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王守仁究竟有多牛逼?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功绩_安庆_南昌_自己的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王守仁 安庆 南昌 自己的

本文目录

  • 明朝王守仁究竟有多牛逼
  • 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功绩
  • 如何评价王守仁
  • 王守仁(王阳明)的后代有记载吗
  •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 如何评价王守仁历史上有谁可以和他比肩
  • 你能理解王阳明的学说吗
  • 明代王阳明个人资料
  • 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
  •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王阳明

明朝王守仁究竟有多牛逼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

作者:毅品文团队(九鱼亭),无授权禁转!

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举兵造反,他起兵源自他曾祖的仇恨。想当年朱棣靖难的时候,宁王朱权被逼一同起兵,起初承诺得挺好,一旦成功平分天下。等到靖难成功,朱棣则早就忘记这个承诺,在威逼利诱下,朱权只能跑到南昌养老。

朱权自然不会服气,所以到了朱宸濠这一代,仇恨被再次激起,为了重新夺取江山,朱宸濠发动叛乱。朱棣造反理由是清君侧,“义正辞严”,最起码还说得过去。朱宸濠造反的理由就搞笑了,说什么明孝宗抱错了孩子,正德帝不是正统皇帝,而且连个书面文件也没有,当然无法服众。

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造反失败的必然性。倒霉的是宁王的对手是明代最牛的牛人,王守仁,以王守仁的实力,不次于同时代任何一位名将,且他还有另一个职业,圣人。史料记载“十四年六月,命勘福建叛军。行至丰城而宁王宸濠反,知县顾佖以告。”

王守仁原本是赣南巡抚,在得知朱宸濠叛乱后,因手中无兵,权宜之计只能先撤走,再组织平叛。等他到了丰城,听到了消息,于是王大人开始了平叛之旅。他单独一人到达临江府,组织人力撤到吉安,以此地为指挥部,统筹调动物资兵力。

然而时间紧迫,当时的王守仁手上兵力极为有限,而朱宸濠可是马上要进兵南京,一旦南京失手,那么半壁江山就拱手让人了。集结兵力需要时间,时间哪里来?只能想办法拖延朱宸濠的进攻速度。于是王守仁的拿手好戏出场:“妖言惑众”。

(宁王朱宸濠)

首先王守仁向叛军散播消息“都督许泰、郤永将边兵,都督刘晖、桂勇将京兵,各四万,水陆并进。南赣王守仁、湖广秦金、两广杨旦各率所部合十六万,直捣南昌,所至有司缺供者,以军法论。”意思是我们大军马上就到,有几十万之多,而且都是精兵强将,这当然都是假的,就算能凑够这么人,也需要大量时间,并且哪里有那么多精锐部队。

为了提升效果,王守仁还让人假意给朱宸濠的两位军师送书信,运用了反间计。朱宸濠手下有两名得力幕僚,分别是刘养正、李士实。这二位军师不假,只不过跟一流谋士就相差太远了。王守仁派人带上蜡丸书信,偷偷进城,再故意让守城官兵查到。蜡丸书信的内容是:刘养正、李士实你们干得不错,继续做好朝廷卧底,成功后加官进爵决不食言。

朱宸濠当然也不傻,但在王守仁精细布局下,也让朱宸濠心生疑惑。加上这两位谋士却一直奉劝他马上出兵南京,朱宸濠就更不敢轻易出兵了。王守仁玩阴谋诡计不愧于一把好手,朱宸濠等来等去,哪里有人来进攻,左思右想下,哎呦,他发现上当了!

这给王守仁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从容调配兵力,官军也达数万之多,有了和宁王一战之力。

其实到了此时,宁王已经失去了最佳战机,但宁王还是出兵了,很快他攻下九江、南康,直取安庆。

安庆城防坚固,久攻不下,王守仁清醒地分析了局势,决定进攻宁王老巢南昌,一旦南昌攻陷,宁王必定回守,那可是大本营,如果丢了,连个退路都没有。宁王听说南昌被攻陷,立马调兵回撤,中了王守仁的围魏救赵的陷阱。

战争的主动权已经被王守仁牢牢抓在手中,朱宸濠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困兽犹斗。最终朱宸濠在王大人这位军事天才手中被玩残了。宁王叛乱仅仅35天就被平定下去,王守仁居功至伟。

王守仁在此战中名扬天下,其心学更是传播甚广,也说明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可怕,其哲学思想也被后人尊为盛典,名垂青史。参考资料:《明史·列传第八十三》、《明史纪事本末·卷四十七》

有什么意见,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关注微信公众号:战争史,多位专家将在公号中将继续为您解读。独立专业,有种有料,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战争史,收看全部战争史政治军事历史精彩内幕解读。

如何评价王守仁的功绩

01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足,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然后,他又转而做起一名道系青年。新婚之日,遇见个道士,两人畅聊养生成仙之道,不觉天亮了才回家。老丈人派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这个女婿。

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

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原因很简单,这年八月,他在山中修炼,据说状态很好,但忽然想念起祖母和父亲来,因此果断放弃了这条路。

02

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说过,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王阳明几经摇摆,终于未在这个年龄“死”去。他获得重生,此后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与此时截然不同。

他还开始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别人,有那么几分人生导师的意思了。

他在杭州西湖边的寺院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人家说这和尚不视不言静坐了三年。他遂绕着和尚走了几圈,突然站定,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和尚猛地惊起,即开视对话。

