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瓷器真品图片(秘色瓷图片 秘色瓷特点及烧制年代解析)_青瓷_瓷器_出土

本文目录

  • 秘色瓷图片 秘色瓷特点及烧制年代解析
  • “越窖青瓷莲花碗”为何堪称国宝级文物可以介绍下这款莲花碗研究价值吗
  • “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 唐五代秘色瓷的介绍
  • “秘色瓷”的“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 秘色瓷的史籍记载
  • 秘色瓷珍贵在什么地方
  • 如何鉴别“秘色瓷”的真假
  • 越窑瓷器有“秘色瓷”之称,这个“秘”指的是什么颜色
  •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秘色瓷图片 秘色瓷特点及烧制年代解析

  在瓷器的相关历史中,越窑的青瓷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秘色瓷就是青瓷中制作精美、釉色纯正的一种,可以说成是一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以来最高的艺术成就。它不仅得到了那个朝代的统治者的喜爱成为上朝的贡品,在不少文学作品中也为人们所称赞。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秘色瓷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这就随我看下去吧!


  秘色瓷是什么

  说到秘色瓷,相信大家都会感到有点陌生,秘色瓷是一种越窑青瓷中的工艺精品,秘色瓷的名字是由晚唐诗人陆龟蒙的诗中《秘色瓷器》文章中而来,其中,秘的意思是指这是专用于供奉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因此制作的工艺和用料都十分保密。而色的意思则可以被理解为“配方”,因此我们可以将“秘色”理解成“保密的釉料配方”,秘色瓷就是这种保密的釉彩制成的瓷器。

  


  秘色瓷的特点简介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评价都甚高,最合适的一个词就是“清亮“了,这种质地细腻的秘色瓷是由越窑专门特别烧制的,无论是配方、制坯还是上釉,秘色瓷的制作工艺都密不外传,因此也多了一份神秘。在陕西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色泽绿黄、外表晶莹润泽,在古代的瓷器中算得上是精良之作了。

  


  秘色瓷的烧制年代

  关于秘色瓷,尽管现在存世极少,但是对其年代的争论却从未停歇,一为五代之说,新编的《中国陶瓷史》就就是立足该观点,对中国的秘色瓷进行研究整理的。另外一种说法是晚唐之说,尽管一直以来缺乏相关明确的历史背景和考证,但是晚唐诗人陆龟蒙和徐寅都在名篇中为“秘色”设置下了不少的悬念。法门寺的秘色瓷文物被发现之后,上海举行的秘色瓷国际学术会议上,专家学者也对晚唐说表达了基本的赞同。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秘色瓷的相关知识,至今秘色瓷被抬到一个较高的神秘地位,都基于其技艺精湛,难度系数极高,是国内外不可多得的文物珍品。了解了其历史与发展过后,现在大家就好好欣赏本文中附带的精美的秘色瓷图片吧!

“越窖青瓷莲花碗”为何堪称国宝级文物可以介绍下这款莲花碗研究价值吗

1957年3月30日,苏州市文物局正在如火如荼地抢修虎丘塔文物,工人们在第2层塔心处突然发现一暗格,内藏大量经箱文物,后又在第3、4层发现大量文物,最珍贵的是一件越窖青瓷莲花碗。此文物一出土,立即引发考古界高度重视。专家认为这件青瓷碗,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堪称国家级文物!

1995年,上海举行国际秘色瓷研讨会,来自各地的秘色瓷精品齐聚上海,越窑青瓷莲花碗,由专家鉴定为五代越窑青瓷之典范,是秘色瓷中的稀世珍品。而后这件文物由苏州博物馆收藏并展出,给了我们一睹国宝的良机。

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件国宝~~

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盏托两部分组成,碗高8.9厘米,口径13.9厘米;盏托高6.6厘米,口径14.9厘米;整个碗底径9.3厘米,通高13.5厘米。

