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诗思维导图(思维导图读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_送别_诗人_诗词

本文目录

  • 思维导图读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 思维导图读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 思维导图 ‖ 古诗词《送灵澈上人》 D68
  • 思维导图赏析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思维导图读诗词《山中送别》
  • 18/100思维导图学古诗——遇见最美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 泰安市仓库路小学乔明洋老师教哪个班
  •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思维导图怎么画

思维导图读诗词《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写在前面的话】
做为一名妈妈,希望能够以更直观、好玩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导图大体原则上是自己根据理解后搜罗背景资料、图片等信息做为参考,偶有参考临摹,绘制而成。

诗词原文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导图思路】

中心图
分支(一级,二级)

按顺时针解读,以四句诗词顺序一一展开

诗句前两个字作为一级分支,后面两个字/三个字拆解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小图标】
小草、星星、火苗、吹风的云:与诗句对应。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映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袷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

【诗词大意】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了又苍翠。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详细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

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菱一次

TF讨又入戦云ガTF讨
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

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作诗背景】

《斌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公元78年(唐德宗贞元三年),作者当时实龄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嘘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似。

思维导图读诗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 王勃

【写在前面的话】
【导图思路】

中心图
小图标

城楼、烟雾、爱心、旅行箱、水、云、十字路口、挥泪告别:与诗句对应

【作者简介】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麟德初应举及第,曾任虢州参军。后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他和卢照邻等皆企图改变当时“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的诗风(见杨炯《王子安集序》)。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也有少数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但有些诗篇流于华艳。其散文《滕王阁序》颇有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诗词大意】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详细注释】

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作诗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思维导图 ‖ 古诗词《送灵澈上人》 D68

--- 刘长卿(唐)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 一作:夕阳)
遥望苍苍山林中的竹林寺,远远传来报时的钟响声。

他带着斗笠身披斜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渐行渐远。
灵澈 上人:唐代著名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

荷:背着。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 灵澈 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这两句是说作者眺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出此时已是黄昏时分,仿佛在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主要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这两句就是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

  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刘长卿 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文字来源于网络

思维导图赏析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思维导图读诗词《山中送别》

【写在前面的话】
做为一名妈妈,希望能够以更直观、好玩的方式,带孩子走进诗词的世界。

导图大体原则上是自己根据理解后搜罗背景资料、图片等信息做为参考,偶有参考临摹,绘制而成。

【诗词原文】

《山中送别》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导图思路】

中心图(把四句诗词对应的图画感)
画了一副远山僻静小屋的图片,站着一位古代装扮的男子(表示作者)。将诗中的“山”“日”“草”画出来了。站在门外的男子,表达了一种思念和盼望的情感,身后开着门的屋子用来表达“日暮掩柴扉”。
分支(一级,二级)

*按顺时针解读,以四句诗词顺序一一展开

诗句前两个字作为一级分支,后面两个字/三个字 拆解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小图标

BYE: 表示已经相送,告别了友人。

半开着的门:表示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绿色的气球:表示来年生长出来的绿草。

脚印:表示归来的含义。

【诗词大意】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详细注释】

掩:关闭。柴扉:柴门,用荆条或树枝编扎的简陋的门。

明年:一作“年年”。

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作诗背景】

《山中送别》是唐代大诗人王维的作品。此诗写送别友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题材非常普遍,构思却独具匠心,极有特色。其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并非就“送别”二字做文章,而着墨于送别后的行动与思绪,并表达了诗中人期盼来年春草再绿时能与友人团聚的情怀。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感情深厚真挚,独具匠心,耐人寻味。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兼通音乐,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18/100思维导图学古诗——遇见最美古诗词《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此诗为一首送别诗,作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王昌龄 当时为江宁丞,辛渐是王昌龄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首诗为在江边离别时所写。

这首诗的大意是:冷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后,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

到了洛阳,如果洛阳亲友问起我来,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那样晶莹纯洁!

“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愁网。夜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了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之中,更沁透在两个离别友人的心头上。“连”字和“入”字写出雨势的平稳连绵,江雨悄然而来的动态能为人分明地感知,则诗人因离情萦怀而一夜未眠的情景也自可想见。 但是,这一幅水天相连、浩渺迷茫的吴江夜雨图,正好展现了一种极其高远壮阔的境界。

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友人不久便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 冰心 在玉壶。”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蕴景中,本是盛唐诗的共同特点,而深厚有余、优柔舒缓。此诗那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仅烘托出诗人送别时的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毅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比象之间又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使精巧的构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浑成,不着痕迹,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1、绘制中心主图:

2、绘制主次分支:

3、添加关键图标:

对着绘制的思维导图对古诗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并能准确地背诵出原文。

王昌龄 (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 边塞诗人 ,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早年贫苦,主要依靠农耕维持生活,30岁左右进士及第。初任秘书省校书郎,而后又担任博学宏辞、汜水尉,因事被贬岭南。 王昌龄与 李白 、 高适 、 王维 、 王之涣 、 岑参 等人交往深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被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有文集六卷,今编诗四卷。代表作有《 从军行七首 》《 出塞 》《 闺怨 》等。

泰安市仓库路小学乔明洋老师教哪个班

五年级三班语文课。为了进一步打造高效复习课堂,提高复习课教学的实效性,对前期所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5月31日上午,五年级语文组老师们齐聚五年级三班,共同听取了乔明洋老师的语文课《诗词大会——古诗词专项复习》。

一堂课的背后离不开整个五年级教研组的打磨。在一次次教研一次次磨课中,教研组的语文老师们一致认为,上好语文复习课,提高复习效率,就应该整体把握教材,采取合适的复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复习兴趣,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达到对语文知识的深入把握和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才能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根据教研活动的开展,在语文组老师们的帮助和指导下,乔老师深入研究整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最终呈现了今天充满诗意的语文课堂。整堂课乔老师安排了两部分内容:复习和导学。课前乔老师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册的古诗词进行分类整理。课堂上创设情境,带学生踏上了一场诗词之旅,首先用一幅幅生动形象地插图帮助学生回顾本册的古诗词,接着以小组竞赛闯关的形式带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移花接木”、“沙场点兵”、“说文解字”每一关都安排了针对性的知识点,以游戏的形式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大会。另外,根据五年级教材安排,乔老师引导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古诗词诵读中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古诗词,感受中华诗词的魅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五年级组所有的语文老师一定会以此为契机,以饱满的热情,深耕的执着,全力以“复”,进行高效复习课堂实践!

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思维导图怎么画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闻名天下的黄鹤楼,也讲了两位好友在黄鹤楼前即将要分离。第二句交代了孟浩然远行的目的地和季节,在烟花般迷蒙春色中远行,去往扬州。第三句描写诗人一直目送朋友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视线里。第四句朋友已经远去,只留下一江春水。
思维导图如下:

供参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