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文化气息浓郁的经典老剧?《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 二十三_文化_吉卜赛人_之歌

本文目录

  • 《天道》——文化气息浓郁的经典老剧
  •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 二十三
  • 弗雷德黎曼的作品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 《遥远的救世主》(九)从音乐和追剧看写作

《天道》——文化气息浓郁的经典老剧

“医生,请问怎么才能让我父亲死?”这是丁元英最让我震惊的一句话,在得知父亲即便是治好也会成为植物人的情况下,丁元英试图让父亲解脱,正应了某位读者对原著中丁元英这个人物分析总结,即:“明白人做事,无声无息,有始有终,明白人处事,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

我特别喜欢后面那句,因此我并不会太畏惧死亡,现在每天都习惯熬夜,也不会考虑自己能不能活到七十岁。

因为一部电视剧,而去阅读它的原著小说、而去听一些电视剧里经常涉及到的音乐(如《天国的女儿》《流浪者之歌》《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等),并且从这部电视剧的台词、音乐中细微感受到文化的熏陶与心灵的洗涤,这样的电视剧少之又少,担得上精品、经典的评价。
这部电视剧就是王志文参演的老剧——《天道》,根据豆豆的小说《遥远的救世主》而改编的。

我想谈谈我对这部剧的一些感受。

先说说无伤大雅缺点吧,为什么说无伤大雅,因为电视剧对原著的还原度极高,故事内容里流淌着强烈的文化气息: 对文化属性、对宗教(儒释道)对金融领域、国学领域、圈子、阶层,小市民的势利、曲高和寡的孤独者、爱情、孝道等等……都有所诠释,要不是因为某些涉及敏感范畴的地方删减得太多,这部剧就更优秀了。

具体的缺点,无非是这部电视剧的画质不清晰,受限于当时那个年代的影像技术限制;里面某些德语的配音也让人出戏,其次就是背景音乐音量过大,多多少少让人的耳朵有些不适,影响整部剧的感观体验。

但是,即便它有着以上一些瑕疵,这部电视剧依然给我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对比一些现在那些在主流平台占据首页电视剧后,我只想说:对《天道》这部剧相见恨晚,怎么没早点看?早点看早点爽,早点思考,早点受益 ,但是现在看到了,这就是自然而然的,这就是“道”,这句是文化属性,我的属性决定了我以前不具备欣赏这类高雅艺术的眼界、心境和兴趣。

一部影视剧里的演员、演技、先进的拍摄设备……等一些外在组成构架固然重要,然,最重要的是剧本或被改编原著里面所蕴含的精神内核、文化内核,一个好的剧本,拍出来的影视作品,能让人的灵魂产生共鸣,启迪人心,甚至能激发一个人对某些领域的探索欲、求知欲,《天道》就是这样一部有着外在瑕疵,但精神内核极其饱满的电视剧。

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个境界极高的人,超凡脱俗不足以形容他,与智玄大师坐而论道后,被大师称之为“半只脚已经踏入神的门槛。”

原著对丁元英的介绍是这样的:“这位传统文化的叛逆者在柏林私募基金分红会议上突然宣布私募基金解散,结束了他在法律真空地利用文化秘密对中国股市的屠杀性掠取,孑然一身回到中国某古城隐居下来。”

一段话可以看出,丁元英这个人有多优秀。

为什么要在私募基金盈利前景看好的情况下突然解散?或许是丁元英作为一个中国人帮助外国人当韭菜割手来赚钱,让他感到良心上的不安,或许钱赚够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到两千万美金后,厌倦了这个身份,想及时抽身,找个地方隐居参悟各种“天道”,停止滥用自己的能力对股市破坏性的掠取。

但是这不是我主要想谈论的话题,我想谈论的方面是关于我感兴趣的那些领域,比如文化领域,由于鄙人处于底层,对股市,投资等金融领域的知识一窍不通,甚至都没兴趣去看一些金融书籍,我想等我有点钱的时候再说吧。

