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失败的战争,第一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立国之战_以色列_阿拉伯人_以色列人

犹太人是一个历经磨难的民族,自从被罗马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近2000年的漂泊,个中辛酸唯有自知;犹太人又是一个执着的民族,千年流浪,信仰不改;犹太人更是一个聪明的民族,金融领域就不说了,牛人那是太多了,许多影响世界进程的思想家、颠覆科学认知的超级科学家,都是犹太人。

有人说,在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反抗,只是顺从地配合,其实,那只是一种绝望,因为他们的背后没有一个为其撑腰的强大国家。

无根之萍,何来依靠?犹太人,迫切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国家,这就是当时犹太人最基本的渴望。而英国人,把犹太人的这种渴望一步步变成了现实,他们把许许多多的犹太人引入到了巴勒斯坦地区,在这里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也就箭在弦上了。

巴勒斯坦地区的水搅浑以后,收拾不了局面的英国人,则把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控制权交给了联合国,自己准备开溜了。

联合国自然当仁不让,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审议以巴分治的方案,规定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结束,其后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其中犹太国占了55%的土地,大部分为肥沃的沿海地带,阿拉伯国占45%,土地较为贫瘠,且领土首尾被分成3块,当然以色列也是3块。

这个方案遭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对,沙特开国国王阿卜杜勒-阿齐兹国王的话最具代表性:“谁迫害犹太人,就从谁的领土上划出一块给犹太人”。阿拉伯人认为,把犹太人从巴勒斯坦地区赶走的,不是阿拉伯人,而是罗马人;屠杀犹太人的,是希特勒,更不是阿拉伯人!凭什么要把阿拉伯人生活的土地拿出来给犹太人建国呢?

但阿拉伯世界势单力薄,反对无效,这个方案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得以通过,这就是181号决议。

方案的通过,在阿拉伯世界引起轩然大波,抗议浪潮此起彼伏,但大势已去,单靠抗议已经不能阻止181号决议的实施了。

展开全文

1948年5月14日,急于从漩涡里脱身的英国人,提前3个月结束了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

当天,以色列之父大卫·本-古理安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7分钟以后美国总统杜鲁门把事先准备好的讲话稿里面“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随即宣布承认以色列。而之所以修改,是因为美国人事先也不知道这个即将新成立的犹太人国家究竟叫什么,看来以色列人当时留了一手,也没有和美国人交底啊。

而在联合国上阻挡不了犹太人建国的阿拉伯人,不但不准备按照决议成立阿拉伯人国家,而且磨刀霍霍,时刻准备把犹太国消灭在摇篮里。

1948年5月15日,以色列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合计43000人的军队,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气势汹汹地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向新成立的以色列国扑去,第一次中东战争正式开始。

阿拉伯联军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趁其还没有站稳脚跟,消灭以色列。

但结局告诉我们,阿拉伯人失算了。

而此时的以色列,仅有34000人的军队,其中战斗人员只有23000人,大部分还是民兵性质的准军事组织,如哈加拿、帕尔马赫和伊尔贡(利库德集团前身)。在武器装备上,只有各类飞机33架,舰船3艘,至于大炮坦克什么的,基本上是还没有的。

而仅有的步枪、重机枪和子弹,还是在以色列建国前,由古里安从捷克购买而来,运回以色列,还是南斯拉夫帮的忙。要不是这些武器,面对阿拉伯人的进攻,以色列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此时的美国,对犹太人实行的是武器禁运,没有想到吧?

面对来势汹汹的阿拉伯军队,获胜的天平显然不在以色列这边,但决定天平往哪里倾斜的砝码,却不在阿拉伯人手里,这既是阿拉伯人的悲哀,更是他们的宿命。

这次战争持续时间不短,整整打了10个月,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5月15阿拉伯人进攻,到7月8日第一次停火

这一阶段,阿拉伯人兵分三路,从南、东、北三个方向向以色列发起进攻。

南部线路为埃及军队,北上进攻以色列。埃及军队的第一旅5000人,从加沙沿地中海海岸而上,把目标对准了同在海岸的以色列特拉维夫,这里可是以色列的心脏地带,拿下特拉维夫,对以色列人的心理打击意义非常重要。

初始,埃及军队可谓势如破竹,以色列人连像样的阻击都没有来得及组织。很快,埃及军队便推进到了特拉维夫的南部,如果一鼓作气,拿下特拉维夫,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防守特拉维夫的是以色列准军事组织伊尔贡,此时已经到了破釜沉舟的阶段,他们与埃及军队进行了殊死的战斗,暂时缓解了埃及军队进攻的势头。

但以色列人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必须采取非常手段,才能解除埃及军队对特拉维夫的威胁。

这个时候,脑子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以色列人趁埃及军队夜间疏忽之际,派敢死队偷袭了埃及军队先头部队的后方,打乱了埃及进攻的节奏。同时,以色列人立即召开了记者招待会,公开宣布已经切断了埃及军队的后勤供应线。

