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的南山是指何地_南山_悠然_远地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野渡回答:我认这是两句千古绝唱诗,它创造了“三绝”的艺术境界

第一绝:意境绝

意境绝集中体现在三点。

一是淡泊。淡泊什么?首先是淡泊名利,所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次是淡泊红尘,所以心远地自偏。

二是悠闲。悠闲什么?首先是悠闲地采菊。其次是悠闲的南山。再次是悠然地看见。一付漫不经心的模样,一付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悠闲舒适的意境,飘然纸上。

三是忘我。我是谁?我是南山!南山是谁?南山是我!南山的脱俗、宁静、超然,不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

因此,诗句描写的意境,前无古人。此是第一绝。

第二绝:用字用词绝

首先是“见”字用得绝。唯有“见”字才能写出偶然之意,唯有“见”字才能体现悠然之心,唯有“见”

字才能表现忘我之境。如果用“望”字,则大煞风景。因“望”字的主观意识太浓。

其次是“菊花”、“南山”、“悠然”等词的组合运用绝。“菊花”高雅,“南山”脱俗,“悠然”恬静,共同构成了一幅超然物外的优美画面,少一词,则功力尽失矣!

第三绝:审美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无我之境”的文学审美观。什么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此种境界中,读者感受不到主体的存在,或者参与,似乎只是为描写而描写,物我相通,化人物中,而最终达到的是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句话诗的审美意境推崇备至,认为达到了“无我”之境的审美巅峰。此是第三绝。

总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在意境塑造、用字用词及文学审美上,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纯属个人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的南山是指何地

应该是陶渊明家乡南面的山。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从诗中看出,因为诗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可悠闲的采菊,抬头“见”山,那样怡然自得,超凡脱俗。“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正好与采菊时的悠闲心境相映,合成了物我两忘的忘我心境。提醒人们不要太过功利,应回到大自然中……

结合诗人的一生,隐居,田园生活,且写实等。故而说此山即是他家乡南面之山(庐山可能性最大)

想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一种逃避的人生态度吗

这不是一种逃避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一种处世态度。当一个人看破红尘中的纷纷扰扰,不被世间的欲望驱使时,觉的心态平和,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去,心安理得,满足平淡,与世无争,怡然自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