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本周要点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是死猫跳,还是牛回头?
恒指涨势于22,700点停滞不前,与我们于2022年10月底设定的23,000点目标,以及22,500点850周期线仅一步之遥。尽管市场对中国的情绪普遍回暖,股市一路高歌猛进,但数据显示,追踪恒指的最大ETF——盈富基金(2800.HK)的资金仍在外流。油价持续有所表现的论据一向是随着经济重启和复苏,中国将消费更多的石油。据此,能源表现的这一分歧令人费解。另一方面,金属的表现更加可圈可点,并且正逐渐与其历史上同能源的密切相关性分道扬镳。总的来说,大宗商品指数在过去三个月间基本持平,尽管股市风险情绪普遍好转,同时伴随中国重启,经济前景不断改善。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市场节点。 是死猫跳,还是牛回头?我们认为经济周期性复苏,但复苏的道路将是千回百折的。我们专有的LLEI指标预示着未来数月美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但也昭示着我们于2022年10月底预测的市场底部的意义所在。中国的PMI正重回扩张区间,但在岸市场尚未完全云合风应。估值和中国的市值亦表明,去年10月的底部确乎是一个长期转折点。历经约三个月50%的大涨,获利了结的冲动难以忽略。在岸市场尚未对中国PMI重回扩张区间完全云合风应。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
2023年年初以来的资产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宏观线索定价: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高的行业有明显定价修复;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间有所摇摆。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下阶段:当前至3月“两会”前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展开全文
二、 经济前瞻
赵建(西京研究院创始院长):信用、债务与国运
一个国家的债务周期体现着国运周期。发展初期或初期阶段,具有看似无限的“人口红利”,可以大幅度创造现金流和GDP,增量为王,以便快速完成原始积累。此时国家的信用形成看的是GDP的增速以及发展潜力。但是过了“人口红利”高峰,或者进入刘易斯拐点之前,这个国家像人和家庭一样,一定要形成资产和更高形态的信用。 在这个阶段,如果个人不购置不动产,不能有效的将收入现金流量转化为资产负债表存量,那么就无法最大化的享受经济发展的成果。如果加了杠杆,那就是几倍的享受国家发展的成果。然而我们要看清楚这个阶段信用与债务的不稳定性。如果一个国家的信用主要依靠资产抵押形成,并且资产价格与信用扩张能力形成了一个发散而不是收敛的动态路径,那么最终的结局一定是发生金融危机。这个教训,日本的房地产崩溃与美国的次贷危机已经充分的证明。那么这个阶段如何更好的稳定信用和金融体系,一个重要的战略性举措就是:发展好股票市场,建立强大的权益融资能力。从可持续发展的模型和机制来看,就是中国在人口老龄化加速之前,必须用“资本红利”替代“人口红利”, 以便续接上下半场的增长动力,实现长期增长的软着路。房地产创造了信用,债务,以及国运,创造了国民资产负债表和大国财政。但是,由于没有较好的比如房产税这样的现代调节手段,采用的依然是传统的管控方式。中国的中长期债务周期掉头向下,进入了一个大衰退周期。信用和资产负债表也随之进入一个收缩周期。中国经济面临着一个巨大的考验,如果重启周期,必须找到新的信用扩张空间,否则凭空发的债务和货币,只会带来越来越高的通胀。因此,是时候重视中国的信用体系及资本市场建设了,是时候杜绝国家信用滥用发债或货币化的诱惑了,因为那是对国运最大的透支。这也是近期中国股市注册制加快推动的原因。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市场主体预期的新变化
企业部门:2023年初,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企业预期均出现回暖,但走势并不完全一致。一方面 ,服务业在2022年末预期转弱更加严重,但2023年开年恢复也更明显;制造业企业预期自2022年初便震荡下行,至11月已降至荣枯线以下;同时,建筑业企业预期较为平稳。 另一方面,从绝对水平来看,当前服务业、建筑业等非制造业企业信心基本恢复至2022年初水平,但制造业与之仍有差距。 此外,房地产企业预期可能尚未趋势性回暖。居民部门:根据央行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2022年四季度我国居民部门预期呈现以下特点。一是 ,居民收入、就业预期均降至有统计以来新低。二是,居民对未来房价的预期更加悲观,对消费品物价上涨的担忧升温。三是,居民储蓄意愿更加强烈,消费、投资意愿均降至低位。四是,居民在旅游、购房等方面的支出意愿下滑。因此我们认为,2023年一季度居民部门的预期绝对值可能仍处偏低水平。 提振预期政策建议:一是,设定相对偏高、且可完成的GDP增速目标。二是,将赤字率设定在3%以上。三是,用实际行动改善预期,比如尽快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等。四是,出台更多消费支持政策,提振居民消费意愿,推动“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五是,针对民众关注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中长期问题,出台更多改革措施。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春节经济活动乍暖还寒:同比明显反弹,但仍弱于疫情前
春节假期前后的高频数据显示经济活动比较2022 年同期大幅反弹,不过部分指标仍远低于2019 年疫情之前的水平。这与我们在春节前的把脉调查结果一致。随着被抑制的需求释放,春节假期期间电影票房创下有史以来的第二高水平。另一方面,1 月房地产销售、整车货运流量指数和汽车销售走弱,后者部分是由于汽车购置税减免到期和春节假期扰动的影响。对于即将公布的1 月经济数据,我们预计食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或将推升CPI,企业债券发行量同比少增、拖累信贷增速进一步放缓,估值收益或推高外汇储备。我们预计中国经济重启将带动春节假期后经济活动和消费反弹,尽管不确定性犹存。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22年中国区域经济大洗牌:南北新格局与中西部新序章
1、从GDP总量来看,经济大省延续“强者恒强”格局。领头羊广东GDP连续34年排名全国第一,接近13万亿元关口,介于全球第九大经济体和第十大经济体之间。2、从GDP增速来看,经济增长较快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受益于统筹发展与安全、保供稳价背景下的能源开采上升。3、从人均指标来看,城乡收入比继续下降,区域间收入差距缩小。4、百年变局下中国经济南北、东西差距首次出现收窄迹象。一是经济比重“北升南降”。二是经济增速“西快东慢”。5、产业结构:呈现“二升三降”,25个省份三产占比下降。一是疫情对服务业冲击严重。青海、西藏旅游服务业受挫严重,吉林主要是房地产业拖累,海南则受到旅游萎缩和地产下行双重打击。二是能源化工景气驱动中西部工业较快增长。6、需求结构:出口放缓趋势明确,基建投资支撑经济增长,房地产投资和居民消费大幅拖累经济。第一,出口增长较快但已迅速降温,出口结构从消费品转向工业品。第二,居民消费受到疫情影响表现惨淡,消费结构转向基本民生类。第三,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化,基建和工业投资高增长,房地产投资明显拖累经济。一是交通等领域基建补短板是重要增长点。二是能源保供和工业技改带动工业投资。三是东北与西南地区地产投资大幅下滑。
郭磊(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年初的以来的五大宏观定价线索
2023年年初以来的资产基本上围绕着五个宏观线索定价:线索一:居民生活半径快速恢复,接触型服务业引领复苏。从已经完成基数切换的高频数据同比中枢看,2023年经济开局良好,“走出谷底”的过程初步确认。 线索二:相对更为关键的地产、汽车尚未启动,“超额储蓄”释放进一步影响可选消费的逻辑有待继续验证,市场对后续复苏斜率存在疑虑。 线索三:自去年10月下旬趋势逆转后,美元下行、人民币上行,年初以来仍在继续,前者助推了有色金属等资源品的复苏交易,后者助推了外资净流入及中国资产重估。 线索四:欧美经济呈现一定韧性,软着陆预期上升,对应紧缩超预期的风险亦有上行。从国内市场看,出口占比高的行业有明显定价修复;从全球资产看,2月起在交易宽松和交易紧缩间有所摇摆。 线索五:国内市场定价逐步修复,WIND全A指数较2022年底上行8.1%,较10月底低点上行已达14.1%。全A指数较2019年底的三年、四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6.4%、4.8%;对照名义GDP三年复合增长率的7.0%,目前空间仍在但较前期收窄,这一框架可作为我们衡量定价是否存在缺口的一个标尺。 下阶段:当前至3月“两会”前重要的宏观信息有三:一是1月国内社融,它是年初“真空期”最重要的数据。企业对于需求回升的预期叠加地方政府“起步即冲刺”的表态,融资需求应较强。但供给端有待验证,全年毕竟存在节奏;二是1月美国通胀数据,它会影响海外紧缩节奏及全球流动性预期;三是中美关系和外部发展环境,它会影响市场的风险溢价。
