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仲鸣为什么被军统误杀?建军大业电视剧演员表_汪精卫_扮演者_河内

本文目录

  • 曾仲鸣为什么被军统误杀
  • 建军大业电视剧演员表
  • 为什么被称为“76号”魔窟
  • 曾仲鸣的生活经历
  • 新艳秋的程门纠葛
  • 曾仲鸣是怎么死的 曾仲鸣为什么被军统误杀
  • 新艳秋的晚年自述
  • 曾仲鸣生平
  • 曾仲鸣的人物评价
  •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女画家

曾仲鸣为什么被军统误杀

他是汪精卫的看门狗,军统杀了他算误杀,但是他也不算冤死。

当时汪精卫的立场还非常不确定,摇摆不定,但是已经表现出亲日的倾向了。作为一个中国人,这种行为还是令人不齿的,毕竟当时日军侵华,身为中华儿女,谁都应该奋起反抗,都应该站出来反抗恶势力。

而当时军统其实是察觉出汪精卫投日的意向,想要先下手为强把他除掉。但是汪精卫命大,那天他侥幸逃过一劫,却是曾仲铭被杀。

曾仲铭是汪精卫的左膀右臂,一直帮他处理军政,对外事务也兼任,就跟古代的大管家一样。他深得汪精卫信任,经常能够出入汪精卫的府邸。

而当时汪精卫一家住在法国,这个国度当时是不允许私人持枪的,所以汪精卫家虽然有保卫,但是却没有枪械可以反抗军统特务,只能任人宰割,那一次就连汪精卫的妻子也身受重伤。

当然,汪精卫后来很快就投靠日本,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汉奸。而这一切,曾仲铭的死可能起了一个推动的作用,却不是决定的作用。

建军大业电视剧演员表

毛泽东的扮演者:刘烨
周恩来的扮演者:朱亚文
向警予的扮演者:马伊琍
张国焘的扮演者:吴樾
叶挺的扮演者:欧豪
粟裕的扮演者:刘昊然
陈独秀的扮演者:于和伟
林彪的扮演者:马天宇
瞿秋白的扮演者:白客
周逸群的扮演者:李岷城
陈赓的扮演者:梁大维
张发奎的扮演者:余皑磊
曾仲鸣的扮演者:佟瑞欣
蔡和森的扮演者:刘循子墨
斯励的扮演者:陈赫
蔡晴川的扮演者:白宇
赵福生的扮演者:马浴柯
俞济时的扮演者:郑元畅
汪精卫的扮演者:余少群
钱大钧的扮演者:杨祐宁

为什么被称为“76号”魔窟

被一般人目为魔窟的“76号”,大门日夜敞开,武装守卫,戒备森严。头道二道大门,砌成牌楼,上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院内高竖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民党国旗,内部另辟一室,悬挂国民党党旗和孙中山遗像,这些都是做幌子的。

“76号”的主要工作对象是镇压沦陷区的抗日志士。被捕的人,先由吴四宝手下的亡命之徒非刑逼供,惯用的有灌水、抽打、上老虎凳等酷刑。其他区、站、组的情况也是如此。

特工总部成立后,为避免租界当局注意,请领汽车执照时,都用私人名义,内有用岳光烈(财务科长)名义领照的一辆,1940年春,“76号”人员乘该车在租界内有所行动未遂,执照号码为捕房抄去。某次岳光烈乘该车去戈登路(现江宁路)立泰银号途中,为戈登路捕房连人带车关进捕房。岳的同事孙时霖前往探询,也被扣留,并将司机名老李者用电刑逼供,要他招出在租界内的绑架案件。后由“76号”向捕房疏通,才取保释放。事后听说,“76号”曾被戈登路捕房敲去一笔很大的竹杠。此后,“76号”有几辆汽车出事,无法再在上海行驶,曾运至南京区使用。

这一时期,重庆也有军统中统的“上海区”人员留驻上海,与“76号”勾心斗角,互施报复。季云卿(李士群的老头子)、曹炳生(法租界捕房督察处长)、陈明楚(特工总部南京副区长)、余王介(特工总部无线电台长)等,都因与“76号”关系密切,被对方暗杀。季云卿被杀地点,即在成都路季宅附近,算是给“76号”的一次示威行动。季死后,一应丧仪都由李士群负责,并对季妻金宝师娘始终敬如上宾,可见他们之间的关系非同寻常。