此碗是越窖青瓷的代表之作,可称得上秘色瓷的稀世精品,造型精美绝伦,颜色出类拔萃。作为女性朋友来讲,估计更为喜爱。

从莲花碗的外部造型看,直口深腹,碗壁有3层莲花浮雕;盏托形如豆器,上面是一个翻口盘,盘上雕刻了2层双钩仰莲;下部有内外撇圈足,圈足上用2组浮雕覆莲作为装饰。

整个碗的瓷胎呈灰白色,共由7组莲花组成,莲花形态各异。

此碗之所以为秘色瓷的精品,在于:胎质细腻致密,瓷质颗粒纯净,托心平整。瓷底正中有一小圆孔,孔边刻有“项记”2字,专家推测是窖工的名号标记。

最让人感受到身心愉悦的是:碗的釉色。碗的外层施有青秞,秞层厚重而且通体一致,看上去光洁如玉、清澈碧绿,好象宁静的湖水一般。

从总体来看,整个莲花碗,釉色油润含蓄,线条流畅,比例适度,给人以美玉般的柔和。整体整肃巧妙,外雕的大瓣莲花,给人清新脱俗、纤尘不染之感;再施之以青色,更显端庄华美、玉洁清新。

通体看上去,恰似一朵盛开的莲花,构思巧妙,浑身天成。既有小家碧玉般的清新活泼,又有大家闺秀般的敦厚端庄,让人情不自禁地赞叹它的美。

唐朝著名诗人陆龟蒙曾以诗《秘色越器》赞之: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秘色”一词即源于此诗,诗中提到秘色瓷颜色青翠,如同美玉一样,其浇制过程复杂,因而又十分难得。

关于越窑的情况,我们了解下。五代时期,越窑只烧制供奉瓷器,平民不得使用,而相关的技术工艺也是保密的,因而后人无法了解到更多信息,以致秘色瓷几乎就成为了绝响,显得愈发神秘。

秘色瓷莲花碗的出土,为秘色瓷的研究提供了宝贵信息,揭开了虎丘塔埋藏千年的秘密,同时为我们展示了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文化,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1995年后,越窑青瓷莲花碗,正式改名为秘色瓷莲花碗。由此,莲花碗被确定属于秘色瓷,专家的证据,就是来自陕西省法门市地宫里的秘色瓷。

1987年,考古人员对陕西省法门市地宫就进行过大规模发掘,当时出土了很多佛教文物,秘色瓷器物正是五代以业供奉佛祖的宫廷瓷器。

而苏州博物院收藏的青瓷莲花碗从质地、釉色上都与秘色瓷极其相追念,最终鉴定为五代秘色瓷。

莲花碗的出土与鉴定,证实秘色实工艺在中国五代就已登峰造极,现今全世界秘色瓷器皿据说不足30件,任何一件都是举世罕见的珍品,而秘色瓷莲花碗又是珍品中的翘楚。

秘色瓷莲花碗是佛教供奉器皿,而莲花本就出淤泥而不染,自古以来就是君子品德高洁的象征。因而,此莲花碗是佛法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不但风格独一无二,精神意义也源远流长。

