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黎巴嫩长枪党还存在吗
- 赞恩阿尔拉菲亚现状如何
- 叙利亚重建现状
- 巴以冲突的现状
- 赞恩现状如何呢
- 黎巴嫩爆发反政府游行,外国为何一遇灾难就要游行
- 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何发生冲突
- 《何以为家》赞恩现状是什么
- 黎巴嫩男子海上漂泊30小时后获救,他是怎么撑过来的
黎巴嫩长枪党还存在吗
简单,还存在 看图
黎巴嫩长枪党(The Lebanese Kataeb Party):即黎社会民主党,黎巴嫩长枪党民兵(以色列扶持的黎巴嫩武装派别),1936年11月成立,基督教马龙洠政党。皮埃尔·杰马耶勒是最具实力的党派黎巴嫩长枪党创始人,黎总理主要来自该党。2001年10月,卡利姆·巴格尔杜尼当选该党主席。
赞恩阿尔拉菲亚现状如何
他与全家迁往挪威并在那里接受学校教育。
《何以为家》被媒体称作“眼泪收割机”,获得豆瓣8.8高分好评,连续三周问鼎“一周电影口碑榜”,之前更是席卷了全球各大影展。
影片围绕一位12岁黎巴嫩男孩的艰难成长历程展开,以小男孩赞恩将父母告上法庭的故事开始,揭开了黎巴嫩底层人民的生存现状。本片历时5年创作完成,起用全新的非专业演员阵容,被评价为最催泪的人性之作。
赞恩于2004年出生于叙利亚,曾以难民身份与家人逃往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市并在那里居住了八年。导演娜丁·拉巴基坦言全片大部分都是非专业演员,他们都不会背台词,所以花了很多时间引导演员带来最自然的表演。
不过因为演员们与角色有相似经历,所以他们的表演格外真实动人,导演与演员之间也形成了亲密、互相信任的关系。
叙利亚重建现状
近半年叙利亚重建在一些方面发展比较迅速,尽管战争还未完全结束,但是整个工业,旅游业都逐渐在恢复,难民返乡,商业也恢复,叙利亚的农业也快速在恢复。
近半年 时间,叙利亚的工业区,工业城发展特别快,近4个月的时间,我们都看到了很多的不一样。1月份,我们在市场看到的绝大部分产品都是进口,现在也出现了很多本土生产的产品,尽管品质方面的确存在一些差距,但也看出叙利亚工业的逐渐恢复。1月份在大马士革,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是旧车,但是就4月份,才三个月时间,发现巨大的差距,新车豪车出现了很多。由此可见,叙利亚商人回国,周边国家到叙利亚开展经商的踊跃。去年从德黑兰,迪拜转机机票似乎还比较方便,但是如今,仅有的航班似乎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订机票都变得没那么简单。短短三四个月时间,发展速度之快的确超出了我们很多人的想象。
近一年来,叙利亚在工业方面增加投入,支持力度加大,建设和回复叙利亚工业城,工业区。通过各种支持政策吸引投资,极大的带动了叙利亚本土工业迅猛发展。v
巴以冲突的现状
巴以冲突的现状长期以来都是相互对抗的状态,无论是政府高层还是民间普通民众都对对方抱有敌视。尤其是巴以边境地区经常发生流血冲突事件。
倒制巴以冲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
1.中东地区特殊的宗教,民族结构。
2.冷战期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干预,强制性的改造中东政治,军事等格局。其次,美国实 施的中东战略,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更是加剧了巴以之间的矛盾。
3.美国等西方国家,以及联合国的背信弃义,在把巴勒斯坦分裂时,只承认以色列,而不承认巴勒斯坦,激起了阿拉伯国家同犹太人的矛盾,为巴以冲突埋下了伏笔。
4.宗教,民族,地域等等之类的分歧。
6.外国的干预。
什么是巴以冲突如下: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处亚、非、欧三洲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属亚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暖湿润.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约旦、加沙和约旦河西岸.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国家,该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迁入定居.公元前1020年至923年,犹太人在此建立了希伯来王国.罗马帝国征服巴勒斯坦后,曾于公元64年、115年和132年3次镇压犹太人,100多万人被杀,其余大部分被赶出巴勒斯坦,流落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6世纪起巴勒斯坦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自此,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
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约旦河以东称外约旦,即现今的约旦哈希姆王国;约旦河以西,称巴勒斯坦(即现在所称的巴勒斯坦),包括现今的以色列、加沙和约旦河西岸.
