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家族霸气图腾(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东晋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_王氏_太原_王羲之

本文目录

  • 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东晋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 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的王姓是山东琅琊王氏吗
  • 历史上王这个姓氏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图腾又是什么样子的详细回答!谢谢
  • 王氏一族介绍
  • 百家姓王氏图腾是怎么样的
  • 浙江王姓的来历,本人姓王,想了解一下家谱啊

无人能与之比肩的东晋第一名门望族——琅琊王氏

太兴元年,公元318年,司马睿于江东正式称帝,登基大典之时,群臣百官立于陛下,而司马睿却唯独请琅琊王氏的王导 与自己同坐龙椅。

由士家大族拥护而建立起来的东晋王朝,琅琊王氏成第一名门,无人能与之比肩……

琅琊王氏的崛起

琅琊王氏,是指长期生活于 琅琊郡、今山东临沂的王姓望族 ,其先祖可追溯到东周之时。

据载,琅琊王氏是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代 ,因直言敢谏而被废为庶人。

战国之时的大将王翦 ,帮助秦始皇攻灭赵国邯郸,扫平赵魏韩,又破燕灭楚,为秦之统一立下汗马功劳,王翦子孙三代,俱是秦国战将,传王翦一脉,亦属琅琊王氏,后世尊王翦为 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共同始祖。

琅琊王氏的真正崛起,是在汉代之时。

西汉宣帝年间, 博士谏大夫王吉 曾举家由琅琊高虞,徙家于同郡的临沂县都乡南仁里,后代子孙在此生活四百余年,遂以郡望为名, 称“琅琊王氏”。

王吉官至博士谏大夫,其子王骏又做到御史大夫,其孙王崇官至大司空,封扶平侯, 祖孙三代,皆有贤名。

琅琊王氏逐渐发展,名人辈出, 大孝子王祥“卧冰求鲤” 的故事,为后人所熟知。

辅佐东晋,名望鼎盛

魏晋之时,琅琊王氏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其达到鼎盛,却是在东晋之时。

琅琊王氏的王导,于早年之间便结识了此后的晋元帝司马睿,中原动荡, 王导高瞻远瞩,劝司马睿移镇江东。

永嘉年间,司马睿和北方各士家大族 “衣冠南渡” ,举家迁至南方避难,其中, 琅琊王氏是最重要的一支。

司马睿南迁,却得不到江东本地士族的认可,赖得 王导、王敦的拥护 ,总算是建立起了东晋朝廷。

而王氏集团,最鼎盛之时,占据了朝廷官员中一多半的位置,当时的人们称做: “王与马,共天下。”

司马睿正式登基称帝,王导任丞相,主内政,而堂兄弟王敦拜大将军,领兵坐镇于长江中游,主武备。

当时的江东本地士族朱、张、顾、陆,和自北方迁来的名门望族, 论权势威望,无人能与琅琊王氏相比肩。

第一望族

由于得到王氏集团的支持,司马睿才得以再建晋朝,司马睿 将王导比作自己的萧何,并号为:“仲父”,称琅琊王氏为:“第一望族” ,并愿意将江山分一半给王氏家族。

自南渡之后,北方士族因对故乡的思念,一直都以原有地名来命名居住地,司马睿之时,为照顾北方士族思乡情绪,将南方的很多地名改为北方郡县名。

琅琊王氏,则在建康城附近(今江苏南京), 侨置南琅琊郡, 以供族人居住生活。

司马睿曾想抑制王氏势力,却引来王敦直接率兵进攻,而用来对抗王敦叛军的人,还是要靠琅琊王氏之人,最终权力被架空,郁郁而终。

专权后的王敦,曾想取司马氏而代之,最终被司马绍讨灭, 但王敦的死,却丝毫不影响琅琊王氏在东晋朝廷中的地位。

在征讨王敦之时, 王导却被任命为大都督,总领征讨诸军。

琅琊王氏在朝廷中充任要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直至 淝水之战 , 陈郡谢氏的谢玄、谢安、谢石 一战成名,崭露头角,才能与王氏相比肩,被后人合称为 “王谢”两大家族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中的“王谢”,即指琅琊王氏和陈郡谢氏。

东晋建国以士家大族的支撑为基础,琅琊王氏在此时期,发展至鼎盛阶段,诞生名人无数,自南北朝之后,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虽则实力衰退,然其 “第一望族”的名望 ,却丝毫没有削减分毫,琅琊王氏不仅靠政治、军事人才辈出,更是在文学、书法、典章等方方面面,培养出诸多人才,大书法家 王羲之、王献之 即为代表人物。

