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_楚国_三户_秦国

本文目录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究竟是何意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面是什么
  •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一句蕴含了怎样含义的话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故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当时项梁起兵反秦,各路义军纷纷来投,有人就劝项梁自立为王。这时军师范增提出了反对意见。范增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楚国自怀王入秦一去不返,楚人便怜惜至今。我听闻楚国隐士南公精通相卜之术,曾留下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谶语。如今将军从江东起兵,楚地将领争相归附,为的就能重新复立楚王之后。”后来项梁听从范增的话,从民间找回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立他为楚王。
简单理解意思是就算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能够消灭秦国的也必然是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究竟是何意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范增劝说项梁立楚王室后裔为为王时说:“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了千古名言,但对于“楚虽三户”的理解,自古至今没有定论。常见的解释有四种:一是指楚国三大姓氏景屈昭,二是指楚国一个地名三户成,三是指灭秦的三姓陈(胜)项(羽)刘(邦),四是无实指,只是形容决心气势。“楚南公”此人史书没有记载,但应该是一个实际存在的人。他可能是楚国人,复姓南公,范增用他的话来说服项梁,说明他是名气很大的阴阳家,预言未来很准确。从预言家预言未来的话理解“三户”,以上四种说法都不太贴合语意。楚国三大姓并不弱小,三户成一个地名与“虽”字不配合。陈项刘不是仅有的三姓,无实指是虚言,都不会用做预言的前提。

这句话关键是对“户”字的理解。古文中词性转换是常事,古代“族”字除指家族外,有时也指一种酷刑,就是夷三族刑罚的简称。“楚虽三户”里的“户”字,应该是指楚国三次被秦国攻破都城,门户失守。第一次发生在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国因此迁都于陈。楚考烈王二十二年,“与诸侯共伐秦,不利而去。楚东徙都寿春,名曰郢。”第三次就是“秦将王翦破我军于蕲,而杀将军项燕”,楚王负刍南逃,两年以后被俘,楚灭。“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就是:楚国虽然被秦国三次攻破都城门户,但最后灭亡秦国的,一定是楚国。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指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

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历史典故——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

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扩展资料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相关人物介绍

1、陈胜

字涉,阳城人。秦朝末年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联合吴广率领戍卒发动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起义,成为反抗暴秦起义的先驱;占据陈郡称王,建立政权。

2、吴广

陈郡阳夏县,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作为屯长押解犯人戍守渔阳郡。行至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坐罪当死。

于是,带领戍卒起义,提出“伐无道,诛暴秦”口号,拥立陈涉为将军,自领都尉,借用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抗秦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意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楚虽三户是哪三户

这句话是战国末期,一个叫做南公的楚国人所说,被收录到了《史记项羽本纪》里面:“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在赵国灭亡后,楚国就成为了战国当中唯一能够和秦国抗衡一二的国家,亡秦这一事业,最先起于楚,又最终成于楚。

关于三户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指的是楚国的三个大姓,分别是“屈”、“景”、“昭”,古代这三个姓氏的楚国人最多,而且很多都是楚国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人物可以说就是屈原了,当时除了楚国三户以外,还有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之说法,而楚地人性情刚烈,敢于反抗,作为秦国邻国的他们时常和强大的秦国发生战争,因此楚国对于秦有着十分强烈的仇恨。程胜吴广起义的时候,范增投奔项梁,就奉劝他在楚地起事,因为“秦灭六国,楚国最冤。”东汉的学者苏林也认为:“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

而关于三户的另外一种说法,则是认为地名,西晋学者臣瓒觉得三户是姓名的说法并非正确:“复国报仇之大任,期之谁何三家之小民,皆望文生解,非其义矣。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之文,因谓三户是地名。孟康遂称后项羽果渡三户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谶。不悟三户之为地名,本由楚起丹阳,以其三族而名发迹之地。”

臣瓒的意思也很清楚,三户指的是如今河南省丹江口水库一带,历史上楚国在此地建立了三户城,有着楚人三王之族的庙堂,而这里地理位置优越,占据地险,进可攻退可守,当年楚将项羽正是从这里渡过河口,大破秦将章邯。三户的名声也就打响了。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到底是什么意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意思是:楚国即使只剩下三大氏族屈、景、昭,也还是一定要灭亡秦国。

原文:

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西汉·司马迁

历史典故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在今安徽省灵璧县境内)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

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

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骑上马,部下壮士八百多人骑马跟在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向南冲出,飞驰而逃。天快亮的时候,汉军才发觉,命令骑将灌婴带领五千骑兵去追赶。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能跟上的只剩下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达阴陵,迷了路,去问一个农夫,农夫骗他说:“向左边走。”项王带人向左,陷进了大沼泽地中。因此,汉兵追上了他们。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汉军骑兵追赶上来的有几千人。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出自哪里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用于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处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成语”三户亡秦”的典故出处。这句产生于反抗秦朝统一的秦朝时代名言,出自西汉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楚王族姓芈,本支为熊氏,另分为昭(昭阳)、屈(屈原)、景(景差)三氏(三户)。并非后世所指的只是几户人家,几个人。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分析

