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 为何王安石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第一语
- 采菊东篱下,什么意思
- 上联:东篱把酒黄昏后,人苦花寒月瘦下联怎么对
- 想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一种逃避的人生态度吗
- 怎样才能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
古诗中经常出现的“东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的含义
古诗词中经常出现“东篱”二字,最先
早出现的是陶渊明的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这里东篱指的是东边的篱笆墙,也就是树枝,竹条,芦苇等围起来的园圃,而且是菊花园子,那么为什么是东篱,而不是西篱,南篱,或者北篱呢?因为在当时东方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有阳光和朝气,那里可能不是平原,那个时候就是东边,这首诗里还提到“悠然见南山”当然南山阳光充足,种在南山的庄稼更好了,这里有纯粹的自然风光风景,有安静祥和的田园诗意生活,这个符合当时陶渊明隐居生活的情景和真实写照。
在后来唐宋诗人清朝词人中,当诗人生活四处奔波落魄失意的时候,大都是喜欢浪漫的生活来排遣自己的苦恼,所以很多诗人都借用“东篱”二字,从此东篱便成了固定格式化,也就是作为特定的环境意境表达,以后也就流行开了。
还有白居易的《闰九月九日独饮》:
黄花丛畔绿尊前,犹有些些旧管弦。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自从九月持斋戒,不醉重阳十五年。
这里白居易写东篱,是生活落魄,心灰意冷的情况下,寻找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逃避世态炎凉,这里是想做一个隐士过清净安逸的日子。
基本上唐朝大诗人,都使用过这一成典。如杜甫的“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岑参的“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高适的“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可以说这一意象在唐朝就已经在文人中普及。
高适的这里的东篱只是一个意象的表述,借景抒情,通过菊花东篱的描述,表达作者忧伤寥落悲愤的心情,在这个节气里,惊叹自己的白发早生,而东篱的菊花还没有开放。
醉花阴·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宋
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的这首词,这里的“东篱”不是赏菊,而是指喝的菊花酒?,这里是借酒浇愁,孤独寂寞排解心中忧伤,这种寂寞相思,悲切缠绵清新脱俗运用的恰到好处。
东篱在古诗词中大多是指菊花园子,大多都是写菊花的,有陶渊明的向往田园生活的,有清雅之士想过隐居生活的,有托物抒情,寻求精神上寄托的,很多都是隐喻借代的修辞手法,来表达文学艺术,这样诗词的含义深刻,诗人写作艺术高超,和表达了诗人艺术境界的升华。通过意象的描述,来达到一个作者想表达的特定的意境。
东篱在古代多代表菊花,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革,而现代很多写诗的人东篱已经不在单指菊花,而是代表惬意的田园生活,而是代表赏心悦目的一个菜园花园好的去处。
感谢大家欣赏,欢迎关注留言评论发表高见!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野渡回答:我认这是两句千古绝唱诗,它创造了“三绝”的艺术境界
第一绝:意境绝
意境绝集中体现在三点。
一是淡泊。淡泊什么?首先是淡泊名利,所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次是淡泊红尘,所以心远地自偏。
二是悠闲。悠闲什么?首先是悠闲地采菊。其次是悠闲的南山。再次是悠然地看见。一付漫不经心的模样,一付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悠闲舒适的意境,飘然纸上。
三是忘我。我是谁?我是南山!南山是谁?南山是我!南山的脱俗、宁静、超然,不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
因此,诗句描写的意境,前无古人。此是第一绝。
第二绝:用字用词绝
首先是“见”字用得绝。唯有“见”字才能写出偶然之意,唯有“见”字才能体现悠然之心,唯有“见”
字才能表现忘我之境。如果用“望”字,则大煞风景。因“望”字的主观意识太浓。
其次是“菊花”、“南山”、“悠然”等词的组合运用绝。“菊花”高雅,“南山”脱俗,“悠然”恬静,共同构成了一幅超然物外的优美画面,少一词,则功力尽失矣!
