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每天晚上都和长孙皇后(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还与长孙皇后有着什么关系)_长孙_皇后_太宗

本文目录

  • 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还与长孙皇后有着什么关系
  • 什么是回门李世民与长孙氏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 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爱长孙皇后
  •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有着怎样的恋爱故事,两人为何关系那么亲近
  •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谁知道
  •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幸福的婚姻,靠彼此成就
  •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专爱长孙皇后
  • 李世民牵手长孙皇后登台赏月

李世民能够开创“贞观之治”,还与长孙皇后有着什么关系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叫做长孙皇后,13岁的时候嫁给了李世民,一直到36岁才去世,而李世民对于长孙皇后也是念念不忘。李世民到后来之所以能够开创”贞观之治“和长孙皇后也有着非常大的关系,因为李世民虽然是一个好皇帝,但是在得皇位的时候是有些狠心的,连自己的亲兄弟都没有放过,这也不禁让人想起最是无情帝王家,不过长孙皇后一直在李世民的后面,让李世民没有后顾之忧的去做事业。

李世民虽然是一位无情的皇帝,但是对于自己的长孙皇后是一直有情的,人们只知道李世民开创了”贞观之治“,但是却不知道李世民的这些成就和自己的妻子也是分不开的。长孙皇后13岁就嫁给李世民了,成为了李世民的郑奇,虽然年纪很小,但是因为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自身也比较有思想。长孙皇后在生活上非常体贴,李世民简直就是一位贤内助。

李世民早年间经常带兵打仗,手里面有兵权,所以说话是比较有底气的,也比较冲。但是长孙皇后在李世民的身边,也是时时督促李世民让李世民要保持清醒,而李世民当了皇帝之后觉得自己已经大权在握了,就开始有些浮躁。长孙皇后这个时候就告诉李世民不要安于现状,不要总是只顾享乐,一定要有忧患意识,一定要时刻保持清醒,以防破坏。而李世民也觉得长孙皇后的分析确实有道理,然后就注重将士的操练。

掌上皇后对于李世民的事业一直以来都是非常支持的,自己作为皇后把内功管理的仅仅有条,而且还会庇护朝里面的一些忠良。掌上皇后非常了解,李世民知道当皇帝不容易,虽然知道李世民在积极纳谏方面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但是还是会有一些疏忽的地方,所以就经常劝说丈夫要纳谏良言。也可能是因为长孙皇后太过于贤惠了,所以每天都非常操心,最终积劳成疾,三十几岁就去世了。

什么是回门李世民与长孙氏在这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情

“回门”其实是我们国家的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女儿结婚后把舅舅接回娘家,结婚近的都是回门三天,结婚远的满月可以回门,但是不能住在娘家。唐太宗李世民迎娶长孙皇后时,长孙皇后把李世民接回了他叔叔高士廉家。当时有人告诉高士廉,长孙皇后有一张“皇后脸”,但这只是传说。毕竟古代很多皇帝皇后为了成为“天择之子”,都会给自己编造很多令人费解的故事和传说。李世民唐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千古皇帝,长孙皇后也不过如此。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关系很好!长孙皇后出身名门,其父长孙盛是北周隋朝名将。后来,在她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也荒废了。她随母亲去了舅舅高世廉家,高家是山东有名的大家族。在这种情况下,长孙和她的弟弟孙昌·无极读了很多书,并在十三岁时嫁给了李世民。首先,和结婚时,只有的儿子。那时候的看起来顶多是个有能力的武将,而石出身名门,但那时候她已经被父亲赶出家门,所以他们结婚的时候,都是从她姑父高士廉家开始的。

孙昌石也知道父亲不让他回家,但当时的习俗要求新娘必须回去,于是石只好带着她的户口回了她叔叔高世连家。李家是门下之家,都是重武轻文。李东阳市民也不喜欢阅读。正是因为两个女人的影响,他才看重读书。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长孙皇后。哥哥孙昌无极和李世民从小就认识,关系非常密切。而且长孙皇后真的很聪明,经常能帮到老公。另外,她天生不嫉妒。

因此,李世民特别喜欢她。公元636年,长孙皇后病死。其次,这时候,和都骑着马车回门口去了,而则独自骑着马。据说这匹马很高,高马德世莲的妃子觉得很奇怪,于是找了一个算命的来占卜。结果算命先生对高士廉说:“你侄女石绝对不是池中之物,面相有一定的留宫倾向。”

李世民为什么那么爱长孙皇后

因为长孙皇后气度宽宏、贤良淑德、谦虚待人、机智过人,所以深受李世民的喜爱。贞观时期,唐太宗治理天下,长孙皇后掌管内廷。她将后宫做为李世民伟业的一部分,用自己的智慧使后宫保持一派平静,后宫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

长孙皇后的品格一流,她虽贵为皇后,但她生活节俭,用的物品从来不铺张浪费,唐太宗都看在眼里,爱也爱在心里,所以下朝后经常想和她谈论国家大事,但是长孙皇后总是推辞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

扩展资料

在李世民的一生中,与其说他喜爱长孙皇后,不如说他敬重长孙皇后。能得到一代天骄的敬重,虽然寿短,生命也未必黯然。

长孙皇后妩媚动人,兰心蕙质,端秀从容,所以被太宗皇帝铭记一生。长孙皇后是北魏的皇室拓跋氏的后代,在13岁时嫁给了16岁的李世民。两人的婚姻可以说是门当户对,婚后育有长子承乾、次子李泰(李世民第四子)、三子李治(李世民第九子),36岁时去世。

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有着怎样的恋爱故事,两人为何关系那么亲近

历史上的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可以说是一对模范夫妻,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相互关心,无论太宗后妃多少,皇后只有这一个,所以她死后,太宗建高台,希望日日能看到他的那位能同甘共苦的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女儿,哥哥是大唐凌烟阁功臣排行第一的长孙无忌,她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她和她的哥哥母亲被赶回了舅舅家里,幸运的是舅舅高士廉非常疼爱这个外甥女,并且在她十三岁的时候就做主嫁给了当时唐国公的二公子当时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四年之后,由于家中缺少主母,年仅十七的长孙皇后就承担起了唐国公府的重担,并且为了唐国公府的声望,她自己拿出自己的积蓄并且以李家的名义修建了玄中寺,李唐家的声望和长孙氏的仁德也随着仁寺钟声传扬,平和的在太原郡百姓心中扎下了根。在玄武门时一直陪在李世民身边,不时的慰问将士们,抚慰他们焦灼不安的情绪,她完全可以呆在秦王府中静静的等待结果,但是长孙皇后则不然,她毅然跟随丈夫,亲赴前线,生死与共。

