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国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号称八百万大军,实际作战部队在420万人左右,经历3年解放战争后,国军在大陆和几乎所有沿海岛屿丧失了立足之地,兵力也基本消耗殆尽。当然,也有少数漏网之鱼,据统计,逃过我军追歼撤到台湾的国军官兵一共有60万人。
这60万人中,有45万人是不同来源的溃败官兵:5万人是编余军官;有2万人原来在战场上被我军俘虏,后趁看管不严偷跑出来,历经千辛万苦到台湾;有2万人是早已丧失番号、跟随其他部队和难民撤台的溃兵;4万人是从华中、西南一路溃逃到越南、缅北的国军败兵。真正保留建制撤到台湾的大约有45万人左右。
这45万人又可以分为三大来源:一是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省份的地方武装及保安团,共12万人。其中由江苏各县保安团改编而成暂一军就有近3万人,可惜在舟山岛被各部瓜分,番号撤销。其他地方武装和保安团命运也一样——在舟山和台澎金马被正规军全部吞并
二是空军部队,虽然国军飞机并不多(只有四百架),飞行员和地勤人员不过三千人。但出于抓兵权和多要军饷的目的,周至柔还是组建了一支庞大的空军警卫部队,共辖10个旅、8.2万人。到台湾后,这批人也被编入正规军里,毕竟空军辖那么多陆战部队是说不过去的。
三是海军部队。当时,国军海军辖各类舰艇50艘,实际上能在攻击舰船上作战的只有一万人,剩下的二点五万人为桂永清为了抓军权组建的海军陆战队,计5个旅。到台湾后被裁撤一半,只剩下两个旅一万人。
七扣八扣,陆军野战部队能保留番号成建制撤到台湾的只有21万人(含舟山群岛撤回7万人),隶属于16个军、39个师。
那么,这16个军的军长,到台湾后怎么样了。
一、淞沪撤台部队
上海战役中,国军成建制撤到台湾的有52军(1万余人)、54军(1万余人)、75军(1.5万人)、87军(1.8万余人),其中75军和87军先去舟山后转台湾,吞并了兵强马壮的暂一军和川军21军。四个军共有5.3万人。
52军军长大家都很熟悉了,就是大名鼎鼎的刘铁头刘玉章。
展开全文
刘玉章,陕西兴平人,黄埔四期毕业,国军嫡系第二师的老人了,从第二师见习排长一路升到第二师师长,参加过长城抗战、台儿庄战役等,屡立战功,但之前并不出名,他的升迁速度在四期毕业生中也不算快,花了14年时间才成为师长。解放战争初期被保举为52军军长。
刘玉章大放异彩是在解放战争后期,辽沈战役中,52军抢占营口,还对追击的东野九纵先头部队打了个反击,给我军带来一些伤亡。上海战役时率部死守月浦,随后全身而退,转到台湾。
到达台湾后,刘玉章历任台湾防守区司令、金门防卫司令、陆军副总司令、台湾警备总司令,1970年退役,1981年病逝于台北。
54军军长阙汉骞,相信熟悉塔山阻击战的朋友都知道此人,此人打仗是出了名的滑头。
阙汉骞,湖南宁远人,毕业于黄埔四期,和刘玉章是同学,抗战初期率部参与淞沪会战中最残酷的罗店战斗,力战日军,身负重伤,战后提拔为副师长。1944年参与滇西反攻,力克重镇腾冲,战后从14师师长提拔为54军军长。
解放战争时,阙汉骞指挥54军先在山东,后到华北,打仗很滑,在胶东和华北作战期间没吃过什么大亏。但在塔山阻击战中,阙汉骞却犯了不少错误,导致拥有海空火炮支援的国军愣是打不下只有一个小山包的塔山。
1949年5月,54军担负上海浦东守备,阙汉骞再次开溜,导致我军从浦东进攻,完成了对浦西的右钩拳。撤到台湾后,阙汉骞任台湾防卫副总司令兼东部防守区中将司令,1953年因病辞职并退役,1972年在台北病逝。
75军军长吴仲直,浙江诸暨人,早年考入暨南大学就读,后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后转入陆大十一期。受训期间,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第六师第十七旅任主任参谋、师参谋处上校主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五战区长官司令部通讯指挥官、第五战区长官部少将参谋长、第二十六集团军参谋长、第六师副师长、师长、军政部通讯兵司司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联勤总部通讯署署长、七十五军军长,去台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2002年在台北逝世。
