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朗诵(一个贝字旁加个武字读什么)_朗读_诵读_屈原

本文目录

  • 一个贝字旁加个武字读什么
  • 赋的写作方法
  • 急求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配乐朗诵
  • 《小石谭记》、《五柳先生传》的原文是
  • 怎样理解课标关于阅读方法技能的目标
  • 五柳先生传的朗读节奏
  • 千古佳句

一个贝字旁加个武字读什么


读音:fù
部首笔画
部首:贝 部外笔画:8 总笔画:12
五笔86:MGAH 五笔98:MGAY 仓颉:BOMPM
笔顺编号:253411212154 四角号码:7384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D4B
基本字义
1. 旧指田地税:田~。~税。
2. 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文体。
3. 念诗或作诗:登高~诗。
4. 给予,亦特指生成的资质:~予。~有。天~。禀~。
5. 古同“敷”,铺陈,分布。
详细字义
〈动〉
1. (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 同本义
赋,敛也。——《说文》
赋,税也。——《广雅》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4. 缴纳赋税
讼者平,赋者均。——唐· 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5.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6. 给予;授予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7.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8. 做诗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 王勃《滕王阁序》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 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9. 诵读;吟咏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10.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11. 陈述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 姜夔《扬州慢》
12. 通“敷”。颁布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13. 又
赋政于外。
〈名〉
1. 田赋;赋税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薄赋敛,广畜积。——汉· 晁错《论贵粟疏》
2. 又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4. 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5. 徭役;兵役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6.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7. 生成的资质 。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8. 兵,军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9. 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10. 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 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乃作《怀沙》之赋。——汉· 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辞赋和歌曲);赋颂(赋和颂。两种文体)
示例
1. 赋税 fùshuì
(1) ∶田赋及各种捐税的总称
赋税之繁重者,酌今昔而减之。——清· 洪亮吉《治平篇》
(2) ∶依照法律或习俗征收的款项,尤指应付给政府的费用
2. 赋闲 fùxián
晋代潘岳辞官家居,作《闲居赋》。后来就把没有职业在家闲住叫赋闲
吾只在省侯补,是个赋闲的人,有这闲功夫等他。——《官场现形记》
3. 赋形剂 fùxíngjì
(1) ∶一种不发生化学反应的药用混合物(如糖浆、猪油或液态凡士林),其中加入一种具有疗效的药物或者通过它使其他成分胶合在一起
(2) ∶构成药物或抗原的辅料的无活性物质(如阿拉伯胶、糖浆、羊毛脂或淀粉);尤指在药物混合物中有足够量液体情况下,为使混合物有粘性,以便制备丸剂或片剂而加入的物质
4. 赋予 fùyǔ
交给重任,使命等
先天赋予他好眼力
康熙字典
【酉集中】【贝字部】赋
《唐韵》《集韵》《韵会》?方遇切,音付。责取也。《说文》敛也。《尔雅·释言》赋,量也。《注》赋税,所以评量。《扬子·方言》赋,动也。《注》赋敛,所以扰动民也。《书·禹贡》厥赋惟上上错。《传》赋,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周礼·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五曰赋贡,以驭其用。《注》赋,口率出泉也。《前汉·?法志》畿方千里有税有赋,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注》赋,谓发赋敛财也。 又《韵会》禀受也,给与也。《礼·中庸》天命之谓性。《注》性者,人所禀受。《朱传》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 又布也。《诗·大雅》明命使赋。《传》赋,布也。《笺》使羣臣施布之也。 又铺?也。《诗·周南·关雎序》诗有六义,二曰赋。《疏》赋之言铺,直铺?今之政敎善恶。《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 又贡士曰赋。《前汉·鼂错传》乃以臣错充赋。《注》如淳曰:犹言备数也。臣瓒曰:云如赋调也。
【卷六】【贝部】赋
敛也。从贝武声。方遇切
翻译
to endow with
文学文体
赋,《苦笋赋》,黄庭坚书,行楷。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赋的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四: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扩展阅读:
1.文献资料》
开放分类:
中国,文化,汉字,文体,古典文学

“赋”相关词条:
更多
四六文骚体哀辞辞乐府箴古体诗骈文古文五杂俎

“赋”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来源:百度词典):
1. to endow with

