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凤英一点都不冤(关于黄梅戏)_黄梅戏_安庆_表演

本文目录

  • 关于黄梅戏
  • 是谁害死严凤英后又将她开膛破肚
  •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 盘点古今中外白羊座名人有哪些
  • 为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严凤英是个迷
  • 吴琼在黄梅戏艺术方面成就如何

关于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地区的怀腔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省安庆市,一代黄梅戏大师严凤英就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梅戏与湖北省黄梅县并无关联,并且黄梅戏一直用安徽省安庆市地方方言歌唱,起源于安庆地方黄梅时节采茶歌曲,大部分黄梅戏演员都是安徽人,而湖北省方言与安徽方言差异很大,湖北省只是借黄梅县地名虚构起源历史以争夺黄梅戏文化遗产,黄梅戏在湖北并没有太大知名度。江苏苏州有个太湖,而安徽也有个太湖,全国各地地名相同的很多,而黄梅戏不是以地名为名,而是以节气为名。
黄梅戏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重要的文化名片,从孕育、成形、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两百年的时光。但是,对于这一重要的地方戏曲剧种的起源,一直众说纷纭。最近安徽省专家通过田野考察和资料研究,提出了新说法,认为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此说推翻了流传较广的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的传统说法。
2015年11月,在安徽省市两级宣传部门的支持下,安庆市黄梅戏剧院以《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作为学术课题,聘请多位多年从事黄梅戏艺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对黄梅戏起源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调查研究。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6月,通过7个月的田野调查,对民歌、时调、鼓书、灯戏、佛道音乐、青阳腔、高腔、弹腔等音乐进行调查和取样录制,调查地域涉及安徽、湖北、江西、江苏、陕西五个省区,采访对象达413人,收集民歌3000余首,录制音像达900多分钟。
参与此项调查的安徽黄梅戏研究者王秋贵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庆方言为基础,声腔以安庆民歌为基调,黄梅戏吸收的不少民歌早在黄梅戏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安庆地区流行。此次田野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远在千里之外的陕西省南部商洛地区,居住着许多清朝康、雍、乾时期从安庆各县迁过去的移民。他们早就失去了与家乡的联系,直到近年各家族才陆续寻宗认祖。尽管远隔千里,但他们至今还操持着安庆方言,还传唱着200多年前从老家带过去的民歌,其中不少民歌已经成为黄梅戏的声腔。比如商南《十二时会姐歌》无论是音乐还是唱词与安庆的《探姐》如出一辙。此外,商南的《偷情歌》与安庆的《玉美郎》,商南的《姐的心思娘难猜》与安庆的《手拉槐树望郎来》等也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王秋贵说,这说明黄梅戏的声腔不是外来的,而是起源于安庆本地。
据课题组成员介绍,通过调查,他们发现黄梅戏的音乐95%来自安庆地区已经流传的民歌、花鼓戏、道情、弹词、高腔和徽调,而安庆地区当时又是民间戏曲的中心,这也佐证了黄梅戏起源于安庆地区。
此外,课题组通过对安庆方言与黄梅戏音乐的关系进行考察也发现,安庆方言与湖北黄梅方言的平仄关系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直接反映到唱腔之中。课题组在报告中认为,安庆方言的特色之一,就是语音平缓,很少出现高低陡峭的跳度音律,因此决定了黄梅戏唱腔的波纹形状流畅,黄梅戏被观众称道的特色:易懂、易学、易唱,和安庆方言存在因果关系。
此前戏曲学术界一般都认为黄梅戏是清末湖北黄梅县水灾难民在流浪过程中带入安庆地区的,灾民传唱的湖北采茶调与安庆民间小调和其他戏曲形式融合形成了黄梅戏。但安徽戏曲研究者在查阅目前可见的所有关于黄梅戏的文史资料和田野调查中,都没有发现有关湖北采茶调在安庆传播的过程和事件。在调查报告中,安徽学者认为,湖北黄梅县发大水的时候,地处下游、地势更为低洼的安庆地区也是汪洋一片,难民想经过皖河流域各县进入安庆城内是不可能的,因此假定灾民沿途传播采茶音乐的路线图不能成立。
也有专家指出,当前能够证明黄梅戏起源的文献证据还很缺乏,此次调研中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黄梅戏的资料是1879年10月14日上海《申报》上的一则报道,证明在1879年之前,在安庆北门集贤关一带每年都有“黄梅调小戏”上演。戏曲史专家廖奔说,缺乏文献记载是地方戏曲普遍面临的共性问题,因此建议下一步要扩大文献的搜寻范围。
安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爱军表示,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一张文化名片,弄清楚黄梅戏的起源对于更好地研究地方戏曲的诞生、发展的规律,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民族艺术瑰宝都具有重要意义。
---人民日报《黄梅戏起源有了新说——起源于安庆地区》