李世民登上皇位之后,长孙皇后也是多有臂助,李世民就曾经跟房玄龄说:皇后在各种政务政事上都能启发影响我,对我极其有好处。唐太宗喜欢对皇后讲述前朝之事,皇后非常自律,一直劝太宗不要跟自己说前朝之事,太宗还是愿意对她说。后来唐太宗要立她哥哥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皇后一直恳求不要这样做,免得形成她和长孙无忌专权的现象,李世民只好作罢。

长孙皇后生病,儿子就来跟唐太宗说,要大赦天下,长孙皇后当时就否定了这个事情,她认为她生病不值得这么做,太宗听闻感动流泪。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是真的互相相信彼此,并且事事为对方考虑,在意对方的想法。是现在很多小情侣之间做不到的。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爱情故事谁知道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可以说是独宠,后宫三千佳人不曾与长孙皇后争风吃醋,因为长孙皇后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可是,不幸的是,长孙皇后年仅36岁就离开了人世,留了唐太宗一人。在长孙皇后死后,唐太宗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宿舍,同时命人在长孙皇后的住所里侍奉,这足以证明唐太宗对长孙皇后的爱。

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幸福的婚姻,靠彼此成就


公元613年的某天,繁荣的长安城里举行着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唐国公家的二公子迎娶长孙家的幼女。


喧天的锣鼓喜气洋洋,冲天的炮竹绚烂璀璨,一方富丽堂皇的轿舆,载着一个女子对婚姻爱情的美好向往,走进了一段新的生活。


只是,谁也不曾料到,那如意秤杆挑起的不仅是世人艳羡的婚姻,更是一段帝国的传奇。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25岁为后,36岁逝世,她陪伴李世民从普通人到将帅,从王府到天下,于隋唐风云之际给后人留下一段恢弘壮阔的 历史 。


江山如画,美人多娇。对唐太宗来说,长孙皇后是爱妻,是知己,是灵魂伴侣。



因为政治权力等因素,从古至今,帝后之间都难得有真正的感情。


但唐太宗和长孙皇后却是帝王夫妻中的一股清流,他们相互扶持,彼此成就,共同携手挥就了一段缱绻情深的帝后佳话。


有凤来仪,喜结良缘


长孙皇后出身名门,长孙家族在当时算是皇族宗室,历代以来,能人辈出,史书记载其“门传钟鼎,家世山河”。


长孙皇后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文帝时期赫赫有名的将军,在军事外交方面颇有建树,打起仗来那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曾有一箭双雕的美誉,威震突厥。


长孙皇后作为家中幼女,自小备受宠爱,通晓诗书,知书达礼,与此同时,家人对她的婚事也很上心。


早在长孙皇后幼年时,就由长辈做主,和当时还是唐国公的李渊家里定下姻亲,可惜,定下婚约没多久,长孙皇后的父亲就去世了。



父亲去世后,年仅8岁的长孙皇后和哥哥长孙无忌被同父异母的哥哥逐出家门,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投奔舅舅家,幸运的是,舅舅高士廉对这一对苦命的兄妹悉心照料,尽心养育。


年少的长孙无忌和李世民相交甚厚,高士廉见李世民仪表堂堂,谈吐不凡,又知晓长孙皇后幼年时的婚约,便一心促成此事。


于是,长孙皇后13岁那年,和16岁的李世民喜结良缘。


俩人的结合,既门当户对,又符合当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更难得的是,在豆蔻年华,情窦初开的年纪,遇见了值得相伴相守交付一生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幸运。


婚后,长孙皇后归省,有人在她的房门外看到一匹大马,高达两丈,舅父高士廉请人占卜,占卜之人说:


“龙是乾的卦象,马是坤的卦象,女子处于尊位,居于中正之位卦象显示,这个女子贵不可言。”


天降异象,未卜先知,长孙皇后的一生注定是不平凡的。


相濡以沫,缱绻情深


西方有句谚语:甜蜜的生活不只是在吃糖,更多的时候是在种甘蔗。


这句话形容唐太宗和长孙皇后的婚姻,再合适不过了。


婚后不久,李世民的母亲染病身故,同年,长孙皇后的舅父高士廉被贬职流放,俩人在 情感 上都受到了打击,这对新婚燕尔的小夫妻在逆境中,相互安慰,彼此激励,两颗心越靠越近。


在此后23年的陪伴中,他们就这样相濡以沫,在生活的险滩暗礁中给了彼此最有力的扶持。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李渊起兵后,李世民随着父亲征战,长孙皇后就打理好后方,不让他有后顾之忧。


唐朝刚建立的时候,天下并未完全归顺,已是秦王的李世民奉父之名,征讨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窦建德和王世充等人,三战灭四国,威望和势力甚至超过了太子李建成,然而功高不赏,震主身威。


李世民的巨大功劳很快就引起了哥哥李建成的猜忌,于是,前朝和后宫经常有人在李渊面前说李世民的坏话,长孙皇后看到这一情况后,主动承担起责任。


她常常出入宫中,尽心侍奉公公李渊,还有意笼络后宫嫔妃,缓和李世民和宫中的矛盾,弥补李世民和父亲之间的罅隙。


史书记载“后孝事高祖,恭顺妃嫔,以存内助”, 在长孙皇后的运筹操作下,李渊没有听信谗言处罚李世民,这为后来李世民绝地反击赢得了时间。


除了宫中,在前朝,也有长孙皇后的身影,李世民在长安设立文学馆,房玄龄、杜如晦等都是十八学士中的佼佼者。


当时还是秦王妃的长孙皇后爱好读书,时常参与,对秦王府的班底很熟悉。临终之时一再嘱咐唐太宗摒弃前嫌,重用房玄龄。


在后来尽人皆知的玄武门事变中,长孙皇后的身影更加清晰了。新旧唐书都曾记载,“及难作,太宗在玄武门,方引将士入宫授甲,后亲慰勉之,左右莫不感激”。


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长孙皇后冲到前线,亲自慰勉将士,振奋军心,和李世民并肩作战。