87军军长段沄,湖南衡阳人,黄埔五期步兵科毕业,跟了北伐军第六军军长程潜(后来还成了程潜的女婿),第六军溃散后段沄也跟着失业。抗战爆发后,不甘寂寞的段沄托关系谋得师管区主任一职,抗战8年一直埋头苦干,倒也落得轻松自在。抗战结束前,机遇来了,当时独立95师参加桂柳会战,损失惨重,只剩下1500人,急需一批补充兵,段沄奉命带部补充,师长罗奇直接把他留了下来,保举他当少将副师长。
自打进了95师,段沄继续埋头苦干,很得师长罗奇的赏识,罗奇调走后,把师长的位置段沄。解放战争时期,段沄是带着独立95师在华北到处奔波,打了几个漂亮仗,自称在华北没有丢过一挺机关枪。后来进攻塔山,赵子龙师也是参战的11个师中最卖命的,直接人肉冲锋,给了校长深刻印象。因此,虽然辽沈战役国军惨败,段沄却因此升任由青年军208师改编的87军军长。
天津解放前夕,段沄顺利带队去了上海,上海解放前夕又顺利带队去了舟山,被派去镇守象山群岛,象山解放前夕顺利带队去了舟山群岛。50年5月底年四次带队顺利撤往台湾。由于带兵才能十分出色,到了台湾后,蒋介石直接破格提拔其为台湾防卫司令部副司令,成为守备台湾的二号人物,如果没有意外,段沄将像其他党国精英一样升任二级上将——一级上将。
但是,段沄在舟山守备时被妹夫谢小球策反,并秘密加入我党,1952年8月,由于叛徒的出卖,段徽楷暴露,被国民党保密局逮捕。随后,谢小球、段复、段沄牵连入狱,段、谢四人在严刑拷打面前死守秘密,于1954年2月3日牺牲。
二、广东撤台部队
广东来台部队有两支,一直是胡琏的12兵团,辖18、19、67军,计9万人,另一支是刘安祺的21兵团,辖23和50军,计1.5万人。
18军军长高魁元,山东枣庄人,毕业于黄埔四期,从军以后运气非常好,从黄埔出来后分配到宪兵部队当排长,没像其他同学那样东征、北伐。二次北伐和中原大战时期又调到军校工作。不过这也影响了他的升迁,别的同学当师长、旅长时,高魁元在抗战前才是18军的下一个团长。抗战时期,高魁元随18军打了前半场,1942年调到军委会当上校参谋。到1947年才升任整118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高魁元好运又来了,在淮海战役前夕调到88军当副军长,躲过了淮海战役兵败被俘得下场。胡琏重建十二兵团时,把18军为数不多的老人都招来,高魁元升任重建的18军军长,而88军在渡江战役中被全歼。1949年10月,高魁元随部队参与了金门战役。到达台湾后历任台北防卫区副司令、陆军总部政战部主任、“参谋总长”、“国防部长”,2012年在三军总医院病逝,享年105岁,他也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中最长寿的。
19军军长刘云瀚,江西大庾人,黄埔七期毕业,长期担任参谋工作,曾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武汉会战和鄂西会战,历任国军11师参谋长,18师副师长,5师师长,中国远征军副参谋长,11师师长等职务,1945年6月任八十六军中将军长。1946年任整编八十六师师长。1948年6月底赴华北,任八十六军军长。
在天津战役中,86军被我军歼灭,军长刘云瀚被俘,随后,在国共和谈时,刘云瀚被我军释放。1949年5月,刘云瀚任江西南昌指挥所中将副主任。胡琏在江西重建十二兵团,以从淮海战场逃出来的十八军一部和第十军第十八师一部共三千人为基础,组建19军,刘云瀚任19军长。
到达台湾后,刘云瀚历任工兵署署长、陆大工兵学校校长、国防部办公厅主任、陆军司令部供给部副司令等职,1981年在台北病逝。
67军军长刘廉一,湖南长沙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1935年在54军第8师任职,担任过54军8师上校团长,副师长,1941年随54军远征缅甸对日军作战,颇有战功。解放战争时期,刘廉一任第八十八军中将副军长,整编第八十八师副师长,1946年7月接任整编第八十八师中将师长,曾指挥整编八十八师进攻苏北解放区、参加豫东战役。
渡江战役时,八十八军被歼,刘廉一和夫人儿女先逃上海,后逃舟山。1949年6月调任由江西新兵编组的67军军长,曾指挥登步岛战斗,谎称大捷。因此功升任大陈岛防卫司令。1955年大陈岛撤退,刘廉一调任国防部第三参谋室次长,1965年退役,前往美国,1975年在美国病逝。
23军军长刘仲荻,江西龙南人,早年投靠李明扬的建国军粤赣军,后编入北伐军第三军,任营长,1927年春任东路军先遣军参谋、31军军部特务营营长。1929年争取到了官费保送日本留学的名额,进千叶步兵学校学习。
两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刘仲荻带领中国学生集体退学回国,历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学生总队上校大队长、89师参谋处处长、第13军参谋长、侍从室第二组组长、黄埔军校西安分校(中央军校第七分校)教导总队总队长、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中央军校第一分校)主任、台湾师管区司令、江西赣南师管区司令、国民党粤湘赣边区“剿匪”总部副总指挥。