第三绝:审美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无我之境”的文学审美观。什么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此种境界中,读者感受不到主体的存在,或者参与,似乎只是为描写而描写,物我相通,化人物中,而最终达到的是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句话诗的审美意境推崇备至,认为达到了“无我”之境的审美巅峰。此是第三绝。
总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在意境塑造、用字用词及文学审美上,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纯属个人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为何王安石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第一语
陶渊明与王安石都是江西人。陶渊明是我的家乡江西省彭泽县的县令,被王安石夸赞的那句诗出自他的组诗《饮酒》(五),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传颂最为广泛的诗句之一。
【陶渊明的两件大事】
先说陶渊明的两件大事,他是东晋大诗人,他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不想接待来彭泽检查工作的阿谀奉承、不学无术还花天酒地的上司,因而把官印挂在屋梁上,辞官不做,到距离彭泽县100公里左右的庐山(诗中所说的南山)隐居。那一年他41岁,担任彭泽县令仅仅80多天。其实,在这之前他早已萌生去职的念头。二是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给东晋充满玄学和教化意味的诗歌带来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他的代表作便是《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和处世思想,至今仍能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我们身处现实生活,时常为不得已的烦恼所困,只要内心远离了名利和物质,远离世俗和厌恶的圈子,不与他们争斗,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宁静起来。
【王安石的失意与爱菊】
再回到王安石为何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句。除了陶渊明的那句诗写得确实好之外,还与王安石的生活经历和喜好有关。
其一,生活经历。王安石在评价陶渊明诗句时,正和陶渊明有着相似的政治经历。彼时,王安石因变法失败第二次被罢免宰相,对朝廷非常失望,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最终他选择了退隐江宁(今南京辖区),从此远离江湖,不问政事。
其二,喜好。同为诗人的王安石也喜欢菊花,并创作过至少6首菊花的诗,所以他很自然地就关注到陶渊明关于菊花的名作。而且,他与同在朝廷为官的好友——大文豪苏轼还因菊花诗闹过矛盾,最后以苏轼“负荆请罪”了结。
【两大文豪菊花之结】
王安石和苏轼两人是好友,但王安石身为宰相地位更高。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到书案上有首没作完的诗。当他看到“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后笑了,菊花从来都是枯萎在枝头上的,怎么会落得满地都是呢?性情豪爽的苏东坡不假思索地拿起笔,在诗后续了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以嘲讽王安石缺乏生活经历。
王安石回来见到苏轼的诗句后不悦,之后借机把他贬到湖北省黄冈市。被贬后,苏轼在秋天的黄冈真的见到的了满地散落的菊花,这才知道自己讥讽错了王安石。后来他专门赴京给王安石道歉。
【理解写作背景的重要性】
所以,作家和诗人作品的诞生以及作品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诗人所处的政治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先了解到这些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和艺术追求等。(南风)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注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采菊东篱下,什么意思
采菊东篱下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
出自魏晋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扩展资料:
鉴赏: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
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上联:东篱把酒黄昏后,人苦花寒月瘦下联怎么对
东篱把酒黄昏后,人苦花寒月瘦
西厢弹琴午夜中,曲哀意冷心空
想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是一种逃避的人生态度吗
这不是一种逃避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种超脱世俗,返璞归真,回归本心的一种处世态度。当一个人看破红尘中的纷纷扰扰,不被世间的欲望驱使时,觉的心态平和,回到简单的生活中去,心安理得,满足平淡,与世无争,怡然自得。
怎样才能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
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才学和自我认知,让自己对自己充满很大的自信和期望。
然后再在生活中和事业上经历足够的打击和挫折,消耗到没有力气再去努力。但还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让自己活下来。
这个时候你就想怎么在这个境遇中保持一个平衡。
退隐田园、与世无争,才变成一个选项。
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活得安心的无奈的选项。
事物的能量是阴阳平衡的。
也许我们看起来很美好的事物,他的内里都充斥着足够的悲凉与无奈。
而让我们嫌恶和排斥的事物,也许你对他的理解还不充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