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初中课本,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悠然见南山”中“见”读什么_南山_悠然_饮酒

本文目录

  • 跳出初中课本,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
  • “悠然见南山”中“见”读什么
  •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jian还是读xian
  • 悠然见南山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 悠然见南山是指哪里
  • 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在哪
  •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怎么读
  • 为何王安石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第一语
  • 怎样才能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
  •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跳出初中课本,如何赏析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

我觉得陶渊明完全是以出世的姿态来写《桃花源记》的,是一种完全以物我统一的价值理念为基础的,就像庄子的《齐物论》,体现了人的物质属性,人类并没有比任何生物高贵或者低贱,每一物种都是在适者生存的理论下进化的结果,是平等的。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在写景,实则在写“心”,菊花的象征意义是刚正不阿,而陶渊明的骨子里也是一身正气的。他所在的时代,为官不顺,又无法排解心中郁闷,其借菊花的高洁而表明自己的政治抱负,但面对现实,陶渊明也只能借景抒怀了。

“悠然见南山”中“见”读什么

“悠然见南山”中“见”读音:

1读:看见,这里是作者主观所见之景。大多是现代音。

2:出现,显露。这里是客观之景自然呈现在作者眼里。此义比较符合作者心境,是古读音。

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读jian还是读xian

先说结论:我个人认为应该读作“看见“的“见“。但陶渊明距离我们现在的年代甚远,我们很难去体会他的原本意图,只能根据自己理解的句意来判断读音,这就又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以下言论仅代表个人观点,如有不同意见,欢迎交流。

“见”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的读音

“见”在《古代汉语词典》中确有两种读音。

1、读作“看见”的“见”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见”读作“jian”(第四声)的有十六种情况。分别表示看见、遇见、见面、谒见、接见、推荐、听见、理解、见识、打算、加在动词前表被动、代指自己、助词“得”、棺衣、间杂、姓氏等意思。

2、读作“显现”的“现”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见”读作“xian”(第四声)的有四种情况。分别表示显现、表现、现在、现成的等意思。

很显然,如果这句诗中“见”的读音是第一种的话,只能将之翻译成“看见”,如果是第二种读音,也只能翻译成“显现”。因为其他的意思都不合语境。字的读音无法跳脱句意而单独存在,对句子理解的不同会造成读音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回到诗中体悟这句话的意思,进一步确定该字的读音。

“悠然见南山”的句意

完整的句子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关于这句的解释,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抬头突然看到南山的优美景象。”

二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见,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看出区别了吗?第一句的解释侧重于自己“发现”南山,这个发现不是有目的地寻找,而是无意中看到的,但动作的发出者还是自己,简单地说,是“我看南山”,如果依照这种翻译,那么“见”应该是第一种读音。而第二句翻译则侧重于南山“主动”映入“我”的眼帘,我成了被动的对象,就变成了“南山被我看”,如果按照这种说法,“见”应是第二种读音。

那么“悠然见南山”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我认为,应该结合“采菊东篱下”来理解。在“采菊东篱下”中,很明显,动作的发出者是人,意思是,“(我)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可以想象这样一幅画面,诗人在东篱之下弯着腰专心地采菊,采了若久,感觉有些累了,自己直起腰杆来想疏解一会,突然就看到了眼前的一座南山。

所以,“看见南山”与“采摘菊花”两件事应是同一个发出者,或者说这两句诗的语序应该是相同的。既然“采菊东篱下”没有说成“菊花被采”,那么“悠然见南山”也不当说成“南山被看”。据此,我认为句意应该采用第一种,“见”该读作“看见”的“见”。

附《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里是好说文学,喜欢请关注!带你走进可庄严肃穆可诙谐滑稽的文学世界。

感谢看过评过赞过的你~

悠然见南山上一句古诗是什么

悠然见南山上一句古诗是采菊东篱下。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悠然见南山是指哪里

一、“南山指哪里”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二、该句含义:

悠闲的游览中,就看到了远处的山峰

三、出处:《饮酒·结庐在人境》晋朝·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的南山在哪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出自《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如下: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词句注释如下:

(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见怎么读

读“jiàn”。

这诗句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全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部分)如下:

1、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2、饮酒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3、饮酒其三

道丧向千载,人人惜其情。

有酒不肯饮,但顾世间名。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

一生复能几,倏如流电惊。

鼎鼎百年内,持此欲何成!