从李世民18岁跟着父亲起兵开始,19岁封秦王,20岁到24岁征战四方,28岁登基,这一路走来,刀光剑影,腥风血雨,处处都能看到长孙皇后的身影。她一直站在唐太宗身后默默地支持他,协助他。


李世民登基后,生过一场重病。长孙皇后衣不解带守在他身边,悉心照料,甚至准备好毒药,李世民“若有不讳,亦不独生”。


这种饱经患难,同生共死的感情,不同于爱情,甚至超越了亲情,但可以在心的最深处,生根发芽,成长为彼此的一部分。


彼此成就,共同成长


李世民登基十三天后,就册封长孙氏为皇后。


做了皇帝之后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创盛世,堪称一代英主。而长孙皇后在成为一国之母后,克己内敛,深明大义,为天下女子做表率,堪称千古第一贤后。


唐太宗忙于前朝事务,长孙皇后就致力于打理好后宫。


她从不争风吃醋,视后宫妃嫔为姐妹。妃嫔生病,她亲自去探望,并送上名贵药材,还主动抚养去世妃嫔的子女,视如己出。


在她的管理下,唐太宗的后宫一片祥和,风平浪静。


唐太宗非常信任长孙皇后,一些军国大事,有时会征求她的意见,但长孙皇后恪守自己皇后的本分,从不妄加评论。


她说:“牝鸡司晨,只有家中遇到穷途末路时才会如此。现在我大唐蒸蒸日上,怎么可以出现这种事呢?”



长孙皇后从不参政,但她会以合适的方式,规劝唐太宗。性格耿直的魏征经常犯颜直谏,让唐太宗很难堪,一次唐太宗下朝回宫后,怒不可遏地对长孙皇后说:


“我一定要找机会杀了那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问明情况后,换上隆重庄严的朝服,向唐太宗表示祝贺,她说:


“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


唐太宗一听,哈哈大笑,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并把魏征比作自己正衣冠的镜子,成了一段 历史 佳话。


长孙皇后最被人称道的是,作为后宫最有权势的女人,她从不重用提拔娘家人。熟读史书的她,深知外戚专权的危害。


唐太宗想任用长孙无忌为宰相,长孙无忌凭借自己的功勋完全可以胜任,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她说:“妾托体紫宫,尊贵已极,不愿私亲更据权于朝。汉之吕、霍,可以为诫。”


在反复劝说唐太宗无效后,她转而私下劝说哥哥让他坚决辞职,最后,唐太宗无奈,只好封长孙无忌虚职。因为长孙皇后这样贤明,太宗一朝,整个官场风清气正。


不仅如此,长孙皇后还一直劝说唐太宗施行仁政,太宗心爱的马死了,迁怒于养马人,长孙皇后讲了齐景公因鸟杀人的故事,唐太宗自然会意,赦免了养马人。


可以说,唐太宗能够开创“贞观之治”,长孙皇后功不可没。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一往情深,除了俩人风雨同舟的经历外,更得益于长孙皇后高明的处世智慧。


事业上,她有高于一般女子的远见卓识,处处以国家大事为重。


生活中,她如同一朵温柔的解语花,说起话来让人如沐春风,总能以恰当的方式熄灭唐太宗心中的怒火。


盛世明君与千古贤后,交相辉映,流芳百世。


情深不寿,香魂消散


公元634年,长孙皇后陪同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期间,身染重疾。


皇太子请求大赦天下为母后祈福,唐太宗立马答应了,但长孙皇后坚决反对,大赦是国家大事,她认为不该因为她一人而乱了国家法度。


病情加重后,李世民亲自到石壁寺礼谒禅师,又下诏修复天下名胜古寺392座,为长孙皇后祈福。


怎奈,天不遂人愿,长孙皇后还是没能抵抗病魔,年仅36岁,便香消玉殒了。



长孙皇后生前一向节俭,《旧唐书·后妃传》中就曾记载,长孙皇后“性尤俭约,凡所服御,取给而已。”


她对于自己穿戴的服装首饰、使用的车马器具只要求够用就行了。


弥留之际,她留下遗言,后事一切从简,只要因山而葬,不建坟墓,不用棺椁,所需器物都用木、瓦制作即可。


但这一次,唐太宗没有遵照她的意思,他建筑了昭陵,气势雄伟宏大,还在宫中建起了层观,以便眺望昭陵。


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亲自撰写碑文,并广泛印刷了长孙皇后编写的《女则》一书,后成为后宫中人的行为准则。


香魂已逝,唐太宗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长孙皇后的敬重和怀念。


极致的繁华之后,格外寂寥,长孙皇后一生短暂,却活成了唐太宗心中永远的白月光。


此后,唐太宗再也没有立皇后,也许在他的心里,只有长孙才是他唯一的妻。



史书中评价长孙皇后“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她不仅是首屈一指的大唐贤后,更是历代皇后的楷模。


从13岁嫁给李世民,她活着的时候,是他的爱妻,去世后,也带走了唐太宗余生所有的思念。


他们的婚姻,既有平凡夫妻的至情至爱,也有荣登大宝的无上荣宠,既有似水流年里的相依相守,也有阴阳相隔的无尽相思,令人艳羡,令人赞叹。


从少年夫妻到贤惠帝后,从百废待兴到贞观之治,俩人柔韧坚强的背影,浮现于幽幽青史,独绝千古。


作者 | 画屏,期待在写作中遇见更好的自己

图片 | 《唐砖》剧照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专爱长孙皇后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专爱长孙皇后?