是谁害死严凤英后又将她开膛破肚

刘万泉
1968年4月7日晚,严凤英被造反派提审,并勒令认罪,她据理反驳。当天晚上,严凤英服下了大量的安眠药,在留下的信中写道,“我严凤英是热爱党热爱 毛主 席的,我不反 党,不反毛 主 席!我生是毛 主 席的人,死是毛 主 席的鬼……”严凤英被送到医院,又因是“现 行反 革 命自杀叛 党”,没有单位介绍信,被医院拒绝接收。1968年4月8日清晨5时25分,严凤英含冤而去,此时距离她三十八周岁的生日还差一个月零十六天。严凤英死后还被军 代 表刘万泉剖腹查找“敌特电台”。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 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也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之一,以下黄梅戏给人的感受。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1

总体上我看过了之后很振奋,感觉到我们的安徽文化建设特别我们安庆市文化建设已经拉开序幕了。有了非常严谨的、非常负责的、非常有追求的文化氛围。有几点感想,

第一点、是我们过去讲黄梅戏是安庆的名片,通过拍摄黄梅戏的纪录片,我觉得这个名片才基本上靓丽起来,以黄梅戏为主线,几乎是卷及了安庆的整个文化背景,山水名胜、特产,甚至安徽的对外开放。这个纪录片不仅形式出来了,而且内容也比较丰富的。

第二点、我感触很深的是细节,把视觉时代和知美时代的优长都结合起来了。我们都讲我们是一个独特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的文化时代,但它不仅仅是视觉文化,它还是学术性的。

第三点、感觉到资料非常的详细。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反差讲的史料,但是文件的角度是现在的,所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的掌握非常好。有强烈的历史感、厚重感、立体感。

第四点、史诗性的。我个人比较爱看纪录片的,我看了黄梅戏纪录片之后,这个史诗性的感觉很强烈,有时间的长度,有空间的广度,有审美的深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三者的结合就带来了史诗化的审美感受。

那么第五点感觉呢,我觉得这个片子对于史和诗的判断是准确的,对于黄梅戏艺术史的判断也是准确的。

例如刚才大家都谈到的梅开三度问题,当然也有梅开三度的说法,这个说法我是不赞同的,应该说马兰演《红楼梦》是进入梅开二度的标志性作品,但是梅开二度的高潮应是韩再芬的《徽州女人》。我这个说法呢,仿佛和学术界也仿佛和文化界一致。

第六点、我跟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就觉得画面色彩色调非常美。刚才我自己也讲了,非常符合构图时代的要求,就是视觉文化这一块的需求。同时他的文学性、他的知识性、他的艺术性也是非常特殊的,所以审美性是比较高的。

第七、就是结构的审美。结构是完美的,除了有的少数有问题以外,像第一第二有点缓慢,我觉得整体来看,节奏旋律都是很好的。各种艺术方式各种艺术范畴也是较好的结合的,体裁选材也是非常恰当的。

我觉得这部文献纪录片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够从文化层面分析文化,从风俗习惯来分析文化,从审美文化层面分析再现黄梅戏的发展历程,这一点也是它的特色之一,总的来说是很成功的作品。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2

黄梅戏的特点是什么?