1949年4月,刘仲荻任23军军长,为了要军火,率部缴了当地两个保安团的械。8月起从江西一路撤到广东,再撤到海南岛,海南岛解放前夕乘船逃台。历任台湾中部防守区副司令官、南部防守区副司令官,1960年病逝于台北。
50军军长胡家骥,湖南湘乡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五期工兵科,除毕业后在工兵部队当过两年排长外,其余时间一直在步兵服役,历任36师步兵连长、营长、团长,在淞沪会战中率一个营反攻汇山码头,立下赫赫战功,自己身中五弹,送到医院治疗,出院后调入荣誉一师任旅长,又参与了昆仑关战役和远征缅甸。1944年升任88师师长,参与滇西反攻,在收复龙陵战斗中拿到头功,获得云麾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胡家骥随军调往东北,88师配属给新六军使用,因跟廖耀湘合不来,被撤职,幸亏杜聿明保了他,将其改任沈阳警备司令。沈阳解放前夕随卫立煌飞到南京,出任50军军长,在南撤途中,50军麾下的36师在阳江被歼,只有91师成功撤到海南岛,后转运到台湾。胡家骥抵达海南岛后即请长假不归,前往香港,1996年在九龙家中病逝。
随50军撤到台湾的是副军长胡翼烜。胡翼烜,黄埔六期步兵科毕业,升迁速度非常慢,不说对比六期名人廖耀湘,就连很多同学都不如,到1946年才当上整36旅106团团长。不过胡翼烜能力很强,在进攻胶东根据地中表现突出,曾以一个团坚守莱阳十天,顶住我军七纵和十三纵三十七师的进攻。
莱阳战斗结束后,胡翼烜一战成名,破格提拔为整36旅旅长,1949年6月被委任为50军副军长。到台湾后调升54军军长。后历任19军军长、第4军军长、金门防卫中将副司令官、陆军预备队训练部副司令、“总统府中将参军”等职,1997年在台北病逝。
三、福建撤台部队
从福建沿海成功撤到澎湖和金门、马祖的部队很多,计有第5、25、55、68、73,74、96、121军,但在登岸前就被取消了番号,其中55、68、73、74军被分散编入各军,5、25军编入121军,121军改为第五军。保留番号的只有第五军和第九十六军。
第五军军长沈向奎,福建诏安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步科,毕业,毕业后分配到第一军,从排长一路升到营长。1928年被选派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深造,1930年回国,历任南昌行营军训大队大队长、第三十六师第二补充团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历任第八十三师二四九旅参谋主任、第十四军八十五师二五五旅团长、旅长,第八十三师师长,先后参加忻口会战、中原会战。
解放战争时期,沈向奎任1946年起任整八十三旅旅长、新编第八军军长、一〇三军军长。1949年任第一二一军军长兼福州戒严司令。1949年10月,第五军退守金门岛,只剩下二百师一个团,国防部原拟将第五军缩编为二百师,编入二十五军,后因第五军名气大,遂将一二一军军部改为第五军军部,将二十五军和第五军余部缩编为二百师,编入原一二一军,仍称第五军,沈向奎任军长。
1950年后,沈向奎历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官、“国防部联合作战研究委员会”中将委员,1961年退役,任台湾电力公司顾问,1972年8月5日在台北逝世。
九十六军军长于兆龙,山东滨县人,黄埔三期毕业,历任第44师团长、第131旅旅长、第312旅旅长、军政部西北购马所所长、第44师步兵指挥官、师长、淄博矿区警备总队总队长、国防部部员、整编第77旅旅长、整编第73师副师长、整编第45师师长、第96军军长、澎湖中部防卫区司令。1954年退役,任“国防部战略计划委员会”委员,1963年冬在台北病逝。
四、从海南岛撤台部队
我军发起解放海南岛战役后,薛岳见势不妙,匆忙布置海南岛守军撤退,从海南岛撤往台湾的计有4军、23军、32军、50军、62军、63军、64军,共6万余人。其中23、50军上文已提,下面说说4、32、50、62、63、64军。
第4军军长薛仲述,他的哥哥大家很熟悉了,就是薛伯陵薛岳。受哥哥熏陶,薛仲述从小就投考黄埔军校,毕业于第五期步兵科,后薛岳保送他到法国多佛尔航空学校学习,想让弟弟从事空军,但当时空军被校长嫡系周至柔把控,薛仲述备受排挤,不得已又回到第四军,历任第四军特务团连长、营长、补充团副团长、团长、九十师政治部主任、参谋长、师长,第九战区直属特务旅少将旅长,薛岳被撤职后,跟哥哥一起退役。