  唐朝长孙皇后(601——636),长安人,祖先为北魏拓跋氏,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父亲长孙晟隋时官至右骁卫将军。她从小爱好读书,通达理仪,十三岁时嫁给李世民为妻。唐朝建立后,她被册封为秦王妃。当李世民与李建成之间的嫌隙日益加深之时,她对唐高祖尽心侍奉,对后宫嫔妃也殷勤恭顺,极力争取他们对李世民的同情,竭力消除他们对秦王的误解。“玄武门之变”前夕,她又对秦府幕僚亲切慰勉,左右将士无不为之感动。李世民升储登极以后,被立为皇后。

  长孙皇后生性节俭,她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以够用为限,从不铺张。唐太宗知道她深明大义,因此,下朝以后经常都要和她谈起国家大事。但她却很郑重地说:“牝鸡司晨,惟家之索。我是妇道人家,怎能随意议论国家大事?”太宗不听,还是对她说得滔滔不绝,但她始终却沉默不语。

  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和唐太宗为布衣之交,又在唐朝建立前后和玄武门之变中立有大功,因此,太宗把他视为知己,打算任他为宰相,执掌朝政。皇后听说后,就对太宗说:“妾既被立为皇后,尊贵已极,我实在不想让兄弟子侄布列朝廷。汉朝的吕后、霍光之家,可为前车之鉴。所以,我请您千万不要把兄长任为宰相。”在长孙皇后的再三阻挡下,唐太宗只给长孙无忌加开府仪同三司这样的虚衔。

  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被唐太宗视为掌上明珠。因此,在公主出嫁之时,唐太宗赏赐的物品要比唐高祖的女儿出嫁的物品多出一倍有余。为此,魏征当面向唐太宗提出异议。下朝后,唐太宗把魏征的不同意见,转告皇后,长孙氏当即便深有感触地说:“我以前听说陛下对魏征很器重,但并不了解其中缘故。今天我听了他的谏言之后,才真正明白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社稷之臣。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请陛下深思这个道理,那就是天下的最大幸运了。”

  贞观八年(634),长孙皇后同唐太宗一起去九成宫(在今陕西麟游)避暑时,身染疾病,且愈来愈重,服用了很多药物,但病情却并未缓解。这时,在身边服侍的太子李承干就向母亲提请用赦免囚徙和度人入道等方法,乞求保佑,但却遭到皇后的坚决拒绝。她说:“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佛、道二教也自有教规。如果可以随便就赦免囚徒和度人入道,就必定会有损于国家的政体,而且也是你父皇所不愿意的。我岂能以一妇人而乱天下之法。”太子听罢,便不敢向太宗奏告,只是把他母亲的话告诉了房玄龄,房玄龄又转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感动得涕泪交流,泣不成声。

  贞观十年(636)六月,长孙皇后弥留之际,与唐太宗最后诀别。她用尽气力对太宗说:“我的家族并无什么大的功勋、德行,只是有缘与皇上结为姻亲,才身价百倍。要想永久保持这个家族的名誉、声望,我请求陛下今后不要让我的任何一个亲属担任朝廷要职,这是我对陛下最大的期望。我活着的时候对国家并没有丝毫功绩,所以死后也千万不要厚葬,仅因山而葬,不起坟墓,不用棺椁,所须器物,都用木、瓦制作,俭薄送终。如能这样,就是陛下对我的最大纪念。”说完不久,就死在后宫立政殿。同年十一月,葬于昭陵。

  唐太宗并没有完全遵照长孙皇后的意思办理后事,他下令建筑了昭陵,气势十分雄伟宏大,并在墓园中特意修了一座楼台,以便皇后的英魂随时凭高远眺。这位圣明的皇帝想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怀念。

 

  长孙皇后以她的贤淑的品性赢得了唐太宗及宫内外的敬仰,到了高宗时,尊号她为“文心顺圣皇后。”