这下子,埃及人害怕了,也不管到底以色列人说的到底是不是真的,先撤了再说,被以色列人包了饺子可不是好玩的。

于是,埃及军队司令部立即下令第一旅放弃对特拉维夫的进攻,改为进攻和占领了一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地区和公路。

就这样,埃及军队在以色列人的阳谋之下,失去了占领特拉维夫的最佳机会,而且再也没有组织对特拉维夫的进攻。而对以色列人来说,特拉维夫在,以色列就在。

说到这里,真为埃及军队的指挥能力担忧。

埃及第四旅,则从耶路撒冷南部的比尔谢巴、希布伦进攻,兵峰直指耶路撒冷。

南部线路的埃及军队虽然不甚给力,但依然占领了不少以色列地盘。

北部黎巴嫩、叙利亚和伊拉克联军进攻情况又是如何呢?

叙利亚军队的2个机械化旅,从太巴列湖(即加利利海)南端进攻以色列,先是占领了3个犹太人定居点,在进攻尼加亚居民点时,与以色列部队发生激战。

北路的伊拉克军队,则有一个装甲车团、一个步兵团以及一个有三个航空中队支援的机械化旅。在向北进攻受挫以后,立即转向进攻纳布卢斯等目标。这一路,伊拉克的战斗力比较强大,相继占领了纳布卢斯、杰宁和图勒卡姆,再往前11英里,就是地中海了。

如果伊拉克军队拼命再进一步,拿下图勒卡姆对面的犹太城赫德拉,到达地中海,以色列就会硬生生的被拦腰截断,被断为两截的以色列,唯有一死。

但伊拉克军队的脑回路也出问题了,占领图勒卡姆以后,居然停止了进攻。至于为什么会拥兵不前,这个伊拉克人心里门清,主要还是内斗。

缓了一口气的以色列人,立即抓住伊拉克人放松警惕的时机,对杰宁发起反攻,但以色列人的力量还是小了,未能从伊拉克人手里夺回杰宁,但也算打乱了伊拉克人的节奏,为后续的反击争取了时间。

北部军团的另一支是黎巴嫩军队,在北部三支阿拉伯人军队中,算是打酱油的角色,它只是在战争之初攻占了马勒基亚边防哨所,被以色列人夺回以后又被黎巴嫩人占领,然后就一直待在这里看戏,直到战争结束,阿拉伯人大败才撤退。

阿拉伯联军中最为出彩的,则是东路的约旦军队,差一点完全占领耶路撒冷。

约旦人派出的则是其精锐部队“阿拉伯军团”,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拿下耶路撒冷,让约旦国王成为“耶路撒冷之王”!

因此,战争伊始,处于近水楼台先得月位置的约旦阿拉伯军团,一路出击,直奔耶路撒冷而去。

约旦人势如破竹,很快击退了以色列民兵组织的阻击,占领了耶路撒冷旧城阿拉伯人居住区,包围了犹太人居住区。

但约旦人并没有继续进攻旧城的犹太人,而是向耶路撒冷新城发动进攻,约旦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切断以色列人对耶路撒冷的支援,让城内的以色列人不战而降。

约旦人很快占领了特伦,切断了耶路撒冷通往海岸平原的公路,自然也就切断了以色列人对耶路撒冷的增援通道。

这样,耶路撒冷城里的犹太人扛不住了,旧城由于规模小,里面的犹太人回旋余地小,很快就投降了约旦人。

新城的犹太人处境同样艰难,几乎弹尽粮绝。如果这个时候约旦人对新城发起大规模进攻,耶路撒冷也就没有以色列什么事了。

但遗憾的是,约旦人打仗的脑回路也比较清奇,只是和疲惫不堪的新城犹太人小打小闹地耍了起来,给了犹太人喘息的机会。

南、北、东三路阿拉伯军队的进攻,虽然遭到了以色列人的反抗,但由于实力的差距,毕竟阿拉伯人都是正规军队,以色列的准军事组织还真不是其对手,这对以色列来说,绝对是要命的节奏。

以色列人怕的不是战场上暂时的不利,而是怕阿拉伯人再加把劲进攻,那样以色列就回天无力,只能下地中海游泳,以色列也就国将不国了。

打,看样子是打不过阿拉伯人了,退,后面就是地中海,无路可退,也不能退,否则无数以色列人梦寐以求的犹太人之国就会成为回忆。

怎么办?这个时候以色列人的脑回路是这样的:这仗打得不公平,我们缺枪少弹,准备不充分,得中场暂停,容我们准备好了再打。

对此,总理古里安是这样对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埃班说:“以色列急需几周的时间来重新组织和装备军队”,“以色列需要立即停火”。

按理说,这仗打起来了,眼看阿拉伯人要赢了,以色列人想暂停就能暂停吗?

