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朱元思书》朗读视频(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说)_富阳_桐庐_泠泠
本文目录
-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说
- 初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与朱元思说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翻译与朱元思书
风停了,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远山呈现出相同的颜色。
(我乘着船)随水流漂浮移动,随心所欲,任船所致观赏景物。从富阳到桐庐大约(相距)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绝无仅有的。
江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水流清澈的千丈也能见底。游鱼和细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波浪猛似奔马。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常绿的树,(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泉水冲激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相向鸣叫,鸣声谐而动听。(树上的)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唱,(山中的)猿猴也时刻不住地啼叫。
像老鹰飞到天上那样追逐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2. 求八年级下册语文,与朱元思书,一课文言文翻译
风尘烟霭全部散尽,天空与山峰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
让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任凭它或东或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来里水路,奇峭的山峰奇异的流水,天下独一无二。
江水全都呈现出一片青苍之色,千丈深也能见到水底。游动的鱼和细细的卵石,都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湍急的流水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势如奔马。两岸夹峙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耐寒常青的树木。
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争着向高处笔直地指向天空,形成千百座峰峦。
泉水冲击着石块,发出泠泠的声响;好鸟彼此和鸣,织成嘤嘤的谐美旋律。蝉儿则无休止地鸣叫不停,猿猴则千百遍地啼叫不绝。
在仕途上鹰一般冲天直上的人,望一眼这么美的峰峦就会平息热衷名利的心;整天忙于筹划治理世俗事务的人,看一看如此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天日,即使白天也像黄昏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会漏下一些光斑。
3.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与朱元思书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与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与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21 18:27:5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1) 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色(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
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
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一作《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
从,顺,沿。 (6) 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作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
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
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邈,远。
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
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
4. 八下语文与朱元思书原文注释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没有一丝风,烟雾都消散净尽,高爽晴空一尘不染,与青青远山融为一色。(我的船)随水流漂浮移动 ,任凭(小船)一会向东,一会向西。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着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惊涛骇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江流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百鸟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的叫个不断。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
注释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一作《与宋元思书》。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
(2)俱:都。
(3)净:散尽。
(4)共色:一样的颜色。共,相同。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飘荡。从,顺,随。
(6)至:到。
(7)许:左右,表示大约的数量。
(8)独绝:独特。绝:极。
(9)皆:全;都。
(10)缥碧:青绿色。
(11)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12)急湍:湍急的水流。
(13)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14)若:好像。
(15)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快马。
(16)寒树:耐寒常绿的树,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的树。
(17)负势竞上:(高山)凭借(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18)轩邈(miǎo):高远。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
(19)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指:向。
(20)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的山峰。
(21)激:冲击。
(22)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3)好鸟相鸣:好鸟,美丽的鸟;相鸣,互相和鸣。
(24)嘤(yīng)嘤成韵:意思是,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韵,和谐的声音。
(25)千转(zhuàn):长久不停地叫。千,表示多。转,通“啭”,鸟婉转地叫,这里指蝉鸣。
(26)无绝:就是“不绝”。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7)鸢(yuān)飞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追求高位的人。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鸟。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戾,至。
(28)望峰息心:望见这里(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29)经纶世务者:办理政务的人。经纶,处理国家大事。
(30)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反:通“返”,返回。窥:看 。
(31)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上边遮蔽着。柯,树枝。 蔽:遮蔽。
(32)在昼犹昏: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 昼:白天。犹:好像。
