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辰(北京服装学院新媒体系主任)
全文4500余字,读完约需9分钟
2022年12月3日,在南都观察的“年度对话”上,我们邀请了四位嘉宾和两位圆桌主持人共同探讨如何“迎接老龄化时代”。本期我们带来丁肇辰教授的主旨演讲。
丁肇辰教授说:“在教学中,我希望让同学们知道,老龄化社会的设计议题与他们生活的关联性,并且让他们觉得参与这件事情是有未来而且很酷的。”
通过生活设计找回老人的尊严与价值
丁肇辰
我的父亲前天刚刚过95岁生日,我妈目前85岁。他们俩生活照护仰赖两方面,一是医疗机构,另一方面是自家人,我还有一个妹妹在照顾他们。我目前想做的事情是在我的专业领域里面,通过设计的手段方法,让他们的生活甚至我自己的未来生活变得更美好。
在教学中,我希望让同学们知道,老龄化社会的设计议题与他们生活的关联性,并且让他们觉得参与这件事情是有未来而且很酷的。2020年我跟好朋友,西南交大国际老龄研究院的副院长杨一帆教授还有南开大学艺术学院吴立行教授,共同选出了一百个跟老龄化社会相关的创意案例。我们的想法是做一本关于老龄化设计的科普书,来告诉我们的学生们,在设计领域里面其实有非常多老龄化设计案例,甚至还做得很不错,这案例并没有你想象中的“夕阳感”,而且还是很酷的。这本书目前在淘宝和京东都有贩售,各位有兴趣可以购买这本书。
展开全文
今天我的汇报涵盖两方面,分别是银发设计的范畴与“晚什么”课题。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银发设计的范畴(Design For Older Adults)的个人定义,银发设计的范畴包含三个方向:
第一方向,寻回社会价值的设计(Value Rediscovery)
“寻回社会价值的设计”是通过设计手段去找寻所谓生命中的“朝阳感”。现在的老人们在退休之后会有较强烈的“夕阳感”,他们会觉得这个社会好像不再接受他们了,无论退休之前如何风光,但退休后这个社会就把你给放下了。因此,通过设计找回他们的价值感,能够帮助他们寻回“朝阳感”。
第二方向,生活方式设计(Lifestyle Design)
面对老龄化社会的未来生活方式设计,要具备对于老龄化用户的同理心。设计师如果具备相当程度的同理心,设计细节肯定就能做得更加完善。我们需要去发掘老龄用户生活上的改变,要行动起来多去了解老人们目前正“做什么?想什么?用什么?”,而不是仅仅在桌面敲敲键盘,用自己的片面观点思考“我们要为他干什么!”
第三方向,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包容性设计意味着你的设计,需要更为广泛地面向多重的利益相关者。在设计服务里,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必须满足多数的利益相关者,才能产生一个更为包容的设计及策略。
基于以上三个方向,每一个我都来介绍一个简单的案例。
第一方向,寻回社会价值的设计(Value Rediscovery)
这个案例比较早,在2014年巴西有一个像新东方一样的英语补习班名为CNA,他们邀请广告公司设计了一个“英语交换软件”,以及基于这个软件的公关活动,将活动的全程做成一支广告片。由于广告本身非常具有社会感染力,也获得非常多的国际大奖。
这支广告片里面出现两个不同的用户群,一是急着想找人练习英语的巴西年轻人,一个是渴望和人交谈的波士顿老年人。巴西年轻人想在课余时间练习英文,却不想花钱;美国养老院的老人想要找人聊天,但亲戚与孩子们的时间有限总是凑不上。通过“英语交换软件”撮合两方,进而形成此次公关活动的目标。
我们能从视频里面看到,两方用户能通过这种方式交换英语,在达到彼此需求的同时帮助老龄用户们寻回他们的自身社会价值,这个案例在2014年应该算是一个非常创新的点子。
现今,由于疫情下改变的数字媒体技术,我们有更多工具能够在线进行国际间的沟通。随着这种新生活常态的出现,老龄化社会的创新服务就会产生多样性的变化。我可以想象中国老年人也能开始教国外年轻人中文,帮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与民情风俗,这不仅会是一个帮助老年人找回生活价值的案例,也将能帮助国家更好地推广中华文化与产生民族自信。
