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出自哪里)_不祥_丧礼_君子

本文目录

  •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出自哪里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 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什么意思
  • 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什么意思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 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
  •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的意思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出自哪里

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物,人人都厌恶它,所以有“道”行的人都不会去使用它。君子都是以左面为贵,用兵时都已右边为贵。兵之用武器是不祥之器,非君子所用之器,只有在万不得已之时使用,使用也要淡然处之适可而止,达到目的即可。即使胜利了也不要沾沾自喜,沾沾自喜的意者其喜欢杀人。沾沾自喜乐杀人者,就不能再天下取得真正的成功。吉祥的事情以左面为上,凶恶的事情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做站之时居左,上将军做站之时居右,这里言意就是要把战争当作丧事来看。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去叼念他们,即使是打了胜仗,也要以丧事出来处理。

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老子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老子有两个可能的身分,一是老聃,一是老莱子。中国春秋时代思想家,老聃曾担任守藏史(藏书室室长)。著有《道德经》一书,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到了唐朝武宗时期老子被定为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但是早期的道士认为老子是太清神的手下。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

原文:
夫唯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兵器,是个不祥之物,大家都讨厌它,有道德修养的人,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它的。

君子的日常礼仪,以左边为大、为尊贵,而用兵打仗,却是以右边为大。为什么这样呢?因为左边属阳,是正念,是光明,以仁政治国;右边属阴,打仗的时候,非用“阴谋”不可,不用阴谋诡计不足以取胜。

使用不祥之物的兵器,并非是君子所乐意见到的,只是不得已而为之,即使用了,也要适可而止,淡然处之。

用兵器、用武力打了胜仗,也不要骄傲,不要自鸣得意,因为有战争就会有人牺牲,死了那么多的人,你还高兴,那说明你喜欢杀人。

一个喜欢杀人的人,终归是要失败的,所以,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一般来说,吉祥、喜庆的事,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

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样就符合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

战争中,因为用兵器,死了很多人,要用哀痛的心情,悼念他们为此付出了生命;即使打了胜仗以后,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那些因为战争死的人,无论是自己这一方,还是敌对的一方。

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是什么意思

老子的话告诉我们,圣人之用武,非已之愿而实为忘身家而抱国情!个人的生与死系于国家的存与亡,国在人在,国亡人亡,佳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老子的无为而治,老子的蔑武尚文也有奋而跃起的时候,当圣人拿起兵器的时候,预示着一个国家正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

读《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文/衣者郭郭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悟“道”的人不接纳它。

君子平时重视左方,使用武力时就重视右方。

武力是不吉利的东西,不是君子的工具,如果不得已要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

胜利了不要得意,如果得意,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在天下得到成功。

吉庆的事以左方为上,凶丧的事以右方为上。副将军站在左边,上将军站在右边。这是说,作战要依丧礼来处置。

杀人众多,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看待,战胜要依丧礼来处置。

老子在本章中继续表达他的反战思想,谈的仍然是战争。老子两次提到以“丧礼处之”,表明战争即丧事,即使打胜仗照样是用丧事来处理,意义非常深远,因为打仗没有真正的赢家。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是什么意思

直译:尖兵利器是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才会使用它。

战争不是好的的东西代表着灾难和不祥,不是有君子之风的君主所使用的东西,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自保反抗侵略而使用的力量。武力不是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应该崇尚的东西,只有到了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去使用它,淡泊宁静才是高尚的。为墨家思想 ,反对所有主动的战争。

出处:

《老子》第三十一篇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

一、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战胜,以丧礼处之。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战争这事啊,乃是不吉祥的东西。这个东西是很令人厌恶的。所以君子平常起居以左边为尊为贵,用兵时则以右边为尊为贵。就是因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用战争这种手段的。所以要心平气和,淡然处之。就是胜利了也不要得意洋洋大肆庆祝。一得胜就大肆庆祝,是把杀人看作是一种快乐的事,这样的人是不应该得到天下的。吉祥的事以左面为尊为大,而丧事和战争都是以右边为尊为大,所以偏将在左边,上将在右边,这就是把战争当作丧礼一样对待啊!战争杀人太多了,所以要以哀伤悲泣来对待它,用丧礼的方式来处理它。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兵”就是杀人的武器,因为武器是会杀死很多人的,所以“不祥”。“物或恶之”,不要说是人害怕,任何世界上有生命的东西,都很恐惧。“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人不做这种事情,只用道德、善心、仁慈来感化人。

但是,老子的哲学——道家的哲学,在道德的后面,是有武器做后盾的哦!试看每一个寺庙,不管是道家、佛家的,中间坐的是“佛”,旁边站的都是拿了武器的四大金刚。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光讲道德仁慈也是不行的,这是道家的奥秘之处。