琅琊王氏自东汉至明清一千七百多年间,出了九十二位宰相和数百文人名士,其间原因,不得不让后世认为 “富不过三代” 的人所深思……

内蒙古与辽宁交界处的王姓是山东琅琊王氏吗

王氏始祖和图腾
我姓王,挺自豪的。三横一竖的那个王,这也没得选。
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从上到下,贯通了天、地、人。
这就是天、地、人都要归“王”管的不二哲学。牛不牛?
王姓人口众多,据有关资料记载,宋、元、明三代都为全国第一大姓,截至2019年,“王”姓人口已超1亿,又是妥妥的全国第一大姓氏,同时也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海南、陕西、甘肃、新疆16个省(区、市)第一大姓。牛不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王姓历代名人2360名,占总名人数的5.1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一位;王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6.86%,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5.37%,排在第一位;王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5.89%,排在第一位。牛不牛?
王姓源于何姓?
还是《通志氏族略》中说得简洁:“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
王之释义
先谈妫姓之王。
虞舜的后裔被周王朝封在了陈国,姓妫,后以国为氏,即陈氏。后来陈国公子陈完逃亡到齐国,改为田氏。陈完的后代在齐国夺取了政权,成为了齐王。秦灭齐后,齐王后裔田义为避仇家,改姓王氏。
再谈子姓之王。
商朝的国王姓子,比如纣王叫子受,纣王的叔叔比干叫子干。比干多次犯颜强谏,被侄子纣王杀了,他的子孙因为比干原是王子,就以王为氏。
再来谈虏姓之王。
即少数民族汉化改姓王氏,如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改为汉姓王氏者。
此外还有一些在王朝易代时改为王姓避祸的前王族。
而来源于姬姓的王姓最多,公认的始祖则是姬晋。
姬晋,即王子晋或王子乔
姬姓是周王朝的国姓,比如周文王叫姬昌,周武王叫姬发,而姬姓王氏多是文王和武王的后代。
周武王姬发是周王朝第1任天子,第26任天子名叫姬泄心,也就是周灵王。
周灵王在历史上没什么大作为,但却有一个比他还出名的儿子,那就是太子姬晋。
他温良博学,不慕富贵,天性聪明,喜欢吹笙,吹奏出的乐曲如同凤凰欢鸣一般,但后来却因病英年早逝了。
因为姬晋字子乔,后世就称他为王子乔,而他的儿子姬宗敬也改名王宗敬,并避居于太原。
自此,姬晋成为了王姓始祖。
自王宗敬下传到十五世为秦国大将王翦,王翦和儿子王贲、孙子王离,三代都为秦国大将,是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功勋之臣。
在巨鹿之战中,王离被项羽和诸侯联军击破,两个月后被俘,结局不明。
战神之王翦
但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王威则逃亡齐地。
王元逃亡山东琅琊、王威逃亡山西太原,最终形成了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
琅琊王氏真正奠基之祖是王元的四世孙西汉人王吉,琅琊王氏名人有王祥、王粲、王戎、王衍、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等,其中王祥被称为“孝圣”,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也是王羲之的叔太爷爷,王祥的弟弟王览则是王羲之亲太爷爷,也是王导的亲爷爷。
太原王氏都把王宗敬奉为奠基之祖,因为他在东周时期就避居于太原,这可称为广义的太原王氏。
故此,太原堂常被称为王氏总堂号。
但太原王氏可分为两支,即祁县王氏和晋阳王氏。