欢迎学习中华文化,你我同行~~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

  茶圣陆羽对唐代越窑青瓷的评价非常高,如冰似玉,质感非常好。越窑最终成就了秘色瓷。秘色瓷,历史上一直有记载。但看到实物是1987年的事儿,是在法门寺的偶然出土,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账本,写了一十三件秘色瓷,一下子就把困扰中国上千年的问题解决了。秘色到底是什么颜色,所谓秘色,简单来说,是一个秘密的颜色。秘色,不是一个具体的描述。这个颜色其实是青色中略带一点灰。因为唐代的青瓷,烧不了宋以后的那么美丽。过去没有办法确认,在法门寺出土的账本上写清楚了。
  这种颜色,不是当时刻意的追求,是没有办法使青色烧得更为漂亮。青色是一个主观的颜色,不是客观的颜色。当看到绿色的时候,才知道是一个客观色。宋代五大名窑,除定窑之外,剩下都属于青瓷类。其他的几个窑口,汝、官、哥,均都是都属于青瓷类。
  再有就是柴窑,有记载说得很清楚,柴窑出在北地。学者们曾纷纷解释北地在哪里,查《史记》发现,北地确有实际的地名——北地郡,就是耀州窑辖区。大致说来,柴窑应该是陕西耀州窑系,至少是这个标准。我们看到五代耀州窑的青瓷非常漂亮。最近耀州窑有一个地方出土了很多残件,不能想象一千年前的瓷器已经烧得那么漂亮了。
  北宋是越窑和龙泉窑,龙泉窑烧得很漂亮的时候,越窑就被市场淘汰了。龙泉是到了南宋以后,质量得以迅速提高的。南宋政权迁都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政治中心的转移,导致了历史上科技布局的重新开始。龙泉窑迅速变得很受市场喜欢,极具生命力。我们如果看四川遂宁出土的龙泉,一定会叹为观止!
  釉在当时开始革命了,北宋的釉是透亮的,南宋的时候,是不透亮的。它是包含着所在的地域特色的。耀州窑是橄榄青,龙泉是梅子青。北方人粗犷,颜色深沉,南方人细腻,颜色就柔美。一种文化的生成,背景非常重要。南方的人不欣赏很重的颜色,觉得太沉了,尽可能让这个颜色提亮,变得取悦于人。
  宋代的酱釉,没有专门的窑口烧造,是其他窑口代烧。定窑烧过紫定,就是酱釉。酱色的耀州窑号称红耀州。还有杂七杂八的窑,杂窑也烧。但不作为主要的产品,是附属的产品,没有专门的窑口烧。历史上有很多的专门的窑口,定窑就是白瓷,耀州窑就是青瓷,主要窑口对着主要的瓷器。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酱釉一出现,明清以后,它在夹缝中生存,量不大,但是一直有。而且到了清代以后,尤其雍正、乾隆时候,酱釉的地位开始提升,到了这个时期,酱釉的名字都变了,叫紫金釉,因为当时景德镇的土都叫紫金土。
  这时候文化现象就出现了。中国清代的官窑,从顺治开始,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十朝,鼎盛时期是乾隆时期,官窑高达上百个品种,各种色釉等,高峰期有上百种,此后依次递减。到了宣统一朝,清朝最后三年,陶瓷的品种就剩寥寥无几的几个,依然有紫金釉、酱釉等。我当时就想,酱釉颜色不悦目,自宋到清,也没有一个专门的窑口烧造,地位也不够高。为什么一个看似不那么讨好的釉色,能够留到最终?酱釉很有意思,不与其他争锋。说它浅也不算,深又深不到头,你进他退,正是这样的处世哲学,使得最后的封建王朝拉上大幕的时候,居然就剩下它了。
  黄釉。隋唐时期,唐三彩非常盛行,它是低温釉。辽代的马背民族喜欢金属器,金属器本身呈黄色,瓷器也追求黄。到明清以后,黄釉定为皇上、皇后、皇太后专用的。
  绿釉跟黄釉一样,都是铅釉开始的。宋代曾有绿定。绿定的残件,五十年代就能看到了,完整的今天几乎没有人认。清代康熙,现在老说康乾盛世,康熙后期的时候,国家经济实力开始提高了。当时大量的瓷器都在烧造,郎窑红,郎窑绿。唐代的铅釉,受三彩的影响,器形非常的饱满。郎窑绿,玻璃感极强,古人称之为苍蝇翅,上面带有网状的开片,很细腻。
  红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钧瓷的红颜色,一定不是主观追求的,是偶然出现的。真正纯粹意义的红色一定诞生在元朝,还有色斑状的瓷器,全红的高足杯,还有著名的牛血红。那个红颜色是极大的含蓄,是有很多想象空间的,不是一览无余的。我们今天看到市场上有很多的中国瓷器,一点空间都不给,非常的薄,不是物理的感觉,而是内心的感受。红之刺目,让人难以忍受,今天很多红瓷就烧成这样。中国的古代红瓷不是这样的,是有很多内心感受的。所以永乐时期的鲜红,看到的时候,才知道什么叫鲜红。
  清代,在郎窑红恢复的基础上,烧到各色各样的红,颜色很多。珊瑚红、盖雪红、霁红等。元代娴熟地烧成了红釉的高足杯,非常的高,为什么?因为要一个手转着用。我曾经问朋友一个简单的问题,去一下地中海国家,古希腊,包括古埃及,土耳其,两千年以前的酒具都是两个把拿着,中国汉以前,就是两个耳,双手持杯,为什么今天单手持杯跟人家碰杯呢?就是因为高足杯,游牧民族要骑在马上,一手持马鞭,一手拿着杯。慢慢就学会了这个感受。我们现在基本上单手持杯,双手持杯还跟酒量有关,过去酒量比较大,因为酿造酒度数比较低,今天的白酒都是蒸馏酒,是非常晚的事情了。蒸馏酒是明代中叶,文字证明,是元代晚期。武松十八碗,喝的应该都是馊了的米汤。
  郎窑红,非常漂亮,去博物馆参观的时候,看郎窑红的盘子,古书上记载,如初凝之牛血,如牛血刚刚凝固的样子。牛血跟人血不一样吗?牛血比较稠,人血比较稀,鸡血就更稀。