(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这是中国古代的礼仪,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君子是道德修养高明的人,上古传统的制度,以正治国,喜欢在左边;用兵的时候,喜欢在右边。左右是两个代号,右则属阴,用兵的时候,非用“阴谋”不可,敌人如何准备来打你,你准备如何去打敌人,不使用阴谋诡诈不足以取胜。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句话重复的讲,是老子书中少见的情形,这表示老子语重心长,提醒大家特别注意。“恬淡为上”,一个大军统帅的修养,以恬淡为上,诸葛亮有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4)“胜而不美”,战争是不得已的事,纵然打了胜仗,也不值得颂扬。“而美之者,是乐杀人”,所谓战胜的美,只是喜欢杀人而已。“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一个喜欢杀人的人,终归是要失败的,所以,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中国的古礼,尊崇左方,所以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拿现代的军事组织来说,总司令在右边,副总司令在左边。因为,当一个作战命令颁下以后,打起仗来,成千上万的生命就会牺牲,这是凶事。“言以丧礼处之”,应该怀着丧事一样的悲痛心情去处理。“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对死伤的敌人,也要有哀痛悲伤之情。“战胜以丧礼处之”,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该骄矜得意,还是要怀着丧礼哀痛的心情,来处理战后的一切。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夫兵者,指战争。上一章讲,大军过后,必有凶年,所以,战争是致凶之物。故谓不祥之器。

物或恶之,指伤物害民,为祸天下。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的圣王,除非是为了禁暴除乱,否则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

(2)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君子,这里是指人君。居,面南而居,指治天下。人君面南,左边为东,为阳气所主,故主生、主吉。右边为西,为阴气所主,故主杀、主凶。

居则贵左,天下太平时期,君王以衣养生民为务。用兵贵右,如果天下出现了暴乱,以禁暴除乱为务。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3)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兵者,不祥之器。战争为致凶之物,所以为不祥之器。君王面南而治,为天下谋幸福,这才是君子之器。唯有禁暴除乱,才可以不得已而用之。以兵止兵,以战止战,战争只是戡乱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戡乱才是目的。

(4)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天以生养万物为大美,而不以杀人为美,故以杀人为美者,悖逆天道。为人之道,则乐杀人。

(5)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乐杀人之人君,失之天道。失天之道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

(6)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以吉礼祭祀天神、地祗、祖先神,为吉事。吉礼,为五礼之冠,为礼之本。吉事以左为贵,为尊,为上。以凶礼祭祀丧葬、战争,以及灾难等,为凶事。在古代的礼制中,左主吉,右主凶。

(7)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周朝的军制,天子有三军,王为中军,偏将军为左军,上将军为右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凶事尚右,以右为尊,上将军主杀敌。偏将军主护军。

(8)言居上势,则以丧礼处之。

言居上势,是天子誓师。战争为凶事,故以丧礼处之。

(9)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

指战争中杀敌众多,天感到悲哀,天子作为天在人间的代言人,所以会代天而泣。

(10)战胜,以丧礼处之。

战胜了之后,也要举行祭祀之礼,来汇报战果。军队如果打了败仗,称为“师不功”,或称为“军有忧”。班师回朝,国君身穿丧服,头戴丧冠,失声痛哭,并且吊死问伤,慰劳将士。本章的两处以丧礼处之,都是指国君自己以丧礼自处。

三、我之体悟——强者哲学
读这一章,更加理解了老子说的“知其雄,守其雌”。越是处于强者之位,越是了雄强的厉害,越是要有悲悯之心。

这一章虽然在说战争,但对我们日常生活同样有启发。人要做强者,但并不是要做一个处处与人争斗的强者,无论是行为上还是语言上的争强好胜,都不会有好的结果。争强好胜,即使一时压过别人,时间长了也只会招来别人的反击或远离,正可谓“争强好胜必有失”。但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并不是什么好事,“胜而不美”。
这两章,老子虽然反对战争,但也可以看出老子并不鼓励放弃武器和防御。我觉得这也再一次印证了前面“知其雄,守其雌”的观点,“知”字在古代有主管的意思,比如“知府”,因此“知其雄”还有处于雄的意思,所以外在要柔雌,但内在要雄强。一个国家军事力量越是强大,越是没有外来侵犯,越是可以用平和的方式进行外交。对于个人同样如此,人越是优秀,越少招到侵犯,越可以平静处事。关于青少年霸凌事件的研究发现,霸凌事件很少发生在学习好或者有某项特长的孩子身上,这是因为人都有恃强凌弱的心理。所以,人要努力做强者,但也要始终牢记成为强者的目的不是为了争斗,而是为了防止侵犯,保持平和。

佳兵者,不详之器,圣人不得以而用之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剥夺别人生命的权利,只有天有,人是没有的。人类文明越来越暴烈,一次战争死多少人、多少家破人亡~却每每还总是能找到所谓正义的借口。明明是做无道缺德的事,还大义凛然。圣人是不得已呀!
固然现今世界不竞争甚至会断子绝孙,可是所谓正义都是相对的~对你正义那对别人呢?社会就这么多资源,属于你就不会属于我,其实大家都没错只是有稀缺性的存在。如果争了争到了,多想想别人的感受~也会避免出现横祸。历史的一大作用就是记录仇恨,早晚要还的。所以虽然使用所谓手段术的东西,但还是要明争顺取、事后多些忏悔和反思。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