剧中的丁元英,经常提到“文化属性”这个词,到现在为止,如果没看过这部剧或是那本书,这个词依然很陌生,丁元英(王志文演)认为,文化属性的不同,导致了每个郭嘉的差异,也导致了每个人的命运不同,比如一个村子为什么成为贫困村?那是它的文化属性导致的必然结果,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这里不难理解,文化属性与客观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客观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是道家常说的一个“道”字,道法自然,如来。

剧中,王志文把丁元英这个角色身上那种深不可测的境界,演绎可谓是恰到好处,似乎是为丁这个角色而生的,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亏,这个角色不需要很帅很魁梧、不需要会唱、跳、Rap、篮球等技能,也不需要修饰化妆,就是看上去那么普通平凡的一个人,似乎在街上随便一抓一大把,但是他说的话无不体现出他的博学、通透、降维打击,智商碾压。他总能通过事物的表现看穿事物的本质,对任何事都不屑去急赤白脸争论,身上有一总居高临下的对世俗文化的包容。

丁元英去早餐摊吃早餐,提前付过钱了,但是早餐摊老板娘忘了,丁元英吃完准备走的时候,被老板娘叫住了说他没给钱,对于这种状况,一般人极有可能心理很不舒服忍不住要争吵一番,但是丁元英的脸上看不出任何情绪,很自然而然的再次付了一次钱,潇洒离去。这句是对世俗的包容,他的精神境界太高,不屑于与这些凡夫俗子去争吵,而是选择居高临下的包容,一个绝世高手不可能对不会武功的老百姓贸然出手的。

其次,丁元英初次去雅风音响店的一次展露才气,因为一句对曲子“还可以”的评价,惹恼了发烧友冯世杰,被迫在叶晓明和冯世杰二人面前发表的那番对《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的见解,让在场的众人第一次感受到他的非同小可,冯世杰彻底臣服了,成为了他的追随者。丁元英对穆特,海飞兹,弗雷德里曼三人演绎这首曲子的评价可谓是内行而独到,显然对音乐精通到了极高的境界,众人开始察觉到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或许位不出世的“高人”。

丁元英认为:“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名族一个郭嘉,任何一种命运归根结底都是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的道德期望破格获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强势文化是秘籍,弱势文化是流行品种。”

于是有人问,知道了这些又如何?说到这里,丁元英提到了关于文学、影视的看法,这段话或许上的朋友都感兴趣,容我复述一下。

他说:“文化产业里的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密码,那么它的功效就是启迪人的觉悟,震撼人的灵魂,这就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场、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与d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d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我个人是很赞许上面这段话的,我觉得文学是一种精神需求,我看书也是为了寻找那种灵魂受到震撼的感觉,体验这种有别于感官刺激的高级趣味;又或者说阅读文学书籍,让我的精神世界更充实,对待人生中的各种问题会更坦然,更容易发现生活上的美好,更让我热爱生活,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每天除了上班下班就是打游戏睡觉,每天被外在的需求牵着鼻子走,而不去探索内在的精神需求,那将会如何,也许他会看上去很勤奋,到暮年会积攒下一笔财产,死后让子孙后代去继承,去消费,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有理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我无法适应这种如同行尸走肉般的生活。

此外,原著中,丁元英与智玄大师的论道、传授芮小丹与死囚犯高材生王明阳论道,这几处的内容都极其经常,值得反复去揣摩,可惜电视剧里把这两处都删减了。

《遥远的救世主》读书笔记 二十三

第九章  第二部分:冯世杰故意为难丁元英。P78
时间:6月27日

地点:叶小明的音响店。

人物:丁元英,芮小丹,叶小明,冯世杰

事件:冯世杰故意跟丁元英就唱片抬杠,刻意制造了一个不打不相识的场景。

故事讲述顺序:

