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关于王姓研究报告
- 王姓的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 写一篇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顺序是一问题的提出,二调查方法,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 关于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
-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关于王姓研究报告
王:王族后裔共有的姓
一、来源有五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后。后衍化为三支王姓族派。一是周
文王弟15子毕公高的后裔,因本来是王族,所以他们以王为姓。二是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世人称为“王家“,以后便以
王为姓。三是魏国信陵君无忌,魏被灭后,其子孙被称为“王家“,随
以王为姓。
2、出自妫姓,为齐王田力的后代。舜的后裔妫满被周武王封于
陈,传至公子完,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其裔孙田和成为齐国国君
,史称“田氏代齐“,齐被灭后,其后人以王为姓。
3、出自子姓,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比干被杀后,其子孙为了
纪念他,改姓为王。
4、由北方他姓改王姓而来。如鲜卑族可频氏、乌桓族回纥阿布
思族。
5、出自赐姓或冒姓的王姓。如战国燕王丹的玄孙喜被王莽赐姓
王。
二、迁徙分布
王姓早期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周灵王后裔王元避秦乱,迁于琅
邪,后徙至临沂。河内王氏,其先为太原人,世居祁县,后徙平州,
又迁至河内温县。魏公子无忌之孙卑子悼,悼生贤,西汉时徙居霸陵
,遂为京兆人。
王氏迁往江南,始于西晋末年。唐僖宗时,河南故始人王潮、王
审知入闽,王审知被封为闽王,同时王氏又有迁居四川、安徽、江西
者。北宋末,中原人多次大规模南流,其中不少王氏族人迁徙至浙江
、江苏一带定居。宋末元初,居住在福建的一支王氏迁往广东,其后
裔散处广东、广西各地。明末开始,王氏陆续有人迁往台湾。王姓移
居海外,始于明清之际,主要分布在欧美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2、郡望
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
允。
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
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四、家乘谱牒
全国:太原王氏会通世谱十三卷首一卷、王谢世家三十卷、王氏
族谱不分卷、王氏宗谱、王氏通谱。
天津:王氏宗谱不分卷。
河北:清苑王氏家谱九卷、新城王氏世谱不分卷、王氏谱图一幅
、王氏族谱十卷。
上海:王氏世谱四卷、南汇王氏宗谱不分卷、云间王氏族谱二十
二卷、嘉定王氏续修支谱二卷。
江苏:王氏三沙全谱不分卷、王氏三沙统谱不分卷、王氏族谱八
卷、王氏修族谱十六卷、三槐王氏宗谱十二卷。
浙江:任和王氏重订家乘不分卷、王氏家乘、萧山王氏族谱十四
卷、新发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广东:新丰王氏族谱不分卷、太原堂王氏族谱世系不分卷。
五、历史名人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实甫:著名戏剧家,一生创作杂剧达14种之多。其最杰出的作
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
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邪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
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处唐四杰“之一。其成就
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著名政治改革家、文学
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诗以雄健峭
拔著称。
王 蒙:湖州人,元杰出画家,以画山水著称,创“水晕墨章“法
。为“元四家“之一。
王姓的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王姓的历史名人的研究报告可以写源出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二十一世于周灵王,国都成周,即是今河南洛阳,已是东洲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和王子侨,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
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显贵。
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琅琊和太原的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
王姓的研究发展
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属于以王族身份为氏。《通志·氏族略》言舜因姚地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舜帝本为姚姓,因居妫汭而得妫姓。舜帝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即以妫为姓。这支王姓的最早的来源是姚姓。
部分姚姓族人经过多次的改姓:从姚姓改为妫姓,再改为陈氏,再改为田氏,部分田氏改回到最早的姚姓,部分没有改回,便继续为田氏,田氏有再次改姓的,改为王姓。《通志氏族略》说,王姓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
《新唐书·宰相世系》言,舜后胡公妫满封陈,至敬仲仕齐,又改为田氏。《姓氏考略》载北海、陈留之王,皆舜帝之后。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考为齐王田建之子田升、田桓改田姓为王姓。
