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长城的历史背景、外观结构和现存状况
- 长城的简介与历史背景 秦汉到明都在修建
-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 长城历史背景
- 长城的基本现状
- 长城的基本现状和历史背景
-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别有哪些
- 长城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 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长城的历史背景、外观结构和现存状况
历史背景: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外观结构:宏伟,用砖石彻成。
现存状况:主要是明长城。
扩展资料
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
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自秦汉至明清,长城沿线的许多关口成为农、牧两大经济、文化系统民族交易的场所或中心,有的逐渐发展成为长城沿线的重要城镇。长城既保证了农业经济、文化与畜牧业经济、文化的正常发展,又为二者的交流和相互补充提供了场所和方便。
又起着调解两种经济,使农、牧业经济朝着主辅相互配合的方向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长城不单纯是曾起过将两种经济、文化分割开来的作用,还曾担负着将两种经济、文化紧紧系在一起的重任。
长城的简介与历史背景 秦汉到明都在修建
1、长城的简介与历史背景,长城(The 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长城不是一道单纯孤立的城墙,而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
2、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3、长城资源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这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现存长城文物本体包括长城墙体、壕堑/界壕、单体建筑、关堡、相关设施等各类遗存,总计4.3万余处(座/段)。
4、有个长城的纪录片好好看看,长城的作用是很大的,不然也不会秦汉到明都在修建。长城等永久军事要塞在古今中外都有建造,最著名的有哈德良长城,柯林斯地峡长城,丹麦长城,萨珊波斯的中亚长城和中国北方的长城。但是相比之下中国的长城技术含量和防御意义较弱,哈德良长城在三世纪晚期之前一直把凯尔特人挡在北方,其要塞道路和营地的一体化使哈德良长城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柯林斯地峡长城虽然后来因为缺乏战略意义而被放弃,但是其技术含量和建筑工艺集希腊罗马的建筑技术为一体,水泥的使用更是让它坚不可摧。丹麦的长城用于防御法兰克人入侵,在中世纪中期带入拜占庭技术,城墙得到史诗加强但是在中世纪晚期的工程技术面前也很勉强。萨珊波斯的要塞主要是针对突厥和白匈奴,在阿拉伯帝国崛起后被放弃。中国北方长城的技术含量远逊于罗马和拜占庭。其军事意义只不过挡住了小群的草原牧民。一旦北方强大的游牧帝国形成,长城就完全起不到作用了。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修筑长城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西周时期,并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列国争霸而让长城修筑进入到第一个高潮,后来秦始皇统一天下,继续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明朝建立之后,一直在修筑长城,在其200多年的统治中,几乎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也是一道非常高大、坚固并且绵长的长垣。西周时期开始,周王朝为了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袭击,建造连续排列的城堡防御。后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争霸,修筑长城为了防守。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便陆续采用了一系列的国防建设和防边守备的重大战略措施,其中就有大规模修建长城。如今我们看到的长城,大部分都是明朝时期修建的,明朝200多年的统治中,一直没有停止对长城的修筑工程。
长城的历史意义
长城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修筑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其修筑时间长达2000多年,总长度超过两万多千米。如今的长城已经称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地球和平的象征。
长城历史背景
长城是我国古代先民的壮举。长城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各国攻伐频繁,为了防守各国筑建长城,大秦统一后,秦始皇命大将蒙恬率兵30万,民夫几十万,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形成北方屏障,用以抵御匈奴。到了汉武帝时期,又重新修葺了长城,到了明朝,朱元璋派徐达重新修复长城,最终长城西到嘉峪关,东抵山海关,全长21000多千米,我们现在看到的长城就是明朝时的长城。
长城的基本现状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现状如下:
背景:
我国北方的长城,开始于战国秦、赵、燕三国。战国时期,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秦代蒙恬大规模筑长城。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明代贡献最多。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长城现状:
自然地理状况影响着长长的生存状态,尤其是人类生活的家具,使得长城去周边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近些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指引下,长城的保护与管理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长城的受损部分,现在已经修复完整,人民政府成波巨款队长城陈强和许多重要关系进行整修,建立文物保护机构
长城的基本现状和历史背景
长城现在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南、青海、宁夏、新疆等15个省区市,其中河北省境内长度2000多千米,陕西省境内长度1838千米。根据文物和测绘部门的全国性长城资源调查结果,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秦汉及早期长城超过1万千米,总长超过2.1万千米。
但是现在历经2000年历史鉴证的文化遗产,基本完好的仅剩三成,剩余的基本残破不全,其中明长城的城墙和遗迹总计仅剩2500公里左右。常年的自然侵蚀加之不同时期的人为破坏,更甚者当代一些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盲目扩张,致使当地长城遗迹遭到彻底破坏,令人扼腕。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如何保障这些为中华民族立下不朽功勋的古代建筑奇迹得以有效存续,并得到合理修缮,确保其文化底蕴及历史传承。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著名的“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裂土封侯诸国争霸,征战不息,在此特殊的战争背景下长城的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当都以本国为基础并不联通整体长度比较短。在秦国一统天下之后,始皇帝将诸国的长城联通并进一步修缮,方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万里长城。秦灭国之后的汉唐等各个朝代受北方、西北方外敌威胁、侵略,因此都对长城进行修缮,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现今看到的完整的长城多为明朝存续至今的。
长城的历史背景和现状分别有哪些
是秦始皇在位的时候征调大量的民夫,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北方诸国为了抵御北方匈奴入侵修建的的城墙,修建了历史上著名的万里长城,秦灭亡后,后续国家陆续补修,特别是在明朝时期,为了抵御清军入侵,补修和延伸了长城,终形成了今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诸侯为了防御别国入侵,修筑烽火台,并用城墙连接起来,形成最早的长城。秦始皇又将长城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
长城的历史背景,基本现状,外观,结构,历史变化,相关故事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要多。清康熙时期,虽然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修筑。
建筑结构:
长城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相关故事:
冰道运石
当初,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
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
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扩展资料: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长城
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
万里长城的历史背景是:在战国时期,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秦代蒙恬大规模筑长城。
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且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