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屈原读后感(读《楚辞·渔父》有感)_屈原_渔父_社会

本文目录

  • 读《楚辞·渔父》有感
  • 《渔夫》读后感
  • 阅读课文《渔父》,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 读《渔父》有感作文
  • 屈原《渔父》读后感
  • 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 屈原的《渔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读《楚辞·渔父》有感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槽而歠其离?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见放为?

在湘江江谭边,渔父遇到了屈原并认出了他是被放逐的三闾大夫,于是,两人便开始讨论深刻的处世之道和人生哲理。《楚辞·渔父》记载的就是渔父和屈原的讨论过程。并且由渔夫的谈吐举止可知,他并不是真正的渔父,按文中的话来说是“与世推移”,是一个懂得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决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性自适中保持自我人格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面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按文中的话来说是“深思高举”,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至死不渝。

司马迁为人熟悉的大人物,他与屈原也是相反的人 。他是用生来创造生命的价值,而屈原是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生命的价值不在长度,而在厚度和高度。

渔父提出的问题与谈论的人生见地或许是对屈原的试探,或许是一种真诚的劝说,然而屈原的回答却是态度鲜明,立场坚定毫不妥协:“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携与最后“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心挂结而不解兮,思蹇产而不释。”的悲叹的回风,一位伟人的光芒便消失在汨罗江边。

正是屈原这种甘愿清白以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品德,坚贞节操连同其不朽诗篇使他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彪炳千古,流芳百世!

《渔夫》读后感

楼主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屈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渔夫是他的楚辞中的一章,他讲述的是:屈原在被放逐后,一个人在堤畔呤咏时,遇见了一个渔夫,并与渔夫对话。在这段对话中,充分体现了两人对世俗挫败的不同见地与看法。 在这方面,我比较认同渔夫的说法。 屈原认为世人都浊我独清,“众人都醉我独醒。”因此无法融入社会。 但渔夫却不同。渔夫认为“圣人不拘泥于外物环境,而能与世俗共同进退,从而能过平常安静的生活。” 渔夫既然能认出屈原的身份,又能与屈原谈论如此深刻的处世之道与人生哲理。可见他不是一个平常的渔夫,而是一个隐居山林的贤人高士。他提出的问题与人生见地无不透出他无穷的智慧。 渔夫和屈原的话其实都很有见地,很有自己的道理,但做为现在的我们来说,我们更需要的是渔夫那样的心态,如果每个人都认为世俗污浊就要与它断绝所有关系来保持自己清白,那会有多少人要去轻生呢。我们必须学会与社会和群体共同进退,先要溶入再去改变而非把自己放在高处让人生厌。 生活中我们应该抱着乐观积极向上的态度,在社会这个大家庭里我们要尽量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不是要刻意的愤世忌俗。 渔夫最后唱的那首歌,用水作喻,生动形象的诠释了这个道理。 用水比喻我们周边的环境人文,不能总是把自己脱离在群体之外去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那最终会被社会所遗弃。 水,人世间看似最柔软的。 三岁的孩童也可以轻易的用手指将它破开。 水,又是人世间里最坚硬的所在。 水滴石穿提醒着你他的坚韧他的内蕴里的浩瀚。 水,可以是最洁净的,我们可以饮用它。 水,又可以是最污浊的。在你我的脚下呻吟着喘息。 万变的世界,绚丽的历史长河中,它不断的让自己普通着存在却又坚持着释放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作用。 我如果是屈原我会学一下水的品质,哪怕在逆境中也要尽量发挥自己的所长,而不是怨天尤人。 希望我能够帮到你!呵呵~

阅读课文《渔父》,体会: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

塑造的形象:塑造了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
体现的人格: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读《渔父》有感作文

  历史的波涛,会卷走河底的沙尘,但深沉巨大的磐石却稳稳地沉淀下来供后世瞻仰。我似乎又听到屈原在吟诵着《渔父》向我走来。 ——题记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在《渔父》中,屈原这样向渔父也向我们解释着他被无情流放的原因。此时他已颠沛流离多时,身心潦倒不堪,却仍然骄傲地诉说着自己的“清”、“醒”。

  他难道还不明白正是自己孤行到底的“清醒”把他推向了潦倒的边缘吗?他当然知道!面对渔父的’善告,他再次激昂愤慨地大呼:安能身之察察而受物之汶汶者乎?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实际上,这是坚守理想的他在告诫疲惫不堪的自己,在鼓励几近崩溃的自己!