犹太人一直梦想返回巴勒斯坦建国.1897年首次世界犹太复国运动大会在瑞士巴赛尔城召开,宣布其目标是在巴建立犹太人之家.1917年11月,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致信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联盟副主席罗斯柴尔德,宣称“英政府赞成在巴为犹太人建民族之家,并将为此尽最大努力”.此信后来被称为“贝尔福宣言”.1918年,美国宣布承认“贝尔福宣言”.此后,犹太人开始从世界各地大批移民巴勒斯坦.
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第181号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犹太人同意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宣布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国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则为埃及占领.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巴人被迫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巴勒斯坦人民要求返回家园,恢复合法民族权利,建立自己的独立国家,这就是中东问题的核心--巴勒斯坦问题.
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市召开的巴勒斯坦第一次全国委员会会议决定成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艾哈迈德·舒凯里任主席,1969年起由阿拉法特任主席.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接受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在加沙、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自治区逐渐扩大,目前巴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8座城市在内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原定1999年5月宣布在自治土地上建国的计划也已推迟.在巴以于1999年9月达成“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后,11月双方已正式启动巴最终地位谈判.
耶路撒冷:中东的一座古城,这里建有犹太教的神庙和伊斯兰教的清真寺,伊斯兰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奉为“圣地”,故称“圣城”.1947年11月联大第181号决议规定耶路撒冷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以色列通过1948年和1967年两次战争先后占领整个耶路撒冷地区,并于1980年7月宣布耶路撒冷为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11月,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耶路撒冷为新成立的巴勒斯坦国首都.
巴以之间的冲突根源是领土,但是在这场相互针对生命的攻击中,领土问题退到了其次.生命问题突出出来,或者说,生命权力膨胀到了它的颠峰,它甚至暂时忘了它的起源.在愈演愈烈的报复和杀人循环中,人们似乎忘了杀人的最初根源,人们忘了事件的起因,只知道瞪着眼睛仇杀,或者保命.只有生命在这个血腥的舞台上演出.这是丧失了根基和理由的生命权力的疯狂实践,但是,以色列的膨胀而敏感的生命权力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绝对的安全,而是将他们投于更大的危险中.在此,一旦生命权力崩紧了它的神经,并变得气势汹汹,它就可能走向它的目标的反面.也许,恰当的办法是,应该松绑一下警惕的生命权力,尤其是剔除它的以安全为目的的杀人权力.应该在种族和种族之间建立平等的生物知识、生命知识.对以色列来说,确实应该防止恐怖,但不应该防止恐怖而杀人.杀人禁止不了恐怖,只能无限多地生产恐怖.
犹太人曾经因为被当成低等种族,因为被看作是别人的生物学上的安全威胁,而遭到屠杀.如今,他们也时时刻刻感到了安全威胁,但是他们也在杀人.他们被屠杀时,他们被当成了低级种族,他们的生命被践踏;而他们杀人时,则把自己当成了高等种族,他们践踏别人的生命.也许,今天的战争和杀人总是在自命不凡的种族和生命那里展开?总是在安全的名义下展开?总是要将自己置于在恐怖主义的威胁下而展开?是的,如今所有的武器生产和军备扩张的旗帜上都写着安全和防御,但是,最终,它们无一例外地变成了杀人的残暴工具.历史,真的会像福柯所说的那样,在和平的瞬间——仅仅只是瞬间——也汹涌着战争的潜流?