赋的写作方法

简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楚辞》的基础上,兼收战国纵横之文的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的相关因素,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与辉煌。  赋的来源   “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 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名篇自己的作品了。 “赋”的名称最早见于战国后期荀况的《赋片》。最初的诗词曲都能歌唱,而赋却不能歌唱,只能朗诵。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    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屈原作品体式,象屈原那样书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 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 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 手法。  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   汉赋的体式   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设论体、及唐代文体赋又都比较接近于散文,有的完全可归于散文的范畴。赋的似诗似文的特征,与现代文学中的散文诗有些相像。   特点   :一、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二、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三、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压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骈文受赋的影响很大,骈比起于东汉,成熟于南北朝。在文章中广泛用赋的骈比形式,是汉代文人的常习。以至于有些以赋名篇的文章都被人视作骈文。象南朝刘宋的鲍照的《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及谢庄的《月赋》等。  诗和赋的区别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阶段   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人被后世誉为汉赋四大家。  字典   【fu】   赋  endow with;tax;ode;  赋 fù v.   1.(形声。从贝,武声。从“贝”,表示与财物有关。本义:征收)   2.同本义 / 赋,敛也。——《说文》 / 赋,税也。——《广雅》 / 厥赋惟上上错。——《书·禹贡》。传:“谓土地所生,以供天子。” / 七赋之所养。——《法言·问道》 / 而令贡赋。——《小司徒》。注:“谓出车徒给徭役也。” / 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又如:赋银(征收税银);赋粟(征收田赋);赋里(征收商业税);赋币(征收财物)   3.缴纳赋税 / 讼者平,赋者均。——唐·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又如:赋金(交纳税款)   4.给予;授予 / 出高库之兵以赋民。——《吕氏春秋》 / 为百姓困乏献其田宅者二百三十人,以口赋贫民。——《汉书·平帝纪》 / 公属百官,赋职任功。——《国语·晋语》  又如:赋命(天所授予的命运;给予生命);赋给(分配发给);赋食(布散饮食);赋政(颁布政令);赋质(上天赋予的资质);赋灵(天赋的灵性,生性);赋就(天生的);赋禀(天生具有的智能、性情);赋职(授与职事)   5.做诗 / 一言均赋,四韵俱成。——唐·王勃《滕王阁序》 / 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诵读;吟咏 / 不歌而诵谓之赋。——《汉书·艺文志》 / 公入而赋。——《左传·隐公元年》 / 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又如:赋诗(吟诗;写诗);赋笔(写诗用的笔);赋声(善于辞赋的名声);赋咏(创作和吟诵诗文)   6.陈述 /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宋·姜夔《扬州慢》  7.通“敷”。颁布 / 明命使赋。——《诗·大雅·丞民》  8.又 / 赋政于外。  赋 fù n.   1.田赋;赋税 / 以九赋敛财贿。——《周礼·太宰》 / 薄赋敛,广畜积。——汉·晁错《论贵粟疏》  又如:赋算(赋税);赋徭(赋税与徭役);赋钱(税钱);赋禄(赋税与禄赏);赋租(赋税,租税)   2.又 / 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 /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特指民赋,即征收的兵车、武器、衣甲或银钱 / 税以足食,赋以足兵。——《汉书·刑法志》 /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治长》 / 乘白马而过关,则顾白马之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 不腆敝赋。——《左传·成公二年》  徭役;兵役 / 敞邑以赋。——《左传·隐公四年》。注:“兵也。以田赋出兵,故谓之赋。”   又如:贡赋(贡品和徭役)   4.生成的资质。如:赋分(天赋;资质);赋质(天赋资质);禀赋(自然具有的资质);赋情(天性);赋才(天赋,才能)   兵,军队 /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  5.又如:赋舆(指兵车;泛指军事);王赋(王军)   6.中国古代文体,盛行于汉魏六朝,是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通常用来写景叙事,也有以较短篇幅抒情说理的 /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乃作《怀沙》之赋。——汉·司马迁《屈原贾生列传》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又如:赋客(善于作辞赋的人);赋韵(指分韵作诗);赋论(辞赋和议论文);赋铭(辞赋和铭文);赋歌(

急求王维的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的配乐朗诵

名称: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作者: 王维
简介
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主题
主题词或关键词: 唐诗
栏目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
类别: 五言律诗
体裁: 诗
年代: 盛唐 内容介绍
原文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①。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②。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③。
注释

①苍翠:青绿色。潺湲(chányuán):水流缓慢的样子。
②墟里:村落。孤烟:直升的炊烟。
③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在这里是代指裴迪。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这是诗人自比。
赏析

这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新唐书。王维传》:“别墅在辋川,地奇胜……与裴迪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这首诗即与裴迪相酬为乐之作。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着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颈联写原野暮色。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这就是诗人的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颔联和尾联,对两个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而是和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暮蝉、晚风、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王维说来,模仿陶渊明笔下的人物,植五柳于柴门之外,不也是自然而然的吗?