1938年12月,汪精卫离开重庆,转道昆明到越南河内,发表艳电,主张“响应日本首相近卫文麿的三原则,停战言和”。这时日方一手扶植的南北两个傀儡政权(以王克敏、王揖唐为首的“华北临时政府”和以梁鸿志、温宗尧为首的南京“维新政府”)因资望不孚,作用不大,因此以“南北统一,恢复国民党政府”为饵,诱汪上钩,派人与汪秘密接洽,一拍就合,即由日方护送汪秘密来到上海。汪在来沪前,先派陈春圃到上海,与丁默邨、李士群等联系,布置汪精卫来沪后的安全和警卫问题。陈春圃住在“76号”,李士群乘机大献殷勤,极力招待。不久汪精卫到上海,住在愚园路1136弄内,对外严守秘密,李士群命张鲁兼任警卫总队第一大队长,挑选身强力壮的警卫人员100余人,驻在该弄弄口洋房内,负责汪精卫的安全。

汪精卫到上海后,首先发动宣传攻势,进行舆论准备,不久汪系机关报《中华日报》即在沪复刊。该报在抗战前本由曾仲鸣主持,曾随汪离开重庆,在河内被暗杀,此次则由林柏生主持。复刊后的《中华日报》大量散播汉奸言论,汪本人也不时为该报写文章。他在所写的《举一个例》一文中,曾公开宣布,南京未陷落前,蒋介石通过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试探日方媾和条件,现拟继续寻求和平途径,以此证明国民党的主要目标是和平,和平未到绝望关头,决不放弃和平等等。这篇文章的发表,曾在沦陷区人民中引起很大的反感。

随汪精卫一起脱离重庆的周佛海、褚民谊、陈公博、梅思平等,都是在南京时的“低调俱乐部”人物(这名称是周佛海起的,他们认为抗战前途无望,和平才是唯一出路)。他们伴汪来到上海,赤手空拳,在日军卵翼下生活,而丁默邨李士群等握有一定的实力,因此,在汪精卫筹备所谓“还都”的活动中,充当了重要的角色(当然内中还有日方的牵线关系)。

汪精卫在上海召开了“国民党六中全会”,决定“还都”和“组府”方针。会议是在“76号”召开的,一班汉奸新贵,为了避人耳目,不走正门,都从“76号”的后门开纳路(现武定路)进出。汪在上海期间,还开了一个“和运遇难烈士追悼会”,追悼在河内被暗杀的曾仲鸣和上海的季云卿等人。

曾仲鸣的生活经历

曾仲鸣于1896年生于福州,1912年留学法国,后获文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历任国民政府秘书、汪精卫秘书、国民党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中央政治会议副秘书长、铁道部次长兼交通部次长等职。
曾仲鸣幼年丧父,由母亲和长兄教养成人。三姐曾醒18岁时嫁到方家,不久夫亡守寡,与方家七姑娘君瑛同往日本留学。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响应,清帝退位,建立民国。曾仲鸣与曾醒和方君瑛及其14岁的十一妹方君璧到法国留学,同行还有新婚革命同志汪精卫和陈璧君夫妇。
当时,留法前辈蔡元培、李石曾等以巴黎以南的蒙塔日城为中心,曾、方、汪三家也在蒙城住下。仲鸣和君璧寄读当地中学,周末回家,即在蔡元培和汪精卫教导下学习中文,除熟读古文之外,还练书法,还作诗词。
中学毕业后,仲鸣先学文学。君璧则进巴黎美院学画。两人同窗共读,日久生情,最终在法国安纳西湖畔结婚。留法先后共18年,于1930年归国。当时汪精卫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仲鸣也从政。但最终他是诗人性格,不爱权力爱艺术,多同文士画家交友,以《颉颃楼》之名收藏字画图章,佳品甚多。颉颃楼主人为曾仲鸣及方君璧。颉颃,鸟飞的样子,伸首为颉,附首为颃,有不相上下,刚直傲气的意思。
由于曾仲鸣从十几岁就跟着汪精卫去了法国,并随他学习国学,因此俩人的关系在亦师亦友之间,再加上汪精卫与方家人的深厚友谊,以及多年来的上下级关系、汪、曾二人,可说亲逾骨肉。汪、曾两家,跟一家人一样。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半壁江山沦陷,国民政府由南京迁都到重庆。二次大战尚未爆发,中国孤立无援。汪精卫竟然脱离重庆飞河内,发表《艳电》,公开叛国投敌。原打算随后在曾仲鸣陪同下赴欧。1939年3月20日,临行前夕,仲鸣电君璧带长儿来河内告别。3月21日凌晨,军统特工冲入汪宅行刺汪精卫,误将曾仲鸣刺死。