约从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

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

“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

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安庆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黄梅戏的艺术特色:

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荞麦记》、《告粮官》、《天仙配》等。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如《点大麦》、《纺棉纱》、《卖斗箩》。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编了《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赵桂英》、《慈母泪》、《三搜国丈府》等一批大小传统剧目,创作了神话剧《牛郎织女》、历史剧《失刑斩》、现代戏《春暖花开》、《小店春早》、《蓓蕾初开》。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相继搬上银幕,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严凤英、王少舫、吴琼、马兰是黄梅戏的著名演员。

黄梅戏的类别主要有花腔和平词。花腔以演小戏为主,富生活气息和民歌风味。平词,正本戏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叙述、抒情,韵味丰富,如行云流水。

黄梅戏有两大声腔体系———花腔体系、平词体系。花腔体系脱胎于民歌小调,属曲牌体。平词体系渊源于高腔、弹词、罗汉桩、道情、吹腔、徽调、京剧等声腔,属板腔体。这两大声腔体系,都植根于安庆地区的声腔土壤。黄梅戏表演形式,在学习借鉴昆曲、京剧、徽剧等大剧种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早期黄梅戏从业人员中,有成就、且有史料记载的黄梅戏老艺人,绝大部分都是安庆地区的人。例如蔡仲贤(已知最早黄梅戏演员,生于1821年,望江县人),胡普伢(最早黄梅戏女演员,生于1821年,太湖县人)、洪海波(潜山县人)、叶炳池(东至县人)、咎双印(怀宁县人)、胡玉亭(望江县人)、龙昆玉(望江县人)、程积善(贵池县人)、查文艳(怀宁县人)、丁永泉(怀宁县人)、潘泽海(安庆市人)、严凤英(桐城罗岭人)等,他们之间都有师承关系。

建国前,黄梅戏没有文人介入,演出的百余本大小传统剧目,绝大部分都是移植于青阳腔、岳西高腔、京剧和徽剧。

通过以上对黄梅戏声腔形成的探讨,剧目积淀的溯源,演员师承关系的觅踪以及黄梅戏历史沿革发展的总体把握,我们对黄梅戏剧种的发展概貌,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黄梅戏的源头就在安庆地区,黄梅戏诞生于安庆地区,成长于安庆地区,兴盛于安庆地区。声腔系统是一个剧种的重要标志,任何一个剧种和隶属于这个剧种的声腔系统的形成,都有一个不断吸纳、借鉴、融会、扬弃、改造、流传、不断适应观众审美需求、艰难复杂的积累创造的过程。在这个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与本剧种在文化背景、人文环境、审美趋向、生活习俗等方面,存在着渊源关系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是本剧种的重要养分,从而加速了这个剧种的形成。

如果我们将一个剧种比喻成一条江河,那么,对于催生这一剧种成熟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音乐素材,只能算是沿途汇入那条江河的支流。黄梅戏之于黄梅采茶调的关系,就如同江河与支流的关系,黄梅采茶调是促成黄梅戏成熟的重要因素,但决不是黄梅戏的源头。

黄梅戏源头的历史记载陆洪非先生在《黄梅戏源流》一书中,对黄梅戏的源头列举了几种传说。

传说之—:“黄梅戏是在‘怀宁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每当春种秋收之时,农民们惯唱‘怀调山歌’来歌颂自己劳动的丰收。这种民间优美抒情的山歌小调,统称为‘怀宁调’。”

传说之二“??黄梅戏起源于安徽安庆地区。从前每逢黄梅季节,常常洪水成灾,四乡农民为了祈求丰年,就在这个时候举办迎神赛会,会上出现各种歌舞演唱,在这种歌舞演唱形式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戏曲形式,因与黄梅季节有关,故名曰‘黄梅调’。”

传说之三:“黄梅戏源于湖北黄梅县的民歌小调即黄梅采茶调。”

以上三种传说,我认为前两种传说较为符合历史真实,后一种传说就显得牵强附会,很多人因为黄梅戏和黄梅县同字同音而趋同黄梅戏源于黄梅县的说法。当然,一些专家也曾从音乐、剧目、师承的层面进行分析、推论,认为黄梅戏源于黄梅采茶调,但提出的论据、论点不具有说服力,他们也坦承由于可供借鉴的资料匮乏,所以,无法最终形成定论。

至于黄梅戏到底源于何处,很少人有兴趣去探讨研究。这既有年代久远,原本就缺少文字资料,一些了解情况的老艺人也相继去世,又无经费支持的原因,也与人们普遍对黄梅戏起源持漠视态度有关。

【结束语】我以为,黄梅戏经过一代又一代人艰苦卓绝的创造发展,已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小戏,一跃成为全国著名剧种,且在戏曲整体萎缩的形势下,依然保持着一种良好的发展态势,这得益于黄梅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品格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黄梅戏给人的感受3

