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9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生态文明驿站·西双版纳悠然台”正式成立。周晋峰副理事长为该文明驿站授牌,并为悠然台文明驿站主任博哲若 (Gerard Burgermeister)先生颁发证书。现将由周雯怡 (Zhou Wenyi)和皮埃尔·向博荣 (Pierre Chambron)两位作者发表在“中外建筑"2022/09 SUM 257的《地域木建筑的再生——云南悠然台民宿建筑》文刊转载分享如下。
地域木建筑的再生
——云南悠然台民宿建筑
周雯怡 皮埃尔·向博荣
关键词:低技建筑;地域;再生;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
在高科技设计手段风行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能把控从设计到施工的每一个步骤。而在澜沧江畔一处茂密的热带丛林中(图 1),静静地矗立着一组与世无争的“低技建筑”,没有图纸, 没有建筑师,利用回收的木料,将当地传统的傣族干栏式建筑营造方式和现代空间需求完美结合,并通过丛林生态修复措施, 创造了一个世外桃园,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所(图 2)。
1.建造历程
2003 年,瑞士生物学家 Gérard Burgermeister(博哲若, 人称老博)和他的妻子严庆昭女士来到景洪,盘下了澜沧江边这片约 26 亩(约 1.742 ha)的橡胶林,这里地形坡度较大,经过多年的单一化种植,土壤变得干硬,影响到植物的多样性生长。他们开始生态修复计划,从一草一木入手,还原热带雨林的植物多样性。历经十五年多的努力,这片雨林已经生机勃勃,树木高大蔽日,鸟语花香。在这片丛林中,老博和他的团队打造了几栋木质民宿,它们完美地镶嵌在地形里,掩映在树林中,既古朴自然,又现代舒适,形成了一组适应热带丛林气候和山坡地形的建筑精品。
2022 年初我们有幸在此小住了一段时光,流连在丛林中, 我们惊叹于每栋木楼和地形的巧妙结合,每个平台、每个窗口都恰到好处地对着江面或山坡。作为建筑师,我们发现这些木构建筑的柱或梁有着许多不规则的榫眼,而且木料也是不同种类。这些木建的形式和做法既与当地的傣族民居相似又有不同,平面格局也是既有传统的影子又符合现代且国际化的人文生活。一个晴朗的下午,我们好奇地问老博,这些建筑是谁设计的,能否看看设计图?他幽默地回答,没有图纸,没有设计师,因为它们是就地构思,就地谋划,就地建造的!老博和我们边聊边参观,娓娓道来这里的故事。
展开全文
这些木料来自他多年来收集的周边民居拆除后出售的各种构件。2003—2006 年间,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傣族村庄的居民开始青睐混凝土和砖砌的楼房,老的干栏式竹楼被拆除, 这些木构件被成批出售。从那时起,老博就留意收购木梁、木柱或整个屋架,精心分类记录保存,并计划着怎么运用到民宿的建设上。同时,在他的细心呵护下,基地里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他们打算先建一个较大的可公共活动的木楼和几个客房木楼。
作为生物学家,老博和严庆昭女士深知在丛林中人和自然必须学会共生,他们从一开始就定下了生态循环处理废水和生活垃圾,保证零排放的目标,在山坡上埋设了若干个大的生态水处理池。一个用于处理雨水,每栋木楼周边都有雨水收集明沟并排回树林中。另一个用于处理生活废水,厨房和卫生间的废水经过层层过滤生态解毒,达到要求才排放到周边水系。在潮湿的江边土壤中充斥着白蚁,它们是木建筑的天敌,但老博不采用化学药物来除蚁,他利用生物的天然习性,通过石材挡墙和台地来架空建筑,将木构和土壤彻底脱离开来,从而切断了白蚁通向木材的渠道。原来藏在建筑形式背后的是人类与自然的较量,也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经验。