新艳秋的程门纠葛

新艳秋是最早学程砚秋先生唱腔的人,她只比程先生小六岁。新艳秋是苦出身,她二姐是艺名珍珠钻的河北梆子演员,师事钱则诚。新艳秋原名王玉华,她十四、五岁迷上了程派唱腔,她的拉胡琴的哥哥王子祥也是程迷,她们兄妹俩经常躲在程砚秋(时名程艳秋)唱戏的北京华乐园角落里偷戏,新艳秋伦的是程派的唱腔与身段,水袖;她哥哥偷的是程派的胡琴特点和强记谱子,日子久了,上天不负有心人,新艳秋学了许多程派戏,她哥哥也会拉程腔的胡琴了。
出于家境苦寒,由钱则诚借钱送礼,在开明戏院借台唱开锣戏,起名“玉兰芳”。贴出的海报每天都是程派戏,或全出,或片断,居然满有韵味,程腔十足。这个消息传到了一位大行家的耳朵里,这位行家就是大名熠熠的齐如山,他与梅兰芳、程砚秋两家都有深交,他亲自去开明看了新艳秋的程派《贺后骂殿》,大为惊奇,认为是可造之材。
齐特邀新艳秋到他家里,对她说:我介绍你拜程砚秋为师,实授实学,你的前程是远大的。并建议她改名新艳秋。齐如山应该说是新艳秋的伯乐,她听了齐的话自然是喜不自胜。她从小迷的是程派,现在程派的创始人将有可能做她老师了。岂料好事多磨,齐如山的倡议,没有得到程砚秋的同意,这真的成了新艳秋的一场大梦!原来程砚秋其时还很年轻,外面早有他收女徒弟的流言蜚语,他怕人言可畏,又怕当时报界手握刀笔的人,所以他已发誓不收女徒。齐如山也改变不了他的誓言,拜师之事只好作罢。
拜师程砚秋不成后,齐如山先生又把新艳秋引见给梅兰芳大师。当时梅兰芳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新艳秋三次登门,用真诚打动了梅兰芳,梅兰芳感动之余,热情地接待了这个年轻人,新艳秋终于成了梅大师第一位女弟子。梅非常欣赏这位有心胸和奋发有为的女青年,他手把手地教了她不少梅派戏,包括《霸王别姬》。
但是新艳秋痴迷的仍是程派。程砚秋既然不肯收她,不能得到直接的传授,她就一方面自己苦练,一方面绕着弯向程先生的师友们求教。同时还向程先生的老师王瑶卿老夫子问艺,并且正式拜了师。程派艺术的形成,王老先生很花费了一番心血,对程派的戏、腔、表演,王老先生很精通。他见新艳秋苦心学程,就热情指点。新艳秋从王先生那里陆续学了全本《缇索救父》、《贺后骂殿》、《玉堂春》、《六月雪》、《碧玉簪》、《青霜剑》、《鸳鸯冢》、《貂蝉》、《红拂传》等。这些戏,有的是新学,有的是原来会的,又重新回炉。
1930年前后,新艳秋觉得时机成熟,便打出“程派”的旗号,开始唱程派戏。她自称这是“不尊敬程先生‘,但她顾不上这些,为什么?用她原话来说是:“为了舞台上站住脚,能红!”后来她也承认:“我为了唱戏成名,对不起程先生。”
有心计的她不仅红了,还和程砚秋叫板又较劲。一是忽出奇兵,策动了“鸣和社倒戈”事件。简单说,就是用重金把程砚秋“鸣和社”戏班里的小生演员买通,连人带程派剧本都弄了过来。要知道戏曲舞台必须有生旦相配,故程砚秋怒不可遏。二是趁1932年程砚秋赴欧考察之际,她大唱特唱。三是把与程砚秋同台合作的人,拉到自己的班社中,陪着她唱。效果当然是立竿见影的,一下子就红得发紫。
1933年程砚秋回国时,新艳秋因与时南京政府高官曾仲鸣交好,已由北京移师上海,两人总算脱离“接触”。程砚秋重整旗鼓组成名为秋声社的新剧团,恢复自己的演艺事业。但冤家总会再聚首,程砚秋在南京演出时候,曾仲鸣为了自己方便,怂恿新艳秋移帜秦淮河畔,去跟程砚秋打对台。新艳秋将在南京大戏院登台消息一见报,程砚秋的声光顿时灭了一大截。及至登了台,程砚秋贴文姬归汉,她也文姬归汉;程砚秋贴红拂,她也红拂,如影随形。
如此种种使得程砚秋大为恼火,所以在王瑶卿先生家中,程先生和新艳秋有过几次见面机会,但是从来没有和她说过话。对此,新艳秋也一直愧疚在心。
1954年,新艳秋和程先生相遇上海,没想到程先生尽弃前嫌,并约她次日到自己下榻的国际饭店,说要教她中期名作,将程派艺术传给她。新艳秋激动得热泪盈眶,可因有演出任务她需次日离开上海。而此命运安排却是诀别。四年后程先生英年早逝,新艳秋再无重见机缘,失去了这最后而又难得的学习机会,抱憾终身。许多私淑程派的坤伶,即使不能如愿拜师,却也不同程度地得过程先生的当面指教,而新艳秋却始终没能,想想真得令人心酸。
1983年程先生逝世25周年的那场纪念演出,73岁高龄新艳秋专程从南京赶来,和其他二代程派弟子合演《锁麟囊》,并单独上演一场大轴戏。这一次有了和程门传人一道登台的机会,同享表达对先生怀念的权利,并得以拜见程夫人。所有人都理解,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也是程派传人,为谢程家之恩吧!当年学程第一人,欲立程门却不得遂愿。程夫人一句“你就是我们程门弟子”,新艳秋由此潸然泪下。古稀高龄的新艳秋毕恭毕敬地向程夫人执弟子礼,闻者无不感慨万千。多少年来如影随行,一丝不苟地复制程先生舞台上的一颦、一笑、一字、一腔,如今才有了名分。

