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部落读后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沙盘游戏疗法:游戏中的心灵疗愈》读后感)_沙盘_咨询师_的人

本文目录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沙盘游戏疗法:游戏中的心灵疗愈》读后感
  • 驯鹿部落读后感500字
  • 《拯救球球部落》读后感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沙盘游戏疗法:游戏中的心灵疗愈》读后感

本书为国内新沙盘游戏领军人物魏广东老师所著,全书共分为四编,分别介绍了沙盘游戏疗法概论,个体沙盘和团体沙盘的相关理论,实操,理念和沙盘游戏的创新与发展,通俗易懂,简明扼要,是学习沙盘游戏的实用性很强的参考书籍。

书中详尽的介绍了沙盘游戏的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具体操作步骤,理论来源以及象征意义等,对初学者来说,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基础知识。除了这些必须要掌握的技能,(我理解为“术”的层面)。魏广东老师也在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沙盘咨询师的个人修养上做了详尽的说明和指导(我理解为“道”的层面)。两者结合,使学习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只有懂得沙盘游戏的本质才能更好的发挥其心理治疗的作用,而不是如很多初学者认为的那样,看了沙游者的作品就能诊断其有什么问题,或者是急于分析其沙盘,过于注重技术层面忽略了对沙游者整体的“人”的感受。
先来看一下第一编中对沙游的几个要素的描述:
1 沙子:沙子具有流动性,可塑性,人在触摸沙子的时候很容易回到童年的感觉,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而选择海沙更可以让人链接到潜意识(大海是人类最原始的家园,往往是潜意识的象征)。我们知道,沙盘游戏是在潜意识下进行制作的,而放松最容易进入潜意识,没有一种治疗方法是像沙盘游戏这样“身心”同时参与的,沙子在带领沙游者放松,进入潜意识中起到了媒介的作用。

2 沙箱 沙箱的标准尺寸是72*57*7厘米,底部和四周为蓝色,使人产生宁静之感,也对沙游者的想象空间有限制。人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往往是因为没有边界,而沙箱这样的尺寸既可以让人们自由的制作,呈现“一沙一世界”,又对人有所界限,在有限的空间里让心理能量产生转化,从而产生疗愈。

3 沙具 沙具是求助者用以表现内心世界的形象物,文中把沙具分为九大类。这些沙具放入沙箱中就变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无意识意象,也就是说,沙具是内心世界无意识的投射对象。因此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引导沙游者去选取“有感觉”的沙具,而不是喜欢的沙具。“感觉”是最接近潜意识的,沙盘中每一个沙具的选择都是沙游者潜意识的具像化,它们像一个个记忆的碎片,拼接出了一段段完整的画面,把潜意识提取到意识层面,被意识看到从而进行整合,达到内心的和谐。 通过第一编的讲解,我们可以明了,沙盘本身的设置就是具有疗愈功能的,也就是说,沙游者只要开始制作沙盘,疗愈就已经开始发生,而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沙盘的功效在于咨询师的分析。如果过于注重分析,不相信沙游者是可以自我疗愈的,往往会走入歧途,这是沙盘游戏的工作原理,也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只有掌握好了这个方向,咨询师才能更好的在理解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去帮助沙游者探索内心世界。
关于这一点,魏广东老师在第二编的附二“论理解沙盘最重要的是感觉”中作了详尽的讲解。
何谓“感觉”?就是沙盘本身带给你的情绪。很多人是活在头脑层面的,和自己的感觉隔离很远。让他谈感觉往往一片茫然,说出来的都是自己的评判,这里好那里不好,没有感觉。这让我想起中国字中的“巫”。这个字,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左为生人,右为死人,中间一竖代表“通天地,通生死的灵媒”,即巫。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在很久远的过去,包括母系社会,都会选择一个女人来做首领,而这个女人一定是第六感很灵敏的人,而绝不会是一个活在理性层面的人。这样的人可以带领部落祝祷天地,敬畏大自然,遵循世界运转的规律去生存繁衍,这也是人类得以种族延续的原因。从这个意义来说,巫也是通意识和潜意识的人。或者说,在心理咨询之前,从事巫术的人也因为超灵敏的感觉对人类的心灵起到了抚慰的作用,是最高智慧的人,从事的也是类似心灵层面的工作。这样的人,保持着一种直觉,而非评判,而这种直觉也是我们做沙盘游戏所需要的。

