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事变,为何满朝文武坐视不理?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_司马懿_之变_自己的

本文目录

  • 高平陵事变,为何满朝文武坐视不理
  •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
  • 高平陵事变是怎么回事
  •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何能够大获成功
  •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氏宗亲,曹魏忠臣为何无人阻止呢
  • 请简述一下高平陵之变
  • 从曹氏天下到司马掌权,高平陵之变意味着什么
  •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谁侥幸逃离,后代灭了晋朝
  •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何能大获成功
  •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反抗

高平陵事变,为何满朝文武坐视不理

公元249年,司马懿在隐忍了许久之后,带领着自己的死士,发动了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掌控了朝局,进入了司马家的时代。那么,为何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满朝的文武大臣都坐视不理,任由司马懿完虐曹爽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继承大位,并且逼迫汉献帝刘协禅让皇位,曹丕顺利当上了皇帝。但曹丕和他的儿子魏明帝曹叡都是短命鬼,早早去世。在魏明帝曹叡临终之时,让曹爽和司马懿辅佐于曹芳。公元249年,曹芳离开洛阳去祭扫魏明帝的坟墓高平陵,曹爽兄弟及其亲信均跟从。隐忍了许久的司马懿上奏郭太后废除曹爽的职位,率领自己的死士封锁城门,派兵占领武器库,向曹芳上奏曹爽等人的“罪行”,并劝说曹爽投降认罪。

此时,曹爽手中有皇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命各地领兵勤王,剿灭司马懿的叛乱。但是驽马恋栈的曹爽担心家中的老小,听信了司马懿的鬼话,投降认罪。司马懿趁机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势力,所牵连者达五千余人。随后,司马懿任用亲信,掌控朝局,独揽大权,至此真正进入他司马家的时代。那么,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满朝文武为何都坐视不理,派兵讨伐司马懿呢?

究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并非是他一个人战斗,他背后站着的是满朝文武。魏明帝曹叡去世后,年仅8岁的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因为皇帝曹芳年幼,大权落到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位辅政大臣手中。曹爽为了大权独揽,采用明升暗降的手段,晋升司马懿为太傅,有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和心腹,控制了朝廷的运作,权倾朝野,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则被架空。

曹爽当权后,用了几年的时间让老臣们纷纷靠边站。这些老臣们大部分都是三朝元老,其背后代表着一个个的世家大族。曹爽的重新洗牌,严重地损害了以司马懿为代表的士族的利益,将满朝文武对立起来了,他们伺机而动,企图重新夺回权力。高平陵事变,就是司马懿这个带头大哥带着满朝文武对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的一次清算,目的很简单就是重新洗牌,取回原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因此,在司马懿发动政变之时,满朝文武不仅没有出头反对,而且还去对曹爽进行劝降。

综上所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并非是他司马懿一家的事情,而是满朝文武的事情。可以说,高平陵事变是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与以曹爽为代表的曹魏宗室的一场权力的斗争,最后以司马懿的胜利而告终,曹魏宗室被清洗,司马懿独揽大权,正式进入司马家的时代。

高平陵之变为什么曹操的旧将不反抗呢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去哪了呢

第一个就是曹操的旧将大部分是跟着司马懿了。在这个政变的时候,曹操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能剩下的那些个老人都跟着司马懿混了,觉得曹爽这个人不靠谱,什么事情就自己托大,结果闹的大家都很有情绪,所以,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大家乐得看曹爽的笑话。

第二个就是有些不跟着司马懿的也不表态。王凌和郭淮这样的老臣,就在旁边袖手旁观,你们俩使劲咬就好,帮谁都觉得不好,所以,就什么管,就放没看见。等着你们俩闹出结果来了,我们再进行表态也是不迟的。这样的做法是一个明哲保身的,因为他俩也不知道司马懿能不能干过曹爽他们。

