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一个外国人提着一把宝剑,来到国家博物馆说要捐献_宝剑_太平天国_太平军

1962年,一个外国人提着一把宝剑,来到国家博物馆说要捐献,工作人员接过剑一看,顿时脸色大变,原来,剑身上竟然刻有“李秀成”三个字!

01.外国人捐献宝剑

1962年8月30日,东长安街,一个身穿黑色大衣、提着一把长剑的外国人,神色匆匆地走向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到了门口,外国人没有停留,径直走了进去。

见到工作人员,外国人用怪异的普通话说道:“我要捐献一把中国宝剑!”

工作人员颇为诧异,他也是头一回见外国人捐献文物,回过神来,他一边安排外国人就坐,一边接过宝剑仔细打量起来。

这是一把造型古朴的宝剑,连鞘长约80厘米,鞘为楠竹打造,剑柄和剑鞘皆雕龙画凤,颇为精美。鞘端上面包着金色的鞘箍,有剥落的痕迹,透过斑驳的漆面,看得出来鞘箍是银制的。

从外形和纹饰来看,这的确是一把中国古代的宝剑!工作人员怀揣着激动的心,抽出宝剑,刹那间,寒光熠熠,室内温度好似降了几度。

“好剑!”工作人员不禁惊呼道。这把剑的剑背呈钢青色,剑刃锋利,光可鉴人。定眼一瞧,剑身上竟然刻着“李秀成”三个字!

工作人员心脏狂跳,“李秀成”作为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太平天国忠王,可谓耳熟能详,难道这把剑,是李秀成的佩剑?

可没等工作人员高兴太久,他又在剑柄的内侧看到“张玉书造”四个小字,很显然,这是一个名叫张玉书的民间工匠的私人题记。按理来说,太平天国官员的佩剑理应是太平天国的工匠所铸,题字也应为“天国年号”,难道,这把剑只是民间某个与李秀成同名之人的佩剑?

工作人员仍不死心,再次仔细打量起来。很快,他又在护手剑肩边找到一行小字:忠王千岁用剑!

展开全文

工作人员大喜过望!如此看来,这把剑真有可能是忠王李秀成的御用宝剑。想到这里,工作人员不敢大意,连忙请来馆长和专家鉴定此剑。与此同时,工作人员也向捐献宝剑的外国人打听这把宝剑的情况。

02.宝剑的来历

经了解,原来捐献宝剑的外国友人,是英国著名太平天国史学专家柯文南博士,他没有隐瞒,一五一十地向众人详细讲述了这把宝剑曲折离奇的来历。

1853年3月,太平军攻克南京后定都,遂改名为天京。与此同时,太平天国还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北伐更是一直打到山东,威震京津地区,让清朝为之颤抖。一时间,太平天国的声誉达到了顶峰。

然而,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由于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加上杨秀清会来事,多次假托“天父下凡”传令,让名义上的天王洪秀全也要听从他的命令。久而久之,东王与其他诸王的关系日趋紧张。

最终,内部权力结构上的缺陷,促使“天京事变”爆发,东王杨秀清全家老小被诛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太平军元气大衰,自此由盛转衰。

为了弥补中高层将领的空缺,以应对接下来的局势,洪秀全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年轻将领。

在此期间,作战勇猛的李秀成逐渐成长为太平军的主要将领。在他的带领下,太平军先后取得攻破江北大营、三河镇大捷、攻破江南大营等一系列重大胜利,迎来了短暂的中兴局面。

1959年,洪秀全封李秀成为“忠王”,并亲自手书“万古忠义”四字以表彰其忠义精神。也就是这个时候,洪秀全将那把宝剑赐给李秀成,授予他在战场上有专断之权。

1864年春,天京被清军重兵层层包围,形势危如累卵。一日,李秀成召来堂弟李世贤,解下忠王宝剑交给他,并命他前往江浙等地督战,凡有不从调遣者,可用此剑就地斩首。

后来,李世贤带着这把宝剑来到溧阳,谁知在一次出城作战时,守城的太平军头领吴人杰竟向清军刘铭传献城投降,并拒绝李世贤进城。最终,藏于溧阳的忠王宝剑,被吴人杰献给了刘铭传。

彼时,参与镇压太平军的有不少洋人。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英国洋枪队指挥官戈登的耳朵里。戈登对太平天国的感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坚持剿灭太平军,另一方面又非常崇敬忠王李秀成,认为他一人可抵1万人。

得知忠王宝剑在刘铭传手中,戈登马上前去索要宝剑。刘铭传不敢得罪洋人,只能将宝剑送给了戈登。就这样,宝剑被戈登带回了英国。

03.宝剑是李秀成的佩剑?