李世民牵手长孙皇后登台赏月

大业九年,年仅十二岁的长孙氏嫁给了李世民,婚后长孙氏回永兴坊省亲,舅舅高士廉的小妾张氏在长孙氏居住的地方看见了一匹高头大马,而且鞍勒等物准备得一应俱全,就把这件事告诉了丈夫,于是高士廉令人占卜了一番,占卜的人说:“此女贵不可言。”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后李渊在长安称帝,改元武德,封次子李世民为秦王,册封其妻长孙氏为秦王妃。
武德二年,秦王妃长孙氏与李世民的长子诞生于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李承乾。不过承乾有着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所以此二字虽为宫室之名,然而用作人名时却有着无比深意,是以“承乾”一名当为唐高祖为这个孙子亲赐。
武德三年,长孙氏为李世民诞下第二子,取名李泰。同年六月,李承乾与李泰分别被册封为恒山郡王与宜都郡王。
武德四年,长孙氏为李世民生下了一个女儿,取名丽质——天生丽质难自弃,单从这名字中就可想见李世民对这个宝贝女儿的喜爱之情。同年,唐高祖又将宜都郡王李泰进封为卫王,加授上柱国,以继李元霸之后。原本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并授予上柱国的勋官,这对李世民一家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这一年的七月十日,唐高祖废五铢钱,发行开元通宝。唐高祖特别准许李世民可以自己铸三炉的钱,据唐玄宗时的大臣郑虔所说,欧阳询奉上蜡样时,王妃长孙氏曾不小心在蜡样上留下了一点指甲的痕迹,于是开元通宝铸造完成后上面便有了一缕“掏文”。
武德五年,李世民将长孙氏的侄子、长孙炽之孙长孙家庆任命为长子李承乾的侍读。
武德七年,唐高祖将恒山郡王李承乾徙封为中山郡王。而李世民平定王世充后,将陆德明与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双双任命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令他们教导李承乾儒学经典,同年,李世民又将长孙氏的另一个侄子,也就是长孙家庆的胞弟长孙祥任命为李承乾中山王府的功曹。
又因为妻子长孙氏的身体不太好,李世民在经过太原的时候想到妻子曾经在玄中寺聆听钟声并修葺寺庙一事,便特意到玄中寺拜会寺中的高僧道绰大士,供奉了大量珠宝,以此为妻子祈福。
随着大唐江山的统一,李世民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京城,又因为功高震主,秦王府与太子李建成的摩擦积怨也日渐加深。长孙氏便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女眷的优势,时常进宫侍奉高祖与他的后宫嫔妃,尽力弥补彼此之间的嫌隙。
武德九年,秦王府与东宫的局势越来越紧张,长孙氏与房玄龄“同心影助”,共同辅佐李世民。最后,李世民为了自保不得不率先带领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在玄武门埋伏,长孙亲自为将士们分发盔甲,勉励众人,将士们都感激万分。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成功诛杀了李建成与李元吉后,被唐高祖立为皇太子,而长孙氏也被册拜为皇太子妃。
八月二十一日,唐太宗登基后的第13天就将自己的妻子长孙氏册立为皇后,丝毫不顾此时突厥压境的巨大威胁,并追赠自己的岳父长孙晟为司空、齐国公,谥曰献。十月癸亥,又立嫡长子中山郡王李承乾为皇太子。
贞观元年,唐太宗将玄武门之变中功勋第一的长孙无忌袭爵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又因为长孙无忌与自己年少时就是好朋友,如今又是外戚与功臣的双重身份,唐太宗对他格外重视,经常让他出入自己的居室之中,又授予了尚书右仆射的要职。三月癸巳,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
同年,长孙皇后的叔父长孙敞因为受贿被免官,唐太宗却因为长孙敞是妻子叔父的缘故,经常命人送绢给他,供他开销,不久又让他以宗政卿的官衔退休,又加授了金紫光禄大夫的散官,以及正二品平原郡公的爵位。
十二月,长孙皇后的异母哥哥薛国公长孙安业与李孝常、刘德裕、元弘善等人谋反事泄,按罪当死,但长孙皇后却流着泪向丈夫求情:“安业之罪,万死无赦。但他早年将我和母亲赶出家门,此事天下皆知,如果杀了长孙安业,世人必然会认为我是仗着陛下的宠爱报复兄长。”于是别的主犯全部被诛,甚至李孝常的几个儿子也因连坐全部被杀,惟独长孙安业得以免于一死。
贞观二年,长孙皇后反对哥哥长孙无忌担任要职,常常对丈夫说:“我身为一朝皇后,尊贵已极,实在不愿兄弟子侄都在朝廷之上。汉朝的吕家和霍家外戚正是前车之鉴,希望陛下千万不要任命我的哥哥为宰相。”唐太宗一开始并没有听从妻子的意见,坚持给了长孙无忌高官厚禄,于是长孙皇后私下让哥哥主动辞去这些职位,直到唐太宗最终不得不答应,只加封长孙无忌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虚衔,长孙皇后这才喜笑颜开。
五月,卫王李泰改封越王。李泰因为是长孙皇后所生的缘故而宠冠诸王,唐太宗令其遥领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封地竟然有22州之多!比同时受封的亲王封地多了近两倍。
六月庚寅,长孙皇后在丽正殿生下了第三个儿子李治,唐太宗欣喜异常,不仅大宴五品以上的官员,赐帛有差,还下令只要是在这一天出生的人都可以领取粮食。据说就在李治出生三天后的“洗三朝”时,长孙皇后将当年丈夫从晋阳宫中得来的玉龙子与缀满珍珠的朱红襁褓一并赐给了这个小儿子。从此,这枚“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的玉龙子就成为了唐朝的吉祥物,由皇帝们代代相传。
同年,长孙皇后的长女,年仅八岁的李丽质被册封为长乐公主,食邑三千户。
贞观五年正月庚戌,唐太宗封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晋王。同年,唐太宗召法师元琬于苑内德业寺为长孙皇后写藏经。
贞观六年,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特所钟爱的长乐公主将要出嫁,唐太宗特别下令让有司准备比长公主多一倍的嫁妆,然而不久之前御史大夫韦挺刚刚上表批评过时风:“今贵族豪富,婚姻之始,或奏管弦,以极欢宴;唯竞奢侈,不顾礼经。……若不训以义方,将恐此风愈扇。”结果唐太宗竟然“顶风作案”,要为自己的爱女准备的嫁妆甚至比长公主还要多许多,此举自然而然招徕了魏征的严厉制止。
魏征认为嫁妆比长公主多一倍不合礼法,极力谏止,唐太宗下朝后将这件事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感叹道:“我知道陛下器重魏征但不知道其中的原因,今天才知晓原来魏征果然是于社稷有益的肱骨之臣,而魏征作为臣下却能够秉直上谏,这份品行实在是难能可贵。”于是下旨赏赐了二十万钱与四百匹绢给魏征,并特意嘱咐道:“我希望郑公能够一直将这份敢于直谏之心保持下去,认为不对的就直说,不要因为君臣之礼而有所讳言。”
三月,唐太宗与长孙皇后到九成宫避暑。四月癸卯,夫妻二人在散步时,发现丹霄殿西面有片土地略感湿润,于是用手杖通导,即刻便有泉水涌出,随即用石槛围住,将之引伸为一个水渠。又因泉水出自丹霄殿之西,唐太宗便在丹霄殿置酒宴请诸位大臣,并赐帛各有差。而由魏征撰稿、欧阳询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记叙的正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散步时发现醴泉的这件趣事。