这个时期的曹爽他们离开了洛阳,到了高平陵给曹叡他们扫墓,就在这个时间空档里,司马懿利用自己手下的三千死士掌握了都城,是不是这个时候发动政变者是要承担很大后果的呢?结果,就因为曹爽自己的刚愎自用,导致了自己的家族被人家灭了,灭的是干干净净。这个到底怨谁呢?历史给我们答案了。

要是当时的曹爽稍微稳一下,看看司马懿下一步走什么棋,再做打算的话,应该不至于这么差,毕竟,曹爽手里依然掌握着兵权,这个是拥有绝对实力的,但是,他却先动了,让司马懿这只老狐狸抓住了机会,给予他致命的一击,他以为投降了就可以安身立命了,结果,不仅仅是自己被灭,自己的家族也是被灭的!

高平陵事变是怎么回事

1、高平陵事件:是指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又迫郭太后(明帝后)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该事变史称高平陵事件。

2、事变背景: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

3、高平陵是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的陵寝,位于汉魏洛阳城洛水之南大石山。

4、满意请采纳,关注更感激。祝生活愉快。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何能够大获成功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之所以可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司马懿准备充足,老谋深算,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曹爽一脉太过愚蠢和不懂得当时国家治理的手腕。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是在司马懿有目的的预谋下发动的,而且司马懿本人老谋深算,为了这场兵变准备充足。在《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是最后才让人发现的人物。因为这一时期,他的主要对手,诸葛亮已经去世了,司马懿本来辅佐自己的皇帝是很好的。但是曹爽却让他下了野,司马懿并没有反抗。与此同时,他一直在等待机会可以随时返回朝堂之上。当时大多数的将领是对司马懿有一份眷念之情的。很多人都是司马懿的故交,因此在很大程度上,他们都等待着司马懿的归来。当曹爽准备去祭天的时候,司马懿便发现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暗中联系自己在京城的手下,发动了这场震惊当时魏蜀吴的大事件,夺得了最高的权力。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始终在找寻自己的机会,按兵不动,沉得住气,另外他还安插自己的手下人在京城,可谓准备充足,因此,他获得成功一点也不奇怪。

除此之外,相比较司马懿的老谋深算,曹爽虽然是曹氏宗亲,但是他这个人一点谋略都没有,而且还自以为是,不把司马懿放在眼里,最后大意失荆州,在这一时期获得了高平陵之变的失败结果,可以说是咎由自取的。

综上所述,在高平陵之变中,之所以司马懿会大获全胜,而曹爽最后被灭了满门,很大程度上,就是司马懿自身的充足准备、沉得住气、老谋深算这些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本身的品质所给予的。

高平陵之变,司马懿诛杀曹氏宗亲,曹魏忠臣为何无人阻止呢

历史上的司马懿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关于他是曹魏忠臣或奸臣的定位,以及何时起了篡夺曹魏政权之心,在历史圈一直备受争议。谈及司马懿夺权,高平陵之变是无法避开的重要事件。在此之后,司马懿大权独揽,在曹魏势力再无人能与之抗衡。

但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曹魏的元老忠臣们为何未加以阻止,反而暗中支持呢?

司马懿

首先要从曹叡托孤说起,曹叡临死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为之后的政变埋下了隐患。众所周知,两极关系是最不稳定的,两人稍有分歧平衡关系就会打破,最终导致一方大权独揽。相比之下,曹丕任命的托孤大臣是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四人,其中两个曹氏宗亲,两个士族代表,这个任命相对就恰当得多。

果然,曹叡驾崩不久,曹爽在朝政多次排挤司马懿,企图将其置于死地,将他在朝中的势力架空。司马懿为求自保,只能称病在家,装成一个口齿不清行将就木的老人。这一招使得政治头脑简单的曹爽放松了警惕,从此曹爽大权独揽,在朝中愈加张扬不知收敛,得罪许多大臣。

曹爽

公元249年,魏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曹叡,曹爽和大部分曹魏宗亲一同前往。司马懿抓住机会,借郭太后名义下令,关闭城门,占领曹爽等人的营地。之后用威逼利诱的方式骗曹爽投降,承诺只夺他兵权,爵位俸禄一律依旧。但在曹爽投降后,却夷其三族,一举将曹魏宗亲势力清除,从此大权落入司马懿之手。历史上称这次政变为“高平陵之变”。

