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啥意思
- 天官赐福里谢怜教花城写的诗是什么
-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什么时候写的,距他妻子去世多久
- 求《离思五首·其四》写作背景 不要鉴赏和解释
- 为什么说元稹的《离思五首 其四》是送别诗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哪里
- 求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的意识是什么,求真相,
- 元镇《离思》之四诗为何适应山水画题诗
“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啥意思
1、意思:一半是由于修道,一半是由于为了你的缘故。
此句出自唐朝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
2、原文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释义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稹和妻子韦丛的半缘情深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元稹与爱妻韦丛的感情很好。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芳22的韦丛下嫁给26岁的诗人元稹。此时的元稹仅仅是秘书省校书郎。当时韦家地位很高,是当朝的名门望族。当时身为京兆尹的韦夏卿出于什么原因同意这门亲事,已然无考。
不过事实证明他看人是很有眼光的。韦夏卿当时结交和提携的年轻才彦,后来多为卿相。元稹自己也曾短时间出任宰相。成婚时元稹身份低微,处境寒酸。但出身高门的韦丛并不势利贪婪,没有嫌弃元稹。相反,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
和元稹生活虽不宽裕,却也温馨甜蜜。元稹缺衣时为他用陪嫁的布匹裁衣,无酒时为他拔下金钗换酒。可是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韦丛因病去世,年仅27岁。
此时的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幸福的生活就要开始,爱妻却驾鹤西去,诗人无比悲痛,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最著名就是:《离思五首》【其四】
百度百科 离思五首
天官赐福里谢怜教花城写的诗是什么
写的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出自《离思五首·其四》。
《离思五首·其四》
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
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
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什么时候写的,距他妻子去世多久
1、创作背景:
元稹的《离思》五首,都是为了追悼亡妻韦丛而作,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韦丛20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婚后颇受贫困之苦,而她无半分怨言,元稹与她两情甚笃。7年后韦丛病逝,韦丛死后,元稹有不少悼亡之作,这一组诗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2、拓展:
离思五首·其四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求《离思五首·其四》写作背景 不要鉴赏和解释
作者的背景: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幼孤,母郑贤而文,亲授书传。举明经书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初,应制策第一。除左拾遗,历监察御史。坐事贬江陵士曹参军,徙通州司马。自虢州长史征为膳部员外郎,拜祠部郎中、知制诰。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进工部侍郎同平章事。未几罢相,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使。太和初,入为尚书左丞、检校户部尚书,兼鄂州刺史、武昌军节度使。年五十三卒,赠尚书右仆射。稹自少与白居易倡和,当时言诗者称“元白”,号为“元和体”。其诗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菊花》、《离思五首》(其四)和《遣悲怀三首》(其二)三首流传很广,尤其是《离思五首》(其四)这一首极负盛名。该诗写久藏心底的不尽情思,因为与情人的曾经相识而自此对其他的女人再也不屑一顾(“取次花丛懒回顾”),诗中的比兴之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语言幻美,意境朦胧,十分脍炙人口。而《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微之其集与居易同名长庆,今编诗二十八卷(全唐诗中卷第三百九十六至四百二十三)。
这首诗出自: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君”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对世事,看破红尘,去修道的原故,这是其一。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半缘修道”之说,只不过是遁辞罢了 (元缜 官当的不小,当的也挺好,史料中未见有出家之说。)。