曾仲鸣是怎么死的 曾仲鸣为什么被军统误杀

曾仲鸣与汪精卫等人

  1939年,曾仲鸣在汪精卫的寓所中被前来刺杀汪的军统特务误杀了。曾仲鸣的死加快了汪精卫与日本人苟合的步伐,他的死让汪精卫跨过了那座桥。

  曾仲鸣是怎么死的

  曾仲鸣平常不和汪精卫住在一起,他住在法国人开的一家饭店里。军统刺汪行动负责人陈恭澍在回忆录中说:“出入汪公馆最频繁的,就是曾仲鸣了。他每天进进出出,有时候会多达四五次。照一般的说法,曾仲鸣就住在这幢房子的三楼,根据我们的侦察结果,他并不住这里,另在PAULBERT的“大陆饭店“(笔者按:也有“都城饭店“之说)长开了一个房间,以便代表汪某对外接触。一般要会见汪某的人,得先和曾仲鸣谈洽好,再由曾仲鸣安排时间与汪相见。当然有些人也许只能见到曾仲鸣,或被挡驾而见不到汪精卫。换句话说,曾仲鸣之所以单独住在“大陆饭店“,乃是汪某对外的一只触角。”

  方君璧当时正带着孩子住在香港,一天突然接到曾仲鸣的电报,说他最近要随汪先生去欧洲待一段时间,让妻子到河内见个面。3月20日,方君璧带着七岁的大儿子孟济到了河内,曾仲鸣也临时从饭店回到高朗街27号楼,和方君璧住进了三楼临街的卧室。许多历史书籍和资料中都说因为方君璧的到来,汪精卫夫妇特地将自己的大卧室让给了曾仲鸣,所以造成曾氏被误杀。这是没有根据的,据何文杰回忆,汪精卫夫妇一直住在25号三楼前房,从来没有移动过,何来让房之说?当晚汪氏夫妇与曾氏夫妇的卧室在两楼的位置一模一样,只不过分别处于25号楼和27号楼而已―这可能是造成军统行动人员误会的主要原因。

  陈昌祖在《参与汪伪“和平运动”始末》中详细记述了那天晚上的情景:

  在那个不幸的夜晚,即1939年3月20―21日的晚上,大约凌晨二时,有三个人悄悄越过院墙,穿过公寓外的一片空地,从27号楼后门进入楼内。这时,一定有人碰倒了一把椅子,我侄子国琦当时正在二楼卧室内睡觉,其房门正对着楼梯,他听到外面有响动,便打开门,想出来看个究竟。他看到一些人影正登楼而上,有人看见他打开房门,便朝他开枪,他立刻退回房内,把门扣死,刺客继续往顶楼爬去。枪声惊动了曾仲鸣、方君璧和朱薇,他们走到门前时,刺客已经登上门来,并朝他们开枪。仲鸣的背部中弹,他被君璧和朱薇拖进屋内并把门锁牢。这时,刺客赶到门前,开始撞门。但没有用,他们使用一把斧头或者其他的一些硬金属打门,打碎了一块门板,把自动枪从门洞伸进屋里,猛烈扫射。此时,仲鸣正无力地躺在床上,鲜血不断地从伤口里流出来,君璧正坐在床边。他们离被打碎的门洞仅几尺远,成为刺客最容易击中的目标,刺客把枪内所有的子弹几乎都射向了他们,他俩都负了重伤。朱薇最为幸运,当她把门锁好之后,就蹲伏在门后靠墙角的地方,紧贴着墙,从而未受到任何损害。射击持续了至少一分钟,刺客们认为已达到目的,确信四哥已经死了,便拾级而下,到达一楼时,他们看见有人正在厅内,准备往卫士居室内后退,便朝他开枪,这个人(即厨师)负伤倒地。刺客们离开公寓,又越墙而走,消失在黑夜里。事情发生的前后过程,仅用了几分钟的时间。