读黄梅戏有感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戏剧就是其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在中华大地上闪闪发光。戏剧是中华民族特有艺术文化。千百年来,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

黄梅戏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影响十分深远。它发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富、优美、动听,其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而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黄梅戏在剧目方面,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大戏主要表现的是当时人民对阶级压迫、贫富悬殊的现实不满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小戏大都表现的是农村劳动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罗帕记》、《慈母泪》、《三搜国丈府》、《荞麦记》等。其中以《天仙配》最为著名,先后改编成为电视剧,电影。

《天仙配》主要讲述了 七仙女厌恶天宫岁月的冷清,对董永由同情而至钟情,就不顾森严天规,奔向人间。槐荫树下遇到了董永,倾诉衷曲,二人于是结为夫妻。两夫妻正向往未来,憧憬幸福,忽闻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宫,否则祸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与董永分别……“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段唯美的爱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优美动听的黄梅戏中,让观众赞叹不已,心旷神怡。

黄梅戏,演的是淳朴,唱的是淳朴,说的还是淳朴……一代又一代的农民在戏中懂得了朴实,像泥土一样,毫无杂质。

盘点古今中外白羊座名人有哪些

  白羊座的人生性就是极具艺术天赋,对着许多的事物都能够表现出他们独特的艺术色彩,在艺术领域里总是会有一些独特的个性作品。那么,你可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白羊座的 星座名人 呢?我们一起来盘点一下吧!

  中文名:严凤英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
  出生日期:1930年4月13日
  逝世日期:1968年4月8日
  职业: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代表作品:《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
  严凤英,原名严鸿六,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罗岭镇黄梅村人,中国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中国黄梅戏传承发展重要的开拓者和贡献者。十岁开始学唱黄梅调,为族人所不容,后跟随严云高学戏,取艺名凤英。在1952年上海举行的第一次华东戏曲会演,严凤英以黄梅戏传统小戏《打猪草》和折子戏《路遇》,获得广泛赞誉,1954年因在黄梅戏电影《天仙配》中饰演七仙女而扬名全国。文革期间因迫害致死。

  中文名:查理·卓别林
  外文名:Charles Chaplin
  国籍:英国
  星座:白羊座
  血型:O型
  出生地:英国伦敦
  出生日期:1889年4月16日
  逝世日期:1977年12月25日
  职业:演员
  代表作品:《摩登时代》
  主要成就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终身成就奖
  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查尔斯·斯宾塞·卓别林即查理·卓别林。1889年4月16日出生于英国伦敦,是英国著名影视演员、导演、编剧。他的父母都是游艺团的歌唱演员,一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跟随母亲。幼时曾流浪街头卖艺乞讨。9岁和哥哥加入弗瑞德·卡诺剧团,13岁时剧团到美国演出,而卓别林决定留在美国。
  他的第一部电影是《谋生》,1915年的时候开始自编自导自演,甚至担任制片和剪辑。稍后加入埃斯安尼公司,并于1917年出品了《移民者》和《安乐街》。1918年他和他的兄弟在洛杉矶开了自己的公司。并在1919年召集到了道格拉斯·费尔班克斯等人。但直到1923年,才为这个公司拍了第一部影片《巴黎的女人》。之后1925年的《淘金者》和1927年的《大马戏团》为他赢得了学院奖。

为什么有的学者认为严凤英是个迷

1、严老师身前身后被她的黄梅戏唱演和人品所迷的受众者比其他戏种多(比京剧剧增的受众者还多!

2、黄梅戏唱说词更趋近普通话,受区域语言的障碍低,大家一听就基本懂!

3、严老师好学且擅长学,将多种剧种的精华应用到她的黄梅戏表演里;

4、我个人认为严老师的腔属中音部再略高一点,她的唱的音律可能和人的心脏跳动率接近,这点也和严老师爱人提过,奇了!故大家觉得不但好听且百听不厌!

5、有位严迷写到:可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只有一个严凤英啊!难道她绝世的才华和丰姿,就像今天的塑料袋一样,是随随便便可以再生的吗?! 心痛。

6、不管当时的创作是否属实,但严老师身前演的和唱的说的、作的曲、伴的奏、拍的画面等作品,感受一是天籁之音,二是来自大自然乡村的山野艺术,说到土俗,也仅是一点点而已,大部是美的和智慧的享受和赞誉!三是画面虽是黑白或浅彩,但更能让人相信是远古祖先们的真实写照,就像细心悉心品赏一幅动的“清明上河图”的美丽画卷!四是故事就像是我们身边的事情,亲切感人!五是中国古代美丽的神话传说和才子佳人的趣事更易让人们接受,妇孺皆知、家喻户晓、老少皆宜,看后叫人从善!