他盯紧和尚,问其家人。和尚答:“有老母在。”又问:“想念否?”答说:“不能不想。”

他最后告诉和尚,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好好生活。第二天,和尚打包离开寺院,重返人间。

而王阳明自己,一生的大转折也将到来。

03

人生没有定则。没有人能够告诉你20岁应当怎样、30岁应当怎样、40岁又应当怎样。任何时候,只要听从你的内心就够了。

34岁那年,王阳明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了大太监刘瑾。结果被廷杖四十,下了昭狱,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一个遥远的未开化之地的卑微小官。

刘瑾并未放过他,一路派锦衣卫跟踪,欲加谋害。王阳明伪装投江自杀,这才躲过了盯梢。

祸不单行,他乘商船在海上遇台风,命悬一线。

他有过隐遁不仕的打算,但担心连累父亲,便遵从内心的良知,去了龙场驿赴任。

他带去的仆人都病倒了,他反而做起了仆人的工作,种菜、砍柴、取水,为仆人们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痊愈。大家对当地闭塞的环境叫苦连天,他遂充当一名诙谐的段子手,时时活跃气氛。

人生无法选择顺境或逆境,但可以选择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

熬过苦难,回报将无比丰厚。一天夜里,王阳明忽然大彻大悟格物之旨,不觉欢跃而起,若痴若狂,随从们都被他惊醒了。

原来,他体悟到程朱理学果然错了,圣人之道不应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内在求之,“心即理也”。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后来被称为“龙场悟道”。

如果人生是一碗中药汤,苦涩难咽,唐伯虎往里面加点糖,笑着喝下去,而王阳明就要这种原味,一口闷下去。

04

这一年,王阳明人生已经过半,但在世人眼里,他的人生才算正式登场。

刘瑾死后,他结束了三年的罪人生活,赴江西庐陵任知县。此时,他颇为踌躇满志,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几句:“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他到哪都不忘讲学,想要把他的发现告诉更多人。信服他学说的人越来越多,以他学说为“异端”的人同样越来越多。

他说,世间有两种人,或是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或是悬空思索不肯躬行。

而他,砥砺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他自己后来总结说,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

王阳明的宝贵之处在于,他不像过去或现在的许多“大师”,垄断了成为圣贤的专利。他没有。

他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可成圣,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

王艮,王阳明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是个狂傲不羁的人。有次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看到了什么?”王艮答:“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艮这么回答,是有意怼老师,因为王艮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

王阳明听出他的话外音,于是借力打力,跟他说:“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这句话,放在今天,指导人生仍然颇具深意。当你心中饱含包容和善意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敬你包容和善意。

05

很多人喜爱王阳明,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空头学问家,而是一个实在的行动派。理由则源于他一生的三大事功。

但很少人知道,在这些表面的成功背后,隐藏着多少苦难困厄。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招来忌妒和毒箭。以至于他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战果,他都随时做好了退出的准备。

他平定过南赣的造反,但他未曾居功自傲,而是希望朝廷改良政治,不要再造成类似的造反。他自己只求归隐老家。最终未获批准,他只好在仕途路上,一直走下去。

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鲜易复出。

在最好的时候,作最坏的打算。所以他的心境,始终是平的。

然后就是最著名的平定宁王之乱。当时,他要去福州,路过丰城,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于是先行后奏,毫不犹豫担当起平叛的总指挥。

当王阳明把擒获朱宸濠的消息上奏的时候,荒唐而奇葩的正德皇帝自封威武大将军,正行走在南下平乱的路上。皇帝身边的小人觉得“好事”都被王阳明坏掉了,遂诬告说,王阳明先与朱宸濠通谋,只是后来看到形势不利时才擒获朱宸濠。

各种毁谤与刁难,如影随形。朝廷说好的封爵行赏,也都成了空头支票。

面对毁誉,王阳明轻描淡写,说自己不过凭良知信手行去,做得个狂者的胸怀罢了。

他根本不在乎。要是内心不够强大,他已经死掉好几次了。

在朝廷那边,他只是平乱的超级备胎。只有当国家有事,且无人可任的时候,朝廷才会想起他。

他暮年的时候,已经卧病在床,圣旨下来,要他即刻赴任,到广西平定土司叛乱。他又做得很好,只是在当地改了政策,不费一兵一卒,就消弭了争端。

但因天气炎热,军务劳顿,他心力交瘁,又病倒了。不等朝廷同意,他自己就率性选择了返程。

嘉靖皇帝并不体谅这些,说他无诏行动,目中无朕。那些惯于诋毁的朝臣,也都出来添油加醋,说他是“病狂丧心之人”。

王阳明或许已经听不到这些声音,听到了,也从不放在心上。

▲王阳明立像

06

从广西返乡的路上,王阳明病情日重。

一天,他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次日凌晨,他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病逝于舟中,享年57岁。此时船位于江西南安地界。

曾经,有个叫徐樾的弟子,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上一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确信自己得到了心学的真谛。王阳明让他举例说明,徐樾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很快又重燃兴奋之情。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无论何时何地,无人能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我们行走在黑暗之间,没有星月,没有烛光,只有压力,只有苦难,路途陷入绝境,只在这一刻,遵从内心的选择,恍然就有光明在前。

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王阳明如此教导学生,他自己也如此践行到底,到了临终一语。

07

王阳明说,他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纵览他的一生,其实失意连连。越到艰难处,他越发彰显内心的强大。

