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鹤唳出自哪个战役(风声鹤唳典故出自巨鹿之战对还是错)_风声鹤唳_之战_项羽
本文目录
- 风声鹤唳典故出自巨鹿之战对还是错
- 风声鹤唳出自我国历史上哪一次著名战役
- 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风声鹤唳 破釜沉舟分别是什么战役
- 风声鹤唳出自古代的哪次战役
- 风声鹤唳出自哪个战役
- 风声鹤唳出自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风声鹤唳典故出自巨鹿之战对还是错
您好,风声鹤唳应出自淝水之战,而非巨鹿之战。背景如下,希望能够帮到您。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溃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这就是“风声鹤唳”的典故。
风声鹤唳出自我国历史上哪一次著名战役
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即把风声鸟叫声也当成了敌人追赶的异常声响,一草一木也看成了敌人的军队,足见战败逃亡时惊吓恐惧到了什么程度!
此语出自《晋书·苻坚载记》。东晋时,强秦一直想吞并晋王朝,秦王苻坚亲自率领八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当然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苻坚慌了手脚。他和弟弟苻融趁夜去前线视察,他看到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扎的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呢!接着,在淝水决战,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后人根据这段史实,造出了“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成语。
退避三舍 围魏救赵 风声鹤唳 破釜沉舟分别是什么战役
退避三舍:出自城濮之战;
围魏救赵:出自马陵之战;
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
破釜沉舟:出自巨鹿之战。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晋、楚两国在卫国城濮(山东鄄城西南)地区交战,晋文公兑现当年流亡楚国许下“退避三舍”的诺言,令晋军后退,避楚军锋芒。子玉不顾楚成王告诫,率军冒进,被晋军歼灭两翼,楚军大败。
马陵之战,公元前343年,魏国发兵攻打韩国,齐威王以田盼为主将,田婴为副将,孙膑为军师攻打魏国。魏国派太子申抵挡,在马陵全军覆没,随之田盼又以“减灶”之策诱魏国庞涓中计,追至马陵山中伏身亡,齐军乘胜追击,俘太子申,全歼魏军。经此一战魏国元气大伤,失去霸主地位。马陵之战也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著名战例。
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现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巨鹿之战,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今河北平乡)行交战,最终全歼王离军,并于八个月后迫使另二十万章邯秦军投降。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爆发在公元208东汉末年,曹操因为这一战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曹操平定北方后开始着手南下一统天下,战争的主角刘备、孙权、曹操,曹操一方号称有八十多万的军队,孙刘约五万军队,由于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于是他将船只用锁链锁住,东吴大都督周瑜用计谋黄盖诈降曹操,乘东风火攻曹操,最终曹操大败,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出色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2、彭城之战
彭城之战爆发在楚汉相争时期,刘邦乘项羽在进攻齐地,联合众王进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刘邦一方有六十多万军队;项羽听说后,只带了三万骑兵快马加鞭来打刘邦,刘邦做梦都没想到项羽会来的那么快,当项羽开始进攻的时候,刘邦等人还在纵情享乐,当听到项羽开始进攻的时候,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刘邦等人的军队被项羽杀的溃不成军,最终项羽大胜,开创了以少胜多的首例。
3、鄱阳湖大战
鄱阳湖大战是宋龙凤九年(1363年)七月,在朱元璋统一江南之战中,朱元璋率军在鄱阳湖(今江西鄱阳湖)击败陈友谅军的一场著名水战。这场战役,是朱元璋当皇帝、建大明最为关键的一场恶战。
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为争夺鄱阳湖水域而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双方投入总兵力达80万,而朱元璋以23万的兵力最终胜利而告终。此次水战,从七月二十日开始到八月二十六日结束,前后历时37天,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投入兵力、舰只之多、战斗之激烈都是空前的。这次战役也被视为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水战。这场决战的胜利决定了朱元璋政权兴起,奠定了朱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的基础。
4、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5、长勺之战
长勺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争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中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
风声鹤唳出自古代的哪次战役
前秦与东晋之间的淝水之战
全句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前秦与东晋的淝水之战
风声鹤唳出自哪个战役
“风声鹤唳”出自东晋与前秦的淝水之战。意思是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疑心是追兵。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的样子。出自《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译文: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前秦的残军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因为饥饿和冻伤,死的人有十分之七八。
故事内容:
西晋灭亡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时,前秦霸占了北方。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
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军队溃败。那些侥幸逃脱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拼命地奔逃。
乐观的人们在面对挫折时,其冷静达观的心态值得赞赏和学习;而信念不够坚定的人在面对挫折时,其惊慌失措、缺乏判断力的心态也值得引以为鉴。苻坚就是一个在遭遇挫折时无法以正确心态来面对的典型例子。他在遭遇败仗幸运地逃脱之后,原本可以选择搜集散兵游勇、安营扎寨,在辨清形势后权衡自己的实力,来作出下一步的决定。然而他却在逃脱的路上就已经失去了直面挫折的信念,甚至连听到风声和鹤叫声都以为是敌人的声音,连冷静的判断力都已经失去了,这才是苻坚后来一败涂地,一蹶不振的根本原因。
风声鹤唳出自哪一次著名的战役
肥水之战
《晋书·谢玄传》:东晋时,秦主苻(fú)坚率领大军,号称百万,列阵肥水,要与东晋决战。晋将谢玄等以精锐八千涉水进击,秦兵大败。“〔苻〕坚众奔溃,自相蹈藉投水死者不可胜计,肥水为之不流。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帅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释义
苻坚的溃兵听到风声鹤叫,以为是追兵呼喊。后遂用“风声鹤唳、风声鹤警、惊闻鹤、鹤唳风声、鹤唳心惊、鹤唳、风鹤”等形容疑惧惊慌,一有风吹草动便神经极度紧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