7、严老师身前身后的黄梅戏演员重唱凡是唱过严老师唱过的,一听就没法比,这时大家就更加怀念严老师了!

吴琼在黄梅戏艺术方面成就如何

吴琼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1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进入黄梅戏剧院,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曾在《女驸马》、《天仙配》、《 无事生非》《孟姜女》等黄梅戏中成功地扮演了女主角,在实践中逐渐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两次获得全国首届盒带大奖赛金奖;获安徽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第一名; 《吴琼黄梅戏金曲专辑》获全国首届盒带大奖赛金奖。在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由个人创作、导演的黄梅歌曲《心想事成》获中华戏曲新歌大赛创作一等奖,演唱金奖在十七集黄梅古装片《君子好逑》中担任主角。

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的“吴琼”,安徽繁昌县人,1962年出生,生肖属虎。

吴琼从小唱歌就音调优美,加上身段窈窕,被演艺界人士相中,1975年进入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学习,在这样一流的学习氛围中,吴琼的唱腔和表演天赋得到了较高的培养。

吴琼在黄梅戏舞台上,她的精致发挥和优美的嗓音,的确出色的精美绝仑,在八十年代,被誉为“小严凤英”,安徽黄梅戏艺术界也觉得后继有人。

吃舞台上这碗饭,除基本功要出色外,更要有靓丽可人的姣好面容。吴琼虽然身段妙曼,在五朵金花中,吴琼与马兰相貌比起来就相形见拙了(一个人的相貌美观主要取决于口形),而吴琼正因于牙龈生的不平,有些外凸,从而影响了颜值。

马兰虽然唱功难比吴琼,但人家有颜值资本,1982年就出演了黄梅戏电影《龙女》里的主角“龙女”,1984年又出席了央视春晚演出。

吴琼的唱腔特长就是录音,当幕后英雄,1988年拍摄黄梅戏电视剧《严凤英》,剧组让马兰主演严凤英,吴琼配唱,本来心理就有落差的吴琼拂袖不从,《严凤英》电视剧完成后,只好用马兰原音制作。

争强好胜的吴琼只得选择异路突破,这之间她认识了央视导演赵安,吴琼得以到北京发展,凭记忆在1992年前后的某年春节晚会上,吴琼和李玲玉合唱了一首歌曲(细节不记得)。

后来,吴琼又改唱黄梅歌,毕竟这样歪改黄梅戏不受观众待见,发展遇到瓶颈,吴琼只好作罢。

近来的十年,吴琼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央视当过戏曲频道的评委嘉宾,也作过学术演讲,也想会安徽发展,重振黄梅戏。

吴琼与小她15岁的丈夫阮巡

人生中的最美好二三十年,弹指一挥间,40岁后的吴琼就这样过来的。不管怎么说,吴琼继严凤英后对黄梅戏是有贡献的,她哪绵长优美的音质仍然脍炙人口。

黄梅戏里,本人表示喜欢马兰,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真实不装,不像韩再芬唱腔甚至讲话都做作捏着嗓子,不喜欢韩再芬。吴琼因为长相丑不讨喜,唱功还不错。所以,黄梅戏除了严凤英,只喜欢马兰。马兰人美,演技也好。综合最强。

吴琼的艺术创新力非常强。她之所以能成为“文革后”黄梅戏名家之一,就是创新的地方很多,而且质量特别高。《江姐》选段“红梅赞”唱的气势磅礴,很有特点,既不同于通俗唱法,又不是戏曲唱法,是二者的创新。

另外,吴琼表演的融入度特别高。达到忘我的程度,犹如身临其境,形神兼备。《女驸马》《金玉奴》中都能让人感觉到的,让人觉得她在舞台上不是演戏,面就是她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强,不时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扣有心弦。

吴琼的表演还特别细腻。唱的有板有眼,交代的特别清楚,特别细腻。细腻性是黄梅戏的表演特色。吴琼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无可复加。