写一篇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代的研究报告顺序是一问题的提出,二调查方法,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学校有许多同学姓王,我有几个邻居也姓王,王姓是怎么来的?历史上姓王的名人有哪些?现在的王兴是不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带着这些问题,我对王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书籍 2、网上搜索 3、询问他人 4、其他方法
三、资料整理:
(1) 来源:传说王姓的直接来源是先秦时期的太子晋。外族的改性也是来源之一,王姓发展为中国第一大姓。
(2)历史名人:王羲之,王之涣,王维,王勃,王安石……
(3)现状:据统计,王姓的人口数量超过1万人,有人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也居全国第一。
四、研究结论:
王兴是中国人中最多的姓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
已回答完毕,如果对你有帮助,可以点赞,谢谢大家?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怎么写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王姓大约有59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7.7%,为宋朝第1大姓。王姓第1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王姓总人口的14.7%,占山东总人口的12.7%。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北、四川、河南、山西,这五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55%;其次分布于江西、陕西、浙江,这三省的王姓又集中了25.5%。全国形成了陕晋冀豫鲁、赣浙以及四川三大块王姓人口聚集中心。
2、元朝时期(公元1271年─1368年),为元朝第1大姓。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袁义达按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有关姓氏频率研究方法,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收集宋朝、元朝、明朝的文献,采集统计样本,根据每一人物的姓名、籍贯或居住地、工作地区、文献表明的地点进行统计,从而推算出当时全国姓氏的期望分布频率。
3、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王姓大约有62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6.7%,仍为第1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王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缓慢得多,600年中王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5%,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3.7%)、江苏(13.1%)、山东(13.1%),这三省王姓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40%。
4、截至2018年底,王姓的人口已达到1.015亿人。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省,大约占王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四川、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湖北、陕西、浙江、甘肃十省,王姓又集中了42%。山东居住了王姓总人口的10.5%,为王姓第一大省。
5、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王姓区和低比率的南方王姓区。而北方区又以太行山为分水岭,东部为高密度的王姓地区。西部为低密度的王姓区。王姓分布很广,但很不均衡。
关于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
王姓始于姬姓,为周平王的后裔。历史上的王姓名人有王诩、王献之、王维、王勃、王昌龄、王安石、王昭君等。现如今,王姓为我国第一大姓,王姓人数超九千万。
关于王姓的来源和历史名人和现状
据记载,王姓来源于周平王的后裔。周平王死后,其长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取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遂逃到晋国,其子孙因其曾为王而改姓王。
历史出现了无数王姓名人,“鬼谷先生”王诩、四大美人王昭君、书法家王羲之和其父王献、“初唐四杰”王勃、诗人王维、王昌龄、文学家王安石等等。
据统计,王姓不仅人口居全国第一,而且历史名人数量也位居第一。其中,山东为王姓的第一大省,王姓人口超全国的14%。
关于王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王姓是占我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之一,其姓源十分复杂。据《通志•氏族略》载:在京兆、河间一带的王氏族人,据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五个儿子毕公高的后代,因此这一支系乃是出自于姬姓;在北海(今山东境内)、陈留(今河南开封附近)一带的王姓则传说是帝舜的后代,这一支系出自于妫姓之王;而在汲都郡(今河南新乡一带)的王姓,则称自己是王子比干之后,出自于子姓;以上三支都与“王”的本身含义有关。还有一些是少数民族王朝的后代,以其祖先是王者而姓王。如河南的王姓,出自于可频氏;在冯翊一带的,原来是钳耳族的后代;山东营州王姓,来自高丽国;安东王姓一族,本阿史布。《广韵》中把王姓望族归纳为21处:太原(今山西)、琅邪(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甘肃)、京兆(西安)、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档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菜(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