赞恩现状如何呢
赞恩因为《何以为家》这部影片摆脱了穷困的生活,如今14岁的赞恩和家人住在能看到大海的房子里,而赞恩和兄弟姐妹都上学了,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赞恩是叙利亚难民,为了活下去与家人逃离到黎巴嫩,黎巴嫩贫富差距还蛮大的,毕竟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只能沦为奴隶,赞恩的父母也是如此。
而12岁的赞恩一直没有踏入过学校的大门,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应该怎么写,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好像生下来就要成为难民,这是赞恩无法改变的事实,有很多和赞恩一样的小孩,都是怎么生活下去的。
幕后制作: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三年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3年的时间,在这其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在完成了六个月的拍摄后,最终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黎巴嫩爆发反政府游行,外国为何一遇灾难就要游行
贝鲁特港发生大规模爆炸的热度还没有过去,与黎巴嫩有关的新闻就又一次上了热搜,这一次是因为在黎巴嫩爆发了反政府游行。有人对于黎巴嫩现在的形势评价有一句话很贴切,那就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大爆炸的事情还没有处理好,就又发生了其他突发情况。不过这些事情与我们吃瓜群众没有关系,这是黎巴嫩高层该操心的事情。
不过有一件事情确实是瓜群众比较关心的,那就是为什么外国总喜欢游行?之前的法国游行,美国因为弗洛伊德死而爆发的游行,现在黎巴嫩也进行了游行,遇到突发状况就进行游行是国外的传统吗?接下来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外国盛行游行的原因:
一、国外的思维传统因为西方国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那就是“公民制衡国家”。这也就意味着,外国的民众认为能够通过游行的方式来影响国家或者改变国家的政策,因此外国人看起来非常喜欢游行,而且尤其喜欢在国家发生大事或者灾难是游行,因为这样国家忙于处理事情无暇估计他们,自身的诉求更加容易被满足。
二、外国人对现状的不满与发泄因为某些外国人在生活中十分不如意,所以在遇到游行的队伍时便会混入其中,进行打砸抢掠。比如最近的美国暴乱游行,除了少数真正有权利诉求的人,还有一大部分是为了发泄自己的情绪和进行不受监管的“0元购”。
三、乌合之众很容易被煽动其实不止是国外,哪怕是在国内,群众都是很容易被人牵着鼻子走的。比如在面对网络上某些争端时,人们倾向于去跟随主流说法去做事。因此,在国外只要有人引导,某些没有主见的群众会很容易被说服加入游行。
以上就是小编关于为什么外国人喜欢游行的全部看法了,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出来,我们一起讨论。
黎巴嫩和以色列为何发生冲突
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冲突的历史渊源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交通要道,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居民。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巴勒斯坦”一词的原意是指“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在希伯莱语中,“巴勒斯坦”被称之为“埃莱兹·以色列”,意为“以色列之地”。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622年,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这里的主要居民。16世纪奥斯曼帝国吞并巴勒斯坦,但并没有改变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属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兴起后,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大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占领巴勒斯坦后,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份,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第181号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规定:巴勒斯坦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
中东战争
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全部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其中最主要的战争有5次。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成立。翌日,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占领了第181号决议规定的阿拉伯国大部分领土,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有近100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
1956年10月29日晚,以色列在英、法唆使下入侵埃及领土西奈半岛,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31日,英、法对埃及进行海空军轰击,随即侵入埃及领土。12月22日,英、法军队全部从埃及领土撤退,以色列军队于1957年3月全部撤出埃及领土,战争结束。
1967年6月5日,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发动大规模的突然袭击,第三次中东战争即“六·五”战争爆发。在这次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耶路撒冷城的约旦管区、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共达6.57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使近50万阿拉伯人沦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在巴勒斯坦和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支援下,向以色列发起了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战争,即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十月战争”。埃及军队在战争中,横渡苏伊士运河,摧毁了“巴列夫防线”。叙军一度打到太比利亚湖。但是由于超级大国插手等原因,最后被迫在10月25日停战。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悍然出兵入侵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
