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厚极限偏差(什么是侧隙种类)_偏差_齿轮_极限

本文目录

  • 什么是侧隙种类
  • 齿轮消除间隙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 齿轮啮合间隙标准是多少
  • 什么是跨齿厚
  • 齿轮等级:7-6-6HM GB10095-88 前面7-6-6HM什么意思
  • 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偏差有何关系
  • 基圆齿厚和顶圆齿厚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急!!
  • 大哥,请问齿顶圆齿厚的计算公式是多少
  • 齿厚上偏差什么意思
  • 1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2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有何关系 3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

什么是侧隙种类

齿轮副的侧隙要求,是根据工作条件用最大极限侧隙与最小极限侧隙来规定的。 齿厚极限偏差共有14种,越往后的间隙越大。选择齿厚极限偏差时,应根据对 侧隙的要求选择两种代号,组成齿厚的上偏差和下偏差。详细可以查阅新编的 《机械设计手册》齿轮传动部分。

齿轮消除间隙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1、基齿厚制,固定齿厚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中心距基本偏差来获得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2、基中心制,固定中心距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齿厚的上偏差来得到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在回转机构的传动中,小齿轮与回转轴承安装在一起,是标准件,齿厚不能改变,为了满足齿轮承受大载荷的需要,小齿轮的厚度不能减小。

还需要采用正变位来增加齿轮厚度。所以用该种方法获侧隙在回转机构的侧隙调整是无效的。必须采用基齿厚制,即通过改变中心距基本偏差来获得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扩展资料

测量轴承的间隙时,为得到稳定的测量值,一般对轴承施加规定的测量负荷。 因此,所得到的测量值比真正的间隙(称做理论间隙)大,即增加了测量负荷产生的弹性变形量。 但对于滚子轴承来说,由于该弹性变形量较小,可以忽略不计。安装前轴承的内部间隙一般用理论间隙表示。

轴承间隙的调整:

1、采取加减轴承盖与机座间的垫片厚度进行调整。

2、利用安装在轴承盖上的螺钉推动压在轴承外圈上的压盖进行调整。

齿轮位置的调整:因齿轮与轴的安装形式大都是采用一端为轴肩或台阶定位,另一端的定位主要采用隔套,所以齿轮的位置只有通过加减隔套的长度来调整。

齿轮啮合间隙标准是多少

3ml~4ml.

齿侧间隙的存在会产生齿间冲击,影响齿轮传动的平稳性。因此,这个间隙只能很小,通常由齿差来保证。对于齿轮运动设计仍按无齿侧间隙(侧隙为零)进行设计。

最小轮齿侧隙的设计准则:为了保证齿面间形成正常的润滑油膜和防止由于齿轮工作温度升高引起热膨胀变形致使轮齿卡住,轮齿在啮合时必须有适当的齿侧间隙。

扩展资料:

获得侧隙的方法:

1、基齿厚制,即固定齿厚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中心距基本偏差来获得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2、基中心制,即固定中心距的极限偏差,通过改变齿厚的上偏差来得到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齿轮副侧隙的调整方法:

1、在回转机构的转动中,小齿轮与回转轴承安装在一起,是标准件,齿厚不能改变,为了满足齿轮承受大载荷的需要,小齿轮的厚度不能减小。

2、采用正变位来增加齿轮厚度。该种方法获得侧隙在回转机构的侧隙调整时无效的。必须采用基齿厚制,即通过改变中心距基本偏差来获得不同的最小极限侧隙。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齿侧间隙


什么是跨齿厚

压力角不同,公式也不同
wk=m*cosα〔(k-0.5)*pi+z*invα]
k=z*α/180+0.5,α单位必须是度
invα=tgα-α,α单位必须是弧度
这就能计算出来公法线基本长度了。
公法线长度公差其实也是可以查表的,但我们一般是根据齿厚极限值推算出两个变位系数,再计算出公法线的极限值
标准齿厚=0.5*pi*m,然后根据给你的齿厚公差-0.045/-0.097得出齿厚极限偏差;然后代入给你的小程序就可以了,希望可以帮到你,也同时希望多交流

齿轮等级:7-6-6HM GB10095-88 前面7-6-6HM什么意思

分别为齿轮检验三个公差组的精度等级和齿厚(和齿轮副侧隙相关)极限偏差.
即第I公差组精度等级为7级;
第II公差组精度等级为6级;
第III公差组精度等级为6级;
齿轮副齿厚极限偏差代号为H和M;

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长度偏差有何关系

齿厚上下偏差与公法线上下偏差有对应关系;公法线平均长度及偏差,就是控制齿厚的。

基圆齿厚和顶圆齿厚的计算公式是什么急!!

