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_工业_工业革命_全球化

本文目录

  • 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

八年级历史知识总结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属于该套教材中“我们传承的文明”部分,在历史教学中则属于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的主题是工业文明的诞生和发展。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又称为现代化。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又可以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6世纪初到18世纪工业革命前,即工业文明的早期阶段。在这一阶段,工业文明首先在西欧兴起。第二阶段是工业革命开始以后到19世纪末。在这一阶段,经过工业革命后,人类真正进入了工业社会,同时工业文明从西欧扩散到全球。第三阶段是20世纪上半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工业文明的全面到来,人类社会有许多不适应,出现了巨大的震荡,也进行了调整和探索。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初。在这一阶段,人类吸取了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工业文明得到顺利推进。第五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是工业文明深入发展的阶段。
本册教材规定的时间范围是16世纪初至20世纪上半期,涵盖工业文明历程的前三个阶段。因此,教材设立了三个单元与之对应。
按照这一指导思想,教材对以往的历史教学的知识结构进行了筛选、重新评价和重新编排。
二、中外历史混编
以往的历史教学体系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分别教授。这种做法有利有弊。本教材采取了中外混编的方式。这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初中学生不需要那么深入细致地分别了解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2.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的一部分,尤其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人类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缺少了中国历史,难以看清世界历史的全貌。3.单独学习中国历史,只从中国内部自身的发展考察历史,不利于正确了解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互动关系。尤其是在工业社会来临之后,世界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整体世界的制约。采取中外混编的方式,可以把中国的文明进程放在世界文明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中国历史。
中外混编不是简单的世界史和中国史的拼盘,而是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需要正确地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给中华文明定位。
作为工业文明,它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产生途径,因此各国的发展道路也有很大区别。一般认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有两种类型,即内发型和传导型。西欧是工业文明的发源地,是由内部因素逐渐积累自发地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称为内发型现代化。北美也属于这一类型。世界上其他大多数国家是在内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受到以欧美为代表的工业文明的冲击,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开始改革,向西方学习,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这称为传导型现代化。中国属于这一类型。
从社会制度来看,在进入20世纪以前,已经步入工业文明阶段的国家无一例外的都确立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传导型现代化国家也模仿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可以说,一直到19世纪末,工业文明表现为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进入20世纪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俄国十月革命创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土耳其经过凯末尔革命和改革创立了落后民族的现代化模式。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长期摸索之后,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并取得了成功。
因此,本册教材划分的和工业文明进程相一致的三个单元中,分别有机地融入了中国历史的部分。第一单元描述了工业文明兴起于西欧时,中国仍然在农业文明的轨道上运行,达到了相当高的农业文明的水平。第二单元描述了欧美经过工业革命,中国明显落后,在西方的冲击下,一边反抗侵略,一边开始探索现代化道路。第三单元描述了中国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成功的过程。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趋势,但每一个民族在这一转变中采取的具体类型不同,选择的社会制度不同,则显示出了文明的多样性。
三、工业文明中的全球化进程
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一个重大区别就是工业文明打破了各民族各地区封闭孤立发展的状态,使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世界各个国家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即全球化。当前,全球化迅猛发展。从人类文明的角度追溯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深刻理解现实是十分必要的,也构成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本册教材涉及的历史时期内,与工业文明的三个发展阶段相对应,全球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单元叙述了新航路开辟后,整体世界即全球化的开始。第二单元叙述了工业革命后,在寻求市场力量的推动下,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第三单元叙述了整体世界形成后,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引起的灾难性后果——世界大战。
全球化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历史的进步。人员的流动,物种的传播,商品的交换,文化的交流,有力地促进了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全球化把首先在西欧兴起的工业文明传播到世界,使亚非拉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另一方面,全球化是以西方殖民扩张为载体的,伴随着侵略与掠夺。全球化过程,特别是早期全球化过程,又是亚非拉地区殖民化的过程。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殖民体系瓦解,发达国家依然居于全球化进程的中心主导位置,建立了对发展中国家不利的不平等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本教材力图全面把握全球化的这两重性,在第一和第二单元中分别做了叙述,既揭露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殖民扩张的血腥,也肯定全球化的进步和积极作用。
四、若干具体问题的处理
1.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关系。
在工业文明的历程中,物质文明起到决定性作用,物质文明的变迁带动了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建设。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分别叙述了工场手工业阶段和大机器生产阶段的物质文明及其带来的全面社会变迁。
2.工业革命。
以往历史教学中把工业革命分为两次,包括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从工业文明的宏观历史进程来看,第一次工业革命仅仅是工业文明全面到来的开始,直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才完成。因此,本教材把两次工业革命作为整个工业革命来处理。
3.社会变迁问题。
与农业文明相比,工业文明意味着全面的社会变迁,而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与以往历史教学体系不同,本教材增加了工业文明全面到来后,全球范围和中国的工厂制、社会结构、都市化、社会生活等内容,以便全面反映工业文明的面貌,同时也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
4.俄国十月革命的性质问题。
以往的教学体系中,给俄国十月革命的定位是开辟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纪元。按照本教材的主题,从工业文明的角度来看,俄国十月革命还有另一个伟大的历史意义,那就是在此前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一统天下局面下,十月革命开辟了新型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从而也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

初中 历史 学习 方法 和技巧虽然说千篇一律,但是,想要真正掌握到精髓,还需要不断坚持下去,初中历史知识点 总结 归纳有哪些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欢迎查阅!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 教育 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对外友好往来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遣唐使;(隋唐时期,中日两国交往密切)唐朝时,已有日本遣唐使到来。

2.回国后:(1)他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性政治改革(2)参照汉字创制了日本文字

(3)在石灰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

3.鉴真: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也不少,最有影响的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直第六次才成功),他在日本十年,精心色记得康招提寺,被日本是为艺术明珠

4.唐与新罗的关系:

(1)派遣唐使节和大批 留学 生到唐朝学习中国 文化

(2)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

(3)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首位

(4)新罗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

(5)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吏

(6)引入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

(7)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国

5.玄奘西游:中国同天竺交往频繁,最杰出的是玄奘,回长安后,写了《大唐西域记》 (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列举唐中外文化交流的三件史实:

日本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游

辉煌的隋唐文化

1.李春和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2.唐都长安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大明宫含元殿气势宏伟,富丽堂皇

3.雕版印刷数的发明:(1)出现:隋唐;(2)《金刚经》:唐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明确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4.医学的发展:“药王”孙思藐,《千金方》

初中历史必备知识总结

科学技术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二、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李时珍和《本草纲目》

共同点:

(1)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费散”。

(2)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著有《本草纲目》。

三、都江堰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它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

四、长城

北:(1)秦长城: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全长一万余里,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

明长城:明朝时,在历代修长城的基础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时间修筑长城。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全长六千多千米。工程坚固,无论规模、质量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结晶。

五、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2021相关 文章 :

★ 2021初中历史复习提纲

★ 2021年初中历史核心常考点汇总

★ 2021初中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 各类历史学习方法

★ 2021八年级历史的复习提纲

★ 2021八年级上历史复习提纲

★ 历史教师工作总结2021

★ 初中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 2021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 2021初三历史中考备考计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