  当时,四哥及四姐正在卧室内,他们的女儿汪文惺及其女婿何文杰也在卧室内。听到枪声,都冲出房门。当他们来到通门时,射击停止了。他们冲进三楼卧室内,发现曾仲鸣和方君璧正躺在血泊的床上,都受了重伤。朱薇熟谙法语,她跑到二楼打电话报警。10到20分钟后,警察赶到出事地点,过后,又有三辆救护车赶到现场。

  后来有人质疑,作为国民党的副总裁,汪精卫身边一定带有卫士,为什么那天晚上没有做任何抵抗?这样是不是有些不合常规?但据汪的亲属事后透露,当时越南属于法国殖民地,治安状况良好,除了法国人,谁都不允许持枪,所以汪的几名卫士都没有配枪,家里只有几根硬木棍,勉强可以算作防身工具。多年以后,刺杀汪精卫的主角陈恭澍从台湾情治部门退休,写了一部回忆录《英雄无名》,其中第二辑名为《河内汪案始末》,他在文中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新艳秋的晚年自述

我从二十年代中期就开始学习程派艺术,那时我十五岁,算来也有五十多年。学习程派的演员,也许我算是头一个。我是学河北梆子出身,九岁学戏,珍珠钻是我姐姐,我哥哥王子祥是拉胡琴的。在一九二五年左右,我和哥哥一起迷上了程派艺术。

那时程砚秋先生常在北京华乐园演唱《红拂传》、《金锁记》、《青霜剑》等。罗瘿公先生为他编写的名剧已陆续演出,程派的独特风格已开始形成。程先生当时不过二十出头,人还瘦,扮相、做功、唱腔,无一不美;无论老戏、新戏都演得深刻动人,而且每次演出都有变化。

艺术上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程派艺术有如一块巨大的磁石,紧紧地吸住了我这个河北梆子演员,暗暗立志:我要学程派,不唱梆子唱京剧。好在那时“梆子皮黄两下锅”的余风仍在,我也是两门抱,会唱点京剧。

现在我已经71岁了。1956年后我因中气不足,只好终止了舞台演出,从此专门从事教学工作。我虽然不是程砚秋先生的及门弟子,但五十多年来我一直从事程派艺术。

也可以说是程砚秋老师的一个旁听的学生。我要把从程砚秋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代,为程派艺术的继承发展,尽我自己的力量。

扩展资料:

2008年9月2日,京剧程派名家新艳秋在南京人民医院辞世,享年近百岁。当年新艳秋、雪艳琴、章遏云和杜丽云四人合称为四大坤旦,新艳秋被推为“坤伶主席”。如今坤伶一去成绝响,却留下无边的往事。

新艳秋原名王玉华,9岁便开始以“月明珠”的艺名学习梆子,11岁拜师钱则诚改学皮黄,15岁登台以“玉兰芳”的艺名借台演戏,同时拜荣蝶仙为师。之后,因酷爱程艳秋(后改名砚秋)的艺术,遂在1930年前后改艺名为新艳秋,而专攻程派戏。

她那时经常穿上男装,打扮成男孩子的模样,坐在第一排,观看程砚秋唱戏,细心揣摩其身段、唱腔。回到家中后,她就着月光,看着自己的身影起舞,练习身段和水袖。一番偷学下来,竟学得有模有样,程腔十足。行家齐如山看后大为欣赏,要推荐她给程砚秋作徒。

惜程砚秋迫于人言,不敢收女徒,遂使新艳秋始终无缘立雪程门。新艳秋以“偷”来的程派戏与“师父”程砚秋“叫板”,不知就里的人,都以为师生打对台,但其实他们根本是势同水火,程砚秋绝对不认有这门徒弟,而新艳秋除了挂牌之外,也从不说自己是程砚秋的徒弟。

1938年,曾仲鸣随汪精卫出走河内,国民党特务派枪手冲入汪宅刺汪,博浪一锥,误中副车曾仲鸣,汪得以身免。曾仲鸣不治,死时43岁。消息传到故都,新艳秋为之心碎肠断,至是嫔嫁曾氏之心,遂告绝望。

在绝望之余,无法再从长等待选择,于是乃嫁于烟台市长邵中枢,婚后伉俪之情颇笃。迨至抗战胜利,邵中枢亦以汉奸案而囚系囹圄,新艳秋亦被累吃官司,此时一个因锒铛入狱,一个如失群孤雁,两人悲苦相对,唯有以泪洗面耳!