唐五代秘色瓷的介绍

唐五代越窑烧造的青瓷或青瓷中釉色上乘者。秘色瓷的秘色是指一种青绿色。一九八七年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出土了一批越窑青瓷,是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众多珍宝中的一种,出土物与文献上描述的相契合。根据法门寺的考古发现以及文献记载,秘色瓷从广义上讲,就是指越窑青瓷;从狭义上讲,是指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秘色瓷”的“秘色”究竟是什么颜色呢

 晚唐诗人陆龟蒙曾以诗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赞扬越窑所产的“秘色瓷”,

由陆龟蒙的这首诗可知,秘色瓷产在越窑。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浙江上虞、余姚、绍兴、宁波一带,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所以叫越窑。越窑的烧造历史自东汉至宋。晚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成为著名的青瓷窑。

那么,“秘色”指的是青翠色吗?

其实专家对此争议非常激烈。有人认为,“秘色”是指一种釉饰颜色,其依据之一便是陆龟蒙的这首诗。也有专家考证认为,“秘”从古文字的角度看就是“苾”字,“苾”指一种青绿色的香草,由此“秘色”便指青绿色。

更有专家引用宋朝赵彦卫《云麓漫钞》的记载:“青瓷器,皆云出自李王,号秘色。又曰出钱王。今处之龙溪出者,色粉青,越乃艾色。”这段话表明关于秘色瓷当时已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秘色瓷”出自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自越,因为钱王就是指越国的国王;颜色呢也有多种,粉青和艾色。

什么是“艾色”呢?

艾色就是青黄色。由此看来,“秘色”并不专指青色。事实上,出土的文物可以证明这一点。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宝塔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一批稀世之宝的出土轰动了世界,其中有一块记录所有器物的名为“衣物账”的石碑,让大家明明白白地知道了出土物的名称。

这块石碑上清清楚楚地写着“瓷秘色碗七口,内二口银棱;瓷秘色盘子叠(碟)子共六枚”等账目。这些瓷器的共同特点是造型精巧端庄,胎壁薄而均匀,特别是湖水般淡黄绿色的瓷釉,玲珑得像冰,剔透得如玉,匀净幽雅,令人陶醉。由此看来,秘色指的是青黄色,并不专指青绿色。

总结:

当然,还有专家考证,说宋人周辉在《清波杂志》中有这样的记载:“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故曰秘色。”由此得出“秘色”指专门呈贡朝廷的瓷器釉色的配方。