司马懿三父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政变中,朝中大臣并未阻止司马懿,甚至还有不少人支持,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司马懿发动政变的口号是清除曹爽,并未涉及皇权和曹魏宗亲势力,即使在诱骗曹爽投降时,也承诺不伤其性命。而朝中大臣对曹爽骄横跋扈早有不满,欲除之而后快。三朝元老蒋济就被司马懿瞒着,作为说客劝说曹爽投降,事后后悔不已。

第二、曹丕上位后实施新政,即九品中正制,受益人就是以司马懿、陈群为首的世家大族。司马懿四朝元老,朝中各处都是他的门生故吏,相比曹爽更得人心。

第三、司马懿一直以曹魏忠臣形象示人,为曹魏尽心尽力,虽然此前曹操曾看出此人狼子野心,比不久居人下,但司马懿从未有出格的举动。谁会料到大半辈子的忠臣元老,会在古稀之年发起政变。

请简述一下高平陵之变

曹魏中后期,世族大地主代表人物司马懿的地位日益显要,明帝时官至太尉。明帝卒,司马懿与魏宗室、大将军曹爽共执朝政,政治矛盾日益尖锐。曹爽表请将司马懿转为太傅闲职,明升暗降,剥夺其军政大权,又安排心腹何晏、丁谧等人执掌机要,竭力排斥司马懿在朝中势力。司马懿装病不起,有意麻痹曹爽,暗中策划。  
 正始十年(249)正月,司马懿乘曹爽兄弟随魏帝祭扫明帝高平陵(在洛阳南)之机,发动政变。夺取武库,派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自己和太尉蒋济出屯洛水浮桥,断绝曹爽归路。救出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魏明帝皇后),郭太后于是下令废曹爽兄弟官职,先声夺人。派人送奏章给魏帝,要求罢免曹爽兄弟。曹爽犹豫不决,最终为求活命而同意交出大权,以侯还第。数日后,司马懿以谋反罪名族诛曹爽兄弟及亲信何晏、丁谧、毕轨等人。自此以后,曹魏政权实际落入司马氏集团手中。

从曹氏天下到司马掌权,高平陵之变意味着什么

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刚刚征讨完辽东的司马懿突然接到一道紧急诏书,上面只有一个命令——让他火速回到洛阳。三日之内,诏书五至,司马懿心急如焚,昼夜兼行,终于在景初三年的正月赶到了洛阳,等待着他的,是躺在病榻上的魏明帝曹叡。

此时的曹叡就剩下半口气了,临终之前,他把太子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君臣之间,悲悲切切,似乎一片真情。“一个是曹氏的三朝老臣,一个是皇室宗亲,有他们,我儿子曹芳就能顺利成长,曹氏就能一统天下”,魏明帝一边这么坚信着,一边闭上了眼睛,可他永远也想不到的是,从这一刻开始,一场足以使曹魏政权崩塌的危机正悄悄来临,而主导这场变局的,正是他的托孤重臣——司马懿。

高平陵之变始末

在曹爽和司马懿的辅佐下,八岁的曹芳顺利登基,然而,一场权力的争夺也随之展开。最开始,曹爽主政,司马懿手握军权,但很快,曹爽将司马懿升为“太傅”,这一次明升暗降使得司马懿失去了手上的兵权,紧接着,曹爽又任命自己的两个弟弟分别担任中领军和武卫将军,这样一来,曹爽集团不仅完全掌握了宫中禁军,而且还架空了司马懿。

几年之内,风云突变,司马懿觉得在曹爽眼皮子底下太危险,就干脆称病回家,整天躺在床上等死。曹爽一听到这个消息暗暗握拳自喜,觉得自己终于权倾朝野,一家独大,然而,他低估了司马家这只老谋深算的狐狸。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正月的一天,大将军曹爽连同他的三个弟弟陪同小皇帝曹芳一起出京,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洛阳九十余里,前去祭扫魏明帝的皇陵。祭祀的仪式气氛庄重,雅乐悠扬,祭文铿锵,然而曹爽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一天,就是司马懿等待已久的良机。