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项梁率军攻秦。范增去拜见项梁说:“秦灭六国,楚国最冤”。楚国的南公说过即使整个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都会报仇雪恨团结起来消灭秦国的。”于是项梁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怀王,得到人民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其实,这句产生于反抗秦统治的时代名言,除其代表了一种情绪化了的坚定信念之外,又不可思议地与历史演进的过程吻合。据《史记·项羽本纪》载,早在楚怀王客死于秦时,楚国的南公就说过:“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它先验而无比正确地预言了亡秦的真谛:即亡秦这一事业乃起于楚,又终成于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后面是什么

出处:钱穆〈屈原居汉北为三闾大夫考〉的附篇中有如下论述: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其语解者不一,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屈景昭也,」此最得之。春秋列国宗族,见于《左氏内外传》者,如鲁有三桓,郑有七穆,宋有戴桓之八族,晋有八姓,(见左昭三年传)十一族,(见晋语)及殷民六族,七族,怀姓九宗,(见左定四年传)祝融八姓,(见郑语)之类,以数字计宗姓者,不胜缕举。楚之三户,亦其例也。苏林曰:「但令有三户在,其怨深,足以亡秦。」臣瓒曰:「楚人怨秦,虽三户足以亡秦也。」皆望文生解,非其义矣。盖南公意谓楚之公族虽祇三家,足以亡秦,不泛指民户言也。其后陈吴发难,乱者四起,皆重立六国后。楚怀以外,如魏豹、赵歇、韩成、田市,皆以故国旧族。其它一时将率,亦多往时大家名族之裔。虽云将相无种,而平民崛起以亡人国者,究是当时创局。虽陈婴之母,亦知骤贵不祥,欲倚名族。况南公远在乱前,其不以兴灭继绝,复国报仇之大任,期之谁何三家之小民,亦已明矣。而司马贞《索隐》独谓诸说皆非,按左氏以畀楚师于三户之文,因谓三户是地名。孟康遂称后项羽果渡三户津破章邯,是南公之善谶。不悟三户之为地名,本由楚起丹阳,以其三族而名发迹之地。而南公之言,初不当以地名释也。故三户之解,苏林臣瓒《索隐》各得其一偏,孟康之失最远,而韦昭为独得也。

楚虽三户 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

即使楚国只剩下三个氏族,也能灭掉秦国。比喻即使弱小,团结一致也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种情绪化的坚定信念。

摘自:《史记·十二本纪·项羽本纪》

原句: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翻译:他去游说项梁说:“陈胜失败本来是应该的。秦灭六国,楚国最没有过错。自从楚怀王入秦不返,楚人至今还想念他。所以楚南公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今陈胜首先起事,没有立楚国的后裔而自立为王,他的局面不会长久。现在你起兵江东,楚地将领有如群蜂纵横,都争先恐后地归附你的缘故,是因为项家世代为楚将,能够再立楚国的后裔。”

同类句子

呜呼!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出自:宋代陆游的《金错刀行》

解释:哎!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最后也一定能报仇灭秦。难道我中华泱泱大国,竟会没有把金虏赶出边关的英雄吗?

句子赏析:诗人在诗的最后发出了“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的时代最强音。引用战国时“楚虽三戾,亡秦必楚”的楚车民谣作比,用反诘句表明:汉族人民定有英雄人物能赶走女真统治者收复中原。

楚民谣虽仅八字,但深刻说明民心不会死、民力可回天这一道理。陆游虽生活于国力衰微偏安江左的南宋,但基于对民心、民力的正确认识,在述志时他坚信中国有人,定能完成北伐事业,其爱国精神感人至深。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一句蕴含了怎样含义的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史学界一个悬而未决的遗留问题,历来有多种解释。

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出处

《史记》记载,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项梁也在楚国旧地起兵造反。范增向他建议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项梁于是采纳他的建议,拥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从而得到楚国百姓的一致支持,队伍得以迅速壮大。

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多种解释

由于作者司马迁在相关记载中语焉不详,言简而意赅,结果导致这八个字成了一个难解之谜。从古到今很多学者文人都试图解读这句话。“亡秦必楚”很好理解,可以解释为灭亡秦国的必定是楚人。关键在于核心词“三户”难以取得一致理解。

第一种解释认为,“三户”是指楚国的三户城,遗址位于如今的河南淅川县丹江口一带。三户城在战国时,是楚国国君宗庙所在地,是楚国举行祭祖典礼之地。如此一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可以解释为只要楚国宗庙尚在,则楚人的凝聚力也依然存在,必然会灭掉仇国秦朝。因为楚国是在秦朝统一战争中被灭掉的。

第二种解释认为,“三户”之说,是指楚国的三大氏族屈、景、昭,这三大宗族与楚国王室的熊氏,同属于芈姓,是楚国赖以维系统治的三大支柱与核心力量。只要这三大姓尚在,楚国复兴事业就有领头人,灭秦复楚定能成功。

第三种解释认为,“三户”没有那么多说道,就是指的三五户楚国百姓,因为楚国人民风彪悍善战,哪怕他们只剩下三五户人家,也必定会与强亲抗争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

相对来说,学术界目前比较认可第二种解释。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是什么意思背后有什么故事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据说是项羽的谋臣范曾讲,出自楚国的阴阳家南公之口。而它通常被作为认定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爱国力量的科学预言而被后人引用的。

陆游就有诗云:“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

陆游这里的“楚虽三户”,意思是楚国只剩下三家遗民(指楚国人少),但仍能推翻强大的秦王朝,难道堂堂天朝大宋却没有一个人能建立复兴国家的功勋吗?