第二方向,生活方式设计(Lifestyle Design)
这个案例我选的是一个日本的《移动超市Tokushimaru》。这个移动超市和我童年时期的印象有很多关联性,记得在小的时候,我的生活中有非常多类似的移动超市,有卖五金的,有卖面包蛋糕的,有贩卖蔬菜的。但是随着便利商店和大型商超的出现,这些基于货车的移动超市已经不复存在。我在这个案例找到童年时候的记忆,所以印象特别深刻。
2000年初,日本人提一个名为“购物难民”(Shopping Refugee)的概念,意指老年人难以买到生活用品变成难民一般。原因是老人所处地区已经很难买到生活用品,过去生活圈里便于购买的超市以及便利商店都因为厂商要节省开支,纷纷变成了位于城市郊区的大型量贩店,导致老年人如果没有交通工具就无法买到商品,让生活变得相当不便。
徳岛县的一家公司于是就做了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将我之前所说童年印象中的移动超市,经过精心修改之后,再放回到当前的日本生活场景中。这个移动超市所卖的产品如同便利商店一样丰富,不仅仅具备多样性,同时在服务中也考虑到老龄用户生活的需求,并且进行迭代与修改。
据统计,在2015年占地连7平方米都不到的“移动超市Tokushimaru”月收入已经达到1.2亿日元。整个徳岛县老人对这个移动超市都赞不绝口,一些日本老年人甚至说:“这个超市比我的儿子还重要!”,孩子们无法解决的父母亲的购物问题,透过这个小车解决了。
第三方向,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
这个案例放到最后的原因,是我觉得它特别重要,也是谈老龄化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必须长保的态度,也就是说我们要多方面考虑不同层级的用户需求,而不仅仅是面对单一用户群体而已。这就意味着我们需要考虑不同代际的需求,如青少年人、中老年人、与儿童用户等。让不同代际利益相关者能最大化享受到这个设计者所带来的改变,这里提到的设计者有可能是政策制定者,也有可能是像我一样的设计师。
以下案例讲的是日本如何解决70岁以上驾驶人的交通事故。日本媒体将这群人比喻是“马路杀手”,因为他们认知功能的退化可能会导致在开车过程当中把油门当成刹车,由此产生的车辆暴冲会导致较多事故。而日本政府、学界及企业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部分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此影片中看到, 并没有单一的解决方案来完美解决老人开车的问题。从政府的管理角度,从企业的盈利角度,从用户的生活角度来看,唯有一系列的包容性设计方案,才能满足不同层级的用户需求, 也能满足具备不同驾驶能力的老龄用户需求。
日本的解决方法首先是不拒绝老人上路,而是提供他们如果需要上路的不同可能性。老人们如果想继续使用自己的车子,可以选择参加三年一次的驾驶认知考试, 在获得驾照之后就可以容许上路;或者,用户可以选择交回驾照接受政府补助,或搭乘政府提供的老人专车,或租赁速度较慢事故伤害性较低的轻型交通工具;此外,政府也补助用户购买安装暴冲侦测电子设备,用户可将设备加装在自己的车上,当该设备侦测到用户突然加速的同时,能有效控制加速暴冲的可能性。
不同的设计方案满足不同层级的用户,这就是包容性设计的基本原则,治理方与设计方对于用户的认知理解与包容,才能将老龄化设计做得更好。
接下来,我来说一下“晚什么”课题组,这个课题组的英文叫Once More,中文原意是“再来一次”, 我们希望透过设计的助力,让老年人的生活再一次感到年轻。从多方面的角度跨学科与教育行业团队合作,然后进行落地的实践。
开始的时候,首先是做一些跟本专业数字媒体有关系的设计,常见的就是把老年IP形象年轻化,设计很可爱的IP形象,如:表情包设计,这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在参与设计过程当中觉得有趣、有意思、很新鲜也很时尚。