这一次外出祭祀,司马懿称病未出,然而就在曹爽离开京城不久后,司马懿就“痊愈”了。在他的指挥下,一场政变迅速展开,司马氏悄悄豢养了十年之久的死斗之士成了政变的奇兵,他们迅速占领朝廷武库等一系列要害部门,司马懿还以太后的名义,宣布曹爽的诸多罪状,切断了曹爽的退路。

突如其来的事变如同一声惊雷,让曹爽阵营瞬间乱作一团。这时曹爽面对的无非是两个选择,一,交出军权,二,起兵对抗,可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曹爽怂了,迟疑不决,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时老狐狸司马懿不适时宜地派来了说客,他让说客带话给曹爽,劝曹爽乖乖投降,放弃抵抗的想法,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最坏的结果不过是免去官职罢了。不得不说,曹爽还是太天真,他选择了认罪投降,甚至还幻想着还可以继续保有富贵,然而很快,曹爽兄弟和他们的亲信,都以谋反大逆之罪被诛杀三族。魏国的大权就此落在司马氏手中。

这次事件,史称高平陵之变,也正是从此开始,政归司马氏,曹氏逐渐失去了政治话语权。

高平陵之变为何成功?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成功发动“高平陵之变”,当然和他个人突出的才干有着直接的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的沈伯俊先生曾说,“(高平陵)政变发生地非常突然,令曹爽完全措手不及。到了这个节骨眼儿上,就可以看出曹爽与司马懿完全不同的才干和性格。司马懿蓄谋已久,布置严密,而且手段老辣。反观曹爽,当政变消息传来的时候,曹爽又惊又怕,差一点从马上掉下来”,完全不是司马懿的对手。

当然,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得政变的成功,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第一,陈寅恪先生曾分析,豪族的支持也是司马懿得以成功的重要因素。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曾说自己的家世是“吾本诸生家,传礼已久”,史书上也说司马懿“博学恰闻”,作为河内著名的世族,司马懿祖上三代都是高官,司马懿兄弟八人也有很高的声誉,被当时的人称为“八达”。

世代的积累让司马家族与当时其他的各大世族形成了巨大的姻亲网络,比如司马懿的岳母河内山氏,是司徒山涛的祖姑母;司马懿之子司马师的妻子泰山羊氏,是魏晋著名战略家羊祜的姐姐;司马懿的女婿是京兆人杜预。

高平陵之变的鲜血,洗刷了曹魏政权庶族寒门代表的成分,掌握了朝政的司马氏家族,成为世家大族政治上的代表,因此得到了他们的充分支持。

第二,曹氏集团内部腐化。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曹操作为首屈一指的人才,凭借其杰出的军事政治才能,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曹氏精英集团,然而,曹丕称帝以后,曹氏集团一代不如一代。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能力较为突出的不过曹丕、曹植等人。曹丕一共有9个儿子,这一代曹氏子弟在军事、政治才能上远逊于曹丕,更不用说与曹操相比了。

在曹氏宗族当中,曹操一代有曹洪、曹仁,曹丕一代有曹真、曹休,他们都以自己杰出的才能为曹氏集团增光添彩、补充血液,而到了魏明帝曹叡一代,无论在政坛上,还是在军营中,曹氏集团已经挑不出什么像样的人才了。

问题在于,曹氏集团为何在三代之内出现了断崖式的人才短缺呢?原因有两点。第一,曹魏政权建立以后,曹丕、曹叡等人对兄弟子侄的防范远比对外姓臣子要严厉得多,这就使有才华的人死于非命,苟活的人也诚惶诚恐,不敢显露自己的能力与才华,最后曹氏集团剩下的都是一些庸才。第二,曹操、曹仁、曹洪这些老一辈的功勋人才,都是在激烈的政治角逐、纵横捭阖的外交折冲和血雨腥风的军事搏斗中磨练出来的,而做了皇室贵族的曹氏子弟整日声色犬马,远没有得到历练的机会,自然只有没落的份了。