(33)疏条交映: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疏条:稀疏的小枝。交:相互。
(34)日:太阳,阳光。
5.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与朱元思书文言文阅读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与答案 《与朱元思书》阅读理解与答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web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0-21 18:27:50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piǎo)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miǎo),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天空中),江面上的烟雾都消散尽净,天与远山都显现着同样的颜色。
(我乘船)随水流漂浮游荡,任凭船儿随水漂去。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多里,奇峭的的山奇异的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水都呈青绿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江底游动的鱼儿和细沙碎石,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
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迅猛的大浪像狂奔的快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常绿的树木;(高山)凭借着山势,竞争着向上,相互比高远。
(群山)互相竞争着高耸笔直的向上,形成成千成百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清越的泉声。
美丽的百鸟相向和鸣,唱出和谐动听的嘤嘤声。蝉儿长时间地叫个不停,猿猴也长时间地叫个不断。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遮蔽在上面,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可以(从枝叶的空隙中)见到阳光。
与朱元思书(1) 吴均 风烟俱(2)净(3),天山共色(4)。从流飘荡(5),任意东西(6)。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7),奇山异水,天下独绝(8)。 水皆(9)缥碧(10),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11),直视无碍(12)。急湍(13)甚箭(14),猛浪若(15)奔(16)。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17),负势竞上(18),互相轩邈(19),争高直指(20),千百成峰(21)。泉水激(22)石,泠泠作响(23);好鸟相鸣(24),嘤嘤成韵(25)。
蝉则千转不穷(26),猿则百叫无绝(27)。鸢飞唳天(28)者,望峰息心(29);经纶世务者(30),窥谷忘反(31)。
横柯上蔽(32),在昼犹昏(33);疏条交映(34),有时见日(35)。 (1)《与朱元思书》,选自《艺文类聚》(中华书局1982版)卷七。
本文为作者写给朱元思讲述行旅所见的信。一作《与朱元思书》。
吴均(469—520),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县)人。
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其作品收集在《全梁文》《艺文类聚》里。书:信函 (2)俱:全,都。
(3)净:消散。 (4)共色:一样的颜色。
共,相同,一样。 (5)从流飘荡:(乘船)随着江流漂浮移动。
从,顺,沿。 (6) 任意东西: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东西:方向,在此作动词,向东向西。 (7)自富阳至桐庐:此句中的富阳与桐庐都在杭州境内,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阳的西南中游。
如按上文“从流飘荡”。则应为“从桐庐至富阳”。
原文可能是作者笔下误。至:到。
许:表示大约的数量,上下,左右。 (8)独绝:独一无二。
独:独特。 绝:妙到极处 (9)皆:全,都。
(10)缥碧:原作“漂碧”,据其他版本改为此。青绿色。
(11)游鱼细石: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 (12)直视无碍: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这里形容江水清澈见底。 (13)急湍:急流的水。
(14)甚箭:即“甚于箭”,比箭还快。 甚:胜过。
为了字数整齐,中间的“于”字省略了。 (15)若:好像。
(16)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马。 (17)寒树:耐寒而常绿的树 (18)负势竞上:这些山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
负:凭借。竞:争着。
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这从下文“千百成峰”一语可以看得出来。 (19)轩邈(miǎo):意思是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轩,高。邈,远。
这两个词在这里作动词用。 (20)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指:向,向上。 (21)千百成峰:意思是形成无数山峰。
(22)激:冲击。 (23)泠(líng)泠作响:泠泠地发出声响。
泠泠,拟声词,形容水声的清越。 (24)好鸟相鸣:好,美丽的;相鸣,互相和鸣。
(25)嘤(yīng)嘤成韵:鸣声嘤嘤,和谐动听。嘤嘤,鸟鸣声。
韵,和谐的声音。 (26)千转(zhuàn):长久不断地叫。
千,表示多。转,同“啭”(视版本而定),鸟婉转地叫。
这里指蝉鸣。 (27)无绝:就是“不绝”。
与上句中的“不穷”相对。 (28)鸢(yuān)飞唳(lì)天;出自《诗经?大雅?旱麓》。
老鹰高飞入天,这里比喻在政治上追求高位。鸢,俗称老鹰,善高飞。
戾,到达 (29)望峰息心:意思是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息:使……平息,使动用法。
(30)经纶世务者:处理政史事,这里指在仕途上苦心经营。 (31)窥谷忘反: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流连忘返。
反:同“返”,返回。窥:看 。
(32)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木在。
6. 语文八年下册文言文与朱元书的现代文
与朱元思书
现代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而,任意东西。从富阳至桐庐一百来里,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水都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流比箭,猛浪如果跑。
两岸的高山,都生寒树,依仗权势竞争上,互相轩邈,争夺高直指,形成了无数的山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和谐。蝉是千转不完,猿就百叫无绝。老鹰飞天的人,望峰休息心;经纶世务的,窥谷忘返。横枝上遮蔽,在白天也像黄昏;稀疏的枝条交相辉映,有机会见到太阳。
7. 八下语文《与朱元思书》
1.(1)写出了水的澄清与湍急 分别以动态和静态描写(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树之奇 山之势 山之音 山之力 林之密
3.山水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清和水急的特点 山林树木之美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文中写“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的目的,是通过写热衷于功名利禄的人和忙于政务的人的感受,从侧面突出了山的雄奇与优美,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志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初二文言文《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师:即使千丈深,仍然能够见到底。对吗?总起来,是写三方面,水色、水清、水急。
再背诵,背出情感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带着非常新奇的神情、非常欣赏的态度,来诵读,要有点悠然,读得稍细。“争湍甚箭,猛浪若奔”,要绘声绘色,读得粗重、浑厚。(生齐读背)
师:“甚箭”,“若奔”,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甚箭”,是甚于箭,比箭还快速。“若奔”,像奔马一样。
师:“于”字在这里省了。看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夸张和比喻。
师:大家看看以上写异水的三个句子,前两句和最后一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一句是间接描写。
师:还有吗?比方:“动态”与......