祁县王氏的奠基先祖是东汉末年的王允,他是王威的14代孙。
晋阳王氏的奠基之祖则是东汉末年的王柔、王泽兄弟俩,他们是王威的15代孙。
晋宋易代时,太原王氏遭宋武帝刘裕灭族,仅有王坦之的5代孙——14岁的王慧龙逃脱至北魏,终使晋阳王氏复兴,到了王慧龙的孙子王琼时候,太原王氏成了北魏时的四姓望族,在唐朝时,又被评为七姓十家。
以上两支可称为狭义的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名人有王允、王述、王坦之、王慧龙、王勃、王维、王瀚、王昌龄、王之涣、王安石、王守仁、王夫之等。
东晋王导等琅琊王氏
如今,全国王姓人氏大都是源自于四大分支: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
其中开闽王氏之祖是入闽三王,即广武王—王潮、武肃王—王审邽、忠懿王—王审知。
开闽王氏属于琅琊王氏流脉,来自河南光州固始县。
据福建《忠懿王氏族谱》,公元885年王潮、审邽、审知三兄弟率领中原子弟入闽,其中王审知在909年建立了五代十国中的闽国,成为了闽国开国国君,被世人尊称为“开闽第一”。明朝永乐年间,这支王姓,开始进入台湾地区,改称“闽台王氏”,更有漂洋过海,扬帆南洋。
王审知三兄弟和王导、王羲之一样,也是王览的后代。
不过,王导的父亲是王览的长子王裁,王羲之的爷爷是王览的四子王正,而王审知的九世祖也是王正。
但王羲之的父亲是王正的次子王旷,而王审知的八世祖则是王正的长子王廙。
开闽三王
三槐王氏则兴起于唐末五代,始祖是王佑,发祥地是大名府莘县,即今莘县莘城镇群贤堡村。
如今,三槐王氏占了王氏人口40%左右,是广义上的太原王氏最大的分支,而其还是直属琅琊王氏流脉。
因为据《太原王氏》书中的世表记载:褒公(王褒,王导8代孙)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王琳即王方庆,为琅邪王氏王导的11代孙),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即王佑,王导21代孙),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而又据《宋代老谱》记载:三槐王氏的始祖王佑(亦作王祜)是王羲之第20代孙。
两者记载虽有些许矛盾,但都可归于一点,即三槐王氏出于琅琊。
王佑在宋太宗时任开封知府、兵部侍郎。
宋朝的时候,开封知府是宰相职位的主要候选人。范仲淹、欧阳修、包拯都是当了开封知府以后,登上了宰相之位。王祐当了开封知府,却跟宰相之位失之交臂。王祐种下三棵槐树,说道:“我的子孙肯定会有位列三公之人!”
后来,王祐的二儿子王旦果然当了大宋宰相,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宋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于是,王祐的子孙以“三槐堂”为堂号,枝繁叶茂,繁衍生息出几千万人,子孙遍布海内外,成为王氏家族中赫赫有名的一支。
古时有“天下王氏出太原”一说,而今却是“天下王,三槐堂”,可见三槐王氏之盛。
山东莘县三槐堂老照片
综述一下,王氏有八大祖、六大祖地、四大支派。
八大祖即开宗始祖姬晋,衍派始祖王翦,琅琊始祖王元,太原始祖王威,开闽始祖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槐始祖王祐。
六大祖地即洛阳、频阳、琅琊、太原、光州、莘城(与八大祖对应)。
四大支派即上文所述的太原王氏、琅琊王氏、三槐王氏和开闽王氏。
在洪武三至十年间,曾有一次官方大移民,在山西洪洞一带集中迁往齐、鲁皖北、淮北达数十万之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句话数百年来流传至今,其中迁移王姓大都称是“三槐王”,可称为东支三槐王氏。
而我出生于苏北,属三槐王氏,即三槐堂,但来自山东还是山西,不甚清楚。
但在小时候爷爷曾和我说过,他的爷爷曾和他说起,我们的先祖是在明末清初从山东三棵树那里迁居而来。
此处山东大概率是山东莘县,三棵树,也许就是王祐所种下的三棵槐树了。
当然,大概率只是大概率,也许只是也许,因为我手中没有家谱。
当然,天下王姓是一家,同宗同源同血脉,从大概率上来说,应当没有错。