一个人,如果连感觉都迟钝了,只知道用好坏对错去看待事物,是很难和别人有心灵的默契的,也很难感知到他人的喜怒哀乐。而沙盘,需要咨询师为沙游者提供一个“自由受保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咨询师与沙游者是同频的,是用自己心去感受沙游者的心的。一个人了解他人的深度不会超过了解自己的深度,想要去深入感受到沙游者,咨询师本人首先要学会感受自己,与自己的潜意识链接,也即文中所说的,多去实践。自己多做,多感受,再去感受沙游者的世界,当你的感觉慢慢提取出来了,能够通过沙盘去感应沙游者了,也就知道如何营造一个“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了,也自然走进沙游者的内心了。

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到,难免会陷入到“野蛮分析”中去,在沙盘中处处投射自己的心理内容。在第二编第6章中,对这个问题专门做了说明。文中借由沙盘创始人卡尔夫以及几位国际大咖的观点论述了,咨询师必须对沙图中出现的象征及其隐喻有所理解,但不要在沙盘治疗过程中进行解释。如果咨询师不考虑沙游者是否准备好面对自己但无意识冲突,不用启发式的方式让沙游者自己领悟内心冲突,很可能会给沙游者带来伤害。

这一点笔者深有感触。笔者曾经有一位求助者,对沙盘非常抗拒。据她自己所述,曾经做过一次沙盘,咨询师在她做完后头头是道的给她分析了一大通。在求助者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把无意识的内容用精神分析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其结果是,沙游者感觉受到了深深的伤害,并且对心理咨询,咨询师产生了阻抗。在和这位求助者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很大的阻力,(最终靠热情,真诚,积极关注,尊重,共情建立了咨访关系)。在随后一年多的工作中,求助者一次也没有做过沙盘,而是采用了其他的咨询技术,可见咨询师如果缺乏专业的素养,会给沙游者带来怎样无法预料的结果。

本编中,魏广东老师真诚的指导大家,如何正确解读沙盘。其原则是;在最初的沙盘疗法中不对作品进行解释和分析,进行到一定阶段或者结束再一起回顾和分享其作品内涵。包括其中的小细节,都给出了可行性很强的建议和操作,值得细细品味。

结合第二编第8章“咨询师的任务和成长”——提出的:

1 咨询师要有健全的人格 

2 咨询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理论基础

3 咨询师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笔者认为,这几条都是一名合格的沙盘咨询师所必备的。很多人认为懂得象征意义,会分析沙盘是最重要的,殊不知远远不够。笔者曾经参加过一次沙盘沙龙。带领者专注于分析解释,对小组成员过多的干预与指导,侃侃而谈,忽略了给予沙游者足够的时间去自我领悟和反省,侵占了沙游者的时间和空间,给沙游者带来了不舒服的感觉。笔者认为带领者不仅仅需要具备理论基础,更需要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不断的去侵占沙游者的时间和空间,居高临下的指导对方时,是满足了沙游者的需要还是自己的需要?我们作为专业人员,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做好陪伴和守护,提供一个足够信任的空间才是第一要务。在这个基础上,才是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协助沙游者去觉察,修通,最终实现自性的显现。显然这对咨询师的个人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文中三条值得每一位咨询师思考和借鉴。

纵观全书,用平实通俗的语言阐述了沙盘游戏的实操和理念,配合案例娓娓道来,是专业人员和新手入门的好帮手和助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本书再三阐述沙盘游戏的本质和操作理念,实为画龙点睛之笔。笔者认为,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文中所述理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操取得成效。