吴琼还擅长表演和 探索 新剧目,特别是冷门作品比较多。没有先例,都是难度大,要求高的剧目,如《窦娥冤》《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花魁女》《春草闯堂》《嫂嫂皮秀英》表演的女演员极少。《恶婆婆》更是独门作品,而且唯有她方能担此大任,一般演员很难胜任角色。

吴琼是黄梅戏的老戏骨了,如今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曾经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应该获得的荣誉也如愿以偿,她确实为黄梅戏的发扬光大,推广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黄梅戏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剧,以其唱腔清纯,曲调优美,倍受观众的喜爱。人们熟知的著名黄梅戏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江姐》等等,这些名剧深入人心,很受喜爱,著名黄梅戏演员有严凤英,马兰,韩再芬,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等。其中吴琼是一名优秀的表演名家。

吴琼,安徽省繁昌县(芜湖市下辖县)人,1962年生,家乡距离黄梅戏发祥地——安庆也不远,有人说:黄梅戏有三杰,即严凤英,马兰和吴琼,可见吴琼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上造诣很深,在艺术表演的道路上,也算得上杰出的代表之一。

那么,吴琼在黄梅戏表演方面有何突出成就呢?可圈可点的有这么几大方面:

首先,吴琼颜值高,天生丽质,笑面美女。两个大酒窝令人印象深刻,看上去总是总是笑容可掬,让人感到有一种亲和力,极具温馨感。这种面相的黄梅戏女演员是极少的,甚至于她是唯一的。

第二,音质优美,音色纯正。与名家马兰的嗓子好一比,有人说俩人不分伯仲,并称为双子星,都是一绝。二人都是高音,但是在高音区域,还各有侧重,吴琼则刚柔相济,刚的成份大,在《江姐》一剧中的选段“春蚕到死丝不断”最有代表性;演唱时铿锵有力,高亢激越,对剧情有较大的烘托作用。

第三,红色题材作品一绝。黄梅戏红色题材作品并不多,主要有《江姐》、《蝶恋花》《红色记忆》、《红杜鹃》《朝霞满天》等。唯有吴琼表演的《江姐》更具特色,上座率高,口碑载道,可以说是黄梅戏红色题材作品中表演的经典;

第四,艺术沉淀美,堪称一绝。吴琼从艺黄梅戏多年,艺术沉淀很厚实,一般人是达不到她的境界的,那是她长时间积累及艺术阅历和艺术升华的成果,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吴琼主演的《江姐》大获好评,是她的代表性之作,其沉淀美深受观众的称赞。

第五,极具表演能力。吴琼曾获1989年“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电视十佳)的第二名,当时排在马兰之后;艺术感染力特别强,吴琼在《金玉奴》选段“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乎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再者,吴琼的艺术创新力非常强。她之所以能成为“文革后”黄梅戏名家之一,就是创新的地方很多,而且质量特别高。《江姐》选段“红梅赞”唱的气势磅礴,很有特点,既不同于通俗唱法,又不是戏曲唱法,是二者的创新。

另外,吴琼表演的融入度特别高。达到忘我的程度,犹如身临其境,形神兼备。《女驸马》《金玉奴》中都能让人感觉到的,让人觉得她在舞台上不是演戏,面就是她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强,不时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扣有心弦。

吴琼的表演还特别细腻。唱的有板有眼,交代的特别清楚,特别细腻。细腻性是黄梅戏的表演特色。吴琼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无可复加。

吴琼还擅长表演和 探索 新剧目,特别是冷门作品比较多。没有先例,都是难度大,要求高的剧目,如《窦娥冤》《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花魁女》《春草闯堂》《嫂嫂皮秀英》表演的女演员极少。《恶婆婆》更是独门作品,而且唯有她方能担此大任,一般演员很难胜任角色。

吴琼是黄梅戏的老戏骨了,如今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曾经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应该获得的荣誉也如愿以偿,她确实为黄梅戏的发扬光大,推广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吴琼(1962年3月24日-),出生于安徽芜湖,毕业于安徽省黄梅戏剧院,中国内地黄梅戏女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其代表作品有《女驸马》、《天仙配》、《孟姜女》等。 1989年,在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1992年,离开黄梅戏舞台,并以改唱黄梅歌转战歌坛。2008年,于安徽合肥及北京成功举办了黄梅戏有史以来第一场个人演唱会。2012年,获“中国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2013年,主演的《贵妇还乡》获得“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2016年,首次反串生角主演黄梅戏《太白醉》。2018年,吴琼跨界领衔主演音乐轻喜剧《哎呦,妈妈!》。