2021年,我们跟北医六院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小组中心副主任王华丽老师团队一起制作了《晚什么!老年认知关爱工具包》,这也是国家卫健委支持的一个项目。随着国内失智症患者的增加,家庭在护理与认知障碍防治相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针对有记忆力减退问题患者家属的广泛健康教育也迫在眉睫。
这个工具包的设计,主要是就是为了面向需要长期照顾失智症患者的家庭和护工们所做的。该设计内容包含七个部分,有互动卡牌、认知训练操、书法日历、核心信息卡、出门贴士冰箱贴,以及联系卡等。
2021年,我们曾经设计了一个老年商场的概念方案,这个商场位于成都的金牛区,它是一个2000平方米的老旧商场改造计划。当时我们提的一个想法,是把它做成一个美学生活馆,美学生活馆里面的陈设,我们使用了街区的概念,非常弹性化地来进行室内家具,以及展示空间、展览空间、售卖空间的一个调整。这里面有非常多的、很现代的一些设计元素,中间有一个百米长的步道。
2019年,我带了一个由四个学生组成的跨校设计团队,设计一套“怀旧书法日历”。这个设计以日历为载体,融合书法书写的行为来帮助老人用户更好地完成笔尖上的认知训练,在这本日历中我们鼓励用户读写、唱歌、猜谜,执行运动任务。
之所以把设计载体落在日历上,是我们认为日历是中国人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的家庭物件,老年用户对它相当熟悉并有亲切感,这能有效避免产生较高学习成本,也不容易让用户产生排斥,透过此日历来帮助他们每天进行认知训练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手段。
这个项目的落地执行刚好碰上疫情开始没多久,我们设计了一个符合台湾老人生活背景的日历,当时和台湾最大的老龄公益组织弘道老人基金会合作,在他们的场域内进行了首次的项目落地实践。后来回到北京,我们又做了一个符合北京老人用户的日历方案,该日历也在2021年的时候出版了。
过去几年间,我们也在运营做跟老龄化设计有关的一些国际教学活动,比如:“设计马拉松”,这是北京国际设计周期间一个大型国际工作坊。
从2018年开始我们的课题就不断地和老龄化设计相关,邀请来的导师带着不同设计专业方向的国际学员们进行设计探索,这些课题包括:智能产品设计,产品服务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等。
我个人在2018年的设计马拉松期间,就带着来自四个不同院校的学员们,为老年人进行了一个智能产品《涟漪·智能助眠枕》的概念设计。这个产品利用白噪音和粉红噪音来帮助老人更好地在晚上就寝,并且能侦测用户入睡的情况,将其睡眠时的体征定期发给家人和照护者。
以上就是“晚什么”课题组这几年来所做的一些贡献。当然,我们做得还是不够多,尤其是在2018年,当我接触到《中老年人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之后,深深觉得数字媒体设计领域里其实有非常多的机会,能够帮助老年人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幸福感。
从2021年开始,国家就已经大力重视老龄化社会数字鸿沟问题,不少互联网设计团队在进行产品界面与交互设计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进行适老化设计的修改策略。
但是,我觉得光有这些改变依旧是不足的,数字产品设计工具下的生活辅助,仅仅是冰山中的一小角。除了数字产品设计,常规的居家设计不仅有非常大的市场潜力,也是值得老师和同学们能持续探索的设计课题。
相信在未来, 设计师在老龄化社会变革的过程,也能担当成为其中一位加速师,帮助治理者完成心中的蓝图与构想,协助老龄化社会变得更加完善与美好。
*题图及文中图片由丁肇辰教授提供
*本文整理自南都观察2022年度对话“迎接老龄化时代”,经嘉宾确认。此为第三部分,其余部分将于近日推出,敬请期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