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中科院学部成立60多年来,先后选聘产生了149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022年,百年诞辰院士有20位,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孟超院士、吴良镛院士等。“科学强国”栏目将持续刊登这些院士的故事,展现他们的人生风采。
人物小档案
吴孟超
(1922年8月31日-2021年5月22日)
福建闽清人,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庄同济医院终身名誉院长,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肝胆英雄”吴孟超
吴孟超,中国肝脏外科的主要创始人,率先在我国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解决肝脏手术一系列重要难题,创立了我国肝脏外科的学科体系,建立了先进的肝脏外科理论和技术体系,并使之逐步发展,成熟,壮大。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从医70多年,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创建我国肝脏外科理论基础,主刀完成包括我国第一台中肝叶切除术在内的1.6万余台重大肝脏手术,使我国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存活率均达世界领先水平,肝癌患者术后最长存活已达45年。
与最凶险的肝癌战斗了一辈子,吴孟超一身是胆,堪称医学界的一位“猛士”。
立志学医,创立中国第一个肝胆外科
1922年8月31日,吴孟超生于福建省闽清县, 5岁时跟随母亲到马来西亚投奔父亲。在马来西亚,幼年吴孟超一边帮父亲割橡胶一边读书。
1940年初,17 岁的吴孟超与同学登上了回国的轮船,三年后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47 年,在课堂上遇见名扬中外的外科名医裘法祖教授后,吴孟超的心里燃起了理想之光,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像裘法祖这样的外科大夫。
展开全文
同济大学毕业后,吴孟超进入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即后来的第二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成为一名外科军医,拜师裘法祖,学习医术与医道。
在裘法祖教授身边,吴孟超孜孜以求,没过多久,就成为裘法祖手术的得力助手。
由于我国是肝脏疾病的高发地区,而当时我国在肝脏外科领域还是空白。接受了裘法祖的指导,吴孟超决定走肝胆医学之路。作为热身锻炼,吴孟超找到了一本英文版《肝脏外科入门》,并邀请了外语基础较好的同事方之扬共同翻译,于 1958 年由上海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成为我国有关肝脏外科方面的第一部医学译著。同年 10 月,医院组成以吴孟超为首的三人肝胆外科研究小组,也就是俗称的“三人小组”。
为了攻克肝脏外科手术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吴孟超带领的“三人小组”决定从肝脏解剖学理论基础着手,从制作肝脏管道铸型模型入手。在他看来,只有透彻了解并掌握肝脏内部的解剖结构,才有对肝脏施行手术的基础。
用什么材料做模型成为摆在“三人小组”面前的一大难题。他们找来各种塑料颗粒,计划将其溶解灌注到肝脏器官内,凝固后再将肝脏器官腐蚀掉,从而得到完整的肝脏模型。但经过120多天的反复试验,一直没能成功。
不过,灵感总在不经意间出现。1959年2月,吴孟超乍听我国兵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荣获冠军的喜讯,灵光一现,乒乓球的主要制作原料赛璐珞即硝化纤维塑料或可一试。于是,他将买来的乒乓球剪碎放入丙酮,等待着它的溶解。第二天,瓶中的乒乓球果然溶为液状。随后,他们从乒乓球厂买来了赛璐珞,在里面加入红蓝白黄几种不同颜色,分别从肝动脉、肝静脉、门静脉和胆管注入,使得肝脏内部纵横交错的粗细血管全部充满。等待凝固后,再用盐酸腐蚀肝表面组织,最后用刻刀一点点镂空,剔除干净。肝脏血管构架清楚地呈现出来,由粗到细,枝杈般向外延伸开来,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终于被灌注出来。
1959年底,“三人小组”共制作肝脏标本108个、肝脏固定标本60个。通过制作标本,吴孟超对肝脏内部构造以及血管走向了如指掌,烂熟于心,这为他日后施行肝脏手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肝脏标本的详尽观察、解读和分析比对,再结合临床实际,1960年吴孟超提出了人体肝脏“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在此之前,多数人认为肝脏简单地分为左、右两叶而已。这一理论为肝脏手术奠定了解剖学基础,并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我国肝脏手术赖以成功的基石,并为肝脏手术的进一步探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这也是吴孟超在肝胆学科上取得的第一项基础研究的理论成果。
1960年,吴孟超主刀为一位中年女患者成功切除了肝癌,是二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的第一例成功肝脏手术。同年,吴孟超从水龙头得到启发,发明了“常温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这项创新术式适用于所有的肝脏外科手术。通过间歇性阻断进入肝脏的血供,不仅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而且可以在常温下施行肝脏手术,既简化了手术过程,又减少了患者的创伤。
1961年,吴孟超发现了正常肝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规律,并据此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构成了肝脏术后支持治疗的基本理论,使手术死亡率明显降低。
1979年,吴孟超申报“肝胆外科技术中心”获批,他牵头在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建立了“肝胆外科中心”,为肝胆外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
攻克肝癌,助力我国肝胆外科走向国际
亚洲是肝病高发区,我国每年约有十几万人死于肝癌。
1963年,吴孟超作为最年轻的医学专家受邀参加上海某医院的会诊。会诊旨在确诊患者是否患中肝叶肿瘤,能否实施中肝叶切除手术。
中肝叶处于整个肝脏的“心脏”部位,管道结构极其复杂,几乎所有的肝内重要管道都流经其中。而中肝叶切除手术,会造成两个切面,失血量会明显增加,且不利于伤口的缝合与恢复,又极易损伤肝门,甚至可能出现致命的并发症。
毕竟,当时肝脏手术被视为外科手术中的“禁区”,而中肝叶切除手术更是“禁区中的禁区”。会诊中专家们对此都默不作声,只有吴孟超勇敢地站了出来,“这位病人就交给我吧 !”
凭着娴熟的手术技艺以及充分的前瞻性准备,他带领团队突破了中肝叶手术的“禁区”,攀上了肝脏外科的高峰。就在同一年,吴孟超带领团队又完成了三例中肝叶切除术,全部取得成功。由他所开创的肝脏外科手术技术逐步走向成熟。
在肝胆外科,吴孟超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这里的“有”,不仅是硬件上的、医疗技术上的,更要“有高尚的医德医风”;而这个“新”,不仅是要有新风新德,更要有创新精神,要在学科和管理上有新的发现。
在肝癌领域,吴孟超成就很多。在临床实践中,针对肝癌发现时晚期较多、肿瘤巨大且不能切除者居多的特点,吴孟超提出“二期手术”的概念,即对巨大肝癌先经综合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行手术切除,为晚期肝癌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的治疗途径;针对肝癌手术后复发多,但又缺乏有效治疗的特点,吴孟超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针对我国肝癌合并肝硬化多,术后极易导致肝功能衰竭的特点,吴孟超提出肝癌的局部根治性治疗策略,使肝癌外科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到有机统一。上述研究使肝癌术后5年生存率由60—70年代的16.0%,上升到80年代的30.6%和90年代以来的48.6%,使我国的肝脏外科事业获得持续的发展。
“外科医生,就是一双手一把刀。”在吴孟超看来,手是刀的支点,刀是手的延伸。
2017年,一部以吴孟超为原型拍摄的传记电影在全国上映。影片制作期间,制片方拿着“中国医魂”“医学大师”“国医大爱”等预备的电影片名,请吴孟超题写。然而,这位声名远扬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思忖良久后,却挥笔写下了另外4个字——我是医生。
(《小康》·中国小康网李慧君综合整理)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2年12月上旬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