据何竞武说,他探监时去看新艳秋,她哭得泪人儿一般,宛如《长恨歌》所说的:“玉容寂寞泪栏杆,梨花一枝春带雨”,她此时的遭遇比《玉堂春》要惨过万倍。

盖是时新艳秋的积蓄已为其母榨取而去,已是身无长物。想昔日缠头似锦,貌美如花,贵胄王孙,谁不欲拜倒石榴裙下;而今其母不谅,夫也狱囚,门前冷落车马稀,真不胜其梦幻泡影之感也!自古红颜多薄命,新艳秋的确可以算得一个。


曾仲鸣生平

曾仲鸣早年留学法国,1925年回国后,在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同年7月1日国民政府成立时,汪精卫任主席,曾仲鸣任秘书,从此一直相随左右。在枪击中曾仲鸣腹部中了十余弹,其妻方君壁也受重伤。曾仲鸣被紧急送往法国陆军医院抢救,汪精卫要去医院看望曾仲鸣,别人都说现在出门太危险,法国警察也劝汪精卫不要冒险去医院。但汪精卫仰天流泪说:“我是从小看着仲鸣长大的,又为我工作多年,我一定要去看他”结果汪精卫乘坐曾仲鸣法国朋友的私人汽车到达医院。
当汪精卫到达医院急救室时,曾仲鸣已昏迷多次,他醒来时对汪精卫说:“我能代汪先生死,死而无憾,国事有汪先生,家事有吾妻,我没有不放心的事。”曾仲鸣临死前又挣扎起来,把以他的名义替汪精卫在国外银行存款的支票上一一签了字,为汪精卫尽了最后的一份力。
汪氏对曾仲呜之卒於因伤不起,以身代殉,无限悲愤,无限哀伤,曾亲为其撰行状云:
曾仲鸣先生行状 汪兆铭
呜呼!余诚\不意今日乃执笔为仲呜作行状也!当二十四年十一日一日,
余在南京中央党部为凶徒所狙击,坐血泊中,君来视余,戚甚,余以语慰之
,此状今犹在目前,乃今则君卧血泊中,而以语慰我也。余当日虽濒於死,
而卒不死,乃今则君竟一瞑弗视也。国事至此,死者已矣,生者当以死继之
,其有济於国与否,未可知也!即幸而济,茫茫后死之感,何时已乎!
君以中华民国纪元前十六年岁次丙申二月二十八日,生於福建之闽县。
幼孤,母氏至贤。君於诸兄弟姊妹中,年最少。姊氏醒,适方氏,少孤,携
孤子贤俶与夫之女弟君瑛,及夫弟声涛声洞同留学於日本,先后加入中国同
盟会,从孙先生致力革命。庚戌之岁,尝与君瑛暨黎仲实、俞云纪、黄复生
、陈璧君及兆铭谋\刺清摄政王,事败,复生兆铭被执,复与君瑛等,参加辛
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云纪声洞战死。元年,与君瑛璧君等得官费留学
於法国,各携其弟妹偕行,节三四人之所得,以资六七人之用。
君於此时,年十五。君瑛之妹君璧,则少於君二岁,自幼时,备闻姊氏
之教,如以身许国之义。既入蒙达尔智中学,锐意力学,孜孜矻矻,又自以
年幼,去国远,每学校休假,则移游息之晷,以补习国学,兼程并进,学识
日懋,而习於勤俭,志节坚定,他日为国服务,廉节之操,亦於此养成焉。
元年以来,国事靡定,兆铭仆仆奔走,留学之愿,有志未逮。君则沉潜
专一,中学毕业,更入大学,初治化学,兼治文学,先后在法国波铎大学获
化学士,在里昂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名实斐然。复在里昂中法大学任秘书
长之职,於华法教育,多所尽力,且留心国内政闻,其政治主张,亦确定於
此时也。君与君璧幼同学,志趣相得,既成夫妇,伉俪尤笃。君璧致力绘事
,有声於中外。十四年相将归国,皆任教授於广州中山大学。迨七月一日国
民政府成立,君被任为秘书,是为君尽瘁国事之始。自是以后,数年之间,
中国之进步与纷乱,更迭起伏,君与兆铭,相从患难,识定而气闲,然备尝
险阻,习知情为,其恢弘之度,遂与日俱进。
二十年十二月,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君被举为候补中央执
行委员。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任行政院秘书长,旋调铁道部次长。其时东
北已丧,淞沪又被兵,举国岌岌,以救亡固存为务,而共产党则乘机益猖獗