感谢作者魏广东老师,笔者也会汲取文中精髓用于实践中,不断的在“术”的层面精进,更会不断的在“道”的路上探索,且行且修为。

驯鹿部落读后感500字

在烟雾中,在森林里,驯鹿正在自由地游荡……
  步入驯鹿林,就如同步入了一个童话——大大小小的驯鹿在林中自由地穿梭着,有的趴在地上,像一位小小姑娘,温文尔雅;有的则在游客身边撒娇着讨吃的,简直像一个吵着要糖吃的孩子;还有的迈动它们的长腿,优雅地在林间散步着,步伐轻盈、身材曼妙,如一个清雅的贵妇人一般。那一层薄薄的弥漫在林中的牛乳般的烟雾,为这一切增添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梦幻般神秘,令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一只小鹿摇摇摆摆地走过来了,它有着一身灰褐色的大皮袄,一对小小的角,分了好几个叉,角上还长了不少毛,让这对角显得毛茸茸的,煞是可爱。它还有一个黑乎乎的鼻子,一双闪亮的眸子放着喜悦的光,令人不由得称赞一声:真可爱!我取出一只装满青苔的碗,抓出一把来喂给它,它动着它的厚嘴唇,把青苔吃得吧答吧答响,就像一个得到糖的孩子一样高兴,多么讨人喜欢啊。
  那是一头成年的雄鹿,它的身材魁梧而高大,那高昂起的头几乎与我一般高,一对大角分为六个叉,威武地立在头上,权力、地位、身价……一切都凝在这对角里了,而人又何尝不是这样?人人头上,都有一对代表着金钱、权力、地位的隐形大角,把人压得喘不过气儿来。也许人与兽总会有相似之处吧!我一边抚摸着那对大角一边想。
  在落叶上,静静地趴着一只小鹿,头上的角显得那么稚嫩,一双大眼水汪汪地望向远方,像是忧郁,又像是在深思此什么。我轻轻地把它抱起,它既不反抗,也不挣扎,只是轻轻把头靠在我的怀里,如同一个孩子,轻轻依偎在母亲怀里,我轻轻爱抚着它,指间感受到那股来自厚厚皮毛下的暖暖的体温。此时,我简直不敢大口喘气,生怕吹散了那一片纯真……
  驯鹿,在林间自由穿梭,那是如歌的景象啊……

《拯救球球部落》读后感

《拯救球球部落》讲述了一个神奇的部落--球球,因自然灾害的侵袭只剩下三位幸存者。为了部落生存,球长、球西西和球球尼三人展开了神奇的教与学之旅的故事。书中通过“故事引申”“概念链接”等内容科学合理安排版块,通过虚构的人物场景,上演真实的教与学的过程。本书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而是让我们在故事中看到真实的教育、教学。该书把隐藏在趣味故事里的教育哲学循序渐进的展现出来。书中的球长、球西西、和球尼尼三人开启的奇妙的教与学之旅,仿佛是远古时代的结绳记事向现代文明的新生文化的发展历程,虽笨拙漫长,却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他们的一步步探索与实践,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萌芽、发展以及壮大。

      一个年迈的部落老首领,两个充满稚气的孩子,势单力薄的三人,是如何排除万难,通过数百次的实践将一个经历了数次自然灾害侵袭,摇摇欲坠、苟延残喘的部落发展壮大的?说到底是因为他内心有信仰。老球长已经很老了,眼看着球球部落就要灭亡了――这位昔日的捕猎高手、采摘高手、驯养高手、种植高手...决定把这一切本领传授给两个孩子,他坚信:只要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就一定可以成功,球球部落也就一定可以回到从前那样兴旺。

    信仰可使人摆脱世俗的目光,只专注于自己心中的信念。球长开始手把手地传授两个孩子本领,当他从两个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后,继而又想帮助和他们部落一样濒临灭绝的橙橙部落。为了扩大教学范畴,加大两个部落孩子的受教育面,他带着已教会一定本领的四个孩子,开始办学,分学科进行授课。

      故事中还出现了一个女巫,她企图阻止教学的进展,这正如在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充斥着的无数不同的声音,那是对教育价值的质疑。而球长有一颗正直的、温热的、服务下一代,但不求回报的心所以他无所畏惧,不怕困难, 缺乏教育的信念,这就是一种教育信仰。拥有教育信,而不是仅仅把教育当做生存的工具,教育就全变得有趣起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