---芮小丹和丁元英来到叶小明的音响店。

---冯世杰按照他和叶小明的计划,故意跟丁元英就唱片的内容进行抬杠。

---就此引出丁元英的一套讲解,让芮小丹,叶小明,冯世杰对丁元英佩服不已。

---冯世杰借此机会也和丁元英搭上了线。
摘抄:

丁元英说:“海飞兹是伟大的小提琴大师,但是单就《流浪者之歌》这首曲子,他的诠释也不一定是最高境界,也许他太在乎技艺精湛了,反而染了一丝匠气,谈了一丝虔诚。以他们三人各自演奏的《流浪者之歌》相比较,我觉得穆特是心到手没到,海飞兹是手到心没到,只有弗雷德里曼是手到心到。”

感悟:

人生也如音乐的弹奏,有时候我们用力过猛,可是有很多时候我们却又是有心无力。

但这又如何呢?接受那个不完美的自己也许才是人生的真谛。

弗雷德黎曼的作品有哪些大神们帮帮忙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幼年就开始学习小提琴。十岁开始登台演奏。1856年萨拉萨蒂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他的演奏技艺精湛,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萨拉萨蒂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独奏曲和协奏曲。代表作品有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又名《流浪者之歌》、《卡门主题幻想曲》、《哈巴涅拉舞曲》等。《吉卜赛之歌》从音乐表现的角度看分为四段。第一段是引子,中速。一开始就用小提琴G弦拉出悲剧性主题,把人的思维引入吉卜赛人特有的命运氛围中;第二段是慢板,速度自由,在演奏上独具特色,也表现出吉卜赛人的特殊情调;第三段速度更慢,作者将一首匈牙利吉卜赛歌加以改编点拨,使之表现力更强,旋律更优美。第四段是非常活泼的快板,乐曲突然转入粗旷、豪放的舞曲,与第三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象征着吉卜赛人的另一面——永不衰竭的生命力。乐曲从感情表现的角度看,分为两大部分,即前三段为第一部分,第四段为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哀怨的乐曲,如泣如述,催人泪下,充分表现了吉卜赛人的悲惨命运。第二部分的音乐一起,给人的感觉焕然一新。人们一下就体会到乐曲的欢快和热烈。悲惨的命运、艰难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吉卜赛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创造性。这部分乐曲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的一面。夜晚,吉卜赛人在营地前燃起篝火,弹起乐曲,跳起欢快热烈的舞蹈,尽情地歌舞。吉卜赛人天生能用歌声使人快活,唤起人们激情。他们的歌声甜美悦耳,引人入胜;他们的舞蹈婀娜多姿,节奏分明。法国大作家雨果(1802——1885)在《巴黎圣母院》中有细致的描写,埃斯米拉达的美也是吉卜赛人的美。法国小说家梅里美(1803——1870)笔下的卡门也早已被全世界所知晓,法国作曲家比才(1838——1875)根据梅里美小说改编的歌剧《卡门》唱响了五洲四海。俄国诗人普希金(1799——1837)的诗《茨冈》也对吉卜赛人进行了直接的歌颂。普希金写了两首以《茨冈》为标题的诗。一首长诗,作于1823年——1824年;一首短诗作于1830年。这里摘录的是短诗。《茨冈》在那宁静的傍晚时分,/在那树林蓊郁的河岸上,/帐篷里传来阵阵喧闹和歌声,/处处是刚刚点燃《卡门幻想曲》录有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卡门幻想曲》,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马思涅的《冥想曲》等11首古典通俗名曲,其中《流浪者之歌》自最低至最高音的跨度相当大,而且手指、弓弦需多次在低、高音间快速跳跃,强音的满弓、弱音的轻揉、快节奏的敏捷倒位、短音的压弓擦弦,以及和弦、跳弓,拨弦等,可说是集小提琴演奏高难度技巧之大成。“小提琴女神”穆特的拉奏技巧工整完美,情感豪放冲动,又不失女性的温柔细腻,表现出她对经典作品的深刻领悟,控制技巧得当,每首曲子、每个音符都流淌出歌唱性的旋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许多着名的演奏家如海菲兹、拉宾、帕尔曼、莉拉等都以拉奏《流浪者之歌》来表现自己的,风格与水平,相比之下,海菲兹和拉宾的技巧与情感表现都属一流,(质朴真切,高潮乐段的处理精致利落,但录音效果不尽如人意,帕尔曼稍嫌唯美而冲澹了主题的表达,莉拉又过于稚嫩。而穆特的演奏把乐曲中所蕴涵的吉普赛人的放荡不羁个性展现得十分透彻,颇有一股野性。 弗雷德里曼 埃里克·弗雷德曼(Erick Friedman 1939~2004) ,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纽瓦克(Newark)。6岁开始习琴。10岁之后曾先后师从加拉米安(Ivan Galamian)、海菲兹(Jascha Heifetz)学习。1954年初次在纽约登台独奏。1956年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同年开始随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学习。50年代后期,海菲兹从频繁的音乐会演出中退出后,弗里雷德曼成为他的第一个正式学生。海菲兹很看中他的才华,曾在1960年邀他合作录制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这是海菲兹惟一一次与他人合作的双小提琴演奏唱片。

