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锡圭的隐退?裘锡圭的主要专著_古文字_汉字_卜辞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裘锡圭 古文字 汉字 卜辞

本文目录

  • 裘锡圭的隐退
  • 裘锡圭的主要专著
  • 裘锡圭的评价
  • 裘锡圭的学术评价
  • 文字学概要的作者介绍
  • 裘锡圭的介绍
  • 裘锡圭在分析汉字的性质时提出哪些观点
  • 年近不惑成为复旦博士的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 38岁的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例录取,并成为博士生,他有何特长

裘锡圭的隐退

但此后10余年,再也没有发表论著,而是把精力全部放到学问的钻研和拓展研究领域之上。他把《颜氏家训·勉学篇》“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1972年发表了《读〈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一文,深得甲骨学一代宗师郭沫若的赞赏,真是十年不鸣,一鸣惊人!他以坚实的基础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写出了一批力作,很快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注意,并成功了一个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参见骏征:《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光明日报, 1978年6月 29日)其三,裘锡圭有高度的科学事业心。
他研究古文字,是为了研究古代史而去古文字里找资料,从而使古文字研究发挥最大的社会价值,而不单单是就古文字而研究古文字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高屋建瓴,从全局的观点去考察文字的变化和发展,因而也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古文字研究为他的古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古史研究,又使他对所考释的古文字的社会环境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裘锡圭的主要专著

1.《文字学概要》,自撰,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版,1991年获北京大学第三届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及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4年获国家新闻出版署第一届国家图书奖。已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并已被译成英文、韩文。
2.《古代文史研究新探》,自撰,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6
3.《古文字论集》,自撰,中华书局,1992.8,1995年获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4.《裘锡圭自选集》,自撰,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7
5.《文史丛稿-上古思想、民俗与古文字学史》,自撰,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10 1.《裘锡圭学术文化随笔》,自撰,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10
2.《马王堆汉墓帛书》(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0
3.《银雀山汉墓竹简》(壹),参加编写,文物出版社,1985
4.《曾侯乙墓》(上),第五章第六节、附录一、二,文物出版社,1989
5.《望山楚简》,释文与考释部分,中华书局,1995.6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附录二 望山1、2号竹简释文与考释,文物出版社,1996年4月
7.《尹湾汉墓简牍》,参加编写,中华书局,1997.9
8.《郭店楚墓竹简》,校订、注释中“按语”部分,文物出版社,1998.5(此书获2000年国家图书奖

裘锡圭的评价

就古文字学领域来说,他在甲骨文、金文、战国义字(货币、陶文、盟书、玺文)、简帛文书等方面都有精深的造诣。他为了考证一个古文字,总要搜集大量有关资料以及这个文字前后发展变化的各种旁证。用他在《谈谈学习古文字的方法》(裘锡圭:《古文字论集》,第652一660页,中华书局,1992年)一文中的话说,就是“是认识古文字发展的全过程”。“对古文字发展的过程都必须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各种古文字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如果专攻一种不及其余,所专攻的那种古文字决不可能研究得很深很透”因而他每有立论,自然就考证精到,说服力强,为同行学者所称道和接受。他1961年发表《甲骨文所见的商代五刑》一文,在学术界引起注意。

