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国军二级上将刘峙率领10个整编师近30万部队围攻中原军区,解放战争以此为标志全面爆发。国军以30万人包围我军中原6万官兵,双方局部兵力之比达到5比1,但其实当时全国范围内两军的兵力差异没有这么大,我军虽然处于战略劣势,但在多个区域都有可观的军事力量,正规部队总兵力也达到了127万人,都分布在哪里?哪几个战区实力最强?
从部队规模来看,46年6月人数最多的一个区域是华东战区,即苏中到山东区域的解放军部队。我军在华东的总兵力达到36万人,居于全国各战区之冠,包括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两部分,第二年因作战需要合军为华东野战军,即解放战争后期的第三野战军。46年华东解放军兵力虽多,但面对的敌人在60万以上,且多为中央军嫡系强军,作战压力和难度在各战区中也相对较大。
就综合实力而言,开战时我军实力最强的除了华东战区,总兵力排在第二位的东北战区也较强。尽管在45年日军战败后,我军才开始往东北地区成规模输送军事力量,但借助优厚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到46年6月已经发展成32万大军,比华东区域也不遑多让(很快便完成反超了)。而且在武器装备方面,东北我军的精良程度超过兄弟部队:装备16万余支长短枪械,位居全国第一,大口径火炮及重机枪方面,得益于日本关东军遗留,也明显好于其他战区。与国军兵力对比方面,东北我军大致跟当时南满的国军杜聿明集团规模相当,装备水平则处于下风。
展开全文
除了上面两大战区外,46年6月的晋察冀及晋冀鲁豫战区部队数量均超过20万人,后来分别演变成华北解放军和中原野战军(二野)。晋察冀部队在整个解放战争进程中,受到傅作义集团打压较为严重,3年来整体规模变化不大;而有朋友以大别山出山时仅剩6万人为依据,判断中原野战军实力较弱,其实是片面的。从上面数据可知,真正的中野系统是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最强的战略集群之一,进出大别山的部队也不是其全部武装力量,该部为战争整体布局做出了较大牺牲。
上面其实就是解放战争初期,四大野战军(除西北野战军)及华北解放军的前身兵力布局及大致实力。那么西北野战军当时是什么情况呢?西北野战军1947年才成立,解放战争爆发时也不是主要的战略力量,其前身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46年6月约有29000人,另有晋绥军区5万余人,实力在各战区中较弱。后来西北野战军面对20余万胡宗南大军及马回军,也是各战区敌我兵力比最悬殊的。直到49年华北两个兵团补充后,才发展到30万人规模,比其他兄弟野战军的发展进程更艰难,也更缓慢。
回到文章开头,刘峙集团包围的中原军区6万人,是我军46年开战时地理位置处于最南端的成规模军事集团,因相对孤立突出,且地理位置重要而遭到敌人围攻。除上述部队外,开战时我军延安总部约有五千兵力,南方各省有游击队若干,全国合计127万余人。
不过自抗战时期我军就注重根据地和民兵建设,有超过300万民兵,也是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武器装备外,敌我实力虽然存在客观差距,但并没有那么悬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