但“楚虽三户”是这个意思咩?

按《史记·项羽本纪》的三家注,这一句有四种解释。

其一,裴骃《集解》中解:“楚人怨秦,虽三户犹足以亡秦也。”这里跟陆游的用法一样。

其二,司马贞《索隐》说:“韦昭以为三户,楚三大姓昭、屈、景也。”,在这里“三户”特指了楚国三大姓。

其三,《左氏》云:“以畀楚师于三户”,杜预注:“丹水县北三户亭”,这里的“三户”指的是地名。

其四,张守节《正义》:“三户,漳水津也”。说是项羽在三户津破章邯军,章邯投降,秦遂亡。

那么,到底“楚虽三户”是个什么意思?

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一直是强国,通过不断的扩张战争,形成了一个土地广阔、人民众多的封建亡国,虽然秦在统一战争中对楚的歼灭战相对其他5国杀戮多,但这并不能说明,楚国人就几乎被杀绝了,剩下“三户”般稀少。

连“世代楚将”的项羽家族都能自由活动,何况后来打响抗秦第一枪的也是楚人,所以,陆游的用法其实并不太符合。

至于司马贞说的“三户”也很牵强,司马贞在《左传》所记“晋执戎蛮子以畀楚师于三户“,其故址在今天的河南淅川县北,时间再公元前491年。而楚亡则在公元前223年,中间相隔了二百五、六十年之久。而且晋把它的俘虏在三户亭送给楚国,可以说这是与楚之兴亡风马牛不相及的一件小事,南公又怎么会据此预言楚国覆灭之后仍然能推翻秦朝,一雪前耻呢?

张守节所说的“三户津”也有问题。按这个“三户津”之所以见于《史记》,是因为在这里曾进行过一次反秦战役,但这次战役与消灭秦军主力的巨鹿之战并不能相比。

项羽巨鹿击溃秦军主力,章邯暗中派人求和,但没成功,项羽于是“派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污水上,大破之。”

《史记》记载得很明白,迫使章邯最后投降的是污水之战,而三户之战既非项羽直接指挥,而且对秦军打击效果也不明显,怎能附会到“秦亡必三户(津)”呢?

《项羽本纪》中是这样写的:

居巢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共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分析这段话,不难看出范增的意思强调的不是“楚虽三户”,而是“亡秦必楚”。那么,为什么其他5国不能灭秦,偏偏是楚呢?

范增的说法是:

秦楚之间又多年愁怨,秦昭王曾打着秦与楚“所从相亲久矣”的幌子,约楚王熊槐会盟武关。楚王为了通过谈判解决争端而赴会,结果楚王被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被要挟割让巫、黔中之郡。楚王拒绝而成为秦国阶下囚,两次逃归都失败,最终郁郁而终死在秦国。

楚人为悼念熊槐,遂谥之为怀王,并同情楚王室“无罪”而被灭,这种感情化为对秦的敌忾,就是楚人能在反秦战争中充当主力军的原因。巨鹿之战,楚军以一当十,而诸侯作壁上观,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另外,秦灭楚一共进行了两次,第一次是李信盲目自信,领20万伐楚,结果大败,秦始皇遂“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王翦,“久之”才取胜,楚统帅项燕兵败之后也自杀,其牺牲的壮烈,也为楚史增光。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楚国的凝聚力战斗力,相对于从晋分出来的韩赵魏,篡姜而代之的田齐,以及常年偏于辽东的燕,要强很多。

以上可见楚人富于爱国的传统,并且有较强的战斗力,而南公这位楚国遗老正是从这些方面得出楚人能够肩负亡秦的使命的结论的。

但无论是范增口中的南公,还是范增本人,不可能不认为反秦的领导权应该交给楚王室的后裔来掌握。楚人虽然有力量,但没有号召力的人物来领导反秦是不可能胜利的,陈胜吴广就是个好例子。

因此,范增对项梁说:

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后也!

之后项梁认同范增的话,从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将其立为楚怀王,从民望,这才算是凝聚了人心,走向灭秦的关键一步。楚怀王的亡灵和谥号竟成了反秦斗争的一面旗帜,可见南公“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本意是说,楚国虽破灭,但只要有芈姓血统的后裔在,并由他们领导起义,楚国就可以复兴。

而芈姓王族之中又以“昭、屈、景”三姓在楚灭亡之后仍有颇大的潜在力量,是故,才会有“楚虽三户”之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