“高平陵之变”作为司马懿个人的绝地反击,看起来像是一个偶然事件,但历史不是英雄们的故事,一个简单事件的背后往往隐藏着许多细节。高平陵之变,既是西晋取代曹魏的序曲,也是世家大族胜利的标志,更隐含着曹氏集团没落的内在原因。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谁侥幸逃离,后代灭了晋朝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侥幸逃脱出去的是恒楷,恒楷的第五代人也就是恒玄,废了东晋皇帝,自己座上了皇帝的位置。

在公元前的220年蜀国、魏国、吴国这三个国家一直在互相暗自较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三国鼎立的局面。但是呢谁都没有想到,三国互相较劲了几十年后,居然都被晋国给收了,而能够建立晋朝,将魏蜀吴三国合并的人就是司马氏。让人感到比较滑稽的是,建立晋国以后,整个晋朝没有一个君王能够拿得出手,就连这司马炎统治晋国,也是前盛后衰的局面。尤其是到了东晋后期的时候,君王也不过就是一个摆设而已。真正的军事大权掌握在恒温的手里。恒温是一个很有才的人,一开始的是时候,恒温掌管荆州地区,通过三次北伐战争,俘获了大臣们的心,一步步成为东晋最有权的人,其地位比君王还要大,后来恒温就开始有了自己的私心,成为了历史上又一个敢废君王的“司马懿”。

在公元371年的时候,恒温带兵进宫,像太后威逼利诱,最后太后答应把君王司马奕给废了。但是恒温有一点让人们感觉跟“司马懿”很像的就是,恒温无论怎么折腾自己都不当君王。就在恒温折腾的起劲的时候,他由于染上了病毒而死,他的儿子恒玄接替了他的位置,他比自己的老爸恒温还狠,直接自己当皇帝。

而这个恒玄是谁呢?恒玄就是恒楷的第五代子孙。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的时候,恒范的儿子恒楷,为了保命,就逃离了出去,恒楷有了自己的孩子恒颢就这么一代一代又一代,最后到了恒玄自己坐到了君王的位子上。总共经过了六代人,154年,才实现了这样一个飞跃的改变。

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为何能大获成功

因为司马懿足智多谋,而且在发动高平陵之变以前做了完全的准备,所以能大获成功。

高平陵之变曹爽为什么不反抗

高平陵之变曹爽不反抗的原因如下:

首先没收兵权的旨意是郭太后下的;第二、曹爽希望能够跟司马懿议和;第三、曹爽认为有朝中大臣和曹氏宗亲给自己说情,自己一定能保住性命。

当时司马懿发动了高平陵之变后,郭太后便下了两道懿旨,其中一道便是没收曹爽兵权的懿旨。郭太后是曹叡的皇后,虽然并非曹芳生母,但是其太后地位却是名正言顺的,如今郭太后昭告天下要没收曹爽的兵权,如果曹爽拒绝的话,那么就是对太后不尊,是要遭到天下人诟病的,曹爽并不想承受这样的骂名,所以他才会主动上交兵权。

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已经控制了宫廷,懦弱的曹爽并不想大动干戈,于是便以上交兵权为契机,希望能够与司马懿议和。

曹叡去世后,司马懿和曹爽都是托孤大臣,司马懿负责内政,曹爽负责军事,但是司马懿却被曹爽打压常常称病不出,所以在司马懿心中,最记恨的人就是曹爽,司马懿也知道曹爽一定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所以才发动了政变,然而真的到了硬碰硬的时候,曹爽却又退缩了。

曹爽会愿意主动上交兵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天真又懦弱,他以为上交兵权后,政变就会平息,而且朝中大臣和曹氏宗亲还能够保他不死。事实证明,曹爽的想法实在是大错特错,当他交出了兵权的时候,也是丧失了保命符,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不仅要杀了曹爽,就连朝廷大臣和曹氏宗亲他也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