吴琼在1975年进入安徽省艺术学校黄梅班。在黄梅班里经历了五年的刻苦训练。1980年包括吴琼在内的五朵金花毕业了,同时进入黄梅戏剧院。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她无意中在资料馆门口听到了严凤英的《三年日月浓如酒》,她觉得这是她听过的最好听的段子了,于是开始学习严凤英的唱腔。她借来资料天天对着一棵小树练习,后来终于练成了。那棵小树也比其它树先开花。随之她主演了《女驸马》 ,她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就像活生生的小严凤英。这场演出获得了极大成功,还送到国外去演出。随后她又主演了由时白林作曲的〈孟姜女〉,从此后她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声音。由她主演的《凤灵》比马兰主演的《严凤英》还要早几年。曾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吴琼一米五八,微胖,有一对迷人的大酒窝。头发不长。她以唱工见长,声音委婉、动听,如珠落玉盘余音绕耳,能高能底、能细能厚。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恰倒好处。动作自然到位而不造作。能悲能喜,不管大戏小戏都能成功把握。 1992年吴琼离开安徽调到北京中国广播艺术团改唱黄梅歌,在这里又是她收获的园地:荣获全国第五次“五洲杯“青年歌手大赛第二名;“用我的心握你的手“获93-94年金度奖;“同心“获94中国MTV大奖赛银奖. 其实用黄梅调谱写歌曲,既拓宽了黄梅戏的发展空间又扩大了黄梅戏在海内外的影响。听了吴琼的戏歌连唱,你会发现原来黄梅戏与歌曲有许多相通的地方;黄梅歌如此好听,会使你回味数年。特别是她的《脸谱》会让你三天不知肉香味.1994年吴琼由于母亲生病和其它一些原因离开了舞台,离开了观众。

1999年大山的女儿她终于回到安徽导演了和主演了百集黄梅戏《戏缘》。《戏缘》会让你过足黄梅经典隐。 1999年吴琼在安徽省广播电台《戏曲教唱》栏目中,为广大戏迷教唱了《凤灵》选段《镜儿圆》。当时她还自谦的说她不是黄梅戏老师,可能教不好……1999年,安徽省黄梅戏交响音乐会在北京举行。吴琼又用她那浑厚的声音演唱了《哭城》选段。这时你会发现她的音色和音质又上了一层楼。同年吴琼俱乐部在安徽成立。

吴琼,这个曾经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太多“悬念”的“黄梅新秀”,她1986年在全国黄梅戏广播电视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1987年获安徽省青年戏曲演员大奖赛第一名,1989年在全国黄梅戏大奖赛中获最佳表演奖。吴琼师承“严派”,尤以唱功见长,故有“小严凤英”之称,喜爱黄梅戏的香港人,更把她誉为“黄梅歌后”。

吴琼老师在黄梅戏艺术方面成就如何?我要说的是我喜欢黄梅戏更喜欢吴琼老师。她不仅扮像俊俏而声音甜美,吐字清晰,清脆悦耳。吴琼老师适擅长表演各类人物,不惧风格,在每一部戏曲中扮演的角色都是那么的自然到位而不造作。黄梅戏是来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是安微省的主要剧种。吴琼老师出在安微省芜湖市,国家一级演员,黄梅戏表演艺术家。吴琼老师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后戏进入安徽省黄梅戏曲学院。曾在全国黄梅大赛获得最佳表演奖,北京丹尼国际舞台表演艺术奖等,吴琼老师的代表作很多如《江姐》、《严风英》、《戏缘》等,不过我相信大家最熟悉的还是《女驸马》,因为《女驸马》是吴琼老师的早期作品,我也是因为这个接触了黄梅戏慢慢的了解,喜欢上吴琼老师,喜欢上了黄梅戏。

吴琼是一名优秀的黄梅戏演员,她颜值高,艺

黄梅戏是我国传统的地方戏剧,以其唱腔清纯,曲调优美,倍受观众的喜爱。人们熟知的著名黄梅戏作品有《天仙配》、《女驸马》《江姐》等等,这些名剧深入人心,很受喜爱,著名黄梅戏演员有严凤英,马兰,韩再芬,吴琼。杨俊、吴亚玲、袁玫等。其中吴琼是一名优秀的表演名家。