余向荣(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的消费:从滞后到引领
大疫三年,消费首当其冲。疫情防控措施限制了消费场景,经济前景不确定性损害了消费者信心。当然,更为重要的是,疫情冲击了服务行业和就业市场,进而影响了家庭收入和消费,造成了“就业-收入-消费”的螺旋式下沉。笔者测算,由于疫情造成的被动减支以及预防性动机,住户部门在2020-22年间大约增持了4.4万亿元超额储蓄。如果再考虑疫情期间家庭资产组合调整,如不动产及风险资产减持、“理财搬家”等,那么至去年底住户部门存款要高于自然增长13.3万亿元。一旦消费者信心改善,无论是4.4万亿元超额储蓄还是更广义的13.3万亿元超额存款都可以转化为购买力,是疫后消费复苏的基本支撑。当然,超额储蓄的分布是不均衡的,较多集中于中高收入家庭。因此,对于受疫情影响较大服务业从业人员和中低收入家庭仍然需要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笔者判断,在疫情期间被压抑得越多的板块在放开之后会反弹得越多。现在,服务、可选、高线城市、线下渠道和跨境消费则会从疫情政策调整中受益更多。随着消费复苏,CPI通胀今年有可能挑战央行3%的警戒线。总体而言,表观CPI通胀从2022年2%增至今年3%附近、核心通胀从0.9%升至2.5%以上在笔者看来并不太难。但是,对于疫后通胀风险仍需保持警惕。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笔者判断央行将保持“谨慎宽松”态势,同时也会准备货币政策正常化。
罗志恒(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稳定宏观税负势在必行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3703亿元,比上年增长0.6%,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增长9.1%;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7879亿元,比上年下降20.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66854亿元,比上年下降23.3%。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规模为近年来之最,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高达2.46万亿元,新增减税超8000亿元。经济持续下行叠加大规模的减税降费导致我国宏观税负持续下滑。税收收入/GDP已降至13.8%,为2013年以来最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GDP下降至16.8%,较2015年下降5.3个百分点;土地出让收入/GDP下降至5.5%,较2020年的高点下降2.6个百分点。 宏观税负水平不是越高越好,但也不是越低越好。大国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财政汲取能力作为支撑保障,否则将造成宏观调控能力下降,如分税制前;收入下行但支出不减的结果就是赤字和债务的上升、财政困境。要通过逐步稳定宏观税负、优化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来解决财政困难,要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提高市场主体信心和微观主体活力,不能寄一切希望于减税降费。当然,也必须正视企业面临的困难、解决宏观税负持续下降但企业税负感偏高的问题。
李宗光(华兴资本首席经济学家):各位,挽救地产大败局,光靠放水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过去半年多来,各级政府采取了大量的房地产支持性政策,虽然疫情管控全面松绑,虽然春节假期返乡高峰下存在返乡置业窗口期,但楼市整体仍旧低迷,预期中的回暖和复苏并未出现。高度的不确定性,使房地产参与各方对未来普遍信心不足。信心不足下,光靠降息、降准、减税、松绑限购限贷等周期性宽松政策,很难说服大家回来。因为市场一旦回暖,周期性政策随时调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要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无疑看到了问题的“病根”。改善社会预期,提振社会信心,应该从改善房地产市场参与各方的信心和预期入手,直面关键问题,采取实质性措施,重新启动房地产良性循环:在最高层面明确房地产“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定位。明确民营开发商也是自己人,支持其依法大力开发房地产。积极处理新房烂尾问题,实质性提升购房者信心。尽快明确房地产新模式的关键内容,消除不确定性,稳定长期预期。那么,新模式的定位和指导方针是什么?关键支柱有哪些?应该尽快对社会公布。不管是新模式,还是长效机制,都不应彻底否定过去20多年的房地产商品化改革,都应该找到降低土地财政依赖的良方,都应该以渐进式、可持续的方式进行改革,而非运动式抓几个坏典型,注意力度、节奏和社会可承受能力,确保房地产市场的平稳有序运行。
伍戈(长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疫后财力
固本培元。新年伊始各地都表达了积极的稳增长热情。疫后财政发力,确是诸多微观主体的期待。然而现实问题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疫三年后,财政尤其是地方财政面临挑战,未来财力将如何接续?这直接关乎政策刺激的强度,以及经济复苏的高度。国际经验表明,财政政策退坡是疫后各国普遍现象,也是内生经济动能修复过程中的必然。从我国来看,三年来受到疫情、地产等多重拖累,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率显著抬升。历史上,前期的资产负债表受损都将滞后地掣肘下一年财政支出的力度。 财政收入端来看,疫后经济正常化将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但难“报复性”增长。地产政策调整有助于土地出让收入降幅收窄,但短期对财政仍是负贡献。央行上缴利润及调转资金等难再高增,或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拖累”。整体财政收入增速有小幅回落可能。展望新年,“以收定支”的财政现实,加之相对审慎的预算赤字安排,或预示着未来财政支出强度是有限的。各地已公布的年度经济增速目标似也隐含了该结论。扩内需可能还是更多地依靠微观主体的内生性改善,外需羸弱下疫后经济复苏或是较为温和的过程。
沈建光(京东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从居民资产负债表看拉动消费政策
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主要构成来看,2023年如果房地产市场能够逐步企稳、资本市场出现回暖,居民部门的财富效应将有所显现,再结合前期积累的高额储蓄释放,2023年中国消费复苏具备较大潜力。当然,这仍然需要就业和收入增长为前提的。相对于美国的情况,中国居民资产负债表以下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差异,其对消费恢复的影响值得重点关注:第一,中国居民住房资产占比远超美国,房地产下行显著制约消费增长。第二,中国金融资产占比不及美国,资产配置方向单一。第三,中国社保体系不完善,个人养老保险短板也是阻碍消费的重要因素。 拉动消费的三点政策建议:首先,供需两端政策进一步发力,尽快扭转房地产下行对消费的拖累作用。其次,加大财政对居民的转移支付,发挥提振消费的催化剂作用。最后,加快完善社保体系和个人养老保险,也是强化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期之策。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2023年工业企业利润展望
2022年工业利润同比收缩。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探底,全年同比收缩4.0个百分点,不仅远低于2022年相对2019年18.5%的复合增速,也是十余年间利润降幅最大的一年。展望2023年,我国工业企业利润有望回升,基准情形下增速可能达5%-8%。从量、价和利润率三个维度出发:首先是量,预计2023年工业增加值增速上行1个百分点左右(2022年增速为3.6%,预计2023年回升至4%-5%);而后是价,PPI增速中枢下移4-5个百分点(2022年为4.1%,预计2023年降至收缩区间);最后是利润率,企业营业利润率增速回升8-12个百分点(2022年跌幅为-10.6%,2023年利润率相对平稳)。结构上,结合我们对2023年中国经济各项终端需求变化的判断,预计2023年工业企业利润的亮点将集中于原材料和消费制造板块,装备制造板块利润增速上行弹性相对有限,而上游采矿板块利润增速可能较快回落。
三、 投资策略
张明(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2022年中国投资者在减持美国国债吗?