而你们认为他的人生开了挂,那已经是他身后许多年的事了。

王阳明在世遭诽谤时,好友湛若水为其辩诬说,若夫百年之后,忌妒者尽死,天理在人心者复明,则公论定矣。

湛若水说对了。在王阳明死后56年,获批从祀于孔庙。

一切跟他作对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他则从提倡“异端邪说”的凡人,成了圣贤。

一直到晚明,他的心学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说。

他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撼动了传统的价值体系。晚明社会风气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王阳明心学的启蒙。

在中国历史上,在心学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如此肯定个体价值。

史学家余英时称之为“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他说:“(王阳明)是要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觉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这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

如果不是明清易代,清朝统治者再次祭起理学的大旗,中国肯定也会出现一个像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时期。

即便是在今天,物欲膨胀,阶层固化,每个人都背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这个时候,学学王阳明,关注放逐已久的内心,或许有朝一日就会明白,我们所追逐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毫无意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致敬,王阳明!

如何评价王守仁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有人说中国只出过两个半圣人,也就是2.5个,两个圣人分别是:孔子和王守仁,另外半个是曾国藩。孔子的是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被世人称作‘’孔圣人‘’。

据说有个外国人,在他非常珍贵的配剑上,刻有七个字:一生俯拜王阳明。王阳明就是王守仁,号伯安,号阳明。王守仁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还是个军事家。他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阳明心学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王守仁自己有一个概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就是阳明心学的精髓。王阳明的父亲是明代成化年间的状元,在这样的家庭里,王守仁从小饱读诗书,可他偏偏是个不守本分的人。

王守仁13岁时,他的母亲就去世了,于是他成了脱缰的野马。15岁时突然离家出走,失踪了一个多月,后来才知道他是一个人骑着马去了边关考察。进入仕途后,因得罪太监刘瑾,被贬贵州龙场,父亲王华也因此受到牵连,被赶出北京。可以说,王守仁年轻时,就是个让家人操心的主,并且坑爹。

但正是因为刘瑾的成全,大难不死的王守仁,在贵州龙场总结出了他的哲学思想,后人也把它称作‘’龙场悟道‘’。创立了自己的哲学理论。哲学这个玄而又玄的东西,是个很让人头疼的学问。

阳明心学也属于儒家学说的一个派别,小时候我们经常说的孔孟之道,就是说孔子和孟子代表了儒家。王守仁是对儒家学说的发展和改良。他受陆九渊心学的影响很大,但他的心学思想并非复制陆九渊。其实直接教化王守仁的是“陈湛心学”。

陈献章和湛若水是师徒,他们开创了明代心学之先河,经过弟子湛若水的不断丰富,‘’陈湛心学‘’有了自己的精髓,那就是‘’静养端倪”。王守仁“龙场悟道”的理论,与陈献章和湛若水的“静养端倪”基本一致。这在学术界是认可的共识。王守仁与湛若水是好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进行学术论辩,相互影响也是自然的事。

王守仁虽说是儒家思想的传承人,但他也信佛,并对道家的思想有所汲取,因此他的心学融合了很多派别的思想。他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的方法。程、朱学说就像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无穷无尽,让人烦累。

王守仁精简为“致良知”,从内心中感悟道理,道理在人心,心中有理。要知,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就是“知行合一”。王守仁心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和东南亚,在世界范围内,王阳明心学影响都很大。

王守仁还是一个有卓越才能的军事家,他以微弱的兵力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用智慧的方法,清除长达几十年的赣南匪患。用自己的威名征服南方叛乱。不过这些功绩与他的学说思想相比,不值得一提。

王守仁(王阳明)的后代有记载吗

王正亿是明朝哲学家、功臣王守仁的长子。生于明朝嘉靖五年。娶妻黄氏,有子二人,长子王承勋(漕运总兵),次子王承学。又娶侧室祁氏,祁氏生有一子五女,子王承恩。

王守仁因军功被封为“新建伯”伯爵。王守仁逝世后,爵位被剥夺。38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5月,明穆宗即位,念及前代功臣,复诏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侯爵),其后人可世袭伯爵爵位。

隆庆二年6月,王守仁长子王正亿奉召袭封新建伯。王正亿于万历五年逝世,王正亿长子王承勋承袭新建伯爵位。

浙江余姚王氏家族

王华,1446年~1522年,成化十七年状元,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1472年—1528年,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弘治进士,南京兵部尚书,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封“新建伯”,谥文成,追封为“新建侯”

王正亿,世袭新建伯

王承勋,世袭新建伯,漕运总督长达二十年。

为什么王守仁可以平定宁王叛乱

一是王守仁是学过兵法的。

二是王守仁是知行合一的,就是他的行动力非常强。

下面详细讲一讲王守仁是怎么平定宁王叛乱的。可以从他的行动中,理解什么叫知行合一。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前往福建去平叛。走到半路,接到一个消息。宁王叛乱了。

宁王是明朝的王爷之一,第一代宁王叫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最开始的驻地在大宁,现在的内蒙古辽宁一带。朱元璋派他在这里守卫大明。此人善于谋略,但还是被另一位更腹黑的哥们给黑了。那位就是燕王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去跟建文帝争皇位时,首先冲到他的大宁,借口寻找帮助把宁王朱权给绑架了,逼迫宁王跟他一起造反。当时许下诺言,成功之后,这天下你一半我一半。