任意圆(半径为ri)齿厚,代号si,计算公式为:si=s*ri/r-2ri(invai-inva)。

任意圆周上一个轮齿两侧齿廓间弧线长度称为该圆周上的齿厚(tooth thickness),以si表示,齿厚根据齿轮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主要应用于工程设计等等。

齿厚偏差△Es——在分度圆柱面上,法向齿厚的实际值与公称值之差(图2)。△Ess,表示上偏差。△Esi,表示下偏差。T,表示齿厚公差。

扩展资料:

齿厚的相关要求规定:

1、在齿轮加工图样上应标出精度等级和齿厚偏差的代号;在标注公法线长度(或齿厚)值处,同时标出齿厚的上、下偏差数值。

2、齿轮副的侧隙是为保证齿轮转动灵活,齿轮润滑以及补偿齿轮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热变形等造成的误差,必须在非工作面上留有的侧隙。

3、为满足不同的侧隙要求,可以只规定一种中心距极限偏差,而通过规定多种齿厚极限偏差来得到多种相应的齿轮副侧隙。反之,也可以只规定一种齿厚极限偏差,而规定多种中心距极限偏差来得到多种齿轮副侧隙。

大哥,请问齿顶圆齿厚的计算公式是多少

齿厚(分度圆)计算公式:

S= πm/2。

任意圆(半径为ri)齿厚计算公式:

S=sri/r-2ri(inva1-inva)。

扩展资料

齿轮副的侧隙是为保证齿轮转动灵活,齿轮润滑以及补偿齿轮的制造误差、安装误差和热变形等造成的误差,必须在非工作面上留有的侧隙。

为满足不同的侧隙要求,可以只规定一种中心距极限偏差,而通过规定多种齿厚极限偏差来得到多种相应的齿轮副侧隙。反之,也可以只规定一种齿厚极限偏差,而规定多种中心距极限偏差来得到多种齿轮副侧隙。

如同孔、轴配合的基准制一样,前者称为基中心距制,后者称为基齿厚制。由于切齿中削薄齿厚较方便,因此,标准采用基中心距制。在基中心距制中,齿厚就相当于基孔制中间隙配合的轴,所以齿厚上偏差多为负值。

所有相啮合的齿轮必定都有这些侧隙,必须保证非工作齿面不会相互接触。在一个已定的啮合中,在齿轮传动中侧隙会随着速度、温度、负载等的变化而变化。

在静态可测量的条件下,必须有足够的侧隙,才能保证在带负载运行于最不利的工作条件下仍有足够的侧隙。需要的侧隙量与齿轮的大小、精度、安装和应用情况有关。

最大齿厚即假定齿轮在最小中心距时与一个理想的相配齿轮啮合,这种情况下存在的所需的最小侧隙。常常以减小齿厚来实现侧隙。齿厚偏差将齿厚最大值减小,从而增大了侧隙。

齿厚上偏差什么意思

齿厚上偏差是指齿厚在名义值的基础上,必须要“减薄”的量。即齿厚尺寸不大于名义值减齿厚上偏差的值。

1测量齿轮齿厚偏差的目的是什么 2齿厚极限偏差和公法线平均长度极限偏差有何关系 3齿厚的测量精度与哪

1.为了保证齿轮啮合时的齿侧间隙的。
2.齿厚上下偏差与公法线上下偏差有对应关系;公法线平均长度及偏差,就是控制齿厚的。当然,跨棒距M值也有相同作用。
3.齿厚的测量方法有很多,在第2中,是常用的、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精度较高。固定弦齿厚也是测量、控制齿厚的,需要借助齿顶圆,精度稍差,适于模数很大的齿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