裘锡圭的学术评价

一、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裘锡圭不断有新的创获
如所周知,甲骨文共有4500多个单字,现学者已考释了2000多个单字,但为学术界所公认者不过1000字左右。这是因为“不认识的字大多是专名,如地名、人名、族名之类,其义可知,其音不能得其读”(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而近百年来,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文中“所易识的字大多已被前人释出,所不识的字因不少在商代以后的文字中就已不再使用,不容易找出它们字形演化的线索,在后世的字书里也很难得到印证。因此再有新的发现难度很大”(王宇信:《建国以来甲骨文研究》,第5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裘锡圭出手不凡,他1961年发表的第一篇文字考释之作《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五刑》,就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 二、在甲骨文分期断代研究方面,裘锡圭也做出了贡献
他积极参加了断代研究问题的热烈讨论。自李学勤提出“历组卜辞”应前提到武丁晚期至祖庚时期以后,他“原来也相信历组卜辞为武乙文丁卜辞的传统说法,在读了李文以后,经过认真的考虑,觉得不能不放弃旧说而改从李说”。他经过认真思考和全面整理有关卜释以后,“顺着李文的思路作一些补充论证”,写出切含“历组卜辞”的时代》(《古文字研究》,第6辑,中华书局,1981)一文。该文对宾组、出组和“历组”卜辞中的同见人名进行了全面整理,并将20项相同占卜事类的卜辞进行了对照,全面论证了“历组卜辞应该属于武丁、祖庚时期”。裘锡圭坚决支持李学勤等学者的看法,对促进学术界关于“历组卜辞”年代的讨论和分期断代研究的深入,起了重大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裘锡圭还对卜辞的性质问题,即甲骨卜辞是否为问句的根本问题提出了意见。他《关于殷墟卜辞命辞是否问句的考察》(载《中国语文》,1988年第1期。)发表以后,国内外学者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国内,王宇信《申论殷墟卜辞的命辞为问句》(载《中原文物》1989年第2期)、陈炜湛《论殷墟卜辞命辞的性质》(载《夏商文明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等论文,对裘锡圭的意见进行了质疑。在美国,《古代中国》T13 (1989年),专门组织中国和世界各国学者就此进行了讨论。参加讨论的有中国学者裘锡圭、饶宗颐、张秉权、李学勤、王宇信、范硫周等,国外学者有夏含夷、吉德炜、倪德卫、雷焕章、高岛谦一等。应该说,这场讨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甲骨文命辞的性质是很有意义的。 三、裘锡圭在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殷商史方面,也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
他的《关于商代的宗族组织和贵族与平民两个阶级的研究》(《文史》第十七辑,中华书局,1983年)论述了商代社会存在着由统治阶级族人组成的宗族组织,而“众”则指被排斥在宗族组织之外的平民。
《甲骨卜辞中所见的“田”、“牧”、“卫”等职官研究》(《文史》第十九辑,中华书局,1983),论述了“‘侯、甸、男、卫’这几种诸侯名称,都是由职官名称演变而成的”。“第一批具有诸侯性质的侯、田、男、卫,是分别由相应的职官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而形成的。中央王权应该是在承认了这种由职官发展而成的诸侯以后,才形始用‘侯、甸、男、卫’等称号来封建诸侯,并把这些称号授予某些臣属方国的君主的”。
《甲骨文中所见的商代农业》(《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对商代种植的农作物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认为“商代农业主要种植禾(谷子)和黍”。而商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主要是木制的耒、力(耜)和石、蚌等制作的铲、(耒辱)、镰、铚等物。清除荒地上的树木,除了用焚烧等方法外,主要靠石制的辰和斧、斤,耕作制度大概主要采取撂荒制、肥料主要是‘以水火变之’的草木和禾秆。殷人相当注意整理土地的工作,他们的撂荒耕作制已经超越了种缦田阶段”。“当时已经耕种了不少低下潮湿的隰田,除水涝和排水的措施应该已有一定的水平”。总而言之,“商代单位面积的农产量大概还是比较低的。商代大贵族的奢侈生活是建筑在对平民、奴隶和臣服族人民的残酷剥削之上的”。

文字学概要的作者介绍

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1974年开始先后参加国家文物局组织的整理银雀山汉墓竹简、云梦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曾侯乙墓文字资料、江陵望山楚简、郭店楚墓竹简和尹湾汉墓简牍等出土文献的整理工作。裘锡圭在占文字学的不少领域,诸如甲骨学、金文、战国文字、简犊、帛书等方面都颇有造诣。此外,在历史学、考古学和语言学等方面也很有研究。出版的著作有《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古代文史研究新探》(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裘锡圭自选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等及论文多篇。裘锡圭功力深厚,治学严谨,深受前辈学者赏识。郭沫若、王力、胡厚宣、张政烺、朱德熙等著名学者,或对其考释文字的方法,或对其研究先秦、秦汉史,都有重大的影响。裘锡圭在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都很有建树。已成为继老一辈学者之后,蜚声国内外学术界的知名学者。裘锡圭在甲骨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推动甲骨学研究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裘锡圭的介绍

裘锡圭,1935年6月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全国政协委员,古文字学家。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同年录取为胡厚宣指导的“甲骨文与商代史”研究生,1960年结业。曾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教研室(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现为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裘锡圭在分析汉字的性质时提出哪些观点