几个月后,长孙皇后所生的小公主满月,唐太宗十分欣喜,大宴群臣于丹霄殿。九月丙申,太子李承乾来九成宫朝见,唐太宗高兴之余大宴东宫官属,又赐帛各有差。
十月乙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自九成宫回到长安,唐太宗亲自侍奉太上皇李渊,与长孙皇后一起献上饮食服饰等,直到夜深了才离开。唐太宗想要亲自送太上皇回去,太上皇不肯答应,让太子李承乾代为相送。
贞观七年,在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后,长孙皇后与唐太宗的爱女长乐公主出嫁,而驸马不是别人,正是长孙无忌的嫡长子,未来的赵国公,现在的宗政少卿长孙冲。同年,长孙皇后的幼子晋王李治遥领并州大都督一职,那么并州又是什么地方呢?
根据史书的记载,并州即太原府,也就是说李治得到的是太原这块封地。但凡对唐朝有所了解的人就会知道,有唐一代,太原贵为北都,在政治、军事、经济上可谓是地位全面超然。因为太原不仅是中原王朝的北方重镇,更是李唐的龙兴之地!而唐太宗却轻描淡写地将晋王这个封号给了李治,又将地位如此独特的太原封给了他,唐太宗对妻子所生的这个小儿子的宠爱之心也由此可见一斑。
同年,越王李泰也在遥领鄜州大都督及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的同时,又被授予了左武侯大将军、雍州牧等职位,而在别的同龄皇子已经远赴封地上任的时候,李泰不仅仍旧留在父母的身边没去封地上任,唐太宗甚至还下令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
贞观八年三月甲戌,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大宴西突厥使者,唐太宗与长孙皇后亲自奉上膳食以及衣物等,全部都是奇珍异宝,长孙皇后又亲自为唐高祖梳头,为他戴上冠冕,并感慨道:“至尊年事已高,头发都全白了。”众人无不伤感流涕,一家人如同寻常百姓一样。
庚辰,长孙皇后与唐太宗一起驾幸九成宫,一天夜里柴绍匆忙前来上报说有急变,唐太宗不得不穿上盔甲离去,而同床共眠的长孙皇后虽然正抱病在身,但也坚持要一同前往,宫人纷纷劝止,长孙皇后却说:“陛下如此震惊,我又如何能够安心养病?”
贞观九年三月,长孙皇后举行了亲蚕礼。同年长孙皇后身体不适,唐太宗担忧之下接连请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等诸位得道高僧进宫为妻子受戒祈福。后来昙藏法师逝世于会昌寺,长孙皇后与太子李承乾皆派人前往为其吊丧,唐太宗又下诏安葬了昙藏法师。法常法师也因为为皇后受戒的缘故,得到唐太宗的旨意有幸成为了空观寺上座。
贞观十年,随着长孙皇后病重,李承乾为母亲的病情十分忧心,想要大赦天下以此为母亲祈福,但长孙皇后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说道:“死生有命,非人力所能改变的。何况赦免囚犯是国家大事,崇尚佛教又是陛下所不为之事,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介妇人而乱了天下的法度呢?”承乾于是把这件事告诉了房玄龄,唐太宗与朝中大臣十分感慨,大臣们纷纷请求大赦天下,但是长孙皇后坚决拒绝了大赦一事。
唐太宗虽然不忍违逆妻子的意思,没有大赦天下,但是却另辟蹊径,想到了用别的方法来为爱妻祈福。
四月,唐太宗下诏说:“皇后虚风日久,未善痊除,修复废寺,以希福力,天下三百九十二所佛事院宇,并好山水形胜有七塔者,并依旧名置立。”唐太宗下令大修天下392所废弃寺庙,希望佛祖能够保佑妻子早日康复。相州的修定寺,益州的善寂寺,皆是因此得到修复的寺庙,大名鼎鼎的初唐四杰之一王勃为此亲自撰写了《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一文并流传至今。而明明崇尚佛教本是自己所不为之事,但是为了从死神手里抢回妻子的生命,唐太宗还是为了。
然而,尽管唐太宗想方设法想要从死神手里将爱妻的生命夺回来,却天不遂人愿,这一年的六月己卯,长孙皇后抛下了少年时代相伴至今的丈夫,抛下了刚刚弱冠的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抛下了出降不久的爱女长乐公主以及更为年幼的4个儿女,崩于长安太极宫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长孙皇后盛年而逝,留给丈夫、儿女的是无尽深重的哀痛。唐太宗面对妻子的离世悲恸万分,诸位皇子公主也悲伤异常,尤其是晋王李治,哀慕感动了周围的人,唐太宗亦十分心疼,于是做出了令世人瞩目的举动:亲自抚养了长孙皇后的一双儿女晋王李治与晋阳公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抚养皇子的皇帝,也是唯一一位亲自抚养公主的皇帝!
试想中国上下五千年有过多少位皇子,有过多少位公主,又有几个能有这份殊荣被皇帝父亲亲自抚养?而长孙皇后的儿女并没有因为母亲人走茶凉,反而享受到了这等殊荣,这实在是唐太宗这个性情中人情之所至下的惊世举动!
九月丁酉,长孙皇后将要安葬昭陵,虞世南为此撰写了一篇《文德皇后哀册文》,而提到长孙皇后的谥号“文德”二字,又是说来话长。
皇后有谥号是从东汉开始的,但直到隋朝,所有的皇后都只有单谥而不是复谥,只不过史官为了便于区分,才将她们的谥号和皇帝的谥号合在一起。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唐太宗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无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十一月庚寅,长孙皇后安葬昭陵,唐太宗亲自为妻子撰写碑文,特别提及了长孙皇后临终前曾百般嘱咐过要“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的心愿,所以唐太宗亲自选定了九嵕山为帝陵墓址,因山为陵,“凿石之工才百馀人,数十日而毕,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皆用土木形具而已”,以完成妻子的愿望。
长孙皇后下葬时,唐太宗又特意挑选了名声嘉美、英俊可爱、博通诸艺、富于才情的于尚范、袁公瑜、齐世武、独孤士餮、宋思真、陆绍、崔玄籍、郭敬宗等少年为挽郎。
就在这段百官为皇后服丧的期间,又发生了一件事。中书舍人许敬宗看到欧阳询的相貌丑陋怪异,大笑出声,唐太宗知道后十分生气,立马将许敬宗贬为了洪州司马。许敬宗不仅一下子官职连降3级,而且还从京官被贬为了地方官员,罚得极重。
而唐太宗对妻子的追念远远不止于此。长孙皇后逝世后,唐太宗度人在宗圣观出家,为皇后追福。
又根据史书的记载,长孙皇后安葬进昭陵的玄宫后,唐太宗下令让人在五重石门外修建栈道,令宫人起居供养一如皇后生前。而这条栈道直到唐太宗驾崩后合葬昭陵玄宫,这才拆除。
唐太宗又因为十分思念妻子,在上苑中建了层观以登高眺望昭陵。一次,唐太宗和魏征一起登上层观,唐太宗指着昭陵让魏征看,魏征则回答说:“臣老眼昏花,看不清,臣以为陛下是在让臣看献陵(唐高祖帝陵),如果是在看昭陵,那么臣看到了。”唐太宗闻言潸然泪下,不得不流着泪毁掉了层观。
事实上在这个百善孝为先、夫不祭妻的时代里,唐太宗如此张扬地思念妻子被魏征嘲弄讥讽也是理所当然的,但唐太宗对爱妻的思念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越发汹涌难以自控,以至于他在一次给魏征的回诏中,公然向大臣倾诉说起了自己丧偶之后的悲苦心情——“顷年以来祸衅既极,又缺嘉偶,荼毒未几,悲伤继及。凡在生灵,孰胜哀痛,岁序屡迁,触目摧感。自尔以来,心虑恍惚,当食忘味,中宵废寝”。如此一字一血泪,当真令人唏嘘不已。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将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定为祭祀长孙皇后时用的庙乐。