也有专家从文字的构成角度进行佐证,认为“秘色”两个字符联合起来表示“敷脸用的粉末”,引申指“药粉配方”。所以,“秘色”的意思是“保密的釉料配方”。因此,直到现在,“秘色”究竟指什么颜色似乎还是没有定论。

秘色瓷的史籍记载

“秘色”一名最早见于唐代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诗中,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
据文献记载,相传五代时吴越国王钱缪命令烧造瓷器专供钱氏宫廷所用,并入贡中原朝廷,庶民不得使用,故称越窑瓷为“秘色瓷”。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此,赵麟《候鲭录》、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录》以及嘉泰《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关于“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13件越窑青瓷器,在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这批“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
法门寺“秘色瓷”的出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时达到高峰。

秘色瓷珍贵在什么地方

秘色瓷之所以被抬到一个神秘的地位,主要是技术上难度极高。青瓷的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几乎全靠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釉色可以相去很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那种高难技术一定是秘不示人的。

秘色瓷原来就是越窑青瓷中的极品,只是从前相见而不相识罢了。那种八棱瓶,陕西的唐墓里出土过,故宫的学者在越窑的遗址采集到过;杭州的吴越国钱氏墓群,出土的秘色瓷更丰富,更精美,釉色更青幽。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还有一件盘子贴着金银箔的装饰,行话叫做金银平托。在古代,金和玉被看作最高级的材质,把瓷器烧成玉色,又在上面加饰金银,这种器物的地位可想而知。

扩展资料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与一般的青瓷不同,秘色瓷其实是月越窑青瓷中的精品,秘色瓷温润如玉,釉如止水,色泽翠青,真是瓷器中的神品,观之让人美不胜收。

如何鉴别“秘色瓷”的真假

越窑青瓷在晚唐五代时被称为“秘色瓷”。这从唐代几位诗人的诗作中可以看出在史籍中也有“秘色瓷器”的记载。但“秘色”之说,在漫长的历史阶段中,“秘色”一说,缺乏实物支撑。在1987年,终于解开了这个谜。1987年,在陕西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宫中出土了唐懿宗用来供奉释迦真身舍利的一批精美供器,同时出土了记录这些器物名称的石刻“物帐”。据此物帐,专家们断定该地宫出土的16件青瓷就是传说中的所谓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的谜底。关于“秘色”瓷也有两说。一说是广义的,越窑青瓷就是“秘色瓷”;一说是狭义的,越窑青瓷中的上好之品才能称之为“秘色瓷”。

由于越窑所产青瓷,曾经风靡一时,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价格昂贵。正由于昂贵,收藏者又想得到它,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仿制的越窑青瓷,不声不响地问世了,这些仿制者依仗物以稀为贵,投人所好来骗取钱财。陶瓷海商城特别提醒:收藏越窑瓷器,千万谨慎!陶瓷海小编特此整理了一些仿制越窑瓷器器物特点,望给各大收藏爱好者提供帮助。

仿制越窑瓷器器物特点:

釉色的鉴别

由于仿者不了解越窑各时期生产制品的配方化学成分。仿者只是凑合釉色,加上窑炉均用液化气与电炉烧制,因此,无法对火候的气氛理解与掌握,所以仿品青色光亮漂浮,有的用开水冲洗就泛色。

成型工艺

成型工艺这里指的是拉胚。除动物造型捏塑外,这恰恰为识别真伪越窑的一个关键。仿品成型中只注意了外观,忽视了内壁旋纹,底部的线割痕。仿者多模制,内壁光,这又为识别仿品提供了证据。总之,仿品在造型、纹样、釉色上是十分敏感的,我们要抓主要的,对全器进行细审,才不会失误。

临摹纹样

纹样反映了每个时代,人们的信仰、风俗与时代特点。由于不理解思想内容,仿造的图案线条不可能流畅,构图远不如原作。

效仿造型

仿制品中造型大多按照出版的《文物精华》、《国宝大观》等有关照片制作。因此,外观上初看近似者多,由于仿者,不了解造型装饰的主题思想与寓意,仿制中毛病百出。所以在鉴定中,从局部入手,对制品造型进行总体审核。