你别说,还真可以!

眼看以色列人扛不住了,美国人率先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了要求在36小时内立即停火的议案,苏联人也指责阿拉伯人挑起了战争,这当时的世界两大超级大国都不站在阿拉伯人这边了,阿拉伯人压力好大的。

而中东战争的始作俑者英国人呢?本来在开战之初一直是支持阿拉伯人的,还为进攻以色列的阿拉伯军队提供了军事顾问。

但美国人一句话,让英国人老老实实地撤走了军事顾问,而且还停止了军事援助。因为,刚刚经过二战折腾的英国,已经不是此前的大英帝国了,财政拮据,要靠美国的输血养命,在以色列问题上敢和财神爷唱反调,不想吃饭了?

这个时候的联合国,还是很有权威的,迫于压力,阿拉伯人不得不于6月11日接受了停火四周的提案,以色列人当然求之不得,自然是欣然同意。

大好形势下,阿拉伯人为什么会同意停火?除了外界压力之外,最主要的,是他们认为以色列人根本无法在短短的四周时间里拥有翻盘的能力!

就这样,濒于死亡的以色列国获得了绝地求生的绝好机会。

停火期间,阿拉伯人几乎无所事事,实际上也有事,只不过是在勾心斗角,忙着为打败以色列人以后如何瓜分战利品而已。

而以色列人则是真的忙坏了,忙着招兵买马,意图再战。

招兵,

这是以色列最缺的,以色列把其境内的适龄青年男女,基本上都纳入了作战序列,真正的人无分男女,皆需要出战。

另一方面,毕竟这些都是新兵居多,作战经验还不丰富。但这个不需要以色列政府操心了,因为有大量的犹太人老兵,正在从四面八方往以色列赶来。他们中有身经百战的苏联红军老战士,有美英军队里和纳粹拼过命的老兵,人数高达数万人,这对年轻的以色列军队来说,无异于神兵天降,人的战斗力直线上升。

买马,

在生死存亡之际,大量的犹太人资金蜂拥而至,不差钱的以色列,对武器装备是买买买,来者不拒。

美国人直接援助了不少,英国人则把以前准备给阿拉伯人的武器装备,给了以色列人,苏联人也没有闲着,通过捷克为以色列通过了大批的武器装备,法国人也不甘落后,武器卖卖卖!

一下子,飞机、大炮、坦克、军舰等等陆海空三军装备全齐活了。

借此机会,以色列对准军事组织进行了改组,建立了统一的军事和指挥机构,人数高达6-10万的以色列国防军闪亮登场了。

而此时的阿拉伯联军,则只增加了微不足道的作战人员,总数只有区区的45000人。对以色列那边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却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正忙着今后如何分享胜利果实呢,哪曾想,前几天还是待宰羔羊的以色列,已经蜕变成了一只牙齿锋利的老虎呢。

于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7月9日—10月14日),以色列吊打阿拉伯人。

历史前行的轨迹不可阻挡,在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加持下,以色列满血复活了。

1948年7月9日,四周停火期刚刚结束。早已经枕戈待旦的以色列国防军,制定了一个名为“十天进攻”的作战计划,要开始反攻了。

以色列人同样采取了三路并进的策略,意图对阿拉伯人各个击破。

中线,

重点解除阿拉伯人对特拉维夫的威胁,并伺机消灭敌人。以色列人以四个旅的兵力,突击特拉维夫东南部12英里被约旦“阿拉伯军团”占据的卢德和腊姆拉城。

本来以为这会是一场恶战,谁知道遇到以色列的反攻以后,毫无思想准备的“阿拉伯军团”司令格拉布吓破了胆,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跑!

于是,格拉布以后勤不济为由,稍做象征性的抵抗以后便弃城而逃。

7月11、12日两天的时间,以色列人便收回了这两座具有战略意义的城镇,打开了特拉维夫通往耶路撒冷的走廊。

中线打得顺利,北线也不差。

北线,

以色列国防军的对手是叙利亚军队,他们的目标是夺回被叙利亚人占领的几个定居点,把叙利亚军队赶回约旦河东岸。但叙利亚人的战斗力不差,以色列人的意图并没有成功。

见叙利亚这块骨头不好啃,以色列人并没有和其死缠烂打,而是转移目标,向拿撒勒地区和加利利北部进攻。这里的守军是黎巴嫩军和阿拉伯解放军,实力较弱。

以色列人的利用两个营的兵力,采取夜战的方式,很快打垮了阿拉伯人,占领了沙德阿姆尔和拿撒勒,整个加利利地区也很快落入以色列人之手,北线的威胁暂时解除。

耶路撒冷一线,

这是以色列国防军第三条进攻线路。战斗力得到极大增强的以色列人,首先进攻并占领了马纳哈和艾因卡里姆谷地,随即兵不血刃地向耶路撒冷旧城发起冲击,很快占领了耶拉赫贾拉,切断阿拉伯人至新城的道路。