如果一定要为这两个阶段的汉字分别安上名称的话,前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文字,或者象有些文字学者那样把它简称为意音文字;后者似乎可以称为意符音符记号文字.考虑到后一个阶段的汉字里的记号几乎都由意符和音符变来,以及大部分字仍然由意符、音符构成等情况,也可以称这个阶段的汉字为后期意符音符文字或后期意音文字.”
裘锡圭《汉字的性质》一文根据字符与语言单位的对应关系,把文字分成“音素文字”、“音节文字”和“语素文字”,由于汉字中有假借字以记录固有的双音节语素和音译外来词一类的表音节符号,所以将汉字又称为“语素—音节文字”.王文和裘文,有许多基本共同点:二者都避免用“表意文字”的说法,尽可能确切地说明汉字的性质特征;都侧重按字符与语言的对应关系给汉字分类;都认为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只不过王文的定名未能体现出他所说的“记音传义文字”,不如裘文的定名更能确切地揭示出汉字的性质.
正如裘锡圭《汉字的性质》中所说的那样,语素—音节文字说跟意音文字说或意符音符记号说,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是从不同的角度对汉字的性质进行的说明.前者着眼于字符所能表示的语言结构的层次,后二者着眼于字符的表意、表音等作用,这两种说法是可以并存的.(参见4)张照《论文字发展的规律》(载《中国语文》1965年6期)一文承认汉字是意音文字,但把商代甲骨文排除在外,主张商代甲骨文是形意文字,认为古汉字是表形文字,把象形符号看作表形符号,跟表意符号并列.然而象形符号实质上是用图形来表意的一种符号,其所要表示的仍然是文字所记录的词的意义,而非词的什么“形”;甲骨文中有大量假借字和为数不少的形声字(参见5),因此既然承认西周以后汉字是意音文字,就没有理由不承认甲骨文也是意音文字,称其为形音文字是不妥当的.

年近不惑成为复旦博士的三轮车夫,如今怎么样了

有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孟子》中也有这样的句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今天我们要说的主人公叫做蔡伟,一个高中都没毕业的普通人,却靠着自己对古文字执着的兴趣爱好,最后成逆袭,一跃成为名校博士,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蔡伟出生于1971年,辽宁锦州人。蔡伟的家庭是个很普通的家庭,父母是那种扔在人堆里都很难找到的普通工人,文化程度不高,辛勤工作维持一家的生计。蔡伟从小玩性比较大,总体学习成绩并不拔尖。不过,蔡伟对中国文学兴趣很是浓厚,阅读了大量的古代诗词,所以蔡伟的语文成绩在班上一直都是名列前茅的。而数学成绩就有点惨不忍睹了。

1986年,蔡伟考上了锦州第二高级中学,在老师眼里他就是一匹“拐子马”语文成绩一如既往地优秀,但是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成绩还是没有起色,这让老师颇为忧心。现在的高考毕竟不是原来的科举考试,只要文章写得好就行的,除了语文之外,数学,英语等其他科目也是不可或缺的,仅凭语文成绩好是考不上大学的。

虽然蔡伟也想搞好其他科目的成绩,想学好数学,但是基础不够,对其他科目也没有对语文那么有兴趣,学习成绩并没有什么进步。仅靠语文肯定是考不上大学的,其他科目有确实跟不上,没办法,蔡伟在16岁的时候,选择了从高中辍学。

走向社会之后的蔡伟就像普通人一样,为了生计干过很多职业,做过工人,摆过地摊。在为生活奔忙的同时,蔡伟并没有放弃自己对古文的爱好,一有空,他就会去图书馆和书店看看书。

他与古代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尤其喜欢古文字和书法,经常临摹字帖。为了了解汉字的构造来历等知识,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书籍,比如《基础语文》、《说文解字》、《古文字学》等等。

1995年,蔡伟鼓起勇气给复旦大学的古文字学教授裘锡圭寄了一篇自己写的书评和札记,没想到很快得到了裘锡圭教授的回复。裘锡圭教授认为他是个可造之才,对古文字有着自己的见解,鼓励蔡伟报考复旦大学博士研究生。从此,蔡伟经常和教授经常书信往来,畅谈自己对于古文字的研究和见解。

在教授的指导下,蔡伟也发表了一些文章,裘锡圭教授也说他的文章都是精品,非常严谨,价值很高,对出土文献的解读研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古文学的爱好占据了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生活虽然艰苦,但是蔡伟在自己的兴趣爱好中寻找到了乐趣,日子过得还是很充实的。2007年,蔡伟的妻子突然患病,为了筹集医疗费和药费,蔡伟去蹬了三轮,这活虽然辛苦但是能多赚点钱。

2009年,蔡伟的生活迎来了转折,成功通过初试分数线,被复旦破格录取,这一年,他38岁。进入大学后,蔡伟十分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也认识到偏科的危害,所以在学习古文字的同时,他也努力学习英语和互联网知识。

