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这首古诗的题目叫什么 还要整首诗的内容
上堂开示颂[ 唐·黄櫱禅师 ]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黄櫱禅师(?-855),即黄檗(音bò)、黄蘖。唐代福建福清僧人,幼年在本州黄檗山出家,后于洪州黄檗山大弘禅法,撰有《传心法要》《宛陵录》等传世,是一代高僧、宗门大匠。
这首诗唐代高僧黄蘖禅师的作品,诗的大意是,要摆脱尘世间的繁琐事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需要下力气紧紧抓住凡尘俗事的由头,大干一场。就如梅花,如果不是经历了一翻彻骨的寒冷,她怎能绽放得如此冷艳,香气扑鼻。此诗本是一首禅宗诗偈,诗人通过梅花这个喻体,象征不怕艰难,成就事业的精神,来鼓励自己和修行的人要敢于吃苦,不畏艰辛,以期修成正果。后两句太有名了,以至于从诗偈成为世俗中人的格言。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 要完整的
一、《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二、《中秋月》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译: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
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三、《中秋》唐代:司空图
闲吟秋景外,万事觉悠悠。
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译:闲暇之余漫步在秋天的夜色中低声吟唱,总觉得心里空虚郁闷、心里惴惴不安。
今天晚上如果再没有圆满的月亮,今年的秋天就算是虚度光阴了。
四、《中秋登楼望月》宋代: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译: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
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五、《中秋》唐代:刘得仁
尘里兼尘外,咸期此夕明。
一年惟一度,长恐有云生。
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
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
译:不管是世俗中的还是超然世外的,都在期待中秋月明。
一年中只有这一次,所以唯恐这天有云遮月。
露水洗净了尘埃,月光照亮了万物。
正适合高声吟诵诗篇,可惜月亮又西沉,只给人们留下满腹惆怅。
古诗《中秋月》的古诗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月光下梧桐树影随着时间推移,不知不觉的移动着,在这团圆夜仍是独自面对着角落。月宫中的嫦娥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只有那清冷的月宫和孤寂桂树。
出自:《中秋月》是宋代诗人晏殊的诗作。
原文:
中秋月
宋代: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扩展资料:
赏析:
晏殊的这首《中秋月》并不算是他的名篇,但也有别恨之意,且表述得委婉曲折,很符合晏殊的词风。明明是诗人的惆怅与怨恨,他却偏说是嫦娥仙子在清冷的月宫中自怨自艾。
反复吟诵时,发现就写了一个“独”和“孤”字。你看,飘落他乡的旅人是“独向隅”,地处偏僻,客居远地,怎不孤独寂寞、思念亲朋呢?
再看,独居月宫的嫦娥呢,“玉蟾清冷桂花孤”,陪伴她的只有不会说话的玉兔、蟾蜍和一棵桂花树,怎不顾影自怜、睹物思人?
两者的意象就这样自然而巧妙地联接在了一起,诗人没有道明,但在他的《蝶恋花》中明白地写着:“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意思是明月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作者介绍:
晏殊(991年—1055年2月27日),字同叔,抚州临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生于宋太宗淳化二年(991年),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
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他能诗、善词,文章典丽,书法皆工,而以词最为突出,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吸收了南唐“花间派”和冯延巳的典雅流丽词风,开创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他的词语言清丽,声调和谐,如其闲雅之情调、旷达之怀抱。
其写富贵而不鄙俗、写艳情而不纤佻,写景重其精神,赋于自然物以生命,能将理性之思致,融入抒情之叙写中。
在伤春怨别之情绪内,表现出一种理性之反省及操持,在柔情锐感之中,透露出一种圆融旷达之理性的观照,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