1869年,戈登奉命远征苏丹,这次,戈登没有被好运眷顾,在当地被人打死。忠王宝剑自此下落不明。

1960年,柯文南博士在英国戈登文书中发现戈登日记原件,找到了关于忠王宝剑下落的线索。原来,戈登死后,他哥哥亨利在此日记上留下的批注:此剑系赠予剑桥公爵。

柯文南深知这把宝剑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于是开始了寻剑之旅。谁知当他找到剑桥公爵家,却发现剑桥公爵的儿子已经去世了。好在,经过多方打听,柯文南终于得知,宝剑传给了剑桥公爵的孙侄女。

皇天不负有心人。辗转多次,柯文南终于找到了剑桥公爵的孙侄女的儿子,并斥重金买下这把宝剑。考虑到忠王宝剑是太平天国从兴到衰的重要见证,柯文南又踏上了前往中国的旅程,并亲手将宝剑送到了中国历史博物馆。

众人听到这里,不由肃然起敬。为了感谢柯文南博士,博物馆特地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这把披着历史烟云,流失海外近百年的忠王宝剑,终于回到了故土,重新焕发惊人的神采。

忠王宝剑连鞘长84厘米,剑身长62厘米,鞘长63.5厘米,制作的形制不见于明清时代刀剑的典制,但剑柄和剑鞘上精工雕刻“龙凤”花纹,还配有各种象征吉祥的图案,古雅庄重,精美华丽。

古器物专家王天木先生仔细研究后认为,剑柄和剑鞘上的“万字回纹”、“瓜瓞绵绵”、“鹤鹿同春”、“喜鹊登梅”等象征吉祥的图案,的确是太平天国政权下喜闻乐见的艺术装饰。此外,“龙凤组合图案为太平天国政权的最高标志”。所以,这把宝剑是太平天国的遗物无疑!

04.宝剑真伪之争

不过,关于这把剑,史料上未见详实的记载,而且,这把剑大概率是民间工匠所铸,所以关于它的真伪,一直存在争议。

1980年,荷兰博士应邀访华,这一次,他又带来了一份礼物——戈登的日记手稿。

也正是这份礼物,再度引发忠王宝剑的真伪之争。

史载,侍王李世贤在张渚镇(江苏宜兴)战败,溧阳守将吴人杰叛变,拒李入城,李世贤后退湖州。这个记载和戈登在备忘录中的叙述也是大体符合的,但是,在戈登的日记中,这把宝剑既不是从李秀成手中得到的,也非从李世贤手中得到的,只凭戈登的只言片语,确实难以让人信服。

对此,认为是假剑的人也给出了几个理由。首先,在佩剑上刻名字并不符合中国人的习惯,刻忠王李、万古忠义等更符合太平天国的礼制和习俗;其次,剑身所刻的“李秀成”三字过于粗糙,结构搭配不协调,不像是李秀成或太平天国工匠所刻,反倒有可能是戈登所刻;最后,正如前文提到的,这把剑很可能是民间工匠所铸之剑,作为尚方宝剑,这点实在说不通。

05.结语

以上几个理由,的确是有理有据,但也不是无法反驳。首先,李秀成自幼家贫,没读几年书,作为一个武将,不准礼制也说得通;其次,李秀成三字极有可能是李秀成亲自刻上去的,连私塾都没“毕业”,字写得粗糙,这很合理。至于那把剑可能是民间工匠所铸的剑,细究起来,也颇让人心酸。

自“天京事变”后,心有余悸的洪秀全对异姓大臣猜忌甚深,倾向于重用自己的兄弟子侄,比如来京不到半个月的洪仁干,就因是洪秀全的族弟,却先李秀成一步受封为干王千岁。反观李秀成,是在洪秀全得知李秀成的老部下李昭寿写信劝李秀成投清后,担心李秀成有二心,才不情不愿给他封了忠王。这点,李秀成也曾在《自述书》中坦言:我为忠王者,因李昭寿之诱,而乐我心封之,恐防我有他心。

在李秀成封王后,洪秀全又册封一堆王爷,使得王爷的含金量大降,可见李秀成在他心中的分量并不重。这也说得通,为啥洪秀全会赐给李秀成一把民间的宝剑,而非太平天国自制的宝剑。简而言之,就是洪秀全一直在防范李秀成,即便是赏赐,也极为不走心。

不过,历史却证明了,忠王李秀成仍是那个忠王,不愿在腐败的清朝苟活的他,拒绝了曾国藩的劝降,选择了慷慨赴死,可谓忠义两全。至于洪秀全,其实早已失去了初心,太平天国后期,他沉迷在自建的王国中,只懂贪图享乐。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洪秀全后期的所作所为,脱不了干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