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哪里?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_南阳_躬耕_襄阳

本文目录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哪里
  •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
  • 躬耕于南阳的躬在古文中有什么不同的解释和意思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呢
  • 躬耕于南阳什么意思
  •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位于现在哪个省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到底是哪里

截至2022年3月,还存在争议。

根据原始史料记载,《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诸葛亮在《出师表》文中说道,自己当初还是平民的时候,是在南阳耕种的。

东晋习凿齿在《汉晋春秋》中提到,诸葛亮的家在南阳郡所属的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

史书中记载的南阳在古代是为郡治,而现在的南阳和襄阳都是市,古代郡的疆域范围大于如今的市,南阳市在古代是个县,名叫宛,属于南阳郡管辖,诸葛亮所在的邓县离襄阳县只有二十里。

如今,现代南阳市的卧龙岗和襄阳市的隆中形成争议。

人物经历: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

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

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后主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为武兴王。

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的什么地方

诸葛亮《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个“南阳”指当时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城西一带。

原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出师表》传世有二,为《前出师表》,另有《后出师表》。因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出散关前,给刘禅又上一表,即为《后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躬耕于南阳的躬在古文中有什么不同的解释和意思

躬耕于南阳的躬为 亲身

基本字义
1. 身体.
2. 自身,亲自:反~自问.~行实践.事必~亲.
3. 弯曲身体:鞠~.~身下拜.

详细字义
〈名〉
1. (形声.从身,弓声.从“身”的字多与身体有关.本义:整个身体)
2. 同本义
躬,身也.——《说文》
信圭矦守之,躬圭伯守之.——《考工记·玉人》.按,琢为人形,信直躳曲.
吾党有直躬者.——《论语》.孔注:“直身而行.”
躬腠胝无胈.——《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体也.”
我鞠躬不敢息.——马中锡《中山狼传》
百姓愁苦,靡所错躬(指安身).——《汉书·元帝纪》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后出师表》
3. 又如:躬体(身体);躬先士卒(身先士卒);躬擐(身穿.擐:穿)
4. 生命
见南郢之流风兮,殒余躬于 沅、 湘.—— 汉· 刘向《九叹·远游》
5. 通“肱”.手臂从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歌终,顾而流涕,张躬而舞.——《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倍中以为躬.倍躬以为左右舌,谓侯之上下幅布也.——《仪礼·乡射礼记》
6. 又如:长躬(衣服的中间部分较长)

1. 自身;自己
已躬命之.——《仪礼·士昏礼记》.注:“犹亲也.”
静言思之,躬自悼之.——《诗·卫风·氓》
百官之非,宜由联躬.——《史记·教本纪》
王若行之,将妨于国家,靡王躬身.——《国语·越语下》
2. 又如:躬自(自己);躬化(以自身的德行感化别人);反躬自问

〈副〉
1. 亲身;亲自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史公治兵,往来 相城,必躬 左公弟,候太公、太母起居.——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童子何知,躬逢胜饯.——唐· 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躬耕乐道(亲自耕种,乐守圣贤之道);躬身(亲身,自身);躬稼(亲身从事农事);躬卒(亲自率领;亲身实行)

〈动〉
1. 本身具有 .如:躬上将之姿(本身具有上将的风姿)
2. 稍微向前弯身,以表尊敬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霸形》
3. 又如:躬身下拜;躬敛(屈身敛衽.古代妇女行礼时的动作);躬身(俯屈身体,以示恭敬)

〈形〉
1. 通“穷”( qióng).困苦危难
潞子之为善也躬,足以亡尔.——《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躬为匹夫而不愿富,贵为诸侯而无财.——《大戴礼·哀公问五义篇》

常用词组
1. 躬耕 gōnggēng
古时天子亲自下田的礼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2. 躬亲 gōngqīn
亲自动手做
事必躬亲
3. 躬身行礼 gōngshēn xínglǐ
指弯下身行礼,常表示臣服或恭敬
向皇后躬身行礼
4. 躬行 gōngxíng
身体力行;亲身实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宋·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http://dict.baidu.com/s?wd=%B9%AA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究竟是在南阳还是襄阳呢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纵论天下大势的故事,在中国算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诸葛亮的躬耕地到底在何处?中科院历史研究所的学者已经明确指出,在襄阳古隆中。可是南阳人却不答应。

历史上有一些人,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比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那么,蜀宰相,智慧忠贞勤勉克己的诸葛亮算不算一个?

