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端康成诺贝尔奖作品(有什么不错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推荐吗)_川端康成_诺贝尔奖_中国

有什么不错的日本文学作品可以推荐吗

答,别的我不知道啊,我觉得《源氏物语》还是可以一读的,她也正是中国与曰本的蜜月期所催生的一部书,这部书里引用了大量的唐诗绝句,她流趟着中华文化的血液。

谢邀


《平凡的世界》堪称经典,路遥却为何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呢

首先《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本人是看完了的。

以下为个人观点: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本书的意义,他描写了一个陕西贫困地区的一家人从改革开放前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变革,描写了在那个特殊年月人们的生活情况。

故事采用双主角多支线的写法,多方面的还原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时代背景,使整个故事紧凑而丰满,孙少安所代表的木讷被现实所拘束背负着整个家庭重任的大哥角色,与孙少平所代表的具有新时代思想却被现实所击打的新青年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我们或多或少都能从两位主角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高中作文赏析结束,下面说说我对于此文为什么没得诺奖的分析)

(1)文化差异与时代背景

对于中国改革时期的人民生活,只有经历过那一特殊时期的人才会懂,也算是一种特殊的中国式情节,中国的经济从那一时期开始复苏、觉醒、冲刺,没经历体会过那一时期的“老外“是不会懂的,那一时期对于中国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与历史意义无法替代.更无法体会故事中那些带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情节。

(2)诺贝尔奖的规定与个人原因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他的一生绚烂而短暂,仅仅只经历了43个春秋,而他的著名著作《平凡的世界》发表于1988年,好的作品需要时间的检验,但路遥没能等到那一天,而诺贝尔奖原则上是不提名颁发给逝者的,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破例,这使得这一伟大著作与诺奖失之交臂。

(3)国家实力与国际影响

或许各位看到这会疑惑——这与国家实力有什么关系?说实话,本人对于诺贝尔奖是不大感冒的,此奖对于推进社会发展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但越是发展越是有点变味了,夹杂着一丝政治味道。

以前中国对外不是那么开放,导致在国际上有影响的名人也不多,只有譬如鲁迅这种走出过国门,又对中国社会有着独特见解的名人才能得到诺奖文学奖提名,作为像路遥这种国内知名作家,得到的奖项也多为国内的奖项,当时的国际影响力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随着近十几年我国的开放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诸如诺言等文学家的作品能在国际上发表,翻译成各种语言文字远销海外,个人觉得这不仅仅是我国的文学水平提高了,而是我国的国际开放程度、国际影响力提高了。现在,中国不仅站起来了,还站上了世界的舞台,书写着一个民族的传奇!

结束语

最后说一说我为什么不大喜欢现在的诺贝尔奖,首先,诺奖的设立是很有意义的,我不喜欢的是一些以诺贝尔奖为标准的人,和这个奖近几年的些许变味。

记得在莫言获得中国第一个诺奖时,掀起了一股诺奖热,莫言的著作也是一时洛阳纸贵,很多家长为孩子买莫言的作品,为孩子定下获得诺奖的目标,其实莫言的著作有些是不大适合小孩读的,诺奖也不适合作为一个目标,诺奖设立的目的是激发新的创造,而不是复制一个莫言,人们对于诺奖的趋之若鹜,其实源于中国长期以来对于有一个属于中国的诺奖的期盼,其潜在心理是期盼中国自己的东西能得到国际的认可,中国今天做到了!但切记,诺奖并非检验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当慎重当理性看待。

如何评价大作家川端康成

川端康成自幼父母双亡,他一生漂泊没有着落。在这样的环境下川端康成形成了苦闷忧郁,感伤与孤独的性格。而这也成为川端康成后期作品很深底色的影响。川端康成一生写了100多部作品。其中有描写他的孤儿生活,抒发内心的孤独感情的作品,也有描写他的失恋过程,抒发他痛苦感受的一类作品。

《雪国》、《千只鹤》及《古都》等作品都是川端康成的经典。1968年10月17日,川端康成依靠这些著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奖项的日本人,同时也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位获此奖项的东方人。

诺贝尔文学奖的如期而至并没有给川端康成带来持久的喜悦,相反,这项奖给他增添了很多烦恼。

获奖后,他对记者说:“获奖的原因,第一托日本的传统的福,因为我的作品表现了日本传统。第二托各国翻译者出色翻译的福,但用日语审查会更好。第三托三岛由纪夫君的福,他前年便进入候选人,因为太年轻不行,所以才让我碰上了。”他强调说:“我本是愉懒无用之人。

在日本国会为他举行获奖纪念时,他随便应付了几句。诺贝尔文学奖并没有让他开心,因为从《伊豆舞娘》到《松鸦》,从《高原》到《驹鸟温泉》、《浅草红团》,战后的世态人情夹杂在风俗和现实中,这让川端康成感受到的美越来越远了。沉重的心情让他逃离日本。

1970年三岛由纪夫切腹自杀,不少作家都赶到现场悼念,其中只有川端康成获准进入。有人甚至推测,川端之死与三岛由纪夫不无关系。有人推测说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给三岛由纪夫带来了相当程度的打击,这是作家自尊心之间的微妙变化。

1972年4月12日,集忧郁和沉重的川端康成选择了他所认为的最高的艺术——自杀。他曾经说过那句“再没有比死更高的艺术了。死就是生。”川端康成于1972年4月16日在住处含煤气管自杀,没有留下只字遗言。日本大阪的樱花开满春天,川端康成永远沉睡在春天的泥土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