生: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最后一句是动态描写。
师:动静两两结合,直接间接描写两两结合,所以,才如此美妙。再诵读。(课堂又响起琅琅的书声)
师:再读奇山。(生读)
师:还是先把它背诵下来。这是写山的,要背诵出气势来。
师:大家知道,山是静态的,生长时也是默默的,可是,这里24个字,就写出了夹岸高山昂扬的生命力。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1:以动写静。
生2:化静为动。
师:很好。再考虑,这一段是从视觉,还是从听觉来写的?
生:是从视觉上写的。
师 :我们接下来再往下读,看看通过什么来写山。
生:是通过泉水来写山的。
师:是吗?我们一起来读背。从“泉水激石”到“猿则百叫无绝”。
(师生一同朗读、背诵)
师:这里写 了哪几种景物?
生:泉水、鸟、蝉、猿,四种。
师:通过四种事物的什么来写 。
生:通过响声。
师:也就是通过听觉来写的。也就是说,有的泠泠作响,有的嘤嘤成韵,有的千转不穷,有的百叫无绝。这样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喧闹、非常嘈杂的景象。是吧?
生:是呀。
师:大家再仔细品一品。这是一种嘈杂的气氛吗?
生:嘈杂的声音让人讨厌,而这里明显是让人喜欢 。
师:对。你看,猿,本来是一种叫声凄厉的动物,俗话说:“猿鸣三声泪沾裳”,可是在这里,我们却觉得是一种美妙的声音。
这里表面上喧闹、嘈杂,实际上,却都是自然界的非常和谐的声音,没有社会上、官场里、商场里,那种人声鼎沸。这种嘈杂,是一种天籁之声,是上天构造大自然,让所有这些动物发出的真实的声响,是非常洁净的声音,它们发出声音,不是为了名,也不是为了利,既不是奉迎拍马之声,也不是争权夺利之声,更不是风啸啸、马悲鸣,刀枪剑戟冲撞的厮杀之声!
这里的声音,都是安静的,“洁净”的。所以这是以闹来写静,或者是,以表面的繁杂来写单纯。
这里,作者是怀着一种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赞美之情来写的。这样,写到这里,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下面两句。
师、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师:鸢,一种凶猛的鸟。戾,到达的意思。飞得非常高的鸢,比喻为了功名利禄而极力攀高的人,他们看到这山峰后,也平息自己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经纶,就是筹划,治理。筹划世俗事物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也会流连忘返。这是作者的感慨。
作者是南朝的著名的文学家,博学多才,对史学有研究。他也曾经做过闲散的朝官。他曾经撰写《齐春秋》,得罪了梁武帝,遭遇了焚书免官的惩处。正因为有这样的遭遇和经历,面对这样的美景,作者自然产生对大自然的留恋、向往之情。
可是,这里“望峰息心”、“窥谷忘反”说的不是作者自已,而是那些想干一番大事业的人,那些在官司场乃至商场中人,那些如日中天的人,他们如果见到这样的美景,一定会放弃自我的事业,迷途知返,陶醉在这富春江的美妙之中。
大家考虑考虑,这是写人呢,还是写山水呀?
生:是写山水之美。
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反衬。
师:对,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主要突出富春江景色的奇异、独绝。
我们再接着往下背。
师、生:“横河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师:请一位同学解释一下。
生: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在白天也如同是黄昏一样;稀疏的树枝交错着,时而能够见到太阳。(一生举手,有问题要问。老师示意他发言)
生:我觉得,文章写到前面两句,应该结尾了,可是后面为什么还要接着写景?接着下去,我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学生中有笑声)
师:大家觉得他说的有道理吗?
