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水”是什么意思?易水在哪里的_易水_易县_雄县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易水 意思 易水 易县 雄县

本文目录

  • “易水”是什么意思
  • 易水在哪里的
  • 易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是什么
  •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是哪段
  • 易水在哪里
  • 易水指的是今天的哪里
  • 古文《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一段是那一段呀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易水在现在哪里
  • 【悔吝】的意思是什么【悔吝】是什么意思

“易水”是什么意思

【释义】:

1、水名。 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

2、以指代荆轲。

3、指《易水歌》。

易水

【拼音】:yì shuǐ

【造句】:

1、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3、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4、万般故事,不过情伤;易水人去,明月如霜。

5、北支为白沟河水系,主要支流有南、北拒马河、小清河、琉璃河、中易水、北易水等。

易水在哪里的

易水  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燕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
  此外,骆宾王曾有一首《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易水原文|翻译|赏析_原文作者简介

易水

唐代

匕首空磨事不成,误留龙袂待琴声。

斯须却作秦中鬼,青史徒标烈士名。

《易水》作者汪遵简介

汪遵(全唐诗云:一作王遵)(约公元八七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详,宣州泾县人(唐诗纪事作宣城人。此从唐才子传)。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僖宗乾符中前后在世。初为小吏。家贫,借人书,昼夜苦读。工为绝诗。与许棠同乡。棠在京师,偶送客至灞、浐间,忽遇遵于途,行李索然。询其因何事来京,遵答以来就贡。棠怒斥之曰:“小吏不忖,而欲与棠同研席乎”?甚侮慢之。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擢进士第。后五年,棠始亦及第。遵诗有集《唐才子传》传世。

汪遵的其它作品

○ 乌江

○ 杨柳

○ 三闾庙

○ 咏长城

○ 渑池

○ 汪遵更多作品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描写了高渐离的音乐,荆轲的歌咏,士卒的激动表现,借这种庄重又细微的笔触烘托勇士将离去,并且一去不回的慷慨激昂悲壮豪迈的气氛。音乐描写是细节,作用是营造气氛渲染情景。

这是一幅悲壮的画面。送行者穿着白衣,戴着白帽,预示着这将是一场生离死别;悲凉的筑声,萧萧的寒风,送行人的哭泣落泪,更加重了画面凄怆悲凉的氛围。

正是在这种情境下,壮士荆轲唱出了千古传诵的“易水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前句通过眼前之景,渲染了冷清、悲凉的气氛,近似于白居易的“浔阳江头夜送客,向送行者叶荻花秋瑟瑟”,后句是荆轲明志,向送行者表示自己义无返顾的豪情壮志。

主要内容: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嬴政。临行前,燕太子丹等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

好友高渐离击筑,荆轲和着节拍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但最终行刺失败,被秦王侍卫所杀,荆轲就这样牺牲了。

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是哪段

到了易水河岸,祭祀了路神,(荆轲)就上路了。这时高渐离敲打着筑,荆轲应和着唱歌,发出变徵的声调,送行的人们都流泪哭泣。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啊易水寒,壮士一离去啊不会再回还!”接着又唱出慷慨激昂的羽声,送行的人都瞪大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冲动着帽子。于是荆轲登上车走了,始终没有回头看一下。

易水在哪里

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夏朝时期,易水流域有个民族叫有易氏。从公元前1700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燕昭王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燕太子丹派荆轲渡易水西去刺秦王,留下了千古绝唱。

易水指的是今天的哪里

古代的易水是指雄县。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发源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因燕太子丹送荆轲刺秦于此作别,高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名扬天下。易县和雄县都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但还是不同的,易县在雄县的西部偏北方向。

雄县的简介

雄县古称“瓦桥关”,是宋代名将杨六郎镇守的“三关”之一。后周显德六年(959年)世宗亲征伐辽,收复瓦桥关置雄州,“雄“名源于此。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县是“中国温泉之乡”、“中国古地道文化之乡”、“中国软包装产业基地”。

2018年,雄县生产总值(GDP)完成73.25亿元,比上年下降11.4%。

2020年4月,雄县被河北省体育局评选为“2019年度体育工作优秀县(市、区)”。

古文《荆轲刺秦王》中易水诀别的一段是那一段呀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原文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微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於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翻译
到了易水河边,祭过路神,即将出发,高渐离击响筑,奏起乐曲,荆轲随着乐曲高歌,声调慷慨激昂,送别的人都流泪叹息。(荆轲)又上前唱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曲子又变得更加慷慨,送别的人都瞪大眼睛,怒发冲冠。接着荆轲上车而去始终头也不回。
烘托了离别时的壮烈凄凉。其中音乐描写表现了送别时既慷慨高昂又凄凉感人的场面