中东和平进程
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
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
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军队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
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政府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领导人沙龙强行进入伊斯兰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政府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
巴以冲突的关键
巴以和谈中的主要问题是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巴勒斯坦难民回归、犹太人定居点和水资源等关键问题。
长期以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
据联合国高级难民署统计,目前全球大约有2600万难民,而巴勒斯坦难民是其中最大的难民群落,总数接近350万。从第一代难民的出现到目前已经有52年的历史,接近3代人。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1996年的统计,其中难民约为470万人。
耶路撒冷问题是巴以和谈的最关键、最棘手问题。耶路撒冷问题是指耶路撒冷的主权和归属问题。耶路撒冷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中部,面积176平方公里,人口65万,是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共同圣地。全城由旧城和新城两部分组成。旧城即东耶路撒冷,多宗教古迹,是巴勒斯坦人主要居住区,包括大小33个阿拉伯村庄,居住着10多万阿拉伯人。新城即西耶路撒冷,是在19世纪后逐渐建设起来的,主要是犹太人的居住区。
组成整个耶路撒冷市的东耶路撒冷和西耶路撒冷不是个行政区划概念,而是个政治、地理甚至是民族概念。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原本被联合国指定为国际城市的耶路撒冷被阿以双方的停火线由北向南切割为东、西两个部分,东区被约旦(当时叫外约旦)占领,西区被以色列占领。分割东、西耶路撒冷的停火线由于在以色列地图上是绿色的,所以又称为“绿线”。以色列建国前,大量犹太移民居住在新开发的西耶路撒冷,故西耶路撒冷又称犹太区,东耶路撒冷过去一直是阿拉伯人占居民的绝对优势,被称为阿拉伯区。1950年以色列宣布其占领的西耶路撒冷为首都。1967年以色列夺取东耶路撒冷,并于1980年7月通过法案,宣布统一的耶路撒冷为以色列“永恒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始终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1995年12月4日,联合国通过决议,将以定都耶路撒冷视为非法。
根据1993年巴以双方签署的协议,耶路撒冷问题将在巴以最终地位谈判中解决,此前任何一方均不得采取单方面的行动改变现状。但是以色列方面仍我行我素,坚持耶路撒冷是其“统一的和永久的首都”,并继续推行在东耶路撒冷兴建犹太人定居点计划。1999年9月巴以最终地位谈判启动后,双方围绕耶路撒冷地位问题进行了几十轮公开和秘密谈判,但始终无法克服双方在该问题上的巨大分歧。特别是2000年7月巴以美戴维营首脑会谈,由于巴以双方在耶路撒冷最终地位等问题上分歧巨大,会谈最终未能达成协议。巴方坚持认为,根据联合国242号决议,以色列必须撤出在1967年战争中占领的东耶路撒冷。因此,与以色列共同拥有耶路撒冷或收回东耶路撒冷是巴方不容改变的谈判底线,没有东耶路撒冷,就绝不同以色列签署结束战争状态的永久和平协议。
《何以为家》赞恩现状是什么
赞恩因为《何以为家》这部影片摆脱了穷困的生活,如今14岁的赞恩和家人住在能看到大海的房子里,而赞恩和兄弟姐妹都上学了,接受最基本的教育。
赞恩是叙利亚难民,为了活下去与家人逃离到黎巴嫩,黎巴嫩贫富差距还蛮大的,毕竟因为战乱的原因,很多人都吃不饱穿不暖,只能沦为奴隶,赞恩的父母也是如此。
而12岁的赞恩一直没有踏入过学校的大门,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应该怎么写,他没有接受过任何教育,好像生下来就要成为难民,这是赞恩无法改变的事实,有很多和赞恩一样的小孩,都是怎么生活下去的。
幕后制作:
《何以为家》制作时间长达五年多,前期三年光是实际调查就进行了3年的时间,在这其间剧本逐渐形成,更启用真实生活在影片背景中的人担任演员,真实还原了黎巴嫩底层社会的现状。在完成了六个月的拍摄后,最终得到了超过520个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又花费了整整两年的时间。
黎巴嫩男子海上漂泊30小时后获救,他是怎么撑过来的
最近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的港口发生大爆炸事件,这次爆炸造成4000多人死伤。爆炸的现场一片狼藉。冲击波对建筑物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街道上到处都是一片瓦砾。天空上到处飞满着各种灰尘,落日被爆照的烟雾所笼罩。一些当地人惊呼:“这就是世界末日。有些人还把它比喻做广岛的原子弹爆炸。
这一次爆炸造成联合国驻嫩临时部队停靠在贝鲁特港口的一艘军舰亦受损,多人死亡和受伤,其中一些人伤势严重。同时,停泊在港口许多船只着火,也造成数千人的受伤,另有多人失踪。
黎巴嫩港口大爆炸中,出现了一个类似于现代版的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一个在港口工作的黎巴嫩男子,在爆炸的时候起飞,随后就在海上漂了30多小时,等他被发现时候依然有生命的迹象,现在被送到医院抢救。
这个叫男子的名字叫做扎黑德,他是贝鲁特的一个工人,在大爆炸之后失踪,并且失踪的照片现在网络上。
在大爆炸发生后的30个小时之内,扎黑德被人发现在地中海上漂流,浑身是血,意识不清楚,有着生命气息。救难人员就把救上船,再送到医院去救治。
现在,关于这男子遇害的细节,如何幸存以及现状的细节,需要进一步等新闻媒体的披露。
从黎巴嫩港口爆炸男子被救的事件中可以看到,这次爆炸造成了严重的死伤,是非常令人难过,但是在爆炸事件中,一些英勇救人的现象也令人感到了人世间的温暖。
如在网上流传,黎巴嫩一所医院的一名护士,看见爆炸后迅速抱起了三名婴儿保护他们的生命,同时打电话求救,这画面被摄影记者拍下并在脸书上分享。可以看到,在患难中可以看到人世间的真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