  这不能不让人以之动容啊!屈原,他的一生都在为实现“美政”的理想奔走呼喊,即使遭人排挤,即使被贬流放,即使失意一生,也不改初衷。

  也许有人会像“渔父”一样,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值。可是,如果人人都为了享乐苟活而放弃自己的理想,这世界将变成怎样?

  这世上将没有《史记》了———如果司马迁没有因为坚守理想,受刑之辱早已将他吞噬殆尽;这世上将没有“戊戌六君子”了———如果谭嗣同他们没有因为坚守理想,他们将不至喋血市口;这世上将没有《日心说》了———如果哥白尼慑于教会而放弃理想,他将不会落得葬身火海!

  可这些假设全部不成立!因为他们无一放弃理想,无一不是为了理想愤然前行,完成了为人的涅磐,书写了人类灿烂光辉的历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坚守理想,于他们自己本就是一种幸福快乐,于整个人类更是伟绩卓著!

  所以,“渔父”们,请你们别再为屈原坚守理想不值。相反,我们都应该为了理想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我们的困难挫折与伟人们相比,简直微不足道;他们尚能为理想奉献一生,我们有什么理由因挫折困苦放弃理想?

  心怀理想。让我们再次瞻仰那吟诵着《渔父》的屈原,就让深厚的古典蕴藉深刻我们的理想。

屈原《渔父》读后感

最近,读屈原《渔父》,颇有些感想。
此文以对话问答的方式,表达了屈原的人生理想与人生观,充分展现了世俗之人与伟人之间难以调和的人生观之冲突,集中体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碰撞,使我对屈原与恶的不屈抗争的伟大人格与精神无限景仰,对世俗之人之“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的心态充满无奈与叹惜。
对于世事的认知,屈原与渔父是相同的,但如何应对那个污浊的社会,所采取的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是黑暗的、不公的、污浊的,那么如何在那个黑暗的社会生存、发展,如何应对那个黑暗的社会,双方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屈原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的以死抗争、拒不合作的方式,渔父却是“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欼其酾”的随波逐流甚或是同流合污方式。正是这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展现了两种不同人生观的激烈冲突。处世的方式体现了人生的态度,也导致了不同的人生结局:屈原的人生观,最终导致其抱恨投江、为万世所景仰,世俗的随波逐流甚或同流合污的人生观,则汇聚成世俗的洪流滚滚向前,增加了无尽的悲剧与罪恶,保持着人类社会的繁演。
如何应对不公的、污浊的、黑暗的社会,是亘古的话题。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采取的方式也千差万别。但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如屈原,投江以死。当一个人经过不懈斗争而无力改变黑暗的社会但又不想同流合污、还要保持皓皓之身时,随着人生理想的幻灭,那么,他的选择往往如屈原一样“投江以死”,以消灭自己肉体的决绝方式作最后的、无力的、无奈地抗争。虽然屈原深思高举的精神让万世景仰,这种极端的方式虽然也是一种抗争,但却并不可取,他缺少了顽强拼搏的生命张力与强度,缺乏坚忍卓绝的生命韧性与抗力,更加暗淡了斗争不息、至死方休的血性与执着。
二、抗争到底。一个公平正义、和谐大同的社会,不会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建成的,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知道“天堂不是一日建成的”,它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孜孜探索、不断改进、时时提炼,这期间有曲折、有反复、有失败,更会充满诱惑、陷阱、迷茫、流血与牺牲,但它最需要的是不屈不挠、坚忍不拔、抗争到底的无畏精神与勇气。从中国的孔子到林则徐到孙中山,从美国的华盛顿到林肯到富兰克林,他们都采用了这种抗争到底方式来改变那个黑暗的社会,对于他们的理想孜孜以求、拼搏不息,可谓“一息尚存,奋斗不止”。
三、避世隐居。这是中国古代专制社会很多知识份子采取的方式,如许由、巢父、陶渊明、林逋等等不胜枚举,他们无法面对那黑暗的社会,又无力改变社会现状,选择了避世隐居的方式,寄情山水、销磨诗书,展现出潇洒之姿、出尘之态,荦荦大端。虽然他们的行为是对黑暗社会的一种反抗,但也仅仅是一种消极的反抗,更可以说是种消极的妥协,一种置身事外、坐壁上观的无奈与无能,他们缺少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缺乏生命应有的强力与韧度、更加没有积极改变社会的信心勇气与能力,这种消极的妥协助长了黑暗社会的凶焰,使他们本来的光芒四射的光环变得暗淡。
四、随波逐流、同流合污。这是从古到今,大多数人所采取的方式。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个社会是黑暗,我也非常痛恨这个黑暗的社会,但因为我是弱者,我没能力改变这个社会,即然没有能力改变,那么为了我及我的家人能生活得好,所以我必须要接受、适应并认同这个社会。多么充分的理由啊!在此种充分的理由下,他们便可以心安理得地“淈其泥而扬其波”、“ 哺其糟而欼其酾”了。正是在这种思想引导下,世人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前赴后继,在黑暗的浊浪中奋勇扬波,使黑暗的浊浪更加壮大、更显狰狞、更加丑陋、更加势不可挡、更加积重难返。当他们在黑暗的浊浪中弄潮时,会不时的向反抗者发出几声不屑的讥笑“不识时务者,看我们过得多好,你们这一帮傻帽,羡慕吧!”。不讥笑不足以展示他们庸俗的聪明、不讥笑不足以表现他们无能的能力、不讥笑不足以表达他们那无尽的心虚。
社会是众人的社会,不是某个人或某些人的社会,一个或者一小群人对社会的改变是很小的,只有大众都参与进来,对那不合理、不公正、不公平、甚至黑暗的社会作出其应有的反抗、斗争,社会才会根本发生改变,否则,那改变、改造的进程将是相当的漫长与遥远。

