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无忌墓图片(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_长孙_永寿_无忌

本文目录

  • 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
  • 长孙无忌墓的长孙无忌
  • 长孙无忌墓的迁徙分布
  • 长孙无忌墓的介绍
  • 长孙无忌为朝廷忠心耿耿,为什么李治却一定要杀了他
  • 长孙无忌当时是满门抄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子孙留下

长孙无忌墓的据《永寿县志》记载

据《永寿县志》记载,从西魏大统十四年(548-558年)永寿境内建广寿县,县治就在永寿坊村,先属泾州,后属豳州;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迁永寿县治至今永寿村,改县名为永寿县,属新平郡。唐武德二至四年(619-621年)复置永寿县,居豳州,县治在麻亭(今永平乡),唐贞观二至三年(628-629年),又迁县治至永寿坊村。唐兴元二年(785年)德宗李适复迁县治于永寿村。前后算来,永寿坊村作为永寿县的军、政、文化要地时间长达167年之久。加之该村长孙氏家族唐时出了一个名相长孙无忌,所以自古以来,永寿坊村就是一个历史上很有名的村落,该村的长孙氏家族为永寿县的名门望族。2003年,永寿坊村长孙氏族面对和谐盛世,遂起修谱之心。于是由该族长孙振文、长孙振敏、长孙书亭、长孙仲泰、长孙学亭、长孙博等人组成了一个修谱小组。由长孙氏的八十世孙长孙振文、长孙振敏和董沐谨执笔撰写。历时一年,于2003年12月15日修撰完成了《永寿坊村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内部的信史,是家庭演变的记录,是以严整的单位、明确的分类,用以记叙人、事、物的录籍,是纯正血统的可靠蓝本。一部完善的族谱记录着每个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的过程。《永寿坊村家谱》,就是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一部鲜活的生命史。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同《永寿县志》记载相似,在永寿坊村的村民中流传着另一种关于长孙家族的传说。说是长孙无忌在唐时的朋党之争中被许敬宗、武后一派陷害失宠后,被唐高宗贬到了黔州(今四川彭水县)。朝廷随即派杀手一路到黔州刺杀了他,并祸及家族。长孙无忌的儿子为了使父亲落叶归根,于是准备将父亲的尸体运回洛阳老家安葬,半路打听到洛阳老家的族人也已遭通缉杀戮,便改道长安方向,当时京城长安城内凡和长孙无忌来往甚密的官员也同遭祸患。无奈之下,长孙无忌的儿子便载着父亲的尸体一路北上来到了永寿坊村,以金头玉身安葬父亲于此。自己从此也隐居于此。半道途经五峰山(永寿、乾县、礼泉三县交界处)的时候,为了惑众遮目,他曾将父亲的头埋在了永寿境内的上邑乡南顺什村。至今南顺什村埋有长孙无忌头的一个小山包,人们还叫它无忌头。长孙无忌密葬于永寿坊村的事后来被官方知晓后,直到民国时,凡来永寿做官的官员,上任前都要先去永寿坊村拜祭长孙无忌,村民为了接待这些一拨一拨的客人,就在长孙无忌墓旁建了一个占地四十亩之大的拴马桩场,供来客歇息,安置车马,并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戏楼,供来客休闲娱乐。后来,村民实在无力应付这些络绎不绝的来客,就对外宣称,该村的长孙无忌墓为假墓,是衣冠冢。慢慢的,永寿坊村便无人问津,安寂了下来。如今四十亩大的拴马桩场已没有了踪迹,戏楼虽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毁坏,但经过修复仍在。从长孙无忌后裔繁衍至今,永寿坊村的长孙氏子民已达1339口。该族唐初至今千余年,没有流传谱牒,仅存各支系清末民初一些支离破碎的篇章。民国时期长孙邦俊,长孙有章曾修家谱一册,也未能留存,仅找到了初修谱。这次修谱,摈弃旧规,本着男女平等的原则,入赘男之子与兄弟同列,抚养不作区别,独女入谱。行辈字从北魏时的世祖长孙仁起至24世祖长孙步云,记叙清楚;从25世祖至64世无考;从65世至今83代记载完整。该《家谱》共分为序言、凡例、姓氏溯源、姓氏考证、行辈字、世祖谱、长孙氏名流、重修长孙无忌墓草图、长孙氏家规、长孙氏世祖谱、东分谱、西分谱、南分谱、北分谱、中分谱共14个部分。《家谱》收录了自十六国时代至民国时期的长孙氏名流60余人,其中就有长孙无忌,长孙无忌父亲长孙晟等人。《家谱》不仅翔实地记叙了永寿坊村长孙氏家族的繁衍变迁,同时也为研究永寿县的历史变迁、古时民居分布、社会发展提供了珍贵的数据。
长孙无忌墓-记载
长孙无忌墓在距永寿县城40公里处的槐山脚下,有一个名为永寿坊的村子,境内原面开阔,耕地充裕,民众富足,历史悠久,自古闻名。