体胎的仿制

胎体所呈的色泽与所用的原料有关。现在仿者大多用高岭土,古代使用的是古代的瓷土,两者所显露胎体呈色就不同,一个灰胎,一个白胎,辨别较容易,实际上也是仿制品的一个特点。

装烧工艺

装烧工艺每一个时代,因使用装烧工具不同,所遗留的印痕特征也不一样,尤其是支烧印痕的形式与排列规律也不同,仿制者往往忽视了这方面的细节。有的印痕作假涂上去,有的粘上去,一洗刮就显原形,因此,是否胎体烧制过程中反映的印痕,是鉴定支烧的一个标尺。

瓷器的鉴定是一门科学,是古器物学的组成部分之一。在考古发掘的古墓葬、古遗址、古窑址中出土了不少各个窑口的瓷器制品,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的器物,这些器物为我们鉴定提供了标准器。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流散文物中的瓷器制品,在器物的鉴定中,要掌握造型、纹样、胎釉、装烧工艺与款铭五大要领。这五大要领要互相有机的结合。

1.传统眼学以经验为主

一直以来,瓷器鉴定专家的鉴定法宝便是依靠“目、手、耳”三者并用,并依靠世代相传的鉴定理论及与大量实物接触所积累的经验,通过与传世“标准器”的比对来判断被鉴定品的年代、窑口、真伪。此外,窑址出土标本、考古学出土文物也成为比对的“标准器”。

2.技术鉴定用仪器说话

而上世纪50年代后,比较系统的古陶瓷的科技研究逐渐展开。类似上世纪50年代中期,科学研究院的冶金陶瓷研究所内成立了古陶瓷研究小组,即后来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从上世纪80年代左右,科技检测方法正式介入到古陶瓷鉴定中。故宫博物院古器物部研究馆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冯小琦专门研究古陶瓷,她告诉记者,目前关于古陶瓷的技术鉴定有很多,包括测成分、测年代的。

“技术鉴定对古陶瓷鉴定有一定的帮助”,冯小琦指出故宫博物院在2005年陶研中心成立时购进一批仪器,近两年开始运用到对古陶瓷的鉴定上。前年开始,作为宋代官窑瓷器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他们利用无损检测仪器完成了对50余件陶瓷文物的分析测试工作,“这对故宫官窑研究还是起到一定的帮助,利用仪器检测,我们发现部分官窑的成分属于河南。一直以来学界认为是南宋官窑,但接近河南的就应该是北宋时期在北方生产的”。

3.两种方法综合使用最可靠

专家的传统经验鉴定更多地建立在个人经验、经历上。鉴定者是在建立了标准器体系的情况下比照鉴定的。鉴定者长期接触了大量古陶瓷标准器后,在脑子里建立了数据库囊括了古陶瓷各个时代不同窑口的本质规律。由此,鉴定者鉴定时间长短、接触“标准器”的多少都成为鉴定关键。

而技术鉴定也需要不断的实战积累,建立数据库。“由于我国技术鉴定起步较晚,数据库积累得不多,因此也存在不足。相比之下,牛津大学的检测由于起步早,数据库积累得多,相对更有信誉度,两种鉴定方法都有不足之下,最可靠的是将两种鉴定方法综合使用。

越窑青瓷在南北朝、唐代出现的莲花瓣纹,融化了外来文化,形成中华民族自己的特突艺术风格,使越窑青瓷更加鲜艳夺目越窑青瓷在世界文化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越窑瓷器有“秘色瓷”之称,这个“秘”指的是什么颜色

“秘色瓷”的“秘”不是指颜色“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

秘色瓷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

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

扩展资料

关于秘色瓷的质地和色泽,清人说是“其色似越器,而清亮过之“。从出土的典型的秘色瓷看,其质地细腻原料的处理精细,多呈灰或浅灰色。胎壁较薄,表面光滑,器型规整,施釉均匀。