按照惯例,只有当皇帝驾崩后,皇后才能跟随丈夫一同配享太庙,但唐太宗却早早将长孙皇后配享太庙,并且连指定的庙乐也是只有皇帝才能用的《光大之舞》——这需要唐太宗何等的深情与重视,才会让妻子与自己的祖先们一起享受同等级别的祭祀?
贞观十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令律宗南山宗初祖释道宣为妻子写了《大般涅盘经卷》作为供养经,以此为长孙氏追福,这部经书后来由清末民初的收藏家李盛铎所收藏。
同年十一月辛卯,魏王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三龛落成,唐太宗驾幸伊阙,亲自检阅佛龛。而伊阙佛龛之碑上的《三龛记》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是龙门形制最大的摩崖碑刻。字画奇伟,名垂千古,其工程之浩大,装饰之宏伟壮丽,乃至“有金银之语”,足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对此佛龛之重视。
贞观十六年,唐太宗在太平观内为长孙皇后建造了一尊元始天尊像,为已逝世的爱妻追福。
同年八月二十日,唐太宗将年仅8岁的小女儿封为衡山公主,食邑三千户。衡山郡即是衡山所在之地,衡山自古以来便是五岳之一,位在名山之列,而《唐六典》中则有言:“凡名山、大川及畿内县皆不得以封。”唐太宗却大方地将衡山作为封邑,封给了这个嫡出的小女儿。
贞观十七年四月,太子李承乾意欲谋反的事情败露,而通观历史上那些走上谋反之路并失败的皇子,下场往往只有身首异处这一种结局。但是轮到李承乾时,唐太宗却沉默了。
承乾的所作所为固然让他感到失望,为了将爱子栽培成为合格的储君,自己付出了多少的心血与精力!只是李承乾逼宫谋反固然是大错特错,但唐太宗终究还是爱着这个儿子,更不想让逝去的妻子伤心,可是自己又不能公然带头违反法律规定,这该如何是好呢?于是唐太宗将这个棘手的问题拿到了朝上,扔给了诸位大臣——你们说说,该怎么处置承乾?结果没有一个大臣敢回答。
因为关于皇子谋反一事该如何处理根本就无需商讨,按律当诛,可现在唐太宗却当着众大臣的面公开询问要怎么处理李承乾之事,很明显就是在表示他根本不想杀了李承乾。最后还是通事舍人来济站了出来,说:“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于是唐太宗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总算是保住了儿子的一条性命。而来济也因为此事得到唐太宗的看重,官职不断得到升迁,不久就考功员外郎,次年便升迁中书舍人,与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写《晋书》。
纵然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因为夺嫡而双双被贬,唐太宗也因此伤透了心,但为了同时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唐太宗果断立了年幼但性格温和的幼子李治为太子,并说了这样一段话:“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而意欲夺嫡的魏王李泰所得到的最大处罚,也不过是降了一级爵位,只被贬为了东莱郡王,后又改封顺阳郡王。
李承乾作为谋反案的主谋保全了性命,只被废为庶人,但身为从犯的城阳公主的驸马杜荷却依旧难逃一死。杜荷死后,唐太宗心疼女儿,于是亲自为她挑选了薛瓘作驸马,而为了让城阳这一次的婚事再无缺憾,唐太宗特意令人占卜了一番,卜文则显示:“两火俱食,始则同荣,末亦双悴。若昼日行合之礼,则终吉。”
按照当时的惯例,婚礼应于傍晚时分举行,不过根据占卜的结果,婚礼需要白天举行才会吉利。于是唐太宗决定破例将城阳的婚礼改在白天举行,但此举却遭到了马周的强烈反对,唐太宗不得不作罢。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城阳与薛瓘的婚事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夫妻二人婚后感情十分和睦,他们的儿子薛绍正是日后唐高宗爱女太平公主的驸马。
八月,正值青春少艾的长乐公主病逝,唐太宗对爱女的早逝悲痛异常,下令让长乐公主的墓使用了三道石门的规格——这不仅是在昭陵现已发掘的陪葬墓中独属一份,即便是在整个已发掘的唐代墓葬中,也就只有“号墓为陵”、按天子等级安葬的懿德太子墓同属这一情况。
然而皇家的不幸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唐太宗一直亲自抚养在膝下的晋阳公主也因病逝世,年仅十二岁。唐太宗悲伤不能自己,甚至一个多月都不能正常饮食,每天要哀伤数十次,身体也因此变得羸弱不堪。大臣们纷纷进谏劝慰,唐太宗则答道:“我又怎么会不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如此悲伤根本无济于事呢?只是情不能自禁啊,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控制自己的悲恸。”
最终唐太宗只得强忍悲伤,下诏给有关官员,将晋阳公主封邑所得的余钱于她的墓旁修建佛祠,以此为不幸夭折的爱女的往生祈祷,同时也希望能够借此给予自己一丝丝的安慰。
贞观十八年十二月,李承乾逝世于黔州,唐太宗为此辍朝,并以国公礼安葬了他。
贞观二十年,高士廉生病,唐太宗亲自到他的府邸看望他,提及往事时不禁潸然泪下。