历史上王这个姓氏在哪个朝代出现的图腾又是什么样子的详细回答!谢谢

王(W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以王族爵号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又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迁居于琅琊(今山东省),世人称其为“王”家,其后亦以“王”为姓,称为王氏。 周灵王太子晋是天下王姓人最重要的得姓始祖之一。太子晋又称王子晋、王子侨、王乔,是东周灵王的太子,本为姬姓。 太子晋 《通志·氏族略》言:“若太原、琅邪王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晋生于洛阳,在周灵王初年被立为太子,当时流经洛阳的谷、洛二水经常泛滥,灵王派人壅塞河道,他力陈不可,主张因势利导以治水,不被灵王采纳,后终因忤逆之罪被夺去太子名位,废为庶人。后代被世人称为王家,便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的另一支京兆王、河间王为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之弟毕公姬高之后。姬高始封于毕,其裔孙毕万入晋为官,封为魏成侯,战国时与赵、韩三家分晋,立魏国。后魏王假在位时,魏国被秦所灭,子孙分散,因号为王家,以王为氏。也有一种说法是,魏昭王公子信陵君之后,在秦灭魏后逃于泰山,时人因其为王族,称王氏。 2、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以爵号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商纣时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纪念他,以王子爵号改“子”姓为“王”姓,形成了别一支王氏。子姓之王比干之后,即汲郡王。《通志·氏族略》说:“王氏……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王子比干是商朝国王文丁之子,亦是商朝末帝纣王的叔父。王子比干生活在国运每况愈下的商朝末年,加之纣王昏庸无道,他不满于时局,多次犯颜直谏, 王 最终不被纣王所容,被剖心而死。他为了国家,杀身以成仁,被后世誉为忠于祖国的楷模,并与同时的微子、箕子一起合称为“商末三仁“。王子比干被杀后,就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附近,亦即今卫辉市城北15里比干庙村旁。他的子孙在他罹难后,世代居住在今卫辉淇县一带,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改以“王“字为姓。子姓之王是最早的一支王姓人。因为他们居住的卫辉一带原由汲郡管辖,因此又被称为汲郡王氏。 3、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和的后代,以王族称谓为氏。据《通志·氏族略》记载,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族身份改“妫”姓为“王”姓,称为王氏。 出于妫陈一支的为北海王、陈留王,乃舜裔齐田之后。《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王莽出于此脉。《汉书·元后传》:“孝元皇后,王莽之姑也。莽自本曰:田和有齐国,三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封建孙安为济北王,齐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齐国最后一名国王是齐王田建。他在亡国后被迁到共(今辉县古城),田建之孙名田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及项羽为刘邦所败,田安也失去了王位。但他的子孙为了纪念这一事情,从此便改姓王氏。两汉之际的新朝皇帝王莽、以及魏晋隋唐时期的北海王氏、陈留王氏等等,都出自这支王姓中。 4、复姓简化而来,秦灭六国后,各国王族避难散居,有一小部分易姓为王。 5、出自赐姓或改姓的王姓。 如战国燕太子丹的玄孙嘉被王莽赐姓王,隋末王世充本姓支氏。 ①刘氏改姓王氏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 王姓书籍 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②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③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6、出自少数民族有王姓或改王姓。 ①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②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③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④羌族钳耳氏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⑤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⑥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⑦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⑧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⑨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⑩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本段得姓始祖 太子晋,周灵王的太子,本姓姬,王姓重要的得姓始祖。后人又称王子晋、王乔。 祖先太子晋 太子晋是黄帝第42世直系子孙。太子晋因直谏被周灵王废为庶民。去世后,楚国诗人屈原在《远游》中有云“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唐代李白也曾写过“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的诗句。

王氏一族介绍

百家姓王氏图腾是怎么样的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是世界三大姓氏之一,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8位。除中国外,在朝鲜也有许多王姓的人。下面由我给大家介绍百家姓王氏的图腾吧,仅供大家参考。
  百家姓王氏的图腾

  百家姓王氏的起源
  1、出自姬姓

  。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

  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

  ,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

  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

  。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 历史 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

  。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

  。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

  。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

  。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百家姓王氏的历史名人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 。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 政治 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 。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 初三 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 国学 术界有很深的影响。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 书法 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 书法家 。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 重阳 (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 教育 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猜你喜欢:

1. 姓氏图腾文化大全

2. 百家姓田氏图腾

3. 范姓图腾的含义

4. 百家姓季姓图腾是怎么样子的

5. 百家姓徐氏图腾

浙江王姓的来历,本人姓王,想了解一下家谱啊

源于子姓,氏于爵,出自上古阏伯(名契)的后裔,契协助大禹治水,舜封契于商(今河南商丘),六世孙王

王姓图腾
亥继任为商族首领,王亥为殷人先公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很有作为的人,他不仅帮助父亲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而且还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为人使役,他的高祖父相土也很有作为发明了马车。王亥是商朝开国帝王成汤的七世祖,是先商十四个部落首领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自古以来,商丘都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奔腾东去的黄河,给这里留下一望无际的黄土平原,这片土地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充满了神奇色彩。
  据《百家姓》与《通志·氏族略》:“殷王子比干后亦曰王氏。”后代居于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天水、河东等地。《广韵》中曰:“东莱之王,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东莱今山东龙口市(黄县)的古称。商末建莱国,史称:东莱古国。秦设齐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