1949年6月,校长重新启用薛岳担任海南岛守备司令,薛岳假公济私了一把,让三个弟弟薛季述、薛叔达、薛季良到海南,分别担任第四军军长、副军长、参谋长兼师长,第四军因此被戏称为薛家军。到台湾后,第四军缩编为独立第四师,薛季述任师长,之后历任第5军军长、三军联合大学战术系中将主任。1996年12月13日,薛仲述在台北病逝,享年98岁,老四薛季良于2018年病逝,活了107岁。
32军军长李玉堂,熟悉长沙保卫战的读者都知道此人大名,山东广饶人,有山东三李不如一王之说。李玉堂毕业于黄埔一期,早年参加过讨袁运动和五四运动,算是山东本地小有名气的学生领袖了。
1924年,李玉堂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分配到第一军,从第一军第一师见习排长一路升到第一军第三师少将师长。抗日战争爆发后,李玉堂因在淞沪抗战中死守大场立下战功,到1938年被破格提拔为第八军中将军长。先后率部参与了武汉会战、南昌会战。1940年,第八军和第十军合编为第十军,李玉堂任第十军军长,曾率部在棺材山阻击日军,死守阵地,被军委会授予泰山军。
在第三次长沙会战中,李玉堂率第十军死守长沙,为会战胜利立下了首功,战后被提拔为第二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七、第十绥靖区司令官,兖州战役中被我军俘虏,被俘虏后化妆成普通士兵,躲过了盘查。1949年8月任海南防卫副总司令兼三十二军军长等职。
当时,32军拥有2.8万人,是守备海南岛的正规军中兵力最雄厚的,我党也下了大力气争取第32军,终于使李玉堂接受我党条件,同意起义。但未来得及实施起义起家,李玉堂就撤往台湾。到台湾后,李玉堂因叛徒出卖,于1951年2月5日被杀害于台北碧潭。
62军军长李铁军,广东梅县人,熟悉陈赓大将的读者都很熟悉此人了,曾在豫西被一期的老同学陈赓打得全军覆没。
李铁军,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毕业后分配到第一军,历任第二师排、连、营长,第一师第一旅第三团团长、第一师第一旅旅长、第一师副师长、师长,抗战中曾参加淞沪会战,立下赫赫战功。胡宗南辞去第一军军长职务后,保举李铁军接任,后调任七十六军军长、三十七集团军副总司令、二十九集团军司令兼新二军军长,驻防甘肃河西走廊。
解放战争时期,李铁军先是任河西警备司令,后被胡宗南派往河南,任第五兵团司令,和老同学陈赓作战,结果在金刚寺全军覆没,校长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务。
1949年9月复出,任海南防卫军副总司令兼第2路司令,并兼任62军军长。撤到台湾后任监察委员、“国防部”部员。后定居美国。1998年曾回广州过节。2002年6月9日病逝。
63军军长莫福如,广东茂名人,16岁参加粤军,曾当过张发奎的卫兵,深受张发奎器重,在粤军中从卫兵一路升到团长。北伐时期任第四军旅长、教导二师师长。抗战时期任66军160师480旅副旅长、160师副师长、师长,第七战区司令部中将高参。解放战争时期任广州行营高参、广东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第十一区行政督察专员、第63军军长,驻军海南岛。去台后,任“国防部基础教育视察组”组长,1956年退役,随子女定居美国纽约,1969年在纽约法拉盛病逝,享年63岁。
64军军长容有略,广东香山人。黄埔一期毕业,任教导团少尉排长,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及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诸役,升连长。北伐时任第一军营长,1933年任第一军旅长。抗战爆发后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学习,毕业后任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旋调任第九战区干部训练团尉官大队大队长、校官大队大队长、第十军参谋长、190师长,曾参加衡阳保卫战,与日寇奋战47日,后被迫跟随方先觉投日。
抗战胜利后,因投日这段历史,容有略不被重用,改任军委会少将参议、徐州绥靖公署军务处长、第四军副军长。第六十四军重建后,容有略才当上了军长,随部队撤到海南岛,任海南防卫总司令部第三路司令,海南解放时撤逃台湾。
到台湾后,容有略历任“国防部”中将参议,1961年退役,任“交通部”顾问,1982年在台北病逝。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