如果有瑜,不生亮,还有蜀吗?如果诸葛亮跟着曹操混,那曹操有没有可能完成南方北方统一的霸业?不管后人有没有夸大诸葛亮的功勋,诸葛亮这个人确是真实在荆楚大地上徜徉过的。

“躬耕地“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但这个躬耕地到底在哪儿,至今未有定论。围绕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现代经济故事的演绎,也如八阵图一般,扑朔迷离,异象环生。

诸葛亮的老家在山东临沂毋庸置疑。他的躬耕地是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此乃名人故里之争中唯一一桩持续数百年的历史旧案,从大清国一直到现在,两地越争越复杂微妙,旁观者越看越疑惑丛生。

《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蜀记》中有西晋人李兴写的一篇《诸葛丞相古宅碣表》。这是襄阳说最重要论据。然而恰恰这篇表文把诸葛古宅标定在“沔之阳”,与现在湖北襄阳古隆中的祠堂方位不合,因此常引起南阳人的口水战。

“水北为阳,山南为阳”。汉江改道?目前,没有任何史料可以证明汉江改道。

又有人说,诸葛故宅位于现在襄阳西北的汉江北岸地域,即后汉沔水之北的古邓县境内。

为什么会出现南北三处遗址,真迹分不清的现象呢?

这是长期历史演变的结果,随着不同时期人们对诸葛古宅了解程度以及关心程度的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三国时期,除《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一句外,几乎是个空白。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

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在荆州以外的地区的知名度并不高,所以一直没有引起求贤若渴的曹操,孙权们的注意,甚至连他叔父的旧交刘表也对他不感兴趣。名气不大,知道他居住地的人很有限。

诸葛亮投入刘备阵营后,随着赤壁大捷,以及不断地建功立业,声望大为提高。但他生性谨慎,为家眷的安全考虑,仍不愿泄露家居地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像襄阳以北的荆州地区已经被曹操占领,这种焦虑更加突出,故土更不愿让对手知晓。

几十年后,诸葛亮全家在成都安顿好以后,他才在《出师表》中透露出南阳的信息。

两晋时期,沔水以北的隆中地区已被人们确认为是诸葛故宅遗址。

西晋末,荆州刺史刘弘奉皇帝之命,亲自到诸葛故宅去凭吊孔明,祭文则出自蜀人李兴之手。

《蜀记》详细地记载了有关的祭典活动,并保存了这篇祭表。史文明确写出,祭典是在沔水之北进行的。刘弘等人不但瞻仰了保存尚好的诸葛古宅,而且还登上了隆山。说明当时的隆山,古宅都在沔北。

东晋,史学家习凿齿是襄阳人,他应该是亲自去过诸葛古宅。他的说法是可信的。

襄阳是战略要地,沔水两岸正处于进退东南或西北的咽喉地区,是南北政权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由于战争频繁,文化遗存破坏很大,诸葛古宅势必在劫难逃。就在故宅屡遭洗掠,旧貌无法寻觅之时,人们开始将其附会到沔水之南。这大约是南北朝时期。

