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全诗是什么)_襄阳_杜甫_洛阳

本文目录

  • 剑外忽传收蓟北,全诗是什么
  • “剑外忽传收蓟北”意思
  •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翻译
  •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哪一首诗里的
  • ‘剑外忽传收蓟北’什么意思
  • 剑外忽传收北
  •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意思是什么
  • 剑外忽传收蓟北全诗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什么意思

剑外忽传收蓟北,全诗是什么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

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

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意思

这是杜甫的诗,全诗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成现在的意思是: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翻译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翻译如下: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 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
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是哪一首诗里的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七言律诗。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什么意思

出自杜甫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意思是:我在四川忽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地区的消息。
(背景:①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诗人逃难到了四川。②蓟北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收复了这里相当于把叛军老家端了)

剑外忽传收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这首七律诗作于763年,这年春天唐军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杜甫的家乡也光复了。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首联真实地表现了诗人忽闻捷报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感情波涛。颔联突出“喜欲狂”,全家人同享胜利的欢乐。颈联的第一句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第二句实则揭示了“喜欲狂”的原因,春天已经来临,有大好春光作伴,正好“还乡”。最后两句诗人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后代诗论家极为推崇杜甫这首诗,清人浦起龙认为此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译文:
我在边远的四川忽然听到唐王朝军队先后收复了河南、河北的消息,激动的眼泪都沾满了衣裳。回头再看妻子儿子脸上哪里还见愁容,此时我也无心看书急着回家。在这草木茂盛、阳光明媚的春天,我可以放声歌唱,开怀饮酒,和家人踏上还乡的路程。我由水路经过巴峡再穿过巫峡,到了襄阳再走就是家乡洛阳了。
中心:
诗中刻画了诗人长期饱受战乱痛苦,突然听到胜利的消息时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

剑外忽传收蓟北的意思是什么

这是杜甫的诗,全诗是: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翻译成现在的意思是: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这个消息惊喜得涕泪交流,沾湿了衣裳。回过头来再看妻子,平日的忧愁已不知跑到何处去了;我胡乱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几乎要发狂。
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纵情畅饮;美好的春景正好伴着我返回故乡。
我们要立即动身,从巴峡乘船,穿过巫峡,顺流直下到达湖北襄阳,再从襄阳北上,直奔洛阳。
称剑南为剑外,犹称湖南为湖外,岭南为岭外,乃唐人习惯语。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也做剑南

剑外忽传收蓟北全诗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
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
就从巴峡再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注释
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涕:眼泪。
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
创作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公元763年(广德元年)春天,那时杜甫52岁。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作者听到这个消息后欣喜若狂,写下此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出自唐代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原文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