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第一部分: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佳兵是指杀人的武器,因 为武器会杀死很多人,所以称之为不祥之器;世界上任何有生命的东西,都会感到恐惧害怕,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做这样的事情,他们只会用道德、善心、仁慈来感化,教化众人

第二部分: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这是中国古代的礼仪和军事制度,君子是道德修养高明的人,以正治国,喜欢在左边;用兵的时候,喜欢在右边;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这句话反复的讲,是书中少见的情形,是为了提醒后人,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千万不要用兵;一个大军统帅的修养,要以恬淡为上,就如诸葛亮的两句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因为真正懂得军事的名将清楚的知道战争所带来的悲惨后果: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第三部分: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战争是不得已的事,纵然打了胜仗,也不值得颂扬;所谓战胜的美,只是喜欢杀人而已;一个喜欢杀人的人,终归是要失败的,是不可能得志于天下

第四部分: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中国的古礼,尊崇左方,所以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当一个作战命令颁下以后,打起仗来,成千上万的生命就会牺牲,这是凶事,应该怀着丧事一样的悲痛心情去处理;对死伤的敌人,也要有哀痛悲伤之情;即使战胜了,也不应该骄矜得意,还是要怀着丧礼哀痛的心情,来处理战后的一切

现在摘录《楚庄王不为京观》其中的一段,以便我们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这一章所讲的内容及中国文化、军事思想的仁政之道

有一次楚国与晋国作战,战争胜利了,楚国的整个部队,还在前线没有撤退,这时有一位将领就对对楚王说:君盍筑武军而收晋尸以为京观

他建议建筑一个纪念馆,以纪念这次战争的胜利,并把战场上晋国战死的很多尸体,给予封存

他的理由是:臣闻克敌,必示子孙,以无忘武功

他说战争胜利了,一定要告示后代子孙,不要忘记我们国家武功的强盛

楚庄王答复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

禁暴,是把世界上的坏人都消灭掉,不让坏人存在,以免扰乱社会

戢兵,坏人想要强横霸道的侵略邻国,我们要戢止其凶暴

保大,注意人民的休生养息,保持国家民族的壮大

定功,以王道仁爱之政,建立不朽的事功

安民,使人民永远过着安定的生活,得到安和乐利的福祉

和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民主自由,使大家相安无事,彼此往来有礼貌又客气

丰财,加强经济建设,使每一家、每一个人都吃得饱、穿得暧,人人有钱,藏富于民,用兵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七个要点

今我使二国暴骨,暴矣,楚庄王说因为战争,使晋国被打死很多人,战场上的尸体骸骨暴露,我觉得已经很残暴很残忍了

观兵以威诸侯,兵不戢矣,我们的武功军力,虽然很了不起,但是没有推行仁政给人家看,只拿武力给人家看,这会引起其他国家产生壮大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战争就永远不会停止,最后我们还是会失败的

犹有晋在,焉得定功,何况晋国还没有完全失败,这怎能算是大的事功

利人之机,而安人之乱,以为己荣,何以丰财,我们这一次作战,是利用敌人的缺点才打胜仗的,又怎能忍心看到他们国家动乱,而认为是自己的光荣呢!有这样的心态,又怎么去做复兴经济的建设!武有七德,我无一焉,何以示子孙,军事思想上的七种德行,我一样都没有,又拿什么垂示后代子孙呢

其为先君宫,告成事而已,我只是想建筑我楚国祖宗的祠堂,举行一个祭礼,向祖宗报告这次军事作战已经完成,并且说明我这个子孙,虽为一国之君,并没有推行仁政,只靠武功而霸天下,不算高明

武非吾功也,这次军事的胜利,我不敢居功;祀于河,作先君宫,告成事而还,因此他没有采纳将领的建议,只在黄河的南岸,设奠吊祭两国阵亡将士,向自己的祖先祷告,誓为楚国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而努力并班师回国

这就是我们上古的文化,发动战争只是为了惩罚那些不遵教化的国家,而不是为了侵占人家的土地,占有人家的资源

“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

战争不是好的的东西代表着灾难和不祥,不是有君子之风的君主所使用的东西,是不得已而为之为了自保反抗侵略而使用的力量。
墨家思想 反对所有主动的战争。

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的意思

意思是: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

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原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莅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译文:

尖兵利器呵,是不祥和的东西,人们通常都嫌弃它,所以,有道的人不靠向它。君子居处以左边为贵,用兵打战以右边为贵——它们背道而驰。尖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最佳。即使因此而取胜,也不要自鸣得意,因此而自鸣得意的人是以杀人为乐的人。

以杀人为乐的人,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说明军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所以,准备征战杀人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既使战胜了,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理。

扩展资料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