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在2013年11月达到历史性峰值,过去10 年内总体上下降了三分之一(33.9% )。然而,仅仅在2022 年的前11 个月内,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规模就下降了18.5% 。这说明中国投资者在2022 年的确出现了加速减持美国国债的趋势。不过,减持美国国债包括被动减持与主要减持。从本文的国际比较来看,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的行为表现出与其他一些国际投资者明显不同的特征。从中国投资者持有美国国债占中国外汇储备的比重来看,2022年这一比重下降较快(由2021 年12 月的32.9% 下降至2022 年11 月的27.9% ,下降了整整五个百分点),说明中国投资者可能对美国国债存在主动减持行为,并可能正在加快外汇资产配置的多元化。2022 年中国投资者对美国国债的显著减持,与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政府对俄罗斯实施的金融制裁很可能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洪灏(思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是死猫跳,还是牛回头?
恒指涨势于22,700点停滞不前,与我们于2022年10月底设定的23,000点目标,以及22,500点850周期线仅一步之遥。尽管市场对中国的情绪普遍回暖,股市一路高歌猛进,但数据显示,追踪恒指的最大ETF——盈富基金(2800.HK)的资金仍在外流。油价持续有所表现的论据一向是随着经济重启和复苏,中国将消费更多的石油。据此,能源表现的这一分歧令人费解。另一方面,金属的表现更加可圈可点,并且正逐渐与其历史上同能源的密切相关性分道扬镳。总的来说,大宗商品指数在过去三个月间基本持平,尽管股市风险情绪普遍好转,同时伴随中国重启,经济前景不断改善。我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市场节点。 是死猫跳,还是牛回头?我们认为经济周期性复苏,但复苏的道路将是千回百折的。我们专有的LLEI指标预示着未来数月美国经济将进一步放缓,但也昭示着我们于2022年10月底预测的市场底部的意义所在。中国的PMI正重回扩张区间,但在岸市场尚未完全云合风应。估值和中国的市值亦表明,去年10月的底部确乎是一个长期转折点。
历经约三个月50%的大涨,获利了结的冲动难以忽略。在岸市场尚未对中国PMI重回扩张区间完全云合风应。
刘煜辉(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周期的超级窗口已来临,“帆动”之后待“心动”,未来市场这类风格会占优……
从整个经济系统来看,我们现在突出的一个矛盾是,这个系统中的各个主体,信用意愿和信用能力都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今天中国宏观政策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千方百计把中央的信用放入到经济系统中,把整个经济系统面临的信用能力和信用意愿要坍塌的状态顶起来。面对去中国化脱钩实质性的发生,意味着我们的外需未来将面临一个持续的、长时间的趋势性压力。美国可能要承受相当长时间的通胀压力,在美国推动的新的供应链重构完成之前,这个压力都很难缓释和消除。意味着美国的利率会长时间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甚至长时间维持倒挂。我们对外3.4万亿美金的供给端净敞口,面临着外需趋势性因素的长期冲击,这意味着这个敞口需要庞大的内需消化。如果内需不能找到足够的增长,整个经济面临的主要矛盾就不是“胀”,而是“缩”。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意味着中国的宏观政策完全可以实施更大胆、更激进、更突破的尝试,这个条件是具备的。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恐怕是一个“强预期弱现实”的状态,但“弱现实”并不意味着市场对应的是一个risk off的状态。它意味着后面会有更强的政策的发生,直至逼向中央信用全面直接的下场,就是中国推出突破常规范式的宏观政策。所以,今年市场面临的政策环境,很有可能是强复苏的预期,弱复苏的现实,产生的是下一期更强的政策预期。
李迅雷(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期待全面普涨的大牛市不现实,政策工具还有很多可用,今年低估值品种可能机会更多……
以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的加息已经进入到末尾阶段,我们不能说2月份加息之后,美联储加息就终止了,但即便还会有,我个人判断最多还有两次。中国的长期压力来自于内需,短期压力是出口,出口虽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但是对于就业的支持还是非常大的。不能够想当然地认为,只要经济结构调整完毕,产业政策到位之后,还可以维持一个高增长。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基本上可以以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来衡量,因为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代表了长期的投资回报率。过去依赖于房地产增长的模式已经很难持续下去了,所以我们还是要把过去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慢慢转向消费拉动。稳增长肯定是能够实现的,因为去年的基数比较低,在目前的环境下,全年GDP的增速应该能超过5%。从消费的品种来看,我们要清醒认识到现在缺乏热门品种,比如说由于房地产周期性的下行,居民的购房意愿下降,房地产的住房销售面积、销售金额今年预计还会下降。跟楼市相关的像彩电、空调、电梯、厨卫用品等等需求会明显下降。车跟手机不一样,换一部手机的成本相对比较低,但汽车作为耐用消费品、可选消费品,它可能会达到一定的饱和度。所以我的判断是,2023年汽车恐怕不是很乐观。今年低估值的品种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尤其对于一些大蓝筹、央企,这些企业的改革,应该会走在市场的前面。如果想从注册制试点到全面注册制改革,那就意味着统一大市场,意味着各个环节各个板块的打通。目前来讲,虽然A股的估值水平处在一个比较低的位置,但港股的估值水平更低,在这方面会不会带来新的机会?短期可能没有机会,长期差距缩小是必然的。2023年的债券市场可能是一个中性水平,波动会比较大,结构性机会可能还会有,但不太会有大的机会。期待一个全面普涨的大牛市,还是不现实,毕竟经济的基本面还有诸多的问题,存在各方面的不确定性。所以如果A股市场有机会,更多还是体现在结构性方面。
四、 货币和经济政策
钟正生(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山雨欲止”——2023年2月美联储议息会议解读
1、会议声明:加息放缓至25BP,保留“持续加息”措辞。2、鲍威尔讲话:承认通胀比预期回落更快,漠视金融条件放松。3、政策逻辑:“山雨欲止”。未来一段时间,美国通胀能否持续回落、“软着陆”能否兑现,仍有不确定性。 4、市场展望:积极延续,风险未散。由于本次美联储会议的定调十分“鸽派”,我们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市场情绪可能保持积极。具体来看:1)美股“金发女孩”行情或难持续。2)10年美债利率易下难上。3)美元指数下跌空间有限。
廖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过去12年我国经济的增速换挡及其结果
过去的1 2年,即从2011年至2 022年,除2 020 - 2022年间受新冠疫情冲击大幅波动外,我国经济或GDP(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持续并逐年地放缓,且放缓的斜率还不小。超高速增长后告别起飞阶段而向成熟阶段迈进,随之增长速度放缓。过去1 2年正是我国经济从起飞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增速从前3 3年的超高速水平放缓,从而换挡至一个较低的水平是经济发展阶段演进的自然结果。就高速或超高速增长期后的第一个十年的GDP年均增速相对于高速或超高速增长期年均增速的下降幅度而论,我国为 33%,大幅低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4 5 - 57%,说明我国经济在超高速增长期后的放缓速度明显慢于这些经济体在高速增长期后的放缓速度。这是我国经济在如何告别经济起飞方面优于其他经济体之处。很多人会认为,增速放缓的结果必然是经济规模扩大有限。但实际的情况却是,由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过去1 2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在前3 3年迅猛扩大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扩张,与美国的差距显著缩小,对其他经济体的领先度不断扩大。继近3年进入中高速增长区间后,相信今后1 8年至2 040年我国经济将在科技跃进、产业升级、城市群崛起和进一步改革开放四大引擎的驱动下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此前景下,我国经济规模将再上新的台阶,与美国的差距将继续快速缩小,预计于2 030年或之前按汇率计算反超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并进一步拉开对其他经济体的领先度;人均GDP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则近在咫尺。
一周新闻热点20230206-0212
最新疫情追踪
国家医保局: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据国家医疗保障局8日消息,国家医保局医药管理司负责人就新上市国产新冠治疗药品医保支持政策答记者问。他表示,目前获批上市的国产新冠治疗用药已全部被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其中,中药“三药三方”和阿兹夫定片已正式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氢溴酸氘瑞米德韦片、先诺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等药品临时性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中国发展网)
霍普金斯大学将停止报告新冠疫情数据当地时间2月10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新冠资源中心”宣布,该中心将于今年3月10日起停止搜集和报告新冠疫情数据。这意味着,这个曾经为人们了解世界各地的新冠疫情形势提供了很大帮助的机构,以及该机构最为知名的新冠疫情世界地图,将成为历史。(环球时报)