长孙无忌墓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约597年-659年),字辅机,唐初人,祖籍河南洛阳,世代为官,幼好学,博文史,性通悟,有筹略,太宗长孙皇后即其妹也。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内兄,文德顺圣皇后的哥哥。无忌与太宗友善,玄武门之变中,先发诛建成、元吉等,天下初平。贞观元年由吏部尚书进封齐国公,十七年画无忌等二十四功臣像于凌烟阁。太子承乾得罪,太宗欲立晋王,犹豫不决,经无忌、房玄令等周旋晋王乃立,加授无忌为太子太师,太宗病危,封无忌、褚遂良二人为辅政大臣。李治继位后,欲立武昭仪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高宗偏听许敬宗诬陷,逐去其舅父长孙无忌的官爵,流放黔州,后令自缢,籍没其家,天下至今哀之。

长孙无忌墓的迁徙分布

长 孙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王族中有一位叫拓跋嵩,因为功劳大,朝廷封他为王族大人,这个封号可以世代承袭。到了北魏孝文帝在位时,孝文帝向汉文化学习,将拓跋姓改为元姓,孝文帝的姓名叫元宏。而拓跋嵩的后代,就改姓为长孙,意思是王族长门的子孙,这 个姓和王族大人的封号也相呼应。长孙姓望族居济阳(今山东省定陶西北,一说河南省兰考东北)。据《郡王百家姓》记载:长孙氏望出济阳郡。晋惠帝时将陈留郡 之一部分置济阳郡,在今河南省兰考县一带
多数史书记载长孙为洛阳人,且自北魏到隋朝起其家族就与皇室联姻,何至于长孙无忌会出生于偏僻的永寿!
结论:长孙无忌死于黔州
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终于不顾大臣们的冒死极谏,诏废王皇后和萧淑妃,册立武则天为皇后。因进谏,褚遂良等人被远贬蛮荒,武则天最忌恨长孙无忌,但他不同于褚遂良等,不但是佐命元勋,更是高宗的元舅,要将之搞垮,需要时机。显庆四年(659年),在武则天的授意下,由许敬宗费尽心机,把长孙无忌编织进一桩朋党案,进行恶毒陷害。许敬宗借处理太子洗马韦季方和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案之机,诬奏韦季方与长孙元忌构陷忠臣近戚,要使权归无忌,伺机谋反。唐高宗先是吃惊不信,继而伤心怀疑,命许敬宗再察,然后面对许敬宗足未出户编造的关于韦季方交待与长孙无忌谋反的供词,哭泣道:“舅若果尔,朕决不忍杀之,天下将谓朕何,后世将谓朕何!”许敬宗举汉文帝杀舅父薄昭,天下以为明主之例宽慰高宗,又引“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的古训,催促其下决心。唐高宗懦弱昏庸,竟然不与长孙无忌对质(或者他需要不进行对质),就下诏削去了长孙无忌的太尉官职和封邑,流徙黔州,但准许按一品官供给饮食,算是对元舅的照顾,对当年为其争得帝位的报答。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
长子长孙冲:尚太宗女长乐公主。官至秘书监。冲生子延,延生子(元)冀(追念无忌功劳,复封为赵国公)。次子长孙涣。三子长孙浚。四子长孙淹。五子长孙温。六子长孙澹。七子长孙净。八子长孙溆。九子长孙湛。十子长孙津。十一子长孙泽。十二子长孙润:封金城县子。
长孙无忌的儿子们除了长孙冲曾担任较高的官职外,其余多是因为父亲的恩荫而授与一些较低的爵位和食邑。在长孙无忌遇害十五年后,高宗为其平反,追复了他的官爵,并由其曾孙袭赵国公。但长孙家族并没有因此东山再起,恢复往日盛况,子孙往往也只担任一些中下级官吏。直至唐末,长孙无忌的子孙担任官吏的有:长孙钧为猗氏县令,长孙铸考中进士,长孙铎为知杂侍御史,长孙延为司津监,长孙昕为尚衣奉御,长孙演为长安县令等等。
若以上人物在永寿的族谱中能对上号或许对其修谱有帮助。

