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班马鸣化用了什么典故(李白写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用了什么典故)_典故_螟蛉_萧萧

本文目录

  • 李白写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用了什么典故
  • 送友人中化用典故的诗句
  • 雅集:古诗词典故12
  • 吴伯萧写的《灯笼》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或诗句
  • 问题已删除,仅自己可见  哪些古诗引用了《诗经》里的典故或词句出处和作者也说一下,谢谢了

李白写的《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用了什么典故

李白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启发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之中。可谓谆谆善诱,凝聚着深挚的情谊,而其中又寄寓作者本人在长安政治上遭人排挤的深深感慨。

送友人中化用典故的诗句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雅集:古诗词典故12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 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辞第】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后以喻为国忘家。 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 故用为剑的代称 。《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宫阙】所谓“宫阙”也言“魏阙”, 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

【金鸡】古代流传一种说法: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 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 。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烂柯】古代神话传说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小孩在下棋唱歌,于是就坐下来听他们唱,小孩给他一个像枣核的东西,他含在嘴里就不觉得饿了。过了一会儿,小孩催他回去,他站起来,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他回到家,原来的人一个都不在世了。 后便以“烂柯”喻离家年久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螟蛉】《诗·小雅·小宛》:“螟蛉有子,蜾赢负之。”蜾赢(一种蜂)捕螟蛉为食,并以产卵管刺入螟蛉体内,注射蜂毒使其麻痹,然后负之置于蜂巢内,作蜾赢幼虫的食料。 古人错以为蜾赢养螟蛉为子,因把作为螟蛉养子的代称。
【高山流水】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妙。 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白衣苍狗】亦叫白云苍狗, 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吴伯萧写的《灯笼》中运用了哪些典故或诗句

本文语言文白相间,既富有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比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句中的“锵然”“古远”等词的运用,使得文章耐人寻味。而大量的诗词典故的运用,也使得文章的文学色彩更加浓厚。比如“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一句,就化用了宋朝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状词以寄之》里的诗句。

《灯笼》里的典故有:

  • 司马懿探山

  •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

  • 雪夜入蔡

  •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

  •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雪夜入……马前卒”。分析这两句话。采用了用典的修辞手法,借李愬、蒙恬等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作者也愿做“灯笼下的马前卒”,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拓展

一、《灯笼》里的诗句:

原诗: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答,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二、《灯笼》里的故事

1、雪夜入蔡

唐代李愬乘叛将吴元济疏于防备,准备袭击蔡州。出兵当天,天阴下雪,大风刮裂旌旗,马冻得不能跳跃,士兵不少人冻僵而死。诸将问去何处,李愬说:“攻入蔡州捉吴元济。”半夜,雪更大,蔡州城附近有鹅鸭池,李愬命令把鹅鸭打惊起来,混杂行军的声音。叛军以为有险地可守,没一个人发觉。李愬部将登城攻入,至天黎明,李愬已攻至吴元济外宅,这时吴元济才知道李愬军已经入城,只好投降。

问题已删除,仅自己可见  哪些古诗引用了《诗经》里的典故或词句出处和作者也说一下,谢谢了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原本是《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原诗是写一个姑娘在思念她的爱人,其中第一章的四句是:“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而接下来一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则出自《小雅·鹿鸣》:一群鹿在原野上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
李白《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的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义,可谓别具匠心。
谢灵运《登池上楼》:“祁祁伤豳歌”
《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采繁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诗经中有“采蘩祁祁”是描写春景之句,诗人借用典故表示自己的感慨
刘禹锡《同乐天送令狐相公赴东都留守》:“从发坡头向东望,春风处处有甘棠”
《召南·甘棠》这首诗写的是召伯坐在甘棠树下处理政务的事情。召伯是周文王的儿子,因为封邑在召地,故而称之为召公。召公非常勤政爱民,他每到一处,来不及入室休息,就在路边的树旁坐下来为百姓解决困难。人民感念于此,怀棠树而不敢伐,作此诗歌咏。后人以甘棠或召公棠颂扬官吏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刘禹锡在诗中用这个典故,就是说令狐楚到东都去会如召公一般行惠政。
孟浩然《洗然弟竹亭》:“俱怀鸿鹄志,昔有鹡鸰心”
《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这一句意思是脊令流落在高原,兄弟着急来救难。脊令,即鹡鸰,水鸟名。这种鸟作为水鸟,当居于水,如今在高原之上,是失其常处,比喻人如今在急难之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