作者在这首诗里采用种种比喻手法,曲折地表达对曾经相爱的女伴的深情,前三句紧扣主题,层层递进,最后一句才用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主题。这种写法构思集中,意脉贯通,清晰可见,感情跳动性不大。并不象古典诗词中有些作品那样,感情跳动幅度太大,象电影的蒙太奇镜头那样,令人几乎看不到端倪。
这首诗的具体写作年代不详。它可能是作者自己生活的自我写照。据说,作者先是爱过“崔莺莺”,后来又有新欢。因此,有人便认为元稹在爱情生活上是非常轻薄的。古代诗评家,曾经说这首诗是作者为其曾经相爱的韦丛的悼亡诗,或臆断为诗人“与莺莺在闺中狎昵之游戏”(卞孝萱《元稹年谱》)的自我写照。此等说法,皆缺乏史料根据。
“君”--是对对方的尊称(古汉语词典)。非仅指男性,指代女性亦可。
由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看:
“取次”--任意,随便之意。可理解为随便任意走走(引申)。
“花丛”--是用花比人。自古至尽以花比人都是比女人,未见比作男人。(修辞词典)
该句是说我即使走到女人堆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
具有典型的男人心理。
由此而论:《离思》是元缜以男性第一人称写的悼念亡故女人的诗。
为什么说元稹的《离思五首 其四》是送别诗
是写往昔的“轻别”...统观全诗,不难看出,“取次花丛懒回顾”的原因,还是因为失去了“君”。
这首诗最突出的特色,就是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已经失去的心上人的深深恋情。它接连用水、用云、用花比人,写得曲折委婉,含而不露,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曾经到临过沧海,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仓促地由花丛中走过,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出自哪里
出自唐元稹《离思》,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全诗如下:
自爱残妆晓镜中,环钗漫渗绿丝丛。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山泉散漫绕阶流,万树桃花映小楼。
闲读道书慵未起,水晶帘下看梳头。
红罗著压逐时新,杏子花纱嫩麴尘。
第一莫嫌材地弱,些些纰缦最宜人。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寻常百种花齐发,偏偏梨花与白人。
今日江头两三树,可怜和叶度残春。
【解说】曾经见过浩翰海洋的人,再见到别处的水,便觉得是那样的相形见绌,黯然失色,除了巫山绚丽缤纷的彩云,其他的云真不该叫云。挨着次序经过花丛,我已懒得看上一眼,一半是因为修道,一半是因为思念您。诗人以比拟的手法,报发了怀念爱妻的深沉情感。
1.《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2.宋玉《高唐赋》序云:“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上两句引喻言情,极言所爱之女如沧海、巫山之美,风情万种,无与伦比;而其爱恋之情亦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深沉绵邈,幻化多姿,人世间亦无与伦比者
求解“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这首诗的意识是什么,求真相,
【出处】
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这句标准答案是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两句诗,原意是“曾经经历过沧海,其他的水就不再能称之为水,曾经看到过巫山上的云,其他的云就不能称之为云了”。但实际上是比喻男女爱情的:曾经见到过那么漂亮的你,其他的姑娘小伙就不能再称为俊男靓女了,曾经目睹过你的风采,其他的帅哥美眉就不能再说有什么魅力了。极言男女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和男女相爱的情感专一。
这首诗是悼亡诗,是元稹写给他早逝的妻子的。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二十四岁的元稹科举落榜,失魂落魄地走在长安的大街上,被欣赏他才华的太子少保韦夏卿收入门下。不仅如此,这位享有崇高地位的太子老师不顾家人反对,还进而将自己年方二十的小女儿韦丛下嫁给了元稹。
虽然这桩婚姻在当初带有相互利用的性质:韦夏卿坚信才华横溢的元稹会有大好前程,元稹则认为可以借助这桩婚姻出人头地。但歪打正着的是,这对年轻夫妻在婚后却是恩爱百般,同甘共苦。后人记载说,天仙下凡一样的韦丛不仅贤惠端庄、通晓诗文,还不好富贵,不慕虚荣,在元稹不得志的时候,无怨无悔地伴着他过着清贫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关心和体贴丈夫。
不幸的是,七年后,年仅二十七岁的韦丛就因病去世。此时三十一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最高检察院的检察官,美好生活刚刚开始就痛失爱妻,令诗人悲痛无比。在妻子下葬那天,元稹情不能已,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悼亡诗。
诗写得确实很纯情,很感人。说自己除妻子之外,再没有能使他动情的女子了。
不过十分狗血的是,元稹的情感生活似乎并不像他诗中写的那样忠诚专一、纯洁无瑕。……
本文摘自《他说》词条背后的知识一文
图片摘自《百度百科》
元镇《离思》之四诗为何适应山水画题诗
唐朝诗人元稹的《离思五首·其四》是一首七言绝句: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作者在诗中深情怀念了自己的亡妻,语言优美又带有淡淡的伤感。由于诗中借物喻人,出现了山、水、云、海、花等景物,因此,也可以作为山水画的题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