生:我觉得有道理。
师:你说说。
生:文章到“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就是文末点题了,而再写下去,好像又是一个开头,那样结尾不如就“窥谷忘反”那里结束好。
师:大家都是文章专家。我跟大家的感觉也是一样的。实际上,也有不少大人,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最后两句删掉才好。理由跟你们的差不多。
大家再仔细品读一下全文,带着感觉去读,考虑考虑作者留下这两句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作者乘着船,在刚刚发出那番感慨后,船继续前进,江面上又出现了一种景观:两岸高大繁茂的树木,把整个江面遮蔽了,好像一个大帐篷,船就在这种笼罩中慢慢前进、慢慢游弋,一会又到了江面稍宽的地段,“横柯”变成了“疏条”。
生:哦,船一直是在前进的。
师:用陆游的话来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可以由此再进一步想像,再接下去,还有什么美妙的景致?让人愈想愈觉得有吸引力,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下面,我们一起把全文再背诵一遍。
师:宋朝的苏轼曾经评价唐朝的王维,说他的诗“诗中有画”。咱们今天读吴均的骈文书信,有什么感觉?
生:也是“诗中有画”。
师:这就有名的“吴均体”,短小精悍,
师:请一位同学把课题写在黑板上。(生纷纷举手)
师:我找一位没有举手的。(指一位同学)就是你吧。你为什么没有举手?
生:我字写得不好。
师:没关系。没有谁不练习就把字写好的。练习练习吧。(生上台板书)
师:字写得蛮可以嘛,虽然不能说漂亮,但是笔顺都对,间架结构都合理。要努力,大胆些, 敢于表现,才有成功。(生欲回去)
师:先不要走。当老师没有当完呢,给大家解释一下课题呀。
生:和......朱元思写信。
师:“与”有“和”的意思,但这里应解释为“给”;“书”解释得很好,在这时是名词,“信”的意思。
生:给朱元思的信。
师:非常棒!你再看看书,会知道,这篇文章还有一个名字。
生:《与宋元思书》。
师:到底是“朱元思”还是“宋元思”,已经无从查考,大概过去刻板印刷的时候,刻写不清楚,让读者“朱”“宋”难辨认。
师:这是一篇骈体文。
师:再请一位同学当一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课文。(生纷纷举手。指定一生来读,由同学来纠错)这封信美不美!下面我们齐声把全文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通过大家的读,我也似乎看到了吴均书信中描绘的那既秀丽、又壮美的景色。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篇好文章如果按十分计算的话,那么,朗读带给人的美的享受应该占到七分。刚才大家的朗读就是如此。
师:听老师给大家示范一下。“风烟俱净......天下独绝。”开头两句,应当显得特别大气,眼界非常宏观;中间两句,要显得特别自在;而“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应当带着欣赏的态度,非常陶醉。来跟老师一齐读。
师:看看,老师是没有看书,背诵的,哪位同学也来试试?
(一分钟后有同学举的和。老师示意他背诵)
师:全体齐背。(生琅琅而背。而后同学翻译,师订正)
师:我们再来诵读。在我们的大脑中,要想像,天空中万里无云,天和山都是青青的颜色。我吴均坐在船上,跟随流水飘荡,随着水流任凭它把我带向东带向西。从富阳到桐庐这一百来里呀,全是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我吴均真是看不够。(情不自禁唱起来)船儿哟,你慢些走呀,慢些走。让我把这美丽的富春江看个够......(课堂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还有笑声。)
(教师示范背诵,学生背诵)
师:这是总写,还是分写?
生:是总写。
师:总写富春江的什么特色?课文中有四个字可以具体概括。注意具体概括。
生:是“奇山异水”。
师:或者叫“山奇水异”。那么,接下来应该分别来写,山之奇,水之异。往下看,从哪里到哪里,分别写的什么。
生:从“水皆缥碧”到“猛浪若奔”写的是“异水”。从“夹岸高山”到“千百成峰”写的是“奇山”。
师:我们再一同来背诵,先背诵“异水“部分。(师生齐背)
师:写了哪几方面?
生:先写水色和水深,然后写水清,再写水急。
师:很好,总结还非常简练,都是用”水怎么样“来概括,很精彩!只是有个问题,文章有没有直接写水深?“千丈见底”是不是写水深?
生1:是!
生2:不是!是写水清!“千丈”是写水深,可是“千丈见底”就是写水清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