房地产新闻一览
稳楼市措施密集出台,50省市县下调房贷利率据中指研究院数据,截至1月31日,已有50省市(县)出台53项政策,多地继续出台优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多地节后下调首套房贷利率,已有超20城降低首套房贷利率下限至4%以下。多位业内人士表示,今年优化信贷政策预计将是地方支持刚需和改善需求的发力点,未来按揭贷款政策力度有望继续加码;同时,随着政策持续优化效果的显现,一二线城市将率先复苏,全国市场也有望于二季度企稳。(证券时报)
房企1月融资同比环比均降中指研究院2月7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1月房地产企业非银融资总额为508.5亿元,同比下降33.1%,环比下降27.0%。从融资结构来看,据中指研究院监测,1月信用债规模占比58.4%,境外债占比13.2%,信托占比3.1%,ABS融资占比25.3%。具体而言,房地产行业信用债融资297.2亿元,同比基本持平,环比下降27.6%;境外债发行67.3亿元,同比下降21.2%;信托融资15.6亿元,同比下降82.2%,环比下降81.9%;ABS融资128.4亿元,同比下降55.5%,环比下降36.0% 。(上证报)
武汉:动态调整住房限购范围在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武汉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提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居民家庭合理住房消费,结合房价和新房库存情况动态调整住房限购范围。在我市住房限购区域购房的居民家庭可新增一个购房资格,在非限购区域拥有的住房不计入居民家庭购房资格认定套数,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在限购区域购买首套住房的可实行购房资格“承诺办、容缺办”。(每日经济新闻)
哈尔滨:非哈市户籍在哈购新房可享万元补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哈尔滨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具有哈市户籍、符合生育政策,在2021年10月29日以后生育第二或第三胎的家庭在9区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凭网签备案《商品房买卖合同》、本人身份证明、购房交款票据、《不动产权证书》、户口簿和出生医学证明等,分别给予1.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资金由市财政承担。非哈市户籍的个人在9区购买首套或第二套新建商品住房,凭网签备案《商品房买卖合同》、本人身份证明、户口簿、购房交款票据、《不动产权证书》,给予1 万元一次性购房补贴,补贴资金由市财政承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网站)
山东全面推行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登记模式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日前发布《关于促进经济加快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暨2023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第二批)》,文件共六部分37条政策措施。其中明确,支持各市采取发放购房消费券等多种形式促进住房消费。对新购买家庭唯一住房或第二套改善性住房,可通过适当方式予以支持。全面推行二手房交易“带押过户”登记模式,优化二手房交易流程。对多子女家庭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的,允许各市适当上浮公积金可贷额度。(中新财经)
河南首批“保交楼”专项借款项目交房时间表: 10月底前全部交付2月7日,河南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会上通报了2023年重点工作。在保交楼、化风险方面,会议提出,围绕第一批专项借款项目10月底前全部建成交付、第二批年底前交付50%目标,发挥“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机制作用,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目标任务。加快推进项目资产变现,促进专项借款资金快进快出、循环使用。推动有关金融机构逐个落实保交楼项目配套融资,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大河财立方)
山东临沂:购买首套住房申请公积金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降至二成近日,临沂市发布《临沂市住房公积金中关于抓好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政策落实的通知》。多孩家庭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方面,通知提到,自2023年2月4日起,符合国家政策生育二孩、三孩及以上的职工家庭,在临沂市购买普通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的,最高贷款额度二孩家庭提高10万元(单缴存职工贷款额度上限60万元,夫妻双方缴存贷款额度上限90万元),三孩及以上家庭提高20万元(单缴存职工贷款额度上限70万元,夫妻双方缴存贷款额度上限100万元)。商转公最高贷款额度为50万元。在临沂市购买首套普通自住住房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 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30%降至20%。(澎湃新闻)
山东威海:首套房公积金贷款首付两成提高多孩家庭贷款额度2月5日,据山东省威海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官网,威海市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使用政策的通知》。《通知》显示,下调首套住房首付比例。购买首套自住住房申请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由30%下调至20%。同时,提高多孩家庭贷款额度。有未成年子女的二孩及以上家庭购买自住住房的最高贷款额度提高10万元。在放宽申贷缴存时限方面,职工申请公积金贷款的缴存时限由连续足额缴存12个月放宽至6个月。《通知》还提出,放宽商转公申贷条件。商转公贷款取消办理商业住房贷款不超过三年的限制,调整为取得房屋不动产权证后即可申请。(澎湃新闻)
多地下调首套房贷款利率各地出台的各项措施,不断降低了购房门槛和成本。今年以来,随着购房者对经济发展和自身收入的预期改善,购房市场热度持续上升。1月5日,央行、银保监会发布首套房贷款利率动态调整机制,房价环比及同比连续3个月下跌的城市可以阶段性取消首套房贷款利率下限,政策发布以来,包括郑州、沈阳、福州、厦门等超过20城市下调了贷款利率,其中,广东珠海的首套房利率最低,可达3.7%。(央视财经)
基金新闻一览
2023年首单公募REITs上市2月8日,2023年首单公募REITs——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上市,至此全市场已上市REITs数量增至25只。作为国内首只民企仓储公募REITs,嘉实京东仓储基础设施REIT计划募集总额17.57亿元,战略投资者、网下投资者和公众投资者总认购金额为718.16亿元,网下投资者认购金额超126倍,公众配售比例为0.46%。(证券日报)
证监会同意“基金E账户”APP公开试运行 近日,证监会同意中国结算启动公募基金账户份额信息统一查询平台暨“基金E账户”公开试运行。“基金E账户”APP已在各大手机应用商店上架,试运行期间投资者可通过持有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获取邀请码进行注册使用。“基金E账户”为个人投资者提供公募基金账户及份额信息的“一站式”查询服务,旨在解决广大中小投资者遗忘账户、查询繁琐等行业服务痛点。后续,证监会将督促中国结算持续做好“基金E账户”的建设运营工作,不断优化与拓展系统功能,适时正式上线,为广大公募基金投资者提供更为便捷优质的服务。( 证监会)
QDII基金规模创新高 近九成年内实现正收益截至2月7日,今年以来全市场近九成QDII基金实现正收益,其中104只产品净值增长率超10%。投向美股市场的QDII基金表现更为强势,业内人士表示,2023年可能成为美股科技股较好的长期买入时间窗口。同时,QDII基金规模再创新高。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市场共有222只QDII基金(不同份额合并计算),规模达3267.81亿元,相较2021年末的2384.13亿元,增幅超37%。(中证报)
逾九成头部私募1月份实现正收益 30家量化私募名列其中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92家证券类百亿元级私募1月份平均收益率达到4.26%。其中,有89家实现正收益,占比为96.74%。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头部私募业绩压力相对更大,尤其是在春节前后面临赎回高峰期,整体业绩很难有较好表现,但得益于A股市场1月份表现良好,头部私募均有不错收益。(证券日报)
迷你基金霸屏业绩榜开年以来,A股市场情绪迅速升温,在ChatGPT等强势概念带动下,计算机、电子等板块表现强势。在结构性行情显著的情况下,踏准行情的基金净值飞涨。从基金今年以来的业绩表现看,半数偏股型基金涨幅超过5%,300多只偏股型基金涨幅超过10%,更有多只偏股型基金涨幅超过20%。不过,领涨基金几乎都是迷你基金,今年以来业绩排名前15的基金规模均不足3亿元,规模最小的基金仅有几百万元。(上证报)
中基协:2022年私募基金管理人检查、处分数量创新高 2月8日晚,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发布《2022年度基金业协会自律案件办理情况综述》介绍,2022年,中基协对803家机构启动自律检查,通过异常经营程序对25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登记,对71家私募基金管理人采取自律管理措施,对48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及78名责任人员采取纪律处分措施,检查、处分数量创新高。(证券日报)
