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是无情却有情(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那首诗,它表达了什么)_竹枝词_无情_有情

本文目录

  • 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那首诗,它表达了什么
  • 道是无情却有情是哪首诗里的全文
  • 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
  • “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意思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是什么意思
  • 无情却有情出自哪里 无情却有情全诗
  • “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是什么意思
  •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上一句 全诗解释及赏析
  •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意思
  • 痴情总被无情伤,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是什么

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那首诗,它表达了什么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竹枝词》,此句用了双关的手法,原文是“晴”,谐音为“情”,它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表达了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贴切自然。

原文:

竹枝词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传来岸上情郎那熟悉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公元822年(唐穆宗长庆二年)正月至公元824年(长庆四年)夏在夔(kuí)州任刺史,作《竹枝词》十一首。这是其中一首。

赏析: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

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

“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

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

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种根据汉语语音的特点而形成的表现方式,是历代民间情歌中所习见的。它们是谐声的双关语,同时是基于活跃联想的生动比喻。它们往往取材于眼前习见的景物。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

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道是无情却有情是哪首诗里的全文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竹枝词》,此句用了双关的手法,原文是“晴”,谐音为“情”。全诗如下: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白话文意思是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扩展资料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

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

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

多情总被无情恼,道是无情却有情。意思是: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说是无情但是还有情。

一、”多情总被无情恼。“出自《蝶恋花·春景》

【作者】苏轼 【朝代】宋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译文 

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但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

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扩展资料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里的“多情”与“无情”常被当爱情来解释,也有感怀身世之情,有思乡之情,有对年轻生命的向往之情,有报国之情等等,可谓是“有情”之人;而诗中佳人年轻单纯、无忧无虑,既没有伤春感时,也没有为人生际遇而烦恼,可以说是“无情”。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

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意思

古人乐羊子外出求学七年不归,家贫,乐母偷了别人家的鸡宰了吃,乐妻却不下筷子一起吃,而且掉泪了。乐母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自伤居贫,使食有他肉。“乐母大惭,端着煮好的鸡肉去失主家认错赔礼。
“道是无情却有情,说话甘心又醒心。“乐妻没有当面指责婆婆,反而责怪自己不勤劳,以致家庭贫困。然而就在这当中她达到了批评婆婆的目的。
实际上这两句话的意思指的是为人处事,道是无情,却有情,古人语的道指的是很模糊的人生奥意.用来概括人生,总体的意思可以这么理解,人行在路上,路是无情的,而同路的人是有情的.
说话甘心又醒心,指的是一种语言的技巧,本来别人犯错了,而我又甘心的自责,同时说出的话,能让别人醒悟到,他的不是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 正确的句子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字面意思是: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着雨,说不是天晴又还有晴朗的日光.”字面上是说天气.但作者在这里巧用双关“晴——情”,既写天气,又写爱情.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场太阳雨后,两岸杨柳摇曳,青翠欲滴,江面水位初涨,平静如镜.少女心情抑郁地漫步在岸边,忽然,一阵悠扬的歌声从江上随风飘来,仔细一听,原来是久无音讯的情郎在唱着思恋自己的情歌.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丝绵绵.原以为他是无情郎君其实他还有情.

无情却有情出自哪里 无情却有情全诗

1、“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竹枝词》,原文是“晴”,谐音为“情”。

2、全诗如下: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3、意思是杨柳青翠,江水平静清澈。在这美好的环境里,少女忽然听到自己心上人的歌声,从江边传来。他一边朝着江边走来,一边唱着歌,他是不是对自己也有点意思呢?少女并不清楚。

因此她想到:这个人有点像黄梅时节晴雨不定的天气,说它是晴天,西边还下着雨;说它是雨天,东边又还出着太阳。是晴是雨,真令人难以捉摸。

“东边太阳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刘禹锡《竹枝词二首》中的第一首。
正确的句子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字面意思是:东边出着太阳,西边却下着雨,说不是天晴又还有晴朗的阳光。字面上是说天气,但作者在这里巧用双关“晴——情”,既写天气,又写爱情。东边阳光灿烂西边雨丝绵绵,原以为他是无情郎君其实他还有情。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是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
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道是无情却有情的上一句 全诗解释及赏析

“道是无晴却有情”的上一句是:东边日出西边雨。这句诗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一》,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

《竹枝词二首·其一》全诗解释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í)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明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它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原文

竹枝词二首·其一

刘禹锡 〔唐代〕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诗人刘禹锡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作品出处:《全唐诗》

作品体裁:七言绝句

创作背景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年)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可能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自言系出中山(治今河北定县)。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授监察御史。曾参加王叔文集团,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被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后以裴度力荐,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世称刘宾客。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什么意思

意思是: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出处:《竹枝词二首(其一)》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

刘禹锡传世作品中,有竹枝词十一首,分两组,这两首诗是其中一组。第一首诗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

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第二是不像第一首那样以谐音写含蓄情事,而是从身居蜀地耳闻巴人歌唱自然引发怀乡幽思。全诗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

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分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这类用谐声双关语来表情达意的民间情歌,是源远流长的,自来为人民群众所喜爱。作家偶尔加以摹仿,便显得新颖可喜,引人注意。刘禹锡这首诗为广大读者所爱好,这也是原因之一。

组诗歌词的风格明快活泼,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俗特色。如同屈原作《九歌》一样,刘禹锡从当地民歌中汲取素材,变民俗风情为文人风雅,创作出有别于文人文学的民歌体诗歌,显示了文学创作中雅俗互补的重要意义。 

痴情总被无情伤,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说是无情但是还有情。

”道是无情却有情“出自《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译文 

杨柳青青江水宽又平,听见情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下起雨,说是无晴但是还有晴。

刘禹锡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正月至长庆四年(824)夏在夔州任刺史。他非常喜爱民歌《竹枝词》,于是依调填词,写了十一首,分为两组,这是其中一组二首,作于《竹枝词九首》之后。可能是诗人前组九首完成后,又重新创作完成的,又不想在前九首后面再加上十首、十一首之题,故又题为《竹枝词二首》。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