楚辞 渔父 读后感300字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只好退而求其次,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去做

屈原的《渔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文章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主人公的特定情况.时间是在“既放”之后,即屈原因坚持爱国的政治主张遭到楚顷襄王的放逐之后;地点是在“江潭”、“泽畔”,从下文“宁赴湘流”四字看来,当是在地近湘江的沅江或沅湘间的某一江边、泽畔;其时屈原的情况是正心事重重,一边走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文中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在这部分中,渔父上场,并开始了与屈原的问答.对渔父不作外形的描述,而是直接写出他心中的两个疑问.一问屈原的身份:“子非三闾大夫与?”屈原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官名),显然渔父认出了屈原,便用反问以认定身份.第二问才是问话的重点所在:“何故至于斯?”落魄到这地步,当是渔父所没有料想到的.由此一问,引出屈原的答话,并进而展开彼此间的思想交锋.屈原说明自己被流放的原因是“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即自己与众不同,独来独往,不苟合,不妥协.由此引出渔父的进一步的议论.针对屈原的自是、自信,渔父提出,应该学习“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榜样,并以三个反问句启发屈原“淈泥扬波”、“哺糟歠酾”,走一条与世浮沉、远害全身的自我保护的道路.他认为屈原不必要“深思高举”,从思想到行为无不高标独立,以致为自己招来流放之祸.渔父是一位隐者,是道家思想的忠实信徒.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老子》)庄子说:“虚而委蛇.”(《庄子·应帝王》,后世成语作“虚与委蛇”)渔父所取的人生哲学、处世态度,正是从老庄那里继承过来的.他所标举的“圣人”,指的正是老、庄一类人物.儒家的大圣人则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的高尚人格的屈原,对于渔父的“忠告”当然是格格不入的.他义正辞严地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思想、主张.他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说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渔父》中的屈原,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司马迁将《渔父》的文字作为史料载入屈原的传记中,当也是有见于所写内容的真实性,至少是符合屈原一以贯之的思想性格的.
全文的最后一部分,笔墨集中在渔父一人身上.听了屈原的再次回答,渔父“莞尔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沧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这部分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忠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他唱的歌,后人称之为《渔父歌》(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第八十三卷将此歌作为《渔父歌》的“古辞”收入),也《沧浪歌》或《孺子歌》.歌词以“水清”与“水浊”比喻世道的清明与黑暗.所谓水清可以洗帽缨、水浊可以洗脚,大意仍然是上文“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意思,这是渔父和光同尘的处世哲学的一种较为形象化的说法.
最后这一部分,不见于《史记》屈原本传中.从全篇结构来说,这一部分却是不可或缺的:它进一步渲染了渔父的形象;渔父无言而别、唱歌远去的结尾,也使全文获得了悠远的情韵.不少研究者认为《渔父》这篇作品是歌颂屈原的.但从全文的描写、尤其是从这一结尾中,似乎很难看出作者有专门褒美屈原、贬抑渔父的意思.《渔父》的价值在于相当准确地写出了屈原的思想性格,而与此同时,还成功地塑造了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后世众多诗赋词曲作品中吟啸烟霞的渔钓隐者形象,从文学上溯源,都不能不使我们联想到楚辞中的这篇《渔父》.如果一定要辨清此文对屈原与渔父的感情倾向孰轻孰重,倒不妨认为他比较倾向于作为隐者典型的渔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