於江西,谋\颠覆中华民国。中央於是决策,对内务根据三民主义,以完成中
华民国之建设。其尤要者,充实民力,发展国力,以裕民生,以固国防,凡
有障碍,悉扫除之。对外则务以和平正义,求得国际之同情与援助,且期待
日本之最后觉悟。凡此决策,盖深维本末之义,而确定救亡固存之方针与步
骤。大计既定,颁之全国,一致进行。军事委员长蒋中正,督师南昌,当剿
匪之任,其他行政诸机构,亦皆同心协力,谋\国是之实现。君在铁道部,佐
部长顾孟余改进路政,虽库帑奇细,债务累积,而运\筹作策,不遗余力。先
后举办京浦轮渡,延长陇海铁道,复完成粤汉铁道,此为前清末造以来,举
国所跂望而迄未能竣事者,至是始得由广州直达武汉,与平汉铁路相衔接,
於国防民生,贡献甚钜。二十四年十一月,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复被举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旋辞铁道部次长职。於翌年二月,偕兆铭出
国,及十二月闻西安事变,遂归。
二十六年二月,就任中央政治委员会副秘书长。八月,中央政治委员会
以抗战军兴,特设国防最高会议,以君为秘书主任。其时中央决策,悉全国
之力,从事抗战,而於和平斡旋,仍并行不悖。当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既发
,中央仍宣言愿采取一切国际调停和解诸手段,以息战争。当八月十三日以
后,战事蔓延淞沪,而九国公约国开会议於比京,提议调停,中央仍予接受
。及十二月初,南京垂陷,德国大使奉其国政府之命,传达日本和平条件,
中央承诺以为和平谈判之基础。二十七年九月,国联开会,中央复训令代表
,要求适用盟约第十七条,亦为以和平方法解决纠纷。凡此事实,皆中外所
昭见,而隐微曲折,君以参与机要,知之尤深且切。
夫和战大计,为国家生死安危所关,不得不战则战,可和则和,此为谋\
国之常规。况中国自抗战以来,全国被兵,失地延及九省,将士死伤百余万
,人民肝脑涂地,其数不止倍蓰。如和平条件无害於国家生存独立,则结束
战事,以图补救,尤忠於谋\国者所宜出。惟共产党人心目中无祖国,其始欲
藉淞沪战事,牵制国军,俾得以盘踞江西。及频年被剿,由东南窜西北,穷
蹙垂尽,则又藉西安事变,托名抗战,转移视听。抗战既起,乘举国存亡呼
吸之际,益扩张其政治组织及军队,以终遂其颠覆中华民国之谋\。知和议若
成,必不利於所图,乃悉力破坏之,辗转勾引,所以挑拨离间煽动中伤者无
不至。兆铭既痛国是之被扰动,又怵於国家大计为宵人所挟持,将不免於覆
亡,数数言於国防最高会议。十二月九日,军事委员长蒋中正至重庆,复激
切言之,卒不纳,遂於十八日去重庆,十九日至河内,君偕行,二十九日以
建议书公布於世。
二十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晨丑时,天未明,凶徒数人,持械突入寓所,发
弹数十,伤五人,君伤最重,是日申时卒。夫人君璧以奋身救君,亦中三弹
,余三人伤,轻重不等,凶手被捕者三人。越日,法文各报皆以大字标明蓝
衣社所为,且据凶手供称,谋\杀目的实在兆铭云云。
君生平文学著述甚多,而於政治则重实行,少言论,且以处机要之地,
益以慎密为称,然亦正由其处机要之地,於中央决策之经过及其蹉跎变幻之
所以然,了然於中。忧国之心既深,及其未亡,而思有以救之,积诚\已久,
一旦决然行其心之所安,凡悠悠之毁誉,及其一身之死生祸福,固所不计也
。呜呼!是可谓仁且勇矣!
君自受伤至逝世,神志清明,语亲友曰:「国事有汪先生,家事有吾妻
,无不放心者」!夫人君璧,身受三伤,日睹君之临命,茹痛言曰:「在此
时代,抗战可死,致力和平亦可死,吾人要当以一己之死,换取国家民族之
生存。君卒时,三子均幼。方曾两家,自前清末造,参加革命,至於今日,
或身死国事,或尽瘁未已。兆铭往还既密,以公义兼私交,於君之死,为国
家痛,为两家痛。仓猝记述,未足以尽君之生平,仅举其志事之大者,告之
同志,俾知所继述云尔。(二十八年四月六日)