长孙无忌墓的介绍

长孙无忌墓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咸阳城西北86公里处永寿县渠子乡永寿坊村。唐代墓葬。墓为圆锥形,封土高0.7米,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墓前原有墓碑,现已遗失。长孙无忌原籍洛阳,初为拓跋氏,好学谋略,封齐国公,历任尚书仆射、司空、司徒,唐李治执政时,因许敬宗诬陷被贬赐死。长孙无忌墓现有数处,此墓真伪待考。

长孙无忌为朝廷忠心耿耿,为什么李治却一定要杀了他

长孙无忌是李治的舅舅,娘亲舅大。作为至亲,长孙无忌是李治曾经的主心骨,最大的支持者。作为皇子,如果不是长孙无忌,他无论怎样也做不到皇帝的宝座,甚至连太子也做不上。不过长孙无忌做梦也没想到,一旦李治把皇位坐稳,自己却走向了灭亡。长孙无忌想不通,自己可是李治的亲舅舅。

那么,李治为什么处死长孙无忌?

其一,长孙无忌的势力太大。长孙无忌身为宰相,又是外戚,作为宰相,以他为首的文官集团权力太大,有点像现在的议会,没有议会的许可,皇帝的裁决也没有意义。早在李世民立李治为太子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口出狂言:谁敢反对,我必杀之。可见当时的文官系统,严重削弱了皇权。

其二,李治想立武则天为皇后,废掉王皇后,但长孙无忌不答应,长孙无忌很反感武则天。长孙无忌认为:第一武则天没有一个强硬的家族,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仅仅是一个木材商人,没有任何的政治背景;第二唐高宗比较软弱,是离不开他这个舅舅的;第三武则天不过一介女流,根本不是他这个两朝老臣的对手;第四武则天曾今是李世民的侍妾,李治立她为妃已经有点出格,如若立她为后将让天下的人如何看这个皇室。所以长孙无忌断定武则天一定不是他的对手,他不能让武则天这个大唐的笑柄当上皇后,那么皇室的威严何在?

其三,李治此时已彻底迷上了武则天,对武则天言听计从。李治是一个软弱的君主,但是他毕竟还是一个君主,长孙无忌大权独揽,再软弱的皇帝看了也不会高兴,而武则天则是他自己的老婆,一个温柔体贴的老婆。所以一边是大权独揽的长孙无忌,一边是温柔体贴的老婆,对于这个多情的皇帝来说他当然是倒向了他这个温柔体贴的老婆啦。

其四,武则天是一个报复心很强的人,一起说李治要杀害长孙无忌,倒不如说武则天要杀死一切反对自己的人。当然是借助李治的手,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不死就不是忠臣。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长孙无忌被许敬宗诬告谋反,唐高宗李治问也没问,即下令削去了长孙无忌朝廷内外的一切职务,将其流徙黔州(今贵州)。三个月后,长孙无忌被逼自杀。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大唐的开国第一功臣就这一以一曲悲歌结束了自己的人生,估计长孙无忌至死也没明白,他曾十分看重的李治的柔弱竟然成为杀自己的钢刀;而当初自己的苦心孤诣,不过是提前为自己挖了一个硕大的坟墓罢了。

长孙无忌当时是满门抄斩为什么还有那么多子孙留下

一、长孙无忌的儿子及宗族全被株连,或流或杀。三个月后,高宗又令许敬宗等人复合此案,许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长孙无忌自杀。因为被流放,所以也会存活。
据《永寿县志》记载,永寿坊村的长孙姓氏相传是唐相长孙无忌后裔,祖籍河南洛阳,唐初来永寿坊。初来者长孙步云,自称是长孙仁的二十四代孙,定居永寿坊村。今长孙姓聚族永寿坊村,分支龙头沟村。
二、长孙无忌简介:
长孙无忌(594年-659年),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宰相、外戚,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之子,母亲高氏为汉族(北齐乐安王高劢之女),文德皇后同母兄。
长孙无忌出身于河南长孙氏,自幼被舅父高士廉抚养成人,与唐太宗是布衣之交,后又结为姻亲。唐高祖起兵后,无忌前往投奔,并随太宗征战,成为其心腹谋臣,后参与策划玄武门事变。
贞观年间,无忌历任左武侯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封赵国公,在凌烟阁功臣中位列第一。他在立储之争时支持高宗,后被任为顾命大臣,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永徽年间,长孙无忌在《贞观律》基础上主持修订《唐律疏议》,后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皇后。显庆四年(659年),无忌被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上元年间平反。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