《小石谭记》、《五柳先生传》的原文是

小石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怎样理解课标关于阅读方法技能的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习过程与方法维度,并与知识与能力维度融为一体,这在阅读目标系列中体现得很明显,其旨归在于,主张让学生在阅读过程的展开与阅读方法技能的运用中,获得真正阅读的能力,而有关阅读的知识则成为培养能力的支撑。归结起来,课标的阅读目标中共涉及朗读、默读、略读、浏览、诵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和技能的运用。 1.朗读技能的目标 课程标准对朗读的方法及目标的规定是: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学段);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学段);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学段)。其中第一、第二、第三学段为小学要求的目标,第四学段为初中朗读方法技能目标,后一学段的目标自然涵盖前面各个学段的目标。 从上引可见,各个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要求的核心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所谓“正确”,是要求朗读时用普通话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吐字清楚、声音响亮,尽可能没有错字、别字、添字、漏字,不重复,不唱读;所谓“流利”,是要求朗读时语气比较连贯,能读出句读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节奏自然、速度适当;所谓“有感情”,是要求朗读时通过轻重、抑扬、停顿等变化,把所阅读文本的感情传达出来,能读出陈述、感叹、疑问等不同语气,同时有主体的感情参与其中。朗读作为一种技能,以上这三个要求不能分割,它们是一体化的;当然,相对而言,用普通话“正确”朗读是一种基础要求,而“流利”和“有感情”则是进一步的要求。所以,从第一学段朗读的起始要求,就从这三方面提出。 粗略地看,四个学段的朗读目标十分相似,但仔细推敲起来,要求是有差别的。第一学段只提“学习用”,是初步尝试学习用普通话朗读,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示范,重视学习朗读的过程,这显然是起步阶段的要求。这个阶段强调的是老师的指导和示范的作用,重视的是学习朗读的过程。有一位教师他在执教《咏华山》一课的时候,开始时学生读得比较快,没有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老师用幽默的语言进行指导,也不失时机地做了示范。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朗读有了明显的进步。第二学段的要求是“用”,强调的是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的实践过程,里面已经含有培养相关习惯的意思。第三学段是“能用”,强调能力的达成度,要求基本具备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再从用来朗读的材料看,这些目标表述上也有差异:前三个学段朗读的文本限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这些课文往往都是在老师指导下精读的材料,朗读的练习机会自然多,目标要求也容易达到;第四学段打破了这个规限,扩大到课文以外的其他阅读材料,文本类型和内容、表达、语言都更复杂了,对朗读水平的要求自然也相应提高了。这是初中与小学两个阶段在朗读目标上较为明显的区别。 课程标准除了对不同学段朗读的的侧重点有不同的要求之外,还特别强调了朗读语调的自然。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中提出,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课标之所以特别提出朗读要自然的要求,也是由于很多地方、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指导中,特别过分地注重了学生拿腔拿调朗读、过分夸张的表演。朗读的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理解,是“入乎文,入乎心,入乎情”,是一种自然的娓娓道来,不是拿腔拿调,矫情做作的。所以,朗读应该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 2.默读技能的目标 课程标准规定的默读目标:一是学习默读(第一学段);二是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三是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三学段);四是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第四学段)。同样,后一学段的目标包含前面学段的目标。 对默读的要求同样贯串四个学段。课标的大体思路是,在起始阶段要求“学习”默读方法,再要求“初步学会”这种方法,“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就是要脱离朗读,是默读的具体要求。然后是讲求默读速度,最后要求速度加快,而且养成习惯。与原实验稿课标对比,这次修订作了一个小的调整:把对默读的具体要求“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从第一学段移至第二学段,作为初步学会默读的一个具体标志,这一改动相信更加符合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实际状况,并且降低了难度。 朗读和默读不是截然分开的,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经过十几年的课改,老师们对朗读的重要性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另外一个倾向,就是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认真读书,静思默想的机会少了,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这种机会就更少。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很难落实重视阅读的体验、阅读的感悟的要求。默读是有利于学生的体验和品位的,所以,我们的课堂上应该有的时候书声琅琅,有的时候就要鸦雀无声,让默读和朗读各有所用,缺一不可。 3.略读和浏览技能的目标 掌握略读和浏览这两种阅读方法,是过去语文大纲中相对忽视的方面,但这恰恰是在现代信息社会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求中提高公民阅读能力的迫切需要。课程标准从第二学段开始,提出了这方面的目标要求:一是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学段);二是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第三学段);三是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第四学段)。 略读是与课堂最常用的精读方法(包括朗读和默读)相对应的阅读方法,在实际生活中最为常用。