2.木兰楼
我们以其中的一栋民宿——木兰楼为例来分析和学习一下其中蕴含的智慧。木兰楼位于临江一处相对较陡的山坡凹角(图 3),在这里,老博找到了最佳视点设置平台,他计划设置一个双拼的既可以单独使用又可打通使用的套房。传统的傣族民居一般为上下两层,主要以木为柱梁和楼板, 屋顶呈“人”字形并覆瓦,上层住人,建筑空间间架高大,分有前廊、堂室及卧室,以竹木隔板或仅以蚊帐划分空间;下层空间低矮,仅 2 m 高,用于畜养家畜和堆放农具什物。为了满足现代休闲酒店功能要求,必须在传统民居形式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和变化。他们和傣族的木匠及汉族的泥瓦匠一道,利用回收的木料就地构筑,一步步将整栋建筑建造起来(图 4~ 图 9)。
整个结构体系沿用传统形式,在空间高度上适当予以调整, 同时在平面上进行合理布局(图 10)。木兰楼的平面为左右布局的两套客房(图 11),右侧客房由一条蜿蜒的栈桥连到挑空平台,左侧客房沿山腰石板路直接通往入口(图 12)。中间是一前一后两个浴室卫生间,每套都拥有一个景观优美、进深舒适的平台(图 13),与之相连的是宽敞的卧室。
图 10 木兰楼外景速写
图 11 木兰楼手绘二层平面图
图 12 木兰楼手绘剖面图
两套房的中间部分是各自的浴室,一个在前,另一个在后。为了解决通风和采光问题,非常巧妙地在中间加入一个全开放的小天井(图 14),屋檐和素墙让光线洒落到热带植物上,柔和地进入浴室,雨水可以在这里滋润着小小的内院。
建筑下层是完全架空的休闲空间(图 15),木质构件架在石砌的地基或柱础石上,从而得以和山体土壤隔离(图 16), 是防止白蚁侵袭的有效办法,也符合防潮通风的需求。相对傣族传统民居的下层空间而言,此空间的高度加大并且柱子数量减少,更加符合使用需求。从平台的楼梯可以到下层空间,这个楼梯是老博的骄傲,他和木匠们一起研究,最终将木楼梯巧妙地悬挂在二层的梁上,从而让一层的空间更加宽敞,并方便使用者从平台直接下来到达两套民宿共享的休息交流空间。
屋架布局,傣族工匠采用的是传统干栏形式,但并非完全是典型的民居做法,由于功能上需要更加开敞高大的空间,老博和严庆昭女士与智慧的工匠们仔细研究,将用于佛寺的屋顶形式运用进来。木兰楼的屋顶由六组单檐及重檐歇山式屋顶组合构成,将左中右、前后各部分功能分别覆盖又整合在一起。每套半室外的平台空间和卧室同在一个屋顶下,两者下部是木质门窗,上部是通透的木格栅仅附防蚊纱,从里到外在视觉和空间上是完全连续的(图 17)。
清晨,光线通过充满结构美的木屋架洒落到室内,配上白色蚊帐,充满了神秘的热带气氛。
3.望江楼
另一个别具特色的空间就是公共活动的主楼——望江楼(图 18),它处于基地北端临江的陡坡上,是俯瞰澜沧江和景洪山谷的最佳视角(图 19)。这栋两层木楼体量虽大, 但完全掩映在山坡丛林间。林中石径将人们引导到山坡边缘, 通过几级向下的石板台阶和木质廊桥衔接到望江楼的二层空间(图 20)。桥尽端一侧是二层的图书休闲区,另一侧是古朴宽大的木楼梯,通往一层(图 21)。伴随楼梯的是石材的挡墙,和其前方的一泓浅池,种植茂盛的石奎,形成一个静谧的水景(图 22)。
图 19 望江楼手绘一层平面图
图 20 望江楼手绘二层平面图
从楼梯到达望江楼的一层空间是开敞的就餐间(图23), 面向澜沧江,让人豁然开朗。暗红色陶土手工烧制的地砖衬托着古朴的木质梁柱和屋顶,整个空间流动开放,可灵活划分。在平台尽端可以远眺市区外围的江水和青山,这里放着一张茶台,是临江品茶的好地方,旁边吊着一张宽大的吊床, 孩子们在其中嬉戏的笑声荡漾在山坡上。为了获得开阔的视野,老博和工匠们仔细研究了二手木材的尺寸,通过巧妙地布局,获得减柱加大跨度的效果。
