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宁王嘉飞——留在记忆里的王范味道_回族_洛宁_马家

岁月并不是过去了很久,时光仍旧在流逝。但过去的许多往事也只留在脑海的记忆里。那些散发着人间烟火的舌尖上的味道,已快没多少人能说的很清,只有留在历史的屏幕上。我艰辛的记下那老街上的味道,回味着古镇的百年沧桑......

买家糊辣汤令人不能忘怀的是创始人买天管老人,在寺胡同口摊前那一声悠长,嘹亮,穿透时光的“糊辣汤”叫卖声,一位个头不高的穆斯林老人的呦呵声,丝亳不亚于开封人叫卖“小黄鱼”、西安回坊人叫卖"甑糕”的喊声。

据说,买天管老人的叫卖声,寂静时洛河对岸的陈宋人都能听到,仿佛是王范老戏园吉太发唱戏声时没有扩音器能传到河南大原一带一样。老人的糊辣汤和当今的逍遥镇糊辣汤不一样,牛骨大料熬汤、洗面筋,绿大豆、海带、黄花菜、粉条下锅,配上牛杂粹,油散子,木舀子上下搅动,十多年兴衰不绝,深深留在几代人的记忆中。老人晚年时,还卤制咸鸡蛋,放在东百货门前出售。买家子孙身入公门,老买家的胡辣汤从此失传。

马家牛肉水煎包。水煎包是洛宁农村庙会、集市上不可缺少的一种食品。王范回族经营水牛肉包子的有闪家、买家、张家等,上世纪王范马家牛肉包子是一个响亮的品牌,马家包子有百年历史,从马科老人到其子马保才及孙辈,三代人都经营包子生意,马保才先生把包子做到了兴盛和极致,名闻全县。马家人从前赶会、赶集架子车牲口拉,风箱火烧,到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家里做,端出来卖,再到东门口坐庄生意,包子一直是招牌产品。

展开全文

乡下人到王范赶集以能铲盘马家的包子,回家能捎两串马家包子为幸事。马家人世代勤劳,马保才老人为人和善,性诙谐,会撑旱船,又兼管村里竹园,十里八乡的乡邻都和他熟,见面先打招呼。马家芝麻火烧(又称芝麻馍),圆圆厚厚,黄干焦脆,当时也是馈赠亲友,探望病人的食品;马家包子外面焦黄里面暄软,吃起来满嘴肉香,油香、葱香,回味无穷,令人赞不绝口。马家后人从事实业,马家包子遂成为历史记忆。

振兴隆方家点心。王范人沿袭了历史叫法,习惯上把糕点称作“点心”。老字号“振兴隆”是王范回族人方正心、方正国兄弟的父辈在民国时期开设的一家糕点作坊,以经营传统糕点蜜三刀、蜜糖角、软麻枣、江米条、枣泥花 、梅豆角、花生酥、水晶饼、月饼、山楂油、山楂糕等闻名。

上世纪90年代以前,点心一直是洛宁春节、十五走亲访友的主要礼物,方家点心以选料考究,工艺独特,包装精美,在县内外独树一帜。洛宁人办喜事的四彩礼中一直到今仍有“点心两包”,寓含甜甜蜜蜜之意。老王范人习惯去振兴隆买两包点心作为四彩礼之一。

方家几代人从事糕点制作,也培养了许多名师,其中原洛宁食品加工厂负责人,糕点名师马长令是方家外甥,年幼就在振兴隆舅父家当学徒,解放后公私合营成为县食品加工厂领导。振兴隆方家糕点最后一位名师方志峻先生,解放后参加工作前,已系统掌握方家糕点制作技艺,家族成员共同经营着祖业。40多年前,我幼时外祖父常领我去振兴隆买月饼,舀山楂油,里面的带有历史烙印的柜台都比我高。千禧年后,传统糕点销量下降,振兴隆随着方志峻先生的去世也成为一种留在历史上的印象。

金家元宵。王范人传统上把正月十五的元宵叫“糖丸”,上世纪王范回族人经营元宵的家数不少,老街内,西花坛、东花坛甚至乡下,每逢年关时都能看到王范回族人卖元宵的摊点,马家、张家、金家、丹家都生意兴隆。我的记忆里常有老街内金发亮、虎樱桃夫妇经营的元宵印象。

金发亮是县食品公司职工,多年从事餐饮、食品经营。后来在东百货东隔壁开了一家元宵店。金家元宵选用纯种江米(糯米)作原料,在清水中浸泡若干天,捞出冲净、控干,粉碎成江米粉。以白糖、冰糖、花生仁、核桃仁、青丝、红丝、玫瑰、桂花、山楂、枣泥、豆沙等配制成各种口味的馅料。成型时把馅料蘸水,倒入江米粉中滚圆,往复3-4次即成。

金家元宵馅厚,个大,煮熟后晶莹剔透,洁白如雪。一毛钱三个,常是我们学生放学后的首选。金家元宵论斤出售,8毛一斤,一斤24个,草纸包好加上印制的金记红贴,纸绳捆包。

逢年过节时,金家元宵摊前顾客排队等候,络绎不绝。金家子女后人和老两口忙得顾不上吃饭。如今经营元宵的回族人日渐稀少,元宵论盒出售,价格不菲,数量稀少,已没有当年一毛钱三个的味道。物是人非,再也寻觅不到金家元宵的踪影,品味不到金家元宵甜绵的印象。

王范粽糕。上世纪,王范街内常有推着小推车,车上放着一个蒙着布的锅,冒着隐隐约约的热气。把布一掀,粽香味儿伴着腾腾热气扑面而来……,这种景象是很多老王范人共同的记忆,粽糕是王范的传统风味小吃,历史悠久,风味和陕西的甑糕有点相像,都是用糯米、红枣或蜜枣置锅上蒸制而成,米枣交融,老幼咸宜。

我记事起,王范回族经营粽糕的先有马安民,稍后有白胡兰两位先生。马安民住在清真寺对面,初在离自家较近的寺胡同南口老街内经营粽糕,早上吃人较多,黑小碟碗和白碗两种乘具,大多是1毛、2毛。后来移到寺胡口北口,离学校较近,吃家儿多起来,学生们去吃的也不少,1毛也挖,2毛也挖,有时我们这些穷学生掏1毛5,他用白碗照样挖的和2毛钱一样多,我们都十分感谢他。

后来,他和白胡兰老生一替一天,两人轮换在寺胡同北口和西花坛经营。那时的粽糕,货真价实,枣香浓郁,软糯香甜,咬一口下去,红枣甜蜜、糯米黏软、层层叠叠,煞是好看。两位师傅粽糕不仅蒸得好,还铲得好装得好,他们用专用铲刀将粽糕铲得枣米交融、红白相映,装入碟中如琥珀、似凝脂,诱人食欲。如今白老先生归真多年,马安民先生年事已高,当年的枣甜米黏回族粽糕也成为空想。

乡村记忆是乡村社会群体共享的集体记忆,是对乡村独特文化的一种情感所系。活化乡村记忆,追寻人们灵魂深处的故土,在新时代赋予乡村集体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

我执着的记录着在脑海里和史书的王范印象……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等杂志上发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