朱棣的话有时候你可以信,有时候不能信,有关权力分配的,那当然是标点符号都不能信。

朱棣当了皇帝之后,不但不跟朱权分天下,连苏州、钱塘这些一二线城市也不给,把朱权调离边疆,打发到四川一带。

朱权一气之下,跑到南昌不走了。朱棣理亏也就随他去了。从此宁王的封国就在南昌。

过了这么多,历代宁王还是比较宁静,直到现在出了一位不那么宁静的宁王。这位宁王叫朱宸濠。

史书记载朱宸濠这个人很聪明,但是很轻佻。这个世界上,很多坏事就是这类人干出来的。我们说良知良知,一部分是良,一部分是知,朱宸濠就属于那种有知无良的人。

到了他当宁王之后,就开始蓄养死士,家里搞了一大批亡命之徒,没事还客串一下土匪,带着人去江面上打劫商船,按理说王爷应该不差钱,打劫商船除了弄点钱之外,可能还有点军事演习的味道。

渐渐地,大家都知道这位宁王肯定是要造反的。这就是一个定时炸弹,谁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爆炸,你说要拆除吧,又怕提前把它引爆了。所以明朝上上下下都知道宁王要反,但就是拿不出方法,眼睁睁看着这炸弹自己爆了。

宁王造反的时候,王阳明正好受命去福建平叛,六月十五抵达丰城县,这里离宁王的南昌城只有一百多里,可以说误闯进了反王大本营。

这里还有一个很惊险的事情。六月十三号是宁王的生日。王阳明当时从赣州去福建,要经过南昌府,按理说要给王爷祝寿的。但就在要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官印忘带了。所以,王阳明就赶紧派人回去取,他自己在半路上等,这样就耽搁了几天。恰恰,宁王就是利用过寿这个机会造反,一来附近的官员都过来祝寿,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这些官员控制住。另外,生日造反,图个吉利,明年的生日就不在南昌过了,要在北京过。

如果王阳明也去祝寿,毫不意外,肯定要被朱宸濠抓住,王阳明是肯定不会投降的,那王阳明的性命就要打上句号了。

虽然意外的躲过了一劫,但是现在住的地方离南昌也很近啊,只有百来里地,而且王阳明这些年在南方平叛,早就引起了宁王的注意,宁王一直想把他拉扰过来。拉拢不过来,那也要杀掉。这会,宁王已经派出了追兵,要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能否逃出宁王的追捕呢?

得知宁王造反之后,福建肯定是不能去了。不但不能去,眼下的问题是怎么逃出宁王的魔爪。

这个时候,王阳明手下只有一百多士兵,如果要回赣州大本营搬兵,肯定来不及。

这时候,王阳明决定前往吉安。王阳明从贵州龙场出来后,第一站就是在吉安的庐陵当县令,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愁。而且当地的百姓也很信任他。这里将成为他策划讨贼的大本营。

吉安在赣江的中流,坐船去比较方便。

可是,要出发的时候出问题了。风向不对。吉安在南方,可是当时正吹着南风。当时是六月,夏天。南风多北风少。不但吹的是南风,而且风很大,船逆风而行,很难前进。

这时候,王阳明只好向诸葛亮学习,向天借风,他在船头焚香祈祷。表示老天爷你看在苍生百姓的份上,麻烦赶紧把风向调一调。你要是照顾宁王,那你吹南风吧。我掉水里淹死算了。

这么一祈祷,风向还真的变了。王阳明大喜过望,赶紧从船上站起来。

开船开船,赶紧去吉安。

大家赶紧动了起来,可是,半天船还没有动起来。

为什么呢?

大家都在瞎忙,真正开船的船夫不见了。

船夫下班了,船夫说太阳已经下山,不能出船。这个可能还真不是船夫偷懒,而是为了安全起见,毕竟开夜船危险系数大。

但这个时候你跟我讲安全运输法则?军事面前,没有任何法则,完成任务是唯一法则。

王阳明一把拔出剑,要把船夫斩了祭天。

还是大家苦劝,说这个事情杀人不好,等会还得靠他开船。

但王阳明盛怒之下,还是把船夫的耳朵砍了下来。

为什么王阳明这么愤怒呢?就是因为知行合一。

表面上大家都着急,但是可能有的人心里有侥幸,说不定宁王造反,根本没空管我们呢,迟一点也没关系嘛,明天太阳出来再走也不迟。只有王阳明是真正清楚的,他知道这个时候绝对不有任何侥幸心存。你知道有危险了,还不行动,那就不是真正的知,真正知道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船终于开了起来。

开了二十里地,王阳明突然说:停,停。

又有什么事?

船太慢了。

因为是大船,行进速度很慢。

那慢一点开也是开啊,宁王的追兵不会这么快吧。

如果这样想的话,说明你的知行合一就没有学到家。发现问题不去解决问题,寄希望于自己不能掌控的部分,比如船慢,不去解决,只是希望对方也慢,那就不叫知行合一。知道船慢,那就想办法解决,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下令,赶紧去找商船,换船开。

商船找来了,王阳明换了船。这时候,王阳明把自己的衣服取出来,吩咐放到大船上去。

为什么呢?

“等下追兵来了,你总要给他们一点交待吧。”

王阳明连追兵的需求都想好了。要是追兵来了什么都没有,他没有办法回去复命,肯定穷追不舍,如果扔下两件衣服,他可以拿着回去交差,追捕的心自然就松了。这也算是金蝉脱壳之计吧。

吩咐完这一切,王阳明又指着官船前的罗盖,这个东西得带上。

为什么啊?