4、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5、饮酒其五(见上)

6、饮酒其六

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

三季多此事,达士似不尔。

咄咄俗中愚,且当从黄绮。

7、饮酒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聊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8、饮酒其八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9、饮酒其九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

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褛褴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10、饮酒其十

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

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

此行谁使然?

似为饥所驱。

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

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

为何王安石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为千古第一语

陶渊明与王安石都是江西人。陶渊明是我的家乡江西省彭泽县的县令,被王安石夸赞的那句诗出自他的组诗《饮酒》(五),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传颂最为广泛的诗句之一。

【陶渊明的两件大事】

先说陶渊明的两件大事,他是东晋大诗人,他的一生中有两件事影响深远。一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他不想接待来彭泽检查工作的阿谀奉承、不学无术还花天酒地的上司,因而把官印挂在屋梁上,辞官不做,到距离彭泽县100公里左右的庐山(诗中所说的南山)隐居。那一年他41岁,担任彭泽县令仅仅80多天。其实,在这之前他早已萌生去职的念头。二是他开创了田园诗派,给东晋充满玄学和教化意味的诗歌带来一股清流,让人耳目一新。他的代表作便是《饮酒》(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诗歌和处世思想,至今仍能对我们的生活有帮助。我们身处现实生活,时常为不得已的烦恼所困,只要内心远离了名利和物质,远离世俗和厌恶的圈子,不与他们争斗,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宁静起来。

【王安石的失意与爱菊】

再回到王安石为何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句。除了陶渊明的那句诗写得确实好之外,还与王安石的生活经历和喜好有关。

其一,生活经历。王安石在评价陶渊明诗句时,正和陶渊明有着相似的政治经历。彼时,王安石因变法失败第二次被罢免宰相,对朝廷非常失望,对政治生活心灰意冷,最终他选择了退隐江宁(今南京辖区),从此远离江湖,不问政事。

其二,喜好。同为诗人的王安石也喜欢菊花,并创作过至少6首菊花的诗,所以他很自然地就关注到陶渊明关于菊花的名作。而且,他与同在朝廷为官的好友——大文豪苏轼还因菊花诗闹过矛盾,最后以苏轼“负荆请罪”了结。

【两大文豪菊花之结】

王安石和苏轼两人是好友,但王安石身为宰相地位更高。一次,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苏轼见到书案上有首没作完的诗。当他看到“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的诗句后笑了,菊花从来都是枯萎在枝头上的,怎么会落得满地都是呢?性情豪爽的苏东坡不假思索地拿起笔,在诗后续了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以嘲讽王安石缺乏生活经历。

王安石回来见到苏轼的诗句后不悦,之后借机把他贬到湖北省黄冈市。被贬后,苏轼在秋天的黄冈真的见到的了满地散落的菊花,这才知道自己讥讽错了王安石。后来他专门赴京给王安石道歉。

【理解写作背景的重要性】

所以,作家和诗人作品的诞生以及作品风格的形成,都离不开诗人所处的政治和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人生经历。我们在阅读作品时,先了解到这些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主张和艺术追求等。(南风)

「注:如需转载,请事先告知,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关注我,获取更多精彩内容。」

怎样才能达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境界

首先你要有足够的才学和自我认知,让自己对自己充满很大的自信和期望。

然后再在生活中和事业上经历足够的打击和挫折,消耗到没有力气再去努力。但还有足够的社会支持,让自己活下来。

这个时候你就想怎么在这个境遇中保持一个平衡。

退隐田园、与世无争,才变成一个选项。

一个能让自己