这里的战况还是非常激烈的,以阿双方经过反复争夺,马纳哈谷地才落入了以色列人之手。

但以色列人对耶路撒冷旧城的进攻并不顺利,在锡安门遭到了阿拉伯人的强烈阻击,不得不无功而返。

此时,见双方又打得你死我活,看不下去的联合国又下令停火了。这次双方都打累了,停就停吧,各自舔舔伤口,休养生息,来日再战。

这个阶段以色列人的战果可以说是赚的盆满钵满,不但夺回了被阿拉伯人占据的大部分领土,还顺势夺取了1000平方公里的阿拉伯土地,再也不惧阿拉伯人的突然袭击了。

停火期间,以色列人自然还是继续招兵买马,继续大规模接受犹太人移民,不断购买武器装备。

到第三阶段的战争开始前,以色列国防军规模已经达到了90000多人,飞机更是达到了上百架,军舰也达到了16艘。

而失利的阿拉伯人呢?他们不是在总结失败的教训,不是在整合指挥系统,而是在互相埋怨,你说我不出力,他说你就知道跑路,整个快成一盘散沙了。

在阿拉伯人自怨自艾的叹气声中,第一次中东战争也来到了第三阶段,以色列军队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至战争结束(10月15日—1949年3月)

羽翼渐丰的以色列人,这次不把联合国的停火令放在眼里了。10月15日,以色列人再次发起对阿拉伯人的军事进攻。

这次以色列的目标很明确,那就是拿下加利利地区和内格夫,彻底把阿拉伯军队赶出去。

这次行动,以色列国防军发起了三大战役。

“约夫”战役,

以色列人此次战役的目的,就是控制内格夫北部地区,解除埃及北上威胁以色列的能力。

这次战役,以色列人先是利用空军对巴勒斯坦地区和埃及本土进行突袭,打坏了埃及军队的通信体系和指挥机关,使埃及人陷于混乱。然后突袭埃及阿里什等地的机场,掌握了制空权。

此后,以色列人利用夜战能力突出的优势,打通了数个战略公路和战略重镇,攻占了内格夫首府比尔谢巴,控制了除法卢贾和加沙地带以外的整个内格夫北部地区。

“希拉姆”战役,

在北部战线,以色列人重点打击法齐.卡伍吉所指挥的“阿拉伯解放军”。

“希拉姆”战役中,以色列人几乎是追着“阿拉伯解放军”打,先是占领了加利利,并攻入了黎巴嫩境内,占领黎巴嫩境内15个村庄。

“霍雷夫“战役,

之所以发起此次战役,是因为第一次“约夫”战役并没有完全把埃及人赶出巴勒斯坦地区。

这次战役,以色列人同样是先轰炸埃及人控制的机场,拿下了制空权。然后利用几乎已经被废弃的罗马古道,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埃及军队面前,自然猝不及防的的埃及军队大败,以色列人夺回了奥贾。

以色列人并没有停下脚步,而是一鼓作气,拿下了埃及西奈半岛的阿布奥格,并对阿里什发起进攻。

后续的进攻乌姆卡夫特阵地之仗打得非常惨烈,埃及人凭借坚固的工事顽强抵抗,以色列军队撤了一个旅长,被炸死了一个旅长,伤亡惨重,不得不放弃进攻计划。

此时,英国人恰到好处地要求停战,埃及人也打不下去了,同样提出和以色列停战。

这时的以色列也见好就收,因为通过“霍雷夫”战役,除了加沙狭长地带外,已经把埃及军队完全赶出了巴勒斯坦,自然同意了停战要求。

停战以后,以阿双方签署了相关的协议,基本上就是承认了这次战争的结果。

以色列人通过战争占领的土地,除归还了黎巴嫩的几个村庄外,也就不用还了,彻底解除了阿拉伯人对以色列的战略威胁能力。

当然,阿拉伯方面也得到了部分利益,比如以色列承认了外约旦与约旦河西部的巴勒斯坦合并。

至此,第一次中东战争,也就是犹太人的立国之战,以犹太人完胜而告终。

此战,让以色列国彻底在中东站稳了脚跟,也让阿拉伯人彻夜难眠。卧榻之侧岂容他人安睡,不甘心失败的阿拉伯人,和发誓在此永远立足的以色列人,注定要在战争中度过。

总之,第一次中东战争,不能失败的以色列人,胜在万众一心,对外部力量尤其是美国的支持拿捏的很好,反观阿拉伯人,败在三心二意,内部争权夺利不团结上。形势一片大好之下,居然被以色列人打得吐血,不但令人唏嘘不已,更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阿拉伯人也进入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历史宿命之中。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