一概念被首次提出。

2、目标不同

德国工业4.0:通过工业4.0战略的实施,将使德国成为新一代工业生产技术的供应国和主导市场,会使德国在继续保持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前提下再次提升它的全球竞争力。

在社会根本上,德国完善的民主法制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障德国制造业健康发展的坚实后盾,更是降低社会生产成本、提升效率的真正利器。

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通过10年的努力,使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为到2045年将中国建成具有全球引领和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3、主要内容不同

德国工业4.0:

1、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2、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该计划将特别注重吸引中小企业参与,力图使中小企业成为新一代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成为先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创造者和供应者。

3、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中国制造2025:

1、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

围绕重点行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性需求,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重点开展行业基础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成果产业化、人才培训等工作。制定完善制造业创新中心遴选、考核、管理的标准和程序。

到2020年,重点形成15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力争到2025年形成40家左右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

2、智能制造工程

紧密围绕重点制造领域关键环节,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支持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依托优势企业,紧扣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

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在基础条件好、需求迫切的重点地区、行业和企业中,分类实施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等试点示范及应用推广。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

到2020年,制造业重点领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30%,不良品率降低30%。到2025年,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实现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    

3、工业强基工程

开展示范应用,建立奖励和风险补偿机制,支持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的首批次或跨领域应用。组织重点突破,针对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急需。

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强化平台支撑,布局和组建一批“四基“研究中心,创建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完善重点产业技术基础体系。

到2020年,4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受制于人的局面逐步缓解,航天装备、通信装备、发电与输变电设备、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家用电器等产业急需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先进制造工艺得到推广应用。

到2025年,70%的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实现自主保障,80种标志性先进工艺得到推广应用,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建成较为完善的产业技术基础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产业创新发展格局。

4、绿色制造工程

组织实施传统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开展重大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低碳技术产业化示范。

实施重点区域、流域、行业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计划,扎实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源头防治专项。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

到2020年,建成千家绿色示范工厂和百家绿色示范园区,部分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下降20%。到2025年,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主要产品单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5、高端装备创新工程

组织实施大型飞机、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民用航天、智能绿色列车、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智能电网成套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核电装备、高端诊疗设备等一批创新和产业化专项、重大工程。

开发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提升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突破共性关键技术与工程化、产业化瓶颈,组织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抢占竞争制高点。

到2020年,上述领域实现自主研制及应用。到2025年,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装备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明显下降,基础配套能力显著增强,重要领域装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