从釉色来说,五代早期仍以黄为主,滋润光泽,呈半透明状;但青绿的比重较晚唐有所增加。其后便以青绿为主,黄色则不多见。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会稽、山阴、诸暨、余姚、剡县、萧山、上虞七县)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传说中的秘色瓷到底是什么呢

秘色瓷的生产时间从晚唐直到宋初,唐、辽、宋皇家均使用,五代时期除吴越国外,文献记裁前蜀曾向中央进贡秘色瓷,考古发现广州、长沙均出土有五代时期的秘色瓷器,说明当时前蜀、楚、南汉均曾得到并使用秘色瓷。毫不夸张地说,秘色瓷器在九至十一世纪是一种“国际性”的高品质瓷器。

秘色瓷,胎质细腻纯净,气孔小而少,普通瓷器上常见的铁锈点等杂质几乎完全不见,釉色以天青色为基本色调,施釉均匀,少见流釉或积釉现象。秘色瓷因其质地上乘、存世数量少而广为关注。

五代时期 越窑秘色瓷刻莲瓣纹碗 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 今藏 苏州博物馆 为苏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关于秘色瓷的“千年之谜”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唐代诗人陆龟蒙在其诗作《秘色越器》中这样写秘色瓷。

唐代 越窑秘色瓷花口盘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 北宋赵令畤在《侯鲭录》中这样解释“秘色瓷”。

北宋 越窑青釉刻折枝花卉纹盒 故宫博物院藏

除此以外,在《吴越备史》、《十国春秋》、《宋史》中都有关于秘色瓷器的记载。在唐宋时期,人们对于秘色瓷是有概念的。宋代以后,秘色瓷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等到后来人再看到唐宋文献的时候,大家已经不知道里面记的秘色瓷是什么了。就这样,秘色瓷成了一个谜,再没有人确切的知道秘色瓷究竟是什么样的瓷器。

关于秘色瓷之谜一直持续到了现代,转机在1987年。

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遗址展开考古发掘。伴随地宫中器物一件件面世,人们发现了一块碑,叫做《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顾名思义,这是一部记录地宫中埋藏物品的账目,而秘色瓷就在这个账目中。

《监送真身时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宝器衣物帐》碑拓片

碑文中明确记录着与地宫出土器物中相对应的13件越窑青瓷,包括花口碗、花口盘、葵口碗等。此外还出土了一件八棱瓶,一般也被认为是秘色瓷。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让身份成谜的秘色瓷在几百年后遇到了转机。现代人终于得知什么样的瓷器被称为秘色瓷,而秘色瓷与普通的越窑瓷器又有所不同。

既然考古让我们认定了一部分秘色瓷,我们就可以在考古发现中找出一堆秘色瓷。

法门寺出土的秘色瓷器 越窑釉色瓷八棱净瓶

此次展出的不同出土地点不同时期的秘色瓷八棱净瓶对比

法门寺出土的越窑秘色瓷葵口盘

法门寺的考古发掘,为秘色瓷器的判断建立了标准,也暗示着秘色瓷与帝王的特殊关系。随后,我国发现在吴越国钱氏家族墓地、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北宋周王赵祐墓、辽圣宗贵妃墓等等一系列墓葬中,都出土了有可能是秘色瓷的器物。就这样,大批的秘色瓷“ 复活 ”了。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文物介绍

北宋宋太宗元德李后陵出土的越窑秘色瓷刻海水龙纹盘(细部)

其他文物 越窑秘色瓷刻云鹤纹盒等

辽圣宗贵妃墓介绍

越窑秘色瓷银扣执壶

越窑青釉刻划对蝶纹盘

“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

陵寝墓葬中的发现明确表达着秘色瓷的特殊地位,结合文献记载,可知秘色瓷确实是进贡给皇帝使用的瓷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