《遥远的救世主》(九)从音乐和追剧看写作

同一件事物,在不同的人眼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艺术家手里表达出不同的味道。

这相同与不同,都因为境界和认知的差异。

《遥远的救世主》这本小说中的故事,起于几个音响“发烧友”,还有丁元英这样的高级玩家。冯世杰是个音响发烧友,也是把王庙村和丁元英这样的人物联系起来的纽带。王庙村的故事贯穿了整个故事情节。

一次看似偶然又并非巧合的相遇中,冯世杰与丁元英起了争执。丁元英对穆特的一首《流浪者之歌》随意的评价“还可以”,激起了冯世杰强烈的反应。冯世杰愠怒地质问丁元英为何这张唱片不好,甚至还拉着丁元英不让他走。

丁元英没有办法,只好解释道:

冯世杰听呆了。

看完这一段后,我在两个音乐平台分别找到了穆特和弗雷德里曼的《流浪者之歌》,对比听了之后,还真是这样的。
穆特的小提琴里多了一丝幽怨,让人听了感觉伤心。弗雷德里曼的曲子里悲伤中多了一种力量,听完后给人的感觉是:潮水退去后,太阳升起来了,把海面照得红彤彤的,真好看……

可能很多人对《流浪者之歌》不熟悉,但大多数人应该听过《夜空中最亮的星》。逃跑计划演唱的版本,有一种 对未知的迷茫,味道是孤独与苍凉 ;而在张杰的演唱里,充满了 对未来的希望,味道是空灵与力量 。

其实,不只是音乐, 任何一件作品,任何一件事物,都因为我们的认知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诠释 。

自从开始学习写作后,我开始有意地观察艺术表达的技巧,其中电影和电视都可以去借鉴。

我最近在追剧《理智派生活》。

以前,我一般是不追剧的,因为我认为剧追是一种消遣、娱乐的方式。但是,当我决定从电视剧中学习艺术表达的手法后,追剧就变得更有意义了。这是我在意义层面对“追剧”这件事的不同诠释。

以前,我看影视剧时,我只会有喜好,最多把它当成一种解压方式。我只能看到人物、剧情、价值观等等;

但是, 自从我有了写小说的想法后,影视作品就成了我学习的好地方 。我看到了“故事往往从一次事故开始”,也看到了“误解产生悲剧,也能引发笑点”;我看到了故事情绪的起伏,也看到了梦想、婚恋、职场斗争等主题的有序展开……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当我们真正用心关注一件事物时,往往会有新的发现,这大概就是求知的乐趣吧!

乐趣让我们更能专注于写作提升。

经年累月,我们看到的不只是日更后多出来的几百文字,更是坚持日更后 对文字的掌控度,对生活的感知力,还有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 ……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