呆会去了吉安府,我们怎么证明自己?

大家恍然大悟,七手八脚把这个罗盖给取下来,放到商船上。

应该留什么,应该带什么,紧急关头,王阳明一丝不乱,心里特别的清楚,而且全部都转化为行动,这就是知行合一。

一路上,王阳明经过临江府,临江知府热情出迎,看他坐的商船不舒服,提议给他换条好的官船。

王阳明马上拒绝了。自己坐的商船就是绝佳的保护,换官员?再舒服也不换。

到了新淦县,这个县的县令平时很关注操练兵马,热情邀请王阳明留下来。我这城里有兵,宁王追兵来了也不怕。

王阳明同样拒绝了:你的心意是好的,但你这个弹丸小地,不堪用武。

王阳明这一路逃亡,思路非常清楚。

在他极为高效的行动力下,王阳明终于抵达了目的地吉安府。当时吉安府已经戒严,城门紧闭。王阳明把自己的罗盖一举,城门一看,是自己人,这才打开大门把王阳明迎了进去。

宁王的追兵,他们确实追了上来,已经截住了王阳明最初乘坐的官船。但王阳明已经换船,再追就来不及了。追兵只好拿着王阳明留下来的衣服回去交差。

王阳明终于摆脱了第一个危机,但接下来,王阳明将面临更艰难的选择。王阳明原本是奉旨前往福建平叛,现在宁王突然起事,他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该如何选择呢?

前面我们说到王阳明去福建平叛,半路碰到宁王叛乱,而且宁王还派兵前来捉拿王阳明。

王阳明一路上巧换商船,留下官服,摆脱了追兵。接下来,他需要做出一个选择,是继续执行自己的任务前往福建呢?还是留下来,征讨宁王?

不去福建,则是抗旨不遵,征讨宁王,又没有上面的旨意,等于擅自行动。

王阳明决定留下来。因为局势有变,眼下最危难的事情就是宁王叛变。王阳明马上给部里上书,表明自己留下的原因。

他说:天下之事莫急于君父之难,如果我不管的话,让朱宸濠顺流而下,万一南京失守,他将以此为根据地北上,半个月之内就将动摇京师,这样,胜负就难说了。这是天下安危的关键时刻,我不能走。

这个书,王阳明连上两次。为什么?因为害怕信路不通,不一定能送到北京,送到北京,不知道又被什么人给拦截下来,所以他连上两书,内容完全相同,保证能够送到。

宁王之叛,跟王阳明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考虑到国难当头,王阳明决定留下来甘赴国难。

那怎么解决宁王之叛呢?

到达吉安之后,王阳明马上给江西浙江等地发出公文,通告宁王叛乱之事,然后宣布,自己已经接到朝廷的命令,将奉命讨贼,大家不要惊慌。

王阳明早就有平匪的业绩摆着,江南一带对他是如雷贯耳,听到朝廷派他出来主持局面,心里总算放心了。

但事实上,王阳明这时候根本没有收到朝廷的旨令,他这是矫旨了。但事出紧急,王阳明已经顾不得这些手续。知行合一,想到什么就去做。

除了这个之外,王阳明大造声势,说皇帝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了,大明王师已经集结,从北京出来平定宁王之叛。

另外,王阳明又伪造一封紧急公文,里面说总督两广的都御史已经收到消息,正率四十万狼兵前往江西,请沿途各兄弟单位准备好接待工作。

这个公文编得非常像,因为狼兵向来是比较跋扈的,沿路都是要好好招待的。这些情况,王阳明在赣州平定匪患时早就领教过了,这样的公文他也看过,所以拿过来稍改一下,一封足以乱真的公文就出来了。

除了假借狼兵,对其他单位,王阳明也毫不客气,拿来就用,各种公文层出不穷。什么徐州兵马,淮安本马,甚至他自己也有两万兵马等等已经全部出动,总数不下数十万,八面而来。

写完这些公文,王阳明叫来十多名小吏,把这些书信缝在里面的里衬,让他们前往南昌,故意被朱宸濠的伏兵抓住。

在最开始摆脱朱宸濠的追兵时,王阳明就想清楚了,当时他跟临江知府对话,就表示,朱宸濠有三计,上计是直捣军师,乘其锐气,出其不利,如果一举攻下京师,天下就要变色了。中计是攻打南京,则半壁江山会落到朱宸濠手上。而下策就是困守南昌,等到王师四集,那破他就容易了。

事实上,朱宸濠原本是准备采取上计,直捣京师的。

我们宁王其实也是有一点智商的,但是,他的智商要是碰上哲学军事家王阳明,那完全就不够看了。王阳明除了散布假消息,还四处发通告,一是让所有的商船,特别是卖粮的全部停止运输,以免被朱宸濠截获。又再次祭出十牌家法,劝告百姓不要四处走动。王阳明再次强调,勤王大师正在路上,你要跑出去乱走,安全我们可是不保障的。

王阳明这一套组合拳打出来,朱宸濠也是半信半疑了。很多人曾经问过王阳明,说我们散布这些消息,只怕朱宸濠不一定相信吧。

王阳明告诉他,这个东西散布出去,不是为了让朱宸濠全部相信,但只要他有一丝犹豫,我们就成功了。

这里面的秘密也就是知行合一。

如果朱宸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知道直捣京师是他唯一的希望,应该乘其锐气,马上发兵。王阳明制造这些假消息,就是搅乱朱宸濠的知,让他无法行。或者说无法第一时间行。

抓住自己的知行合一,破坏对方的知行合一,这就是破敌的关键。

王阳明的消息传出来后,朱宸濠害怕了,要是自己现在出去,不是迎头撞上官兵的主力?