蔡伟从复旦毕业以后,半年时间内投了二三十份简历,多次碰壁,最终离家最远的贵州安顺学院破格录用了他。如今,蔡伟是安顺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在学校教文字学和书法。

38岁的三轮车夫被复旦大学破例录取,并成为博士生,他有何特长

古语有云“活到老,学到老”, 这话一点都不假,一个人不管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想学习,就永远有学不完的知识,就看个人意愿而已。

很多人可能在工作以后,就不再喜欢学习,或总是借口自己很忙。可事实上,如果一个人真心喜爱学习,那么不管他做什么工作,工作有多忙碌,都不会忘记学习,比如11年前,复旦大学曾破格录取了一个三轮车夫为博士生,他就是一个很爱学习的人,那么,如今他怎样了呢?

这个人的名字叫蔡伟,当时他只是一个身无所长的高中毕业生,为了生活,他不得不进厂去打工。

蔡伟的家境普通,他自幼却很爱读书,尤其是对于有关中国古汉字的书籍更是到了几近痴迷的地步。所以别看他年纪不大,却认识很多古汉字,就连一些老师都不认识的生僻字,他不但认识,甚至还知道其中的一些典故,这一点连老师都自叹弗如。

可是由于蔡伟将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古文字上,他的数学和外语却越来越差,结果在高考中落榜了。而由于家庭原因,蔡伟在高中毕业以后,就没能再继续读书,反而来到一家橡胶厂打工。可他太喜欢古文字了,所以在工作之余他依然坚持研究古文字,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三年以后,蔡伟所在的厂倒闭了,为了谋生,他又在商场附近摆摊做起了小买卖。而在摆摊的时候,蔡伟也常常手不离书,甚至一读就是一整天,在不摆摊的时候,他更是钻进了图书馆里,彻底沉迷于读书中,如果遇到一些图书馆不外借的书籍,他还会把内容抄回来,细细品读。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蔡伟的生意虽然不见起色,但对于古文的研究却越来越透彻,直到2007年时,由于妻子生病下岗,家里的经济愈加困难,为了生存,他成为了一名“三轮车夫”。

为了多赚些钱,蔡伟经常要起早贪黑地工作,就连读书的爱好也被迫放下了。这令他觉得非常郁闷,也一直很想摆脱这种状态,却苦于没有机会。直到2009年时,有个人彻底改变了蔡伟的命运,让他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

这个人就是古文字学界的泰斗裘锡圭,说起来,蔡伟和裘锡圭还有一段不解之缘。那是在1995年的时候,当时蔡伟还在工厂上班,并研究着古文字。

蔡伟向来视裘锡圭为偶像,经常拜读他的著作,有一天他忍不住写信向裘锡圭请教问题,结果裘锡圭真的给他回信,并夸奖他不计名利,刻苦研修。这让蔡伟非常高兴,也更加刻苦研究了。

两年以后,裘锡圭在一次发表文章时,因为不明白“佐子”是什么意思,所以没有作出解释。蔡伟看到以后,立刻写了一封信给裘锡圭,告诉他“佐子”应该读成“嗟子”,是叹词。

裘锡圭看了以后深受启发,并发表文章称非常认同蔡伟的解释。就这样,一来二去的,两人就认识了,裘锡圭在得知了蔡伟的境况后,还鼓励他去考研究生,可是蔡伟深知自己英文太差,根本考不上,便拒绝了。

直到2006年的时候,裘锡圭得知蔡伟生活困难,要靠蹬三轮车谋生,对他深感同情,便介绍了一份工作给他。而通过这份工作,裘锡圭再一次深切认识到蔡伟在古汉字方面的深厚造诣,这让他更加为蔡伟感到万分可惜。

于是三年以后,裘锡圭和另外两名学者一起联名向教育部推荐了蔡伟。而最终的结果就是,蔡伟被复旦大学破格录取为博士生。

这个机会对时年38岁的蔡伟来说太难得了,更是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所以他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每天都非常勤奋刻苦地学习,并于2015年顺利完成了博士学业。毕业以后,蔡伟进入了贵州安顺学院任教,同时他依然在不断地研究着古文字,还发表了不少学术研究文章。

如今,蔡伟继续在他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着,可以说,他是非常幸运的,遇到了人生的伯乐,让他在38岁时实现了完美的人生逆袭。但这又是他应得的,毕竟这一切都是他自己刻苦勤奋换来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