一层靠山体一侧设有洗手间和酒窖,酒窖里老博藏有来自世界各地古老酒庄的好酒。在酒窖外,他们设置了一个浅木箱, 内装夯土,是一个移动的火塘。在傣族民居中火塘一般位于二层居室中央,是家庭活动的中心,又是烧火做饭的地方,是家的灵魂。这里也一样,来自五湖四海的友人,围着篝火把酒言欢, 在澜沧江畔身心都得到安抚。上层楼板和墙体的狭小缝隙形成很好的排烟和拔风的作用。
望江楼的二层空间非常宽敞舒适,主要是图书阅览区和客厅。柱梁结构非常大胆,跨度大,受力巧妙,让空间更加灵动, 这些木料也是来自回收的老宅,以传统里外穿插的方式连接, 经过加固达到更大的跨度。在北侧窗户转角处有一块抬高的地台,铺着民族风格坐垫,放着矮几,是对弈品茶的好地方,在这里人们的视线较低,通过水平的窗框望向江面,让人有一种坐看宽银幕电影场景的感受(图 24)。
二层空间的另一端是沙发区,摆放了满墙的图书,其一侧的落地窗向着一个室外庭院(图 25),它是下层使用空间的屋顶。另一侧开门出去是一个临江的三角形内阳台,挂着吊床, 从这里俯瞰碧绿的江水和对岸青山,令人心旷神怡(图 26)。
4.总结
悠然台每栋木楼的平面布局都不一样,它们充分结合地形和周边视线、日照通风以及植被分布等综合因素,在这深深的
丛林里,这组建筑是一份让人惊叹不已的建筑珍品,它们集合了地域文化、传统工艺的大智慧,结合人文的哲学思想,用最朴质的、最真诚的方式来对待自然和人的关系。它们的诞生和多年的维护是老博、严庆昭女士和整个团队热情付出和心血的结晶。各行各业的工匠(图 27),有挖掘地基的,有泥瓦匠,有做基石和墙体的,有建造框架和屋架的傣族木匠,有负责门窗和楼板的工匠,有铺设地砖的,还有水管工、电工等,共同打造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场所。悠然台的建筑与大自然形成了一种共生的关系(图 28),老博说这片丛林里有 280 多种乔木和上千种植被, 这既是一个长久生态修复的结果(图 29、图 30),也是一个日积月累悉心照料的过程,需不断地观察和调整林中所需的日照和通风条件。虽然没有图纸,没有电脑建模,没有绚丽的效果图,但它却是一个充满神秘和魅力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所感受到的空间品质和周边的自然是完美融合的。
悠然台的价值不止在建筑方面,也在动植物多样性、生态处理、文化保护、习俗传承以及生活艺术等多方面。它是一个完美的人与自然共生的成功的作品,值得世人学习和反思,值得大力保护和传承。
(责任编辑:屈湘玲)
图表来源:图 1、图 3 ~ 图 8、图 18、图 26 ~ 图 30 由悠然台民宿提供;图 2、图 9 ~ 图 17、图 19 ~ 图 25 由本文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周雯怡(1970-),女,法籍,夏邦杰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建筑师,法国国家建筑师;皮埃尔·向博荣 (1966-), 男,法籍,夏邦杰建筑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法国国家建筑师。
引用格式:周雯怡 , 皮埃尔·向博荣 . 地域木建筑的再生 : 云南悠然台民宿建筑 [J]. 中外建筑 ,2022(09):25-31.
分 享 是 一 种 美德 、 关 注 是 一 种 智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