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是著名的瑞典化学家和发明家,一生专利355项,在全世界5大州20个国家有100家公司工厂,1895年去世前将大部分遗产和利息作为基金订立遗嘱,开设诺贝尔奖,授予在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经济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后诺贝尔奖逐渐成为全世界最顶尖最有分量的奖。
当然它能成为顶尖奖项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在于奖金很实在,促使评委们不得不将之颁发给配得上的人,所以奖项门槛自然而然就高了,尤其2020年开始诺贝尔奖的奖金已经高达11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7143840元,光是想想就觉得哈喇子流下来了,虽说人才们未必就是奔着奖金去的,但表露出对于奖项的野心并不用觉得羞耻。
反正日本就很坦荡,毫不掩饰他们对诺奖的渴望,2001年日本公开了他们的“50+30”计划,计划的意思就是在50年内拿到30个诺贝尔奖,这个计划在当时是非常天方夜谭的,事实上一开始人欧美压根就没打算带着亚洲人一起玩儿,1913年泰戈尔拿文学奖之前,亚洲在诺奖上的历史是一片空白,所以没有人觉得日本可以做到。
不过日本向来就是这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偏执性格,话都放出来了,让他们承认自己草率了是不可能的,何况其实他们早有准备,在1960年的时候,日本就已经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出“在今后10年中计划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两倍以上,尤其是1961年后的三年间要将平均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
展开全文
然后我们就可以看到,以1960年作为一个节点,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十分客观,许多年份都到了2位数,在这样的情况下,日本还提出了一个“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表示要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所以日本从当时开始,科研环境已经非常宽松,研发强度甚至跟如今我国的水准差不太多了。
目标初步完成之后,刚好遇上1973年和1979年的两次石油危机,可日本坚决深度进行这两项计划,在全球经济遭到冲击的情况下,日本经济依然顽固增长了1.8倍,科研投入增加到了3%,经费总额2.62万亿日元,比英法两国还高,出现了一种科研狂热的程度,甚至不惜花费104亿日元用来建超级神冈探测器。
除了在经济和科研上大费苦心,日本也将获得诺奖的重要因素之目光,投射到了教育界,任何的科学技术必须要以先进的教育普及为支撑,否则天才再聪明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也是同一时间段,日本经历了第二次教育改革,这一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才,强调“增设理科类高等教育机构”“保障大学财政状况”。
于是一时之间日本的高等教育机构总数,就从525所增加到921所,大学生在校人数飙升到了168.5万,大学教育变得普遍,变得习以为常,变得大众化,其中工程类学生的比例也从15.4%上升到21.1%,相应的人文学科的比例自然下降,整个日本的重心都倾斜到了理科方面,社会也更积极接受理科人才。
当然教育经费也是重中之中,它的增加使得大学教师在研究自由上有了更多的支撑,也让学生获得了参与科学研究的机会,为之后冲击诺奖创造了一个非常良性的环境,跟“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异曲同工,于是截止到1982年日本工科类论文总数竟然高达12534篇,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在这样的冲击之下,很不幸的告诉想要幸灾乐祸或者看笑话的人一个坏消息,那就是到2020年日本已经拿了26个诺尔贝奖项(不包括2位外籍日本人),其中物理学奖7个,化学奖7个,和瑞士并列第6名,所以很快日本就会实现他们的目标,成为亚洲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当然目前已经是。
所以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行动力,诚然获得诺奖并不足以证明一个国家在这5个领域的能力,而且诺奖的颁发其实也经常伴随着质疑,但不管怎么说,诺奖数量还是能看出来一个国家在这些方面的重视以及进步,而且日本在诺奖方面的试探,也为亚洲获得诺奖的总体可能性上进行了一个拓宽(当然要是他们处理废水有这么积极就更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