经济新闻一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纲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必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新优势,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在推动经济质量效益型发展方面提出:树立质量发展绿色导向。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产品资源效率对标提升行动,加快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高耗能行业低碳转型。全面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制造、绿色建造,健全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大力发展绿色供应链。建立绿色产品消费促进制度,推广绿色生活方式。强化质量发展利民惠民。开展质量惠民行动,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推动企业加快产品创新、服务升级、质量改进,促进定制、体验、智能、时尚等新型消费提质扩容,满足多样化、多层级消费需求。(新华社)
国家发改委召开全国价格工作视频会议部署做好2023年价格工作 据国家发改委网站9日消息,2月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全国价格工作视频会议,总结2022年价格工作,部署2023年任务。会议认为,2022年,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在加强重要民生商品和大宗商品保供稳价,深化煤炭、电力价格改革,稳定市场预期,规范市场价格行为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实现物价平稳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强调,2023年各级价格主管部门要以稳物价为重点,强化市场保供稳价、深化重点领域价格改革、规范价格和收费行为,突出问题导向、责任导向、速度导向、超前导向、细节导向、作风 导向,推动价格工作迈上新台阶,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新财经)
央行:加强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监管2月9日,人民银行发布2023年“1号令”,正式发布《金融控股公司关联交易管理办法》(下称《办法》),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办法》明确金融控股公司承担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管理的主体责任。《办法》共七章四十八条,包括总则、金融控股公司的关联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内部管理、报告和披露、监督管理和附则。《办法》界定了金融控股公司关联方以及金融控股集团的关联交易类型,明确禁止性行为,要求其设置关联交易限额。《办法》还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善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报告和披露制度,建立专项 审计和内部问责机制。《办法》明确提出,金融控股公司承担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管理的主体责任,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原则,准确、全面、及时识别关联方和关联交易,推动金融控股集团规范开展关联交易。附属机构积极配合金融控股公司对金融控股集团开展关联交易管理。《办法》要求金融控股公司完善关联交易定价机制,建立健全关联交易管理、报告和披露制度,建立专项审计和内部问责机制。(券商中国)
国资委:今年央企投资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等重点领域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中央企业投资管理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知要求,2023年中央企业要围绕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聚焦国家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强链补链等重点领域,明确扩大有效投资的主攻方向,加大战略类、发展类项目投资布局,加快实施一批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贝壳财经)
13部门印发通知进一步降低招投标交易成本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3部门印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进一步降低招标投标交易成本的通知》(简称《通知》),推出多项举措加快推动招标投标交易担保制度改革,降低招标投标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交易成本,优化招标投标市场营商环境。《通知》给出了“严格规范招标投标交易担保行为”“全面推广保函(保险)”“规范保证金收取和退还”“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鼓励减免政府投资项目投标保证金”“鼓励实行差异化缴纳投标保证金”“加快完善招标投标交易担保服务体系” 七大具体政策措施。其中,在企业较为关心的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问题上,《通知》明确要求2023年3月底前,各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和企业组织开展清理历史沉淀保证金专项行动,按照“谁收取、谁清理、谁退还”的原则,督促招标人、招标代理机构以及其他受委托提供保证金代收代管服务的平台和服务机构全面清理投标保证金、履约保证金、工程质量保证金等各类历史沉淀保证金,做到应退尽退。(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 环比上涨0.8%2023年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1%。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2.1%;食品价格上涨6.2%,非食品价格上涨1.2%;消费品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1.0%。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0.8%。其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5%;食品价格上涨2.8%,非食品价格上涨0.3%;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价格上涨0.8%。( 国家统计局)
央行:将消费金融、理财和金融资产投资三类公司纳入金融统计央行在《2023年1月金融统计数据报告》中表示,自2023年1月起,人民银行将消费金融公司、理财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三类银行业非存款类金融机构纳入金融统计范围。2023年1月末,三类机构贷款余额8410亿元,当月增加57亿元;存款余额222亿元,当月增加27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
央行: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 央行数据显示,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4.9万亿元,同比多增9227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57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34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231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4.68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51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5万亿元,票据融资减少4127亿元;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减少585亿元。(央行网站)
央行:1月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2.6% 央行发布数据,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8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5.52万亿元,同比增长6.7%,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3个和8.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11.46万亿元,同比增长7.9%。当月净投放现金9971亿元。( 证券时报)
2022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同比增长32%国家外汇管理局2月10日发布2022年四季度及全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中,经常账户顺差4175亿美元,仅次于2008年的历史最高值,较2021年增长32%,顺差规模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3%,继续处于合理均衡区间。( 新华社)