吴琼,安徽省繁昌县(芜湖市下辖县)人,1962年生,家乡距离黄梅戏发祥地——安庆也不远,有人说:黄梅戏有三杰,即严凤英,马兰和吴琼,可见吴琼的黄梅戏表演艺术上造诣很深,在艺术表演的道路上,也算得上杰出的代表之一。吴琼在黄梅戏表演方面有突出成就。首先,吴琼颜值高,天生丽质,笑面美女。两个大酒窝令人印象深刻,看上去总是总是笑容可掬,让人感到有一种亲和力,极具温馨感。这种面相的黄梅戏女演员是极少的,甚至于她是唯一的。第二,音质优美,音色纯正。与名家马兰的嗓子好一比,有人说俩人不分伯仲,并称为双子星,都是一绝。二人都是高音,但是在高音区域,还各有侧重,吴琼则刚柔相济,刚的成份大,在《江姐》一剧中的选段“春蚕到死丝不断”最有代表性;演唱时铿锵有力,高亢激越,对剧情有较大的烘托作用。第三,红色题材作品一绝。黄梅戏红色题材作品并不多,主要有《江姐》、《蝶恋花》《红色记忆》、《红杜鹃》《朝霞满天》等。唯有吴琼表演的《江姐》更具特色,上座率高,口碑载道,可以说是黄梅戏红色题材作品中表演的经典;第四,艺术沉淀美,堪称一绝。吴琼从艺黄梅戏多年,艺术沉淀很厚实,一般人是达不到她的境界的,那是她长时间积累及艺术阅历和艺术升华的成果,第七届黄梅戏艺术节上,由吴琼主演的《江姐》大获好评,是她的代表性之作,其沉淀美深受观众的称赞。第五,极具表演能力。吴琼曾获1989年“首届黄梅戏青年演员电视大奖赛”(电视十佳)的第二名,当时排在马兰之后;艺术感染力特别强,吴琼在《金玉奴》选段“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乎达到催人泪下的效果。

再者,吴琼的艺术创新力非常强。她之所以能成为“文革后”黄梅戏名家之一,就是创新的地方很多,而且质量特别高。《江姐》选段“红梅赞”唱的气势磅礴,很有特点,既不同于通俗唱法,又不是戏曲唱法,是二者的创新。另外,吴琼表演的融入度特别高。达到忘我的程度,犹如身临其境,形神兼备。《女驸马》《金玉奴》中都能让人感觉到的,让人觉得她在舞台上不是演戏,面就是她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强,不时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扣有心弦。吴琼的表演还特别细腻。唱的有板有眼,交代的特别清楚,特别细腻。细腻性是黄梅戏的表演特色。吴琼发挥的更是淋漓尽致,无可复加。

吴琼还擅长表演和 探索 新剧目,特别是冷门作品比较多。没有先例,都是难度大,要求高的剧目,如《窦娥冤》《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花魁女》《春草闯堂》《嫂嫂皮秀英》表演的女演员极少。《恶婆婆》更是独门作品,而且唯有她方能担此大任,一般演员很难胜任角色。吴琼是黄梅戏的老戏骨了,如今她是国家一级演员,曾经是黄梅戏五朵金花之一,应该获得的荣誉也如愿以偿,她确实为黄梅戏的发扬光大,推广普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琼在黄梅戏中确实造诣非浅。但比起严风英还有差距,可能是人们的意识所决定的。

吴琼是一位集美貌与优秀于一身的才女子,无论是黄梅戏演员还是在歌坛,她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无不令人敬佩!

早期,她勤学苦练,主演了《女驸马》,把严凤英模仿的惟妙惟肖,一时间红遍大江南北,并因此获得国外演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

后来又出演了《孟姜女》、《天仙配》等黄梅戏中的女主角,她扮相俊美,举手投足间恰到好处的演绎出人物形象,获得不少忠实观众,并被评为黄梅戏全国“十佳演员之一”。

90年代初,她进入中国音乐学院进修,开始转战歌坛,改唱黄梅歌。并在1996年,由她个人创作、导演的黄梅歌曲《心想事成》获中华戏曲新歌大赛创作一等奖,演唱金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