就迟疑了这么几天,但总算智商没有完全下线,还是想明白了。自己刚起事没两天,京城就算得到消息,也得四五天,怎么可能就马上组织起大军呢?

很快,探子也回来了,证实了王阳明的话纯粹是胡扯,北京方向根本没有大军出动。

朱宸濠终于醒悟了,但这时直接进攻京师的机会已经不在了。北京肯定做好了准备。

于是,他采取了中策,进攻南京。

那么,朱宸濠能否攻下南京?王阳明的反间计告一段落,接下来,他将如何破解朱宸濠的攻势?

发现自己被骗后,朱宸濠醒悟过来,带着大军前去攻打南京。

这时候,出现了另一位平叛功臣。这位功臣叫杨锐,是安庆府的都指挥史。安庆是长江五虎城市之一。处于南昌跟南京之间,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朱宸濠先是派了说客,希望安庆能够开城投降。杨锐守住城门,说,要想我们安庆投降,除非逆濠自己来。

杨锐痛骂朱宸濠是逆濠。朱宸濠听了之后当然是大怒。叫嚣要将安庆城杀个鸡犬不留。

这时候,他的谋士告诉他,不要进攻安庆,我们应该绕过安庆,拿下南京,只要南京在手,安庆垂手可得。

可以说,朱宸濠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局势分析得很清楚。朱宸濠听了以后,也觉得有道理,准备绕过安庆,但走着走着,他还是掉过头来,非要拿下安庆不可。

为什么呢?

因为杨锐令人在城的四角树起大旗,上面写三个字:剿逆贼。又安排士兵上城一起喊口号:剿逆贼!剿逆贼!

朱宸濠坐在船里,听得心烦意乱,自己都绕着走了,你还来招我惹我?不打你,我这口气咽不下。

所以,朱宸濠掉转船头,下令先攻安庆,再下南京。

这一来,就中了杨锐的计,杨锐之所以辱骂朱宸濠,正是希望将朱宸濠吸引过来。因为如果朱宸濠直奔南京,便会酿成大势,所以他要把朱宸濠拖在自己的安庆城下。

我们说,所有成功的人,他的特征就是知行合一,知道什么是对的,然后按对的事情去做。朱宸濠之所以失败,就是无法做到知行合一,明明知道眼下攻南京是最重要的事情,却无法按自己的知去行事。

朱宸濠领了六万大军。安庆城内不过数千。攻城原本是不难的。但朱宸濠放出话,要杀安庆一个鸡犬不留,这等于将安庆城逼到了绝路,安庆城上上下下,官员老百姓都齐上阵守城。

杨锐还时不时用箭射出招抚书,劝说叛军就地解散,有时还出城偷袭一下。一时之间,朱宸濠虽然兵力占优,但还拿不下安庆。

当然,假以时日,安庆也不一定守得住,那自封讨贼总指挥的王阳明这时在干什么呢?他下一步的行动将如何选择呢?

在杨锐死守安庆时,王阳明的兵马终于调齐了。这些年他一直在平叛,在各地训练了不少精兵。又有十家牌法,调兵速度很快。

但是接下来,应该怎么进攻呢?

部下建议王阳明去救援安庆,因为安庆这边打得很苦,都快守不住了。但王阳明表示,朱宸濠在南昌城留了一万精兵守老家,如果我们去救安庆,那南昌的贼兵就会尾随而来,另外还会把我们的粮路给断了。而朱宸濠发现我们来援安庆,他必定是掉头跟我们死斗。安庆城里是没有多少兵的。它的兵力只能保证守城,无法出城跟我们呼应。

所以救安庆,很可能被朱宸濠包了饺子。

所以,王阳明的选择是直接进攻朱宸濠的老巢南昌。

这就是围魏救赵,要点就是攻其必守之处,因为反贼的家属们都在南昌,攻打南昌,他们必定会要回来救援,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调动对方。

我常常在想,如果说起明朝的名将,很多人会想到徐达,想到常遇春,想到戚继光,但可能不一定第一时间想到王阳明,我觉得王阳明的兵法绝对能排明朝前五的。但他的儒家大师的身份影响了他。

且说王阳明调集大军冲到南昌城下,他下达了一个命令:全军用命,如果士兵不用命,就斩队将,队将不用命,就斩副将,副将不用命,那就斩主将。

这个直接追究到位了。大家一看,王大人是玩真的,这回不能再忽悠了。

王阳明有多少兵马呢?史书记载是三万,但有一半是守家的,真正能够上阵的只有一万多。但是,王阳明就是用这一万多攻下了南昌,还擒拿了朱宸濠。更神奇的是,死亡的士兵只有六十八人。

这简直是军事上的奇迹。王阳明是怎么做到的呢?攻心为上。

攻南昌城之前,王阳明先给南昌城发公告,表示我们这次来,只是为了攻打主谋朱宸濠,同时也是为了解救平时被朱宸濠欺压的南昌百姓。所以,两天之后我们将攻城,这一天,大家不要惊慌,老百姓照常过日子,还像往常一样,平时你们早上豆浆油条,那一天你们还是豆浆油条。而城内的士兵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就成了。