曾仲鸣的人物评价

民国著名报人喻血轮说:“二十七年在河内被刺之曾仲鸣,为汪精卫最宠信之人,其人小有聪明,亦能摇笔为文,故汪倚为左右手。”据陈公博回忆: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当天,即1926年3月20日一早,他发现情形不对,马上赶赴汪精卫公馆。他回忆说:“我到汪先生楼上,汪先生倒不在卧室,而睡在楼上厅中一张帆布床,面色苍白,显然病很沉重。汪夫人见我来.问我有什么要事,而曾仲鸣夫人方君璧正在调药递给汪先生。”
对于曾仲鸣,高宗武评价说:“曾仲鸣这位秘书不仅仅是秘书。早年在法国的朋友当中,曾与汪相交多年,后来成为汪不可一日不见的密友。曾处理汪的全部财务,管理家务,陪同旅行,照料途中大小杂事。曾也是汪的重要顾问,因为肥胖喜欢玩的曾,向来都同意汪的观点。虽然汪少不了曾,两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曾是个奔放不羁的人,已有中国妻子,在巴黎学习艺术,喜欢酒、女人和夜生活。”
关于曾仲鸣的私生活,喻血轮的《绮情楼杂记》中,就曾经记载了曾仲鸣与当时的京剧名伶的种种。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女画家

1.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闽侯人。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留学法国,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2.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热·勒布伦(ElisabethLouiseVigee-LeBrun)——1755年出生于法国,学肖像画成名后,被选为法兰西皇家绘画雕塑学院院士,1842年在巴黎逝世。在国外,许多著名的艺术院校都聘请她为“荣誉教师”她是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代表作品《画家和她的女儿》。

3.乔治亚·欧姬芙——出生于1887年的11月15日,被称为美国毕加索,20世纪艺术大师之一,她的作品大多以花朵、海螺、岩石纹理为主,在同色调中富有细微的变化,产生出来富有韵律感的画面。代表作品《曼陀罗/白花1号》。

4.琼安·米契儿——美国第二代抽象画代表画家,曾和德库宁与克莱因学习过绘画。米契儿被称为被严重低估的女画家,她的作品一直被德库宁和波洛克所掩盖。不过近几年,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了这位富有才华的艺术家,她被认为是所有女画家中拍卖总价格最高的画家。代表作品《无题》。

5.贝尔特·莫里——索先后从师著名的风景诗人柯罗和印象派代表画家马奈,后与莫奈、塞尚结识,在1847年组成了印象派,莫里索成为印象派创始人之一,也是其中最出色的女画家。

她曾经在成名时感叹:“毕竟,女人在生活中的职业还是生儿育女。”我们都可以想象的到,在社会各个时期,女性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画家,要遭遇的偏见和反对太多太多了。代表作品《午餐后的闲谈》。

扩展资料

方君璧(1898—1986年),女,福建闽侯人。中国二十世纪初为数不多的女性画家之一。出生于名门望族,曾经留学法国,在巴黎期间其作品《吹笛女》作为第一位中国女性画家的作品入选“巴黎美术展览会”。1984年巴黎博物馆为她举办了“方君璧从艺六十年回顾展”,给予这位在巴黎起步的东方女画家的业绩以充分的肯定。被誉为“东方杰出的女画家”。代表作品《吹笛女》、《拈花凝思》等。

方君璧,福建闽侯人。出生于名门望族,方家启蒙得先,家长送君璧的六兄声涛、七兄声洞、七姐君瑛、四嫂曾醒四人留学日本。

君璧诞生那年,戊戌变法失败,两年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古老的中国在风暴中进入二十世纪。在这生死存亡之际,方家姐弟毅然投身革命,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方君瑛25岁,为人正直,深受孙中山器重,被选任同盟会暗杀部部长。辛亥年(1911年)三月,方声洞结合革命党人潜入广州起义,事败,声洞率队冲锋,中弹身亡,葬于黄花岗,为七十二烈士之一。

过半年,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响应,清帝被迫退位,民国成立。革命成功之后,方君瑛、曾醒无意当官,申请官费前往法国留学。曾醒遂带其十弟仲鸣、君瑛带其十一妹君璧同行。时1912年,曾仲鸣16岁,方君璧14岁,到法国留学。

二十年代的中国,在社会上崭露头角的女性画家真是微乎其微,方君璧是当时极少数(仅有关紫兰、蔡威廉、潘玉良等几位)之一。

方君璧《吹笛女》

1924年 布面油画 73x1475px 签名:Fantchunpi 君璧 1924

此作品是至今中国艺术市场中出现的、方君璧创作年代最早、同时也是方君璧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一件作品,是中国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吹笛女》作为方君璧最富盛名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在众多的艺术史书籍中被收录,同时也多次在博物馆主题展和其回顾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学为庆祝艺术系的成立而举办“方君璧作品精选展”,《吹笛女》在其中,并在展览名单中排列第一的位置。

此画亦在1984年法国赛努奇博物馆举办的“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中展出,并收录在展览画册中。2011年9月,参加由巴黎博物馆协会和赛努奇博物馆主办的、全面展示在法国活跃的中国艺术家的大展“巴黎的华人艺术家”中,《吹笛女》再次与大众见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