国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出炉2月8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发布国内首份《中国知识产权保险发展白皮书(2022)》。根据白皮书,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累计为超过2.8万家企业的近4.6万余件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及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提供逾1100亿元风险保障。下一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将继续围绕知识产权保险等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创新强化跟踪研究和专题研究。(中国经济网)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管理局发布《关于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试点实施往来港澳人才签注政策的公告》称,为便利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从事科研学术交流活动,促进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2023年2月20日起,六类人才可申请特别签注,特别签注持有人可以在签注有效期内多次往来港澳地区,每次在港澳停留不超过30天。(新华网)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部综合性法规出台广东省人大常委会2月8日公布的《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促进条例》提出,支持合作区构建技术创新与转化中心,创建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这是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首部综合性法规,3月1日起施行。《条例》共八章66条,对合作区治理体制、规划建设与管理、促进产业发展、便利澳门居民生活就业、推动琴澳一体化发展和法治保障等六个方面作出规定。《条例》提出,支持合作区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私募股权投资等金融业态,支持在合作区创新发展财富管理、债券市场、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鼓励合作区营造 与港澳、国际接轨的金融营商环境,探索构建适应合作区高水平开放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中证报)
2022年保险资管业协会登记产品规模超1万亿元记者从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获悉,2022年,协会共登记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保险私募基金529只,登记规模10507.21亿元。具体来看,债权投资计划485只,规模8711.78亿元;股权投资计划23只,规模577.15亿元;保险私募基金21只,规模1218.28亿元。截至2022年底,协会共登记(注册)债权投资计划、股权投资计划和保险私募基金2882只,登记(注册)规模6.33万亿元。(新华网)
我国个体工商户超一亿户据市场监管总局公众号10日消息,我国市场主体数量从2012年的5500万户增长到2018年的1.1亿户,到2022年底市场主体已快速增长到1.69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历史性地跃上1亿户的大台阶。个体工商户是我国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的市场主体。上亿的个体工商户占我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 每日经济新闻)
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上线,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均1元起购 10日,首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正式上线。记者在银行网点了解到,虽然产品刚刚上线,但是已经有不少市民来银行咨询、购买。根据中国理财网的公告,首批发售的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包括3家银行理财公司的7款产品,全部为公募类净值型开放式产品,除1款产品为混合类产品外,其余6款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产品。产品1元起投,年限从1年期到3年期不等。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柜台和手机银行购买。 (央视财经)
142家险企披露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人身险财产险经营业绩分化截至2月7日,已有142家保险公司(含59家人身险公司、73家财产险公司、10家再保险公司)披露2022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整体来看,保险业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人身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经营业绩出现分化。在净利润方面,2022年四季度有89家保险公司实现盈利,占比超六成。其中,财产险公司明显优于人身险公司,经营业绩分化明显。盈利的财产险公司达54家,占比73.97%;受疫情和销售队伍调整等因素影响,盈利的人身险公司仅28家,不足一半。在披露数据的142家保险公司中,有7家为AAA类,13家分别为C类或D类。(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额去年超6万亿元 创历史新高 全球碳市场总交易规模去年达到8650亿欧元(约合6.3万亿元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金融信息公司路孚特(Reinitiv)近日发布的报告披露了上述信息,这是全球碳市场交易额连续第六年增长。2021年,全球碳市场总交易额达7620亿欧元(约合5.5万亿元人民币),是2017年总交易额的五倍以上。去年,总交易额再度增长了13.5%。根据路孚特的统计,2022年,全球碳市场共交易125亿吨碳配额。尽管交易量较2021年减少了21%,但由于碳价持续上涨,全球碳市场交易额仍实现了可观增长。( 新浪财经)
财政部:2022年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逾5万亿元据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统计,2022年,我国农业保险为1.67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5.46万亿元,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192亿元,同比增长23%,巩固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全球第一地位。其中,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财政部官网)
2022年度个税汇算3月1日开始中国国家税务总局6日发布公告,2022年度个人所得税综合所得汇算清缴办理时间为2023年3月1日至6月30日。2022年度终了后,居民个人需要汇总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取得的工资薪金、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四项综合所得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和符合条件的公益慈善事业捐赠后,适用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税率并减去速算扣除数,计算最终应纳税额,再减去2022年已预缴税额,得出应退或应补税额,向税务机关申报并办理退税或补税。 (中新网)
多家银行上调同业存单备案额度截至目前,已有逾300家商业银行公布2023年同业存单发行计划。其中,多家银行备案额度较上年有所提升,还有部分银行备案额度超万亿元。大型银行中,除邮储银行尚未公布2023年发行计划外,其余五大行计划发行额度均有所提升。其中,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备案额度均比上年上调超过3000亿元。股份行中,浦发银行、光大银行2023年备案额度较上年提升超1000亿元;平安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2023年备案额度与2022年持平。此外,还有多家中小银行上调备案额度,包括江苏银行、宁波银行、北京银行等。(中证报)
乘联会: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129.3万辆 同比减少37.9%乘联会数据显示,2023年1月乘用车市场零售达到129.3万辆,同比下降37.9%,环比下降40.4%。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38.9万辆,同比下降7.3%,环比下降48.2%。12月出现的新能源销量走缓特征仍在延续。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3.2万辆,同比下降6.3%,环比下降48.3%。(金融界)
国家发改委:将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据国家发改委官方微信公众号消息,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1月30日-2月3日当周,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为4.96:1,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确定的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启动中央冻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央广网)
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近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巴西中央银行签署了在巴西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合作备忘录。巴西人民币清算安排的建立,将有利于中巴两国企业和金融机构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交易,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投资便利化。(中国人民银行)
海关总署与澳门海关签署AEO互认安排2月7日,海关总署与澳门海关签署《海关总署和澳门海关关于内地海关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与澳门海关认可经济营运商计划互认的安排》。内地海关成为澳门海关首个AEO互认伙伴。内地与澳门贸易持续增长,2022年两地贸易总值为43.6亿美元,同比增长32.9%。内地与澳门海关实施AEO互认安排后,双方AEO企业货物可享受较低查验率、优先查验、指定联络员服务、优先通关4项互认便利措施,帮助AEO企业大大压缩货物通关时间,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港口、保险、物流等贸易成本,进一步促进内地与澳门贸易便利化,为推动两地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创造更加良好环境。(央视新闻客户端)