朱宸濠为什么攻安庆攻不下,就是因为放出话要屠城,搞得全城人抱成一团跟他对抗。王阳明这一布告,就是防止有什么误会,导致南昌全民皆反。

做好宣传工作,王阳明出发了,出发之前,先杀了几个人,表示这些人不听命令,杀了以儆效尤。其实这些人是前面宁王派来劝降王阳明的。养了这么多天,都胖了两三斤,但王大人的饭也不是白吃的,关键时候也要派点用场才行。

这一杀,大家都震住了。王大人动真格了啊,真杀人了,再偷懒可不是玩的。

来到城下,王阳明一声令下: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克,诛其伍,四鼓不进,诛其将。

进攻之后,王阳明这边是士气如虹,城内的反兵纷纷倒戈投降。

不用一天的功夫,王阳明就拿下了南昌。

选择到了朱宸濠的手上,他是回军抢夺南昌,还是继续攻打安庆,还是赶往南京呢?上策依然是赶往南京,中计是继续攻打安庆,争取拿下安庆做为自己新的大本营。而下策当然是回军。

朱宸濠选择了下策,撤掉安庆的围攻,率领大军回头扑向南昌。

这个时候,王阳明应该怎么办?

部下建议他应该死守南昌,不跟朱宸濠对战,等四面的援兵来了之后,再收拾他。

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是一个老成之策。

但是王阳明分析的更准确。

他说,朱宸濠已经不行了,他进没能拿下安庆南京,退没有地方可退,士气已经完全被打没了。这个时候我们出奇兵,只要稍稍挫其锋芒,他们一定会不战而溃。

王阳明为朱宸濠设下了一个铁桶阵,地点就是在鄱阳湖。

在潘阳湖。王阳明布下伏兵,等朱宸濠回军到鄱阳湖时,让先锋接敌就退,将叛军吸引到包围圈,随后伏兵四起,第一天的交战就杀敌过万。朱宸濠惊慌失措,不得不拿钱出来鼓励士气。打斗阵的赏银千两。

两天以后,两军正式大决战。在地势上,朱宸濠占了上风。此时吹得是北风,朱宸濠正好是顺风。接战之后,王阳明的先锋将伍文定失利,不得不率部后退。剩下的人一看不对劲,都想着退了。

王阳明马上拿出自己的长剑,交给中军官,让他前去斩下伍文定的脑袋,以正军法。

但是,他又悄悄告诉中军官:“你去的时候,如果看到伍文定还在坚守奋战,那就暂缓执行。”

伍文定听到这个军令后,全身冒了一身冷汗,赶紧操起武器,站到船头指挥士兵激战,对方一炮过来,火焰顺风烧过来把他的胡子都烧掉了。

伍文定毫不动摇。

军心终于稳住了,王阳明的大军趁机反攻,将朱宸濠的叛军击溃。

这一战,伍文定被定为首攻,这一战也成为他军事生涯最大的亮点。胡子被烧了,这可不是年年都有的事。后面,伍文定官至兵部尚书。

王阳明一念之间,就把一个原本要被斩首的懦将变成了名将,原因就在他的心学。他的心学倡导人皆有良知,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人,只是一时被蒙蔽了。

王阳明只是激发了伍文定内心原来的良知,就改变了伍文定的一生。

朱宸濠就没有这样的机会去发现自己的良知啦。

大败之后,他换了衣服 ,穿上老百姓的衣服坐了一条小船准备逃跑。走到芦苇丛里,看到对方来了数条渔船。救苦救难的菩萨来了。朱宸濠马上招呼。

老乡过来一下,帮个忙,有重谢。

好咧,渔船过来之后,把朱宸濠接上渔船,哨声一响,四下里杀出一堆官兵。

原来这是王阳明早就埋下的伏兵,王阳明早已经交待清楚了,埋伏在这里不要动,也不要看到外面杀得起劲,也想抢功,自有一份大功送上门。

王阳明真可谓用兵如神!

朱宸濠就此被活抓,王阳明的心学通过了最大的考验,证明这是一种可以运用到实践的真学问,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嘴上功夫,纸上功夫。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脑洞历史观》,也欢迎大家每天晚上九点看我的直播,今天我们讲五代十国。

如何评价王守仁历史上有谁可以和他比肩

王阳明文治武功,勋业卓著,堪称一代名臣。明隆庆二年(1568),诏赠新建侯(此前,正德十六年即1521年已被封为新建伯且立牌坊),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联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关于王阳明客观评价,大多是至高的。
《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你能理解王阳明的学说吗

了解得不多,只是大概看了他的一点介绍!王阳明真名叫王守仁,因贬贵州住阳明洞人称阳明先生而得名,是明代集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军事家于一身众家之长的心学大家!他对“儒释道”学皆有研究,浙江绍兴府余姚人,其父状元出身,他本身也是进士出身,属书香门第,入朝封官几经展转于云南,贵州,江西,浙江绍兴南京,福建等地做大不大小不小的官沉沉浮浮,大家儒将剿匪平定一方反而无功被奸恁贼臣挡道挤怼,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却炼得心智成熟,知天人合一,懂替天行道之理!写有佳作有名的文章作品,著名的有《瘱旅文》,《教条示龙场诸生》《象祠记》等!