这个南移的位置就是现在的古隆中,这里“龙蟠山水秀”,符合诸葛亮的身份和地位。

宋末元初,南阳人开始在卧龙岗建武侯祠。

清道光年间,籍属湖北宜昌的顾嘉蘅到南阳就任知府。此时,襄阳人和南阳人打官司争抢诸葛亮,顾知府既不便得罪襄阳,又不愿触怒南阳,情急之下,满头大汗写了一幅对联,置于武侯祠: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但顾知府和稀泥并未消融纷争。反而让两地更加理直气壮地争抢诸葛亮,且“对联门”之后,两地的芥蒂越积越深。与一些“名人故里争夺战”中出现的激烈冲突场面不同,围绕诸葛亮故里、故居、躬耕地的争夺,就像一座八卦阵,产业布局颇为玄妙,三地关系复杂,亦呈现亦敌亦友的迹象。

诸葛亮从未提及躬耕于宛县或宛城八里岗,证明诸葛亮根本就不可能躬耕于宛县。刘关张就是有天大的胆子,也不可能到敌占区宛县去三顾茅庐。再说了,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及其家小和诸葛亮的家眷,都在湖北襄阳西一带安家落户,这是无人怀疑的。古时交通不便,襄阳南阳也不可能常走动常交流。

躬耕于南阳什么意思

躬耕的意思是亲自从事农业生产 楼主应该问的是出师表里面的“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吧 上课老师解释说意思相当于隐居在南阳,亲自耕作,一边耕作一边读书学习的意思 是说诸葛亮等待被明君发现

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南阳位于现在哪个省

单说南阳,肯定是位于中原的河南省,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毕竟我自己就是南阳人。但是要说诸葛亮躬耕地南阳,那应该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南阳郡,也就是如今的河南省南阳市与湖北省襄阳市的接壤地带。

一、诸葛亮所处时代为东汉,东汉时期南阳郡横跨现代的襄阳市和南阳市

东汉时期的南阳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做“南都”,由于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带着他的兄弟起势,重新振兴了汉室的江山,他封赏的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将近一半都是南阳人,南阳郡也变成了天下经济的首都,它也被称为“帝乡”,可谓是风光无限。

能够在帝乡生活的人,就可以有更多的渠道去了解天下大事,这也能够解释“卧龙不出而知天下事”,除了他自身的聪慧之外,更重要的是渠道和人脉。

千年之后的南阳,现如今只是一个三四线城市,我能感受到的就是高房价和烂尾楼,当然也出过“加水就能跑”的水氢汽车。除了这些之外,它还拥有南阳五圣,诸葛亮就是其中的智圣。

要是按照我们南阳人的说法,这诸葛亮肯定就是在南阳种地隐居无疑,人家自己《出师表》都说的很清楚了,古代的南阳跟如今的南阳差别也不大,各种史料记载也有确切依据。

就比如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就有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详细记载: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注汉晋春秋曰: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邓县的隆中,它算是把地理位置描述最清楚的记载之一了。

而这里面的邓县如今已经成为县级市,由河南省直辖,由南阳市代管。再看隆中,如今是属于襄阳的辖区。

也就是说它仍然是个无头悬案,就算您把诸葛亮他老人家请上来,他本人都回答不了这个问题,或许他当初的躬耕地一半在南阳,一半在襄阳。

二、诸葛亮躬耕地之争,早在明清时期就有争议,至今未能明确定论

诸葛亮这一号人物离世之后,后续的朝代对他多有赞颂,人们为他建造的祠堂、雕像、故居也不计其数。至于诸葛亮躬耕地附近的人,更是争相拉近与诸葛亮的关系,毕竟这样可以沾沾光,名利双收。

由于行政区划的变更,从明清时期,南阳人和襄阳人就开始激烈争起这个香饽饽,毕竟这个名头落在谁那里,谁就可以大力发展旅游资源,创造文化底蕴,出门在外脸上也有光。为了这件事,当地的县令、知府,甚至是翰林院和圣上都惊动过,但是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只能让两边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最后:

身为一个南阳人,我认为当前襄阳人对诸葛亮文化的传承是做的更好的,希望南阳斥巨资重建之后的卧龙岗可以在后续进行赶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