沙特证交所与香港交易所签署合作备忘录香港交易所6日宣布与沙特证交所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探讨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以推动双方金融市场互惠互利。根据合作备忘录,香港交易所与沙特证交所集团将在金融科技、ESG、互挂上市以及双方均感兴趣的其他领域探索合作机遇。(中证网)
澳洲联储加息25个基点至3.35% 符合预期北京时间2月7日午间,澳洲联储宣布加息25个基点,将利率上调至3.35%,为2012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符合市场预期。澳洲联储自2022年4月以来已累计加息9次,共加息325个基点。(中证网)
美国2022年12月贸易逆差达674亿美元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人口普查局和美国经济分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经修正后,美国2022年12月份贸易逆差较前一个月增长约10.5%,达到674亿美元。2022年12月出口额为2502亿美元,较11月减少22亿美元。12月进口额为3176亿美元,较11月增加42亿美元。2022年,美国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较2021年相比增加1030亿美元,增幅达12.2%。(央视新闻)
高通胀导致德国人2022年实际收入创下历史级跌幅德国联邦统计局当地时间7日发布的最新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生活成本的大幅上涨给德国民众带来了收入损失。受高通胀影响,人们实际收入下降的幅度创下自2008年开始进行统计以来的最大值。具体来看,2022年德国消费者价格达到了7.9%的破纪录增幅。虽然民众的工资收入同期增长了3.4%,但跟通货膨胀影响抵消后,德国人的收入实际平均下降了4.1%。(央视新闻)
百度将于3月推出类ChatGPT产品百度公司7日确认,公司将于3月推出类ChatGPT产品,目前在做上线前的冲刺。百度的类ChatGPT项目名字确定为“文心一言”,英文名ERNIE Bot,三月份完成内测,面向公众开放。目前,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纷纷竞逐类ChatGPT技术和产品。微软3年前向OpenAI注资10亿美元,最近被曝出将追加上百亿美元投资,同时该公司也正抓紧时间让旗下产品与ChatGPT深度融合。谷歌则宣布将推出聊天机器人Bard,对标ChatGPT。(中新社)
股债汇新闻一览
证监会:全面深化债券重点风险防范化解努力推动债券违约风险进一步收敛2月10日,中国证监会召开2023年债券监管工作会议。会议强调,要全面深化债市功能发挥,突出服务稳增长和实体经济发展,助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全面深化债券重点风险防范化解,努力推动债券违约风险进一步收敛,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全面深化REITs市场建设,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全力推动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债券注册制改革,强化市场基础制度建设,提升市场韧性和活力;全面深化债券科技监管,完善符合债券特点的监管制度机制;全面深化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扎实推动交易所债券市场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更好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积极贡献力量。( 证券时报)
中国1月外汇储备为31844.6亿美元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31845亿美元,较2022年末上升568亿美元,升幅为1.82%。中国1月末黄金储备报6512万盎司(约2025.46吨),环比增加48万盎司(约14.93吨),为连续第三个月增持黄金。(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2022年末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近3.2万亿元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市值31959.90亿元,较2022年10月末的27679.72亿元增加4280.18亿元,增幅15.46%。与2021年末的39419.90亿元数据相比,虽然有所收缩,但从2022年12月份单月数据看,境外投资者已恢复对境内股票的净增持。(证券日报)
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场外业务资金服务接口》等4项金融行业标准 中国证监会10日发布消息称,近日,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场外业务资金服务接口》《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账户管理》《证券期货业机构内部接口 资讯数据》《证券期货业信息系统渗透测试指南》4项金融行业标准,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新网)
31省份2023年提前批专项债额度合计2.19万亿 相比上年增长50%截至目前,31个省份都披露了预算报告,其中都公布了提前批地方债额度的情况。据记者梳理,31省份获得的提前批专项债、一般债额度合计分别为21900亿、4320亿,相比去年分别增长50%、32%。二者均为2022年新增专项债、新增一般债额度的60%,意味着监管部门按照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上限下达了提前批额度。(21世纪经济报道)
新能源企业发行GDR升温 15家公司正在筹备中新能源上市公司赴欧洲发行GDR(全球存托凭证)热情高涨。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8日,累计有14家A股上市公司成功发行GDR,另有41家公司正筹划发行GDR。其中,新能源板块成功发行GDR的公司有6家,仍处于筹备的有15家,业务覆盖动力电池、锂盐、正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产业链细分领域。(证券日报)
科创板IPO去年终止40家2022年全年上交所科创板终止项目共计40家。从终止阶段来看,有33家在上交所审核问询阶段撤回,有7家在证监会注册环节终止。从终止原因来看,财务核查相关问题占比约53%,科创属性相关占比约28%,合规性问题相关占比约20%,其他原因占比约18%。(证券时报)
分类市场观点20230206-0212
房地产
国泰君安(香港):
春节期间购房需求仍然疲弱。在今年的春节期间,我们认为来自返乡置业的购房需求仍然疲软。根据克而瑞的跟踪数据,春节周(2023年1月21日至27日),来自主要40城的住房成交面积同比下跌了14%;如果与2021年春节周的住房成交数字相比,下跌幅度更大,达46%。我们认为春节置业复苏较弱的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2022年新开工萎缩(同比跌39.4%),导致大部分地产开发商2023年可售货值减少,2023年1月份的推盘量远低于往年。二是因为购房者的观望情绪持续,低线城市尤甚。
政府会长期推动需求端的宽松刺激。虽然5年期的LPR已经连续6个月没有发生变化,保持在4.3%,但是国内不少城市已经在2023年1月份开始将贷款利率下调至4.0%以下。我们预计更多的城市会在今年一季度宣布降低或者取消首套房贷利率下限。更重要的是,考虑到政府在需求端刺激的较强决心,我们期待更多的支持政策在近期出台,包括:1)更低的二套房贷款利率;以及2)更低的首付比例(例如20%)。
我们持续推荐行业中的优质企业。虽然需求端宽松政策会进一步改善市场情绪,但是考虑到港股上市房企在2月份可能会宣布的一波盈利预警,我们仍然建议投资人在今年2月份相对谨慎。我们建议投资人在个股筛选上更为谨慎。
浙商证券:
政策面: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加城市楼市购买力基本盘,多地对下调房贷利率。中央:1)发改委:推动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分类引导大型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推动安置区与所在城镇一体化建设发展,推进产业园区安置区产城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安置区城乡融合发展。2)证监会: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增强股债融资、并购重组政策对科创企业的适应性和包容度。在服务民营经济、中小企业、促进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支持平台经济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推出更多务实举措。各地:1)温州、襄阳、宁波等多市实施购房补贴政策,针对购房者给予现金、消费券等形式的补贴;2)郑州、天津、福州等市调整房贷利率,对按揭利率均进行了下调;3)天津、洛阳、南京等市发布组合政策,进一步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4)济宁、长沙、沈阳等市发布公积金调整政策,增加公积金贷款额度、购买预售商品住房可提取公积金支付首期款等政策。
基本面:本周为2023年春节假期后首周,为了保持数据的可比性,将本周数据与2022年春节假期后首周数据进行对比。 本周新房及二手房成交成交面积同比均上升,市场热度提升。本周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196万平,同比+4.1%。分线城市来看,本周一线城市同比下降,二三线城市同比上升。本周18城二手房成交面积125万平,同比+97.8%。分线城市来看,本周各线城市同比均显著上升。
板块行情:本周SW房地产下跌0.74%,房地产跑赢大盘0.21pct,表现强于大市。 恒生地产建筑业下跌4.75%,房地产跑输大盘-0.21pct,表现弱于大市。恒生地产建筑业本周收益率排名7。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下跌4.86%,恒生物业服务及管理跑输大盘3.12pct,表现弱于大市。