易水在现在哪里

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源出易县境,入南拒马河。夏朝时d期,易水流域有个民族叫有易氏。从公元前1700多年前到战国后期的公元前296年,有易氏、白狄、鲜虞、中山国世居易水。

燕昭王迁都于易水建燕下都,在这里高筑黄金台,招贤纳士,使得燕国一度强盛起来。燕太子丹派荆轲渡易水西去刺秦王,留下了千古绝唱。

扩展资料

2009年,在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热潮中,易县按着“统一规划、分期治理、统筹上下、兼顾左右”的原则,对昔日满目疮痍、污水横流的北易水河进行综合治理。

工程规划总投资1.3亿元,规划治理全长5.7公里。一期工程总长1240米,投资3000万元,从5月10日开工,水利、建设、易州镇等单位戮力同心,展开百日攻坚战,动用各类车辆3000多台次,完成清淤32.9万立方米,浆砌石1.1万立方米,于8月20日完成河道清淤及两座橡胶坝的安装调试。

【悔吝】的意思是什么【悔吝】是什么意思

【悔吝】的意思是什么?【悔吝】是什么意思?

【悔吝】的意思是:悔吝huǐ lìn 1.  灾祸。  ●《易·系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东方朔》:「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为也。」  ●唐杜甫《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清黄景仁《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  悔恨。  ●《后汉书•马援传》:「出征交址,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吝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  ●唐李咸用《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明唐顺之《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禅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  谓追悔顾惜。  ●唐司空图《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于诸侯,如欲垂诫,即书于周史可矣;若书于诸侯之史,是悔吝其货而侮王命也。」★「悔吝」在《汉语大词典》第10149页 第7卷 547★「悔吝」在《汉语辞海》的解释悔吝huǐ lìn 1.    灾祸。   ▶ 《易•系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东方朔》:「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   ▶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为也。」   ▶ 唐·杜甫《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 清·黄景仁《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    悔恨。   ▶ 《后汉书•马援传》:「出征交阯,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吝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唐·李咸用《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 明·唐顺之《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禅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    谓追悔顾惜。   ▶ 唐·司空图《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于诸侯,如欲垂诫,即书于周史可矣;若书于诸侯之史,是悔吝其货而侮王命也。」

悔吝的拼音huǐ lìn

悔吝是什么意思

悔吝

huǐ lìn 1. 灾祸。●《易·系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东方朔》:「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为也。」●唐杜甫《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清黄景仁《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 悔恨。●《后汉书•马援传》:「出征交址,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吝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唐李咸用《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明唐顺之《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禅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 谓追悔顾惜。●唐司空图《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于诸侯,如欲垂诫,即书于周史可矣;若书于诸侯之史,是悔吝其货而侮王命也。」

★「悔吝」在《汉语大词典》第10149页 第7卷 547 ★「悔吝」在《汉语辞海》的解释 悔吝

huǐ lìn 1. 灾祸。 ▶ 《易•系辞上》:「悔吝者,忧虞之象也。」 ▶ 汉·应劭《风俗通•正失•东方朔》:「文帝时政颇遗失,皆所谓悔吝小疵耶。」 ▶ 晋·葛洪《<抱朴子>自叙》:「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多召悔吝,不足为也。」 ▶ 唐·杜甫《送李校书》诗:「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 ▶ 清·黄景仁《闲居》诗:「名象实易玩,悔吝虚已消。」 2. 悔恨。 ▶ 《后汉书•马援传》:「出征交阯,土多瘴气,援与妻子生诀,无悔吝之心。」 ▶ 三国·魏·刘劭《人物志•释争》:「若然者,悔吝存于声色,夫何显争之有哉!」唐·李咸用《猛虎行》:「须知《易水歌》,至死无悔吝。」 ▶ 明·唐顺之《与董后峰宪副书》:「野人一入仕途,百般悔吝,禅家所谓猢孙入布袋,真可一笑也。」 3. 谓追悔顾惜。 ▶ 唐·司空图《疑经》:「纵天王制用失节,多取于诸侯,如欲垂诫,即书于周史可矣;若书于诸侯之史,是悔吝其货而侮王命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