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壬辰,高士廉薨于长安崇仁里,唐太宗带着病体执意要亲临宅邸吊丧,并对前来阻拦的房玄龄说:“我这次前往,不只是为了君臣之义,更是为了当年允婚的情谊,士廉也是我的舅舅,姻戚义重,你不用再劝我了。”于是唐太宗带着数百骑士兵从兴安门出发,一直到了延喜门,长孙无忌上前说道:“陛下圣体抱恙,此时前去吊丧是大忌,陛下念及亡舅的旧情,臣很感激,但亡舅临终前曾说过:‘陛下对我恩情甚重,我死了以后也许会亲自前来吊丧,而我只不过是朝堂上很普通的一员,活着时对陛下没什么帮助,怎么可以死后还要让陛下如此劳烦,如果我泉下有知,一定会十分愧疚的。’”长孙无忌跪在唐太宗的马前流着泪极力劝止,唐太宗这才答应回宫。
同年十一月,唐太宗将顺阳郡王李泰重新进封为濮王,食邑一万户。
贞观二十二年六月,太子李治为了纪念母亲长孙皇后,修建了一座被唐玄奘评价为“壮丽轮奂,今古莫俦”的大慈恩寺。如此宏伟富丽的大慈恩寺,面积之大甚至占据了整个晋昌坊的半坊之地,共修建了10多座院落,1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十分奢华,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一项劳民伤财的工程,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和允许,即使是太子,也没有这个能力与胆量这么做,而《诏建大慈恩寺》这封诏书也证明了这座规模宏伟的寺庙得以修建,正是出自唐太宗本人的旨意。
十二月大慈恩寺落成,唐太宗下诏令太常卿李道宗带领九部乐,万年令宋行质、长安令裴方彦等人各率县内音声及诸寺幢帐,务必要让大慈恩寺显得庄严肃穆,并下旨度了三百名僧人,请了五十名得道高僧。随后,唐太宗又带领太子李治与百官在安福门楼执香炉,目送高僧与各种佛像、经卷、舍利等依次奉进大慈恩寺,各种奇珍异宝“眩日浮空,震耀都邑”,甚至一眼都望不到尽头。
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六日,就在长孙皇后的生辰这一天,唐太宗将妻子所生的小女儿衡山公主下嫁长孙诠,唐太宗还因此特意将长孙诠的父亲长孙操升为岐州刺史——岐州即扶风,与京兆尹、冯翊并列为三辅,地位非同一般。唐朝将州县分为八个等级,岐州位列第二,仅次于雍州、洛州、并州,中晚唐时更是一度被定为了西京,所以长孙操身为一介臣子,只因儿子尚主便被提拔为了岐州刺史,唐太宗对衡山有多重视可想而知。但是公主出降的仪式极为繁琐,所以遗憾的是直到唐太宗驾崩,婚礼仍未完成。
五月己巳,唐太宗崩于九成宫含风殿。八月庚寅,唐太宗下葬昭陵玄宫,与长孙皇后同穴而葬。
随着唐太宗的逝世,一代贞观帝后的故事似乎就此落幕。其实不然,从古至今各种关于贞观帝后的传说一直屡出不穷,至今未歇,比如长孙皇后怀孕患重病,孙思邈引线诊脉传颂千古;又比如唐太宗为产后体虚的爱妻访求一种名为蜜碗的美食;再比如唐太宗亲自酿了葡萄酒与长孙皇后共饮等等。
而关于长孙皇后的种种事迹,也历来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如长孙皇后所作《春游曲》,唐太宗对妻子的这首诗是“见而诵之,啧啧称美”,但偏要有老学究认为长孙皇后作为一代贤后却“作情艳,恐伤盛德”;又如长孙皇后一双保存至宋时的岐头履,“以丹羽织成,前后金叶裁云为饰,长尺,底向上三寸许,中有两系,首缀二珠”——这双岐头履由鲜艳光灿的羽毛织成,黄金珍珠点缀其中,后来传到宋代秘库中。此履制作精细绝伦,宋朝画家米芾奉命为文德皇后履作画题字,后又流传到明代,亦被时人当做国粹来保存,有人欲出数万钱只为看一眼,主人仍不许。
而这只遗履的出现,也使长孙皇后“布衣补丁”求贤德的说法不攻自破。一双鞋子尚且如此华丽,那么衣饰的华丽程度更是可想而知,事实上史书记载的也是长孙皇后对这些衣饰物品的态度是够用即可,杜绝不必要的铺张浪费,而不是说她苛求自己,只穿破旧或打着补丁的衣服。而这双饰金缀珠、丹羽织成的遗履也恰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长孙皇后灿若丹羽,金裹珠耀的华丽一生。  
很多人奇怪,为什么唐太宗的后宫那么风平浪静,是长孙皇后的宽容慈悲感动了这些嫔妃吗?不,当然不是!宽容慈悲并不能阻挡争宠出头之心,史书中不乏善良的皇后被得宠的妃子踩下去的例子,能让后宫风平浪静真正平息了争宠之心的只有皇帝本人。也正因为唐太宗只爱长孙皇后一人,后宫中这些除了生育皇子外再无记载的无宠嫔妃们并不会蠢笨到以卵击石自寻死路,只能安分守己,后宫中自然也就没有任何争风吃醋的事情发生。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为什么不妒忌后宫,为什么会善待后宫?原因很简单,后宫是自古以来的制度,并非唐太宗才有,何况历数唐太宗后宫的嫔妃,基本上除了因为生育皇子而被记载了一笔外再无更多的记录——对于早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长孙皇后而言,这些无宠后宫又有什么值得她妒忌呢?这个世上锦上添花者也许不多,但更多人也还不屑于落井下石,面对已无力还击的这些弱者,长孙皇后照顾她们,善待她们一些又何妨呢?
很多人奇怪,魏征明明阻挠皇帝给长乐公主加嫁妆,长孙皇后却重赏魏征,这是在假装贤德吗?她难道就不想亲生女儿嫁得风光些?答案很简单,因为她的女儿一直很风光,“上以公主皇后所生,特爱之,敕有司资送倍于永嘉公主”,这句话已经胜过了世界上的任何奇珍异宝,这句话就是长乐公主最为珍贵的嫁妆。  
很多人奇怪,长孙皇后临终前为什么要说“妾之本宗,慎勿处之权要,但以外戚奉朝请,则为幸矣”。难道她不想家族荣耀吗?理由很简单,当一个皇后不用去担忧人走茶凉,反而担心皇帝莫要赏赐太多时,必然是因为皇帝已经对自己的家族实在太好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