明代王阳明个人资料

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Z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筑室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系浙江人,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曾任提督军务都御史。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14日,明王朝宗室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谋反,叛军十万,势如破竹,陷南康,下九江,顺流而下。一路克安庆,逼南京,大有挥戈北上直取京城之势,明朝廷上下震动,惊慌失措。这时,驻守在丰城的赣南巡抚王阳明迅速赶到吉安,果断决策,调集军队,直捣叛军老巢南昌。宸濠闻讯,急忙回师救援,王阳明与叛军大战鄱阳湖,仅用了35天时间,王阳明就大败叛军,在南昌附近的生米街生擒朱宸濠。一场危及江山社稷的大叛乱几乎是在谈笑间平定了。可是,王阳明立了如此大功,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奖赏,反而遭到一系列的毁谤与陷害。明武宗甚至觉得王阳明这么快就轻而易举平定了叛乱丢了自己的面子,认为像这样的战斗应由他亲自带兵南征才能显示“皇威”。宦官张忠之流又诬陷他与宸濠串通,武宗竟要王阳明放了宸濠让他率军与朱宸濠再战……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连夜赶到钱塘,将宸濠交给太监,同时遵照武宗的旨意,重新报捷,将平叛的胜利归功于武宗。这样顾全了皇帝的面子,才保证了王阳明的身家性命。 第二年正月三十日,王阳明到开先寺(即今秀峰寺),刻石记功。记功碑上称颂武宗的“皇威神武”“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在短短的碑文中,王阳明也隐隐表达了自己难言的复杂心情。 大概这次刻石记功时,开先寺一带的景色给王阳明很深的印象,他十分喜爱这个地方。这年3月,他又一次来到开先寺。徜徉林中,沉吟水畔,这清幽山水,这林涛泉石和众多的人文胜迹,使他联想到自己的宦海浮沉、坎坷人生。感慨之余,他写下了好几首诗,来抒发自己内心的烦忧。 其《又重游开先寺题壁》云: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孥守俸钱,到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先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醒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迹何有! 还有一首《龙潭夜坐》云: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履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诗中表达了作者多么孤独、郁愁、沉重的心情。李�Z读书台下的记功碑数百年后依然清晰、醒目,读罢这篇百余字的碑文,再读读上面提到的两首诗,面对石壁,就像是面对一页深沉的历史,透过歌颂天子皇威的碑文,我们可以看到被掩盖的历史的真实面目。 附:《记功碑》全文: 正德,已卯六月乙亥,宸濠以南昌叛,称兵向阙。破南康、九江,攻安庆,远近震动。 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复南昌,宸濠擒,余党悉定。当是时,天子闻变赫怒,亲统六师临讨,遂俘宸濠以归。 于赫皇威,神武不杀。如霆之震,靡击而折。神器有归,孰敢窥窃。天鉴于宸濠,式昭皇灵,以嘉靖我邦国。 正德庚辰正月晦,都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从征官属列于左方回答者:longss007 - 魔法学徒 一级 11-20 21:56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0 个人评价 好50% (0) 不好50% (0) 相关内容?? 王阳明简介 ?? 能不能推荐一些关于王阳明的哲学书? ?? 孟子的简介 ?? 各大船公司背景简介 ?? 求:鲁迅家庭中各个人员的简介 急…………在线等 查看同主题问题:王阳明 简介 其他回答 共 1 条王阳明,明代哲学家,浙江余姚人,曾任兵部尚书等要职,晚年奉旨南巡,途径大余青龙赤江古码头,病故于船上,后人在此建亭以示纪念。亭中是一座大理石碑,碑西面阴刻“王阳明先生落星处”、“日本九州大学名誉教授冈田武彦手书”。该亭距县城13公里,每年都有大批日本及东南亚国家的学者前来凭吊。 王阳明记功碑 在古代,大的征战之后,胜利的一方,大都会在战地附近刻石记功。庐山也有一处这样的地方。 在秀峰境内的李�Z读书台下,有一块数丈见方的石壁。石壁上有三处石刻:中间是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书的《七佛偈》,右边是明代徐岱的诗,左边是王阳明平定朱宸濠叛乱后在此勒石记功写的碑文,人称记功碑。碑文共136个字,字体庄重遒劲,入石三分。后人评述此碑刻云: 此山此刻同不朽,风雷呵护森光芒。

王守仁的后代子孙介绍王守仁的哪些子孙著名

儿子 王正宪、王正亿

孙子 王承勋、王承学、王承恩

曾孙 王先进、王先达、王先通、王先鋐、王先铎

玄孙 王业弘、王业洵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推崇王阳明

谢谢邀请:,浙江绍兴有个阳明山,阳明山上有个阳明洞,阳明洞出了个名“圣人″,他的名字叫王守仁,生于1472年,逝于1529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创办阳明书院出名,被世人称为“阳明先先

王阳明的学说是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形成了阳明学派,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朱熹,程颢,程颐学派对抗,影响非常大,他广收门徒,弟子遍及各地,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名将。

王阳明在与程朱“理学″唱反调的过程中,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成为当时有名的心学大师,影响了几代人。他提出的哲学命题“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强调,人心是一切事物之源,没有人的意念活动,就没有客观事物,事物的“理“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中,而是存在人们的心中。他认为人心天生“良知“,由于受后天外来物欲应响,才会心生恶念。他竭力宣扬只要“去人欲,存天理,固良知,灭私欲″,哪怕是愚夫愚妇,也可以成为“圣人″。他的重要哲学著作《大学问》,《传习录》更是名声远播海外,不但当时很受国人的欢迎,而且还远传日本,对日本学术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应响,所以,这就是王阳明广受欢迎的原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