本周观点:本周证监会再提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大力推进公募REITs常态化发行。 本周郑州、天津、福州等城市下调房贷利率,自1月动态房贷利率调节机制建立以来,多个城市下调房贷利率,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1月份首套房贷利率下限首次下调的城市达到15个。本周对比2022年春节后首周数据来看,新房、二手房成交数据同比均上升,其中二手房市场回暖显著。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1月贝壳50城二手房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2%,为自2021年8月连续17个月环比下跌以来首次止跌,我们认为二手房市场正在逐渐从“量稳”转向“价稳”阶段。目前处于放松政策的落实阶段,多重利好政策正在持续驱动市场预期改善,行业调整已经逐步进入到最后阶段。我们认为,1)地产需求修复节奏上会在5-6月出现成交量修复,2)需求端及供给端政策预计将持续至2023年全年,房企受益政策程度在2023年会更加分化,因此优质房企集合政策利好偏向和基本面修复利好偏向,估值有望继续提升,继续看好2023年两类房企跑出Alpha:1)头部优质房企,穿越周期确定性强,定增有望率先通过,优化资产负债表。
债市
兴业证券:
春节前一周,国债期货市场的主线是对央行进一步宽货币预期的证伪,以及交易基本面进一步改善的预期,T合约跌幅大于TF和TS。春节后,投资者对春节假期的高频数据存在不同解读,债市开始演绎预期修复的路径。各品种国债期货明显上涨,其中T涨幅高于TS和TF。
春节前一周,T和TF主力合约基差小幅走阔,春节后则明显收敛,TS主力合约基差则整体维持低位。进入2月,国债期货合约将面临主力合约切换,当前TS合约移仓进度约为30.6%,TF和T分别为26.2%和26.6%。
国债期货策略而言,综合考虑资金面、政策意图和基本面走势等各种因素,我们认为短期内以下2个策略是较为合适的:
1)资金面进一步收紧的风险不大,资金面波动后,短端(尤其是现券)可以适度博弈超跌反弹的价值。
2)春节后T2303的基差修复可能接近尾声。两会在即,市场对于稳增长政策的预期和交易也可能重新抬头,长端做多策略建议止盈。
中信证券:
上周公布了1月PMI数据,制造业与非制造业PMI均升至扩张区间,经济景气水平明显回升。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其中转债发行条件放松,审批效率提高,有望推动转债发行数量和平均发行规模增长。目前权益市场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涨幅,业绩预告密集披露,预计地缘事件扰动平息、外资快速流入的惯性减弱后将逐步回归常态,权益市场短期行情可能波动加大,但春季行情尚未结束,内资已经开始接力外资,成长风格料将持续占优。映射到转 债市场,近期可继续博弈春季躁动,优先选择正股支撑力强其他因素扰动弱的弹性标的。重点可以关注几条主线:一是短期复苏势头明显和政策支持的大消费板块;二是宽信用支撑经济修复下的地产产业链和金融板块;三是成长类的标的,围绕高端制造、新材料、信创等题材;四是“大炼化”、稀土金属、造纸等周期板块。从转债本身来看,目前股性估值已经回升至20%以上。但市场估值水平尚不构成压力,当前正股市场趋势已经走向右侧,资金看涨热情高涨,在预期趋于一致的背景下,中小市值正股对应的转债更具有弹性,此阶段可以进一步细分择券,尤以正股高弹性转债低溢价率标的为首选。
股市
民生证券:
1.美元的三种价格与长期购买力的走弱。过去一年美国的通胀呈现出很强的供应冲击特征,甚至更被需求拉动的核心CPI中部分也是来自于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的中低劳动力价格上行。在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中,出现了不同部门对于利率承受能力不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工人工资韧性强于了企业主的ROE,以能源为代表的上游企业盈利韧性强于了以FAAMG为代表的科技型企业,而以居民、企业为代表的资产负债表状况又优于了美国政府,而经济实体的韧性又强于了金融市场。占优的部门是通胀的来源,而弱势的部门又是系统中的脆弱点。在通过提升利率+美元走强+恢复购买力的路径下,会带来美国的脆弱部门的冲击;而维护较弱部门则又会带来继续通胀的压力。在通胀出现回落而全球投资者交易宽松和弱美元后,我们不得不关注未来这一趋势的回摆。从最终走向来看,美国通胀与增长的关系正呈现出更多70年代的特征,劳动力、资源的瓶颈越发明显。最终的结果或许是这一环境的持续让美元的长期购买力下降,资产定价中长期通胀预期趋势性上行,这一时刻或许会在6月前后通胀回落到3.5%到4.5%区间时被市场定价,通胀型衰退的路径将充满波动,而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美元走弱和商品计价上升的开始。2.中国基本面修复:资产负债表变化的波动率将超出市场想象。市场对于中国经济的认知修复是基于一种“边际上不能更差”的思路。这种朴素的思路并不能从长期战略配置上看解决问题。经济增长从长期趋势看有很多因素,但是中短期仍然需要考虑债务扩张的主导部门问题。2008年前后,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经历了从美国居民扩表——中国居民+地方政府扩表的转换,而2020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的政府资产负债表扩张带来了出口拉动的出口需求回归暂时缓解了过去10年主引擎缺位的影响。站在当下,中国居民——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仍有收缩压力,是否能有新的更高信用资质的部门接力成为重要问题。到底是用非常规手段通过中央政府+央企国企——过去扩表程度较低的中低收入人群(改善其收入预期),还是通过非常规的手段回到过往2010年以来的路径中。
摘要
4.新时代的成长股:价值成长与市场切换。股票市场永远是属于“成长”的,这句话本身并无错误,而是忽视了成长股的定义经历了漫长的变迁。而今天投资者看到的成长型赛道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瞬间,2010年以前的高光时刻属于挂钩中国总量经济增长(量价齐升)的周期股,而2010年后好的赛道其实是中国居民扩张资产负债表+全球化+技术进步共振形成的惯性思维,过去周期性变化的规律也许并未逃脱上述框架的束缚。过去市场定义的成长股往往比传统行业拥有更高的毛利率,增长亮点在于量的增长,而量的增长更多依赖于渗透率的提升。当下,当技术与全球化放缓时,各类渗透的量增环境正在放缓并面对更多的资本涌入。此时反观传统行业,在行业格局不断改善和资本开支周期的变化,由于过去较低的毛利率水平反而带来了新的空间,价值成长策略可能成为新时期成长的关注。而从星辰大海角度看:当下方兴未艾的技术重新回到了数字化和人工智能领域,这让以制造业成长见长的中国市场开始失去了“景气投资”的环境,2013年的海外映射可能成为主题投资新思路;市场也应该关注新的贸易伙伴形成中,带来新的渗透提升的机会。反观此刻机构投资者的特征,“赛道化”投资仍然根深蒂固,但机构投资者能够在市场动荡中净值创下新高者寥寥,市场正在进入一种变局时刻。
5.山头斜照又相迎:配置新常态下的资产。我们对于2023年的展望,可以说大幅偏离于当下市场的一致预期:中国边际修复,海外衰退流动性宽松,外需下降内需上升;中国经济1季度修复预期,2-3季度等待基本面,3-4季度基本面牛市;经济复苏温和,因此流动性宽松有利于权益。一致预期并不总是错的,如果一致预期贴合基本面运行现实,有增量资金入场时还会形成趋势性行情,即使没有增量资金,回调也大多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我们担忧的是市场一致预期可能已经大幅偏离了现实基本面,这意味着风险和历史性的机会都会孕育而生。应对未来动荡的环境,我们建议配置三类资产:第一,伴随以美元为代表的信用走弱,站在货币反面的黄金,有供给约束和战略意义的大宗商品将会迎来机遇:油、金、铜和部分小金属,以及资源运输(油运和部分中国优势产业运输);第二,价值成长策略将在传统行业中逐步被挖掘,包括:煤炭、电信运营,部分战略性基础设施和重资产央企迎来重估(涉及建筑类、运输类和炼厂);第三,军事工业在全球GDP中比例上升的趋势会初步形成。第四,主题投资将从产业政策和海外映射上带来机遇: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元宇宙。
兴业证券:
一、仍是春好时。本周市场震荡波动,部分投资者开始担忧春季行情是否临近尾声。而从国内、海外、资金面三个维度看,我们认为做多窗口仍在,市场仍是“春好时”:1)中国经济复苏的主逻辑并未遭到动摇。随着疫情高峰过去,中国经济活力已在释放。2)美联储继续释放鸽派信号,海外市场的风险偏好仍在修复。3)国内机构资金已在、并将继续逐步回来。
二、留意三个变化,驱动行情节奏从贝塔转向阿尔法。关于行情节奏,我们在2月月报中提出了“后续市场将从跌深反弹的贝塔行情逐渐转入景气驱动的阿尔法行情”。而近期,我们观察到市场出现了三个重要边际变化,将进一步驱动市场从贝塔向阿尔法的主线切换:
1、外资主导力量从交易盘转向配置盘。去年11中旬至年底,交易盘占据外资主导地位,区间净流入超650亿元,是同期配置盘流入规模的两倍;2023年初至1月20日,配置型和交易型外资流入节奏和规模相当,二者分别流入568.43亿元、531.16亿元;春节假期后,配置型外资流入节奏进一步提速,而交易盘流入放缓、乃至转为净流出,截至2月3日,配置盘流入405.16亿元,而交易盘流出超60亿元、且在过去4个交易日(1.31-2.2)内持续流出A股。而外资从交易盘主导到配置盘主导的变化,将驱动市场从β到α的切换。相比于交易型外资更重视宏观择时的属性,配置盘则更加聚焦α,更注重行业或个股的成长性和景气度水平。行业层面上,2020-2022年,配置盘主要加仓高景气的新能源、电子、机械等高端制造板块和受益于商品价格上行的化工和有色等周期板块。个股层面上,2020-2022年,配置盘净流入规模和公司的复合业绩增速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2、业绩预告陆续发布,市场预期逐步进入到落地阶段。已披露业绩预告的公司中,预喜率仅四成。在去年经济数据明显回落、市场对于2022年报业绩较差已有一定心理准备的基础上,后续市场将更多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指引能否符合或者超过市场预期。
3、随着市场底部修复,指数股权风险溢价已从历史高位回落。股权风险溢价是我们衡量权益资产性价比的重要指标。从股权风险溢价来看:上证综指从去年11月超过三年滚动平均+2倍标准差的极端值,回落至当前接近三年滚动平均的水平。与此同时,创业板的股权风险溢价仍处在三年滚动平均+1倍标准差以上,或显示其仍有修复空间。
三、配置建议:1)沿高弹性与高增速两条线索布局成长。一方面,重点关注当前景气仍处于低位、但今年有望困境反转,且估值、持仓均处于中低位的高弹性方向:信创、创新药、半导体、消费电子、传媒、5G;另一方面,重点掘金增速能够持续向上、估值合理的细分行业,把握高增长细分方向、以及个股α机会:风电、光伏。2)战略性看多2023年中国复苏+人民币升值的全年宏观主线驱动下,“大炼化”、有色金属、造纸等周期板块机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