老师看到略读和浏览这两个词,一定觉得两者都是粗知大意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好像区别不大。实际上“浏览”一词的原初意思就是“约略地看、泛观”,浏览更强调获取信息,它是我们现代社会更加迫切需求的一种能力。我们平常生活中,常用到的浏览多采用扫读、跳读、快速读的方法,尤其是特别注意书名、篇章名,从书名以及大小标题或者段落的起结,包括图表的提示信息当中,捕捉适合自己的信息。特别是我们现在阅读报刊杂志,阅读网上信息的时候,需要快速提取信息,了解时政新闻,只要看看标题就行,内容不一定详细看,知道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儿,利比亚卡扎菲死掉了,首都的黎波里给攻下来了,知道这个消息,详细内容就不看了。“略读”是粗知文本大意,即古人所谓的“观其大略”。略读是相对于精读而言的,就是观其大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里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求甚解,不逐字逐句地去读,观其大略,这就是略读的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特别要注重略读和浏览的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 4.诵读技能的目标 课标还特意提出了诵读方法,而且在这方面规定得很具体。一是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一学段);二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三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四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第四学段)。 诵读从字面意义看,就是反复地去吟读,然后自然地成诵。诵读有助于语言知识的积累。一些抒情诗文、文言文就比较适合诵读。诵读更加有助于读者从声韵气律角度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体会其中的丰富内涵和情感。诵读又不像朗诵那样有表演的性质在里面。诵读就是把自己的感情通过吟诵抒发出来,这样方法有助于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位和情感的投入,达到语文潜移默化熏陶的目的。曾国藩就曾经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壮,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诵读和朗读各有所长。这里说的“密咏恬吟”,其实就是诵读。运用这样的方法确实能够有利于学生沉下心来,细心地体察诗文深远的内在的韵味。 对诵读技能目标可从两方面加以理解:从诵读的材料看,第一学段以儿歌、儿童诗和浅近古诗为宜,因为这些材料篇幅短小,有节奏、韵律感,朗朗上口,故宜于低年级儿童诵读。原实验稿中的“童谣”,在修订时改成了“儿童诗”,因为“童谣”与“儿歌”接近,而“儿童诗”既包括民间流传的童谣,也包括了作家专为儿童创作的诗歌,更加准确一些。到第二、第三学段,则以一般诗文为诵读材料,其阅读范围和诵读难度都有增加。第四学段将古代诗词专提出来,文言文则另提要求。再从诵读的实施要求看,第一、第二学段侧重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以体验情感和想象情境的心理活动为通道,达到感受语言、领悟大意的目的;第三学段强调能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形式要素去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运用诵读方法阅读理解作品的自觉程度逐渐增强,诵读要求也更趋细化;而第四学段的诵读应该是综合以上各种要素的实践活动了。 老师对诵读、朗读、朗诵等概念觉得难以区别。第一个区别,从材料方面看,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适合朗读,无论它是叙事性的、说明性的,但是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诵读和朗诵,如抒情诗文、文言文,这些情感比较丰富的材料更适合诵读和朗诵。第二个区别,朗诵是一个具有表演性的艺术活动,而朗读和诵读更是一种教学的行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朗读和诵读的方法往往显得比较高亢雄伟,而诵读比较强调沉潜,是沉下去体会感情。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那位寿镜吾老先生在读古文的时候,摇头晃脑,不顾一切,忘掉外面的存在那种得意劲,就是诵读。

五柳先生传的朗读节奏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
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千古佳句

哲理篇:

1、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宋)苏麟《断句》

白话释义:看似咏楼台亭榭、花草树木,实则暗示:好处都被别人占了,而自己却得不到恩泽。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白话释义: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白话释义: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比较肤浅,要透彻地认识事物还必须亲自实践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白话释义: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

5、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白话释义:高瞻远瞩的人,不怕被浮云遮蔽住眼睛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话释义:要想看到千里以外的地方,应当再登上一层楼

爱国忧民篇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白话释义:如果是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怎么能根据对自身的祸福影响来决定是挺身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呢?

2、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白话释义: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 就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常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白话释义: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白话释义:自古以来 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 倘若能为国尽忠 死后仍可光照千秋 青史留名.

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白话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