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敲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推敲的历史典故)_推敲_贾岛_韩愈

本文目录

  • 关于推敲的历史典故
  • 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有哪些
  • “推敲”的典故 ,涉及到唐朝哪两位著名诗人

关于推敲的历史典故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下面我给大家分享 成语典故 ,欢迎阅读:

  反复推敲

  唐朝有个诗人叫贾岛。有一天,他骑着毛驴外出,在路上一面走,一面作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反复地吟诵这两句诗,还用手做着推敲的姿势,是“推门”好呢,还是“敲门”好呢?他一时定不下来。

  这时候,文学家韩愈经过这里。按当时规定,官员来了,行人都要让路。可是贾岛仍然在低着头吟诗,不觉一头撞到了韩愈的仪仗队里。

  公差马上把贾岛从驴背上拽下来,推到韩愈眼前。贾岛只好把作诗的事讲了。韩愈听后不仅没有责备贾岛,反而笑着对贾岛说:“还是‘敲’字好啊!”

  这个故事后来形成了一个词语,叫“推敲”。意思是在文字上再三琢磨修改。“反复推敲”就是反复琢磨,一再修改。

  和“推敲”相近的还有“斟酌”这个词,和“字斟句酌”的成语。

诗人推敲诗句的故事有哪些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古人做诗,反复推敲,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推敲”的故事可谓流传久远。诗人贾岛有一次骑着跛驴去拜访朋友李余,一路上搜索诗句,终于得了两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反复吟诵了几遍,又想将“推”改为“敲”,他犹豫不决,于是在驴背上做推敲的姿势,惹得路上的人又好笑又惊讶。正在他想得入神的时候,跛驴冲撞了时任长安最高长官的韩愈的车骑。韩愈知道了原委后,不但不治他的罪,还和他一起想,最后认为还是“敲”字佳。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反复琢磨。 《泊船瓜洲》是王安石诗歌的代表作,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广为人们传诵。有家人藏有这首诗的诗稿,拿来一看,发现该句中的“绿”字,诗人一改再改。初云“到”,后圈去,注曰:“不好”;后改为“过”,复圈去;又改为“入”,旋改为“满”,先后改了十多次,始定为“绿”。为什么呢?“绿”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色彩鲜明,唤起江南一片春色,唤起联想,引起游子思归的念头,与下文的“明月照我还”密切呼应。 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是大文豪苏轼游庐山所作,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但据《东坡志林》,第二句原为“到处看山山不同”,后来才改为“远近高低各不同”。“到处看山”,不仅意思与第一句重复,而且语言平平,读来乏味,改为“远近高低”,既再现了庐山的特点,又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意蕴无疑丰富得多,诗意也更加浓厚。

“推敲”的典故 ,涉及到唐朝哪两位著名诗人

韩愈和贾岛,典故如下:

贾岛初次去科举考试,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这首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

当时韩愈临时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势。

韩愈问清缘由后,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谈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游好几天。

扩展资料

“推敲”(题李凝幽居)的诗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白话文:幽居之处少有邻居,一条草径伸进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白话文:夜晚池塘边上,小鸟栖树;月光之下,老僧敲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白话文:归途中走过小桥,田野色彩斑斓。白云飘飞,山石如在移动。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白话文:暂时离开此地,不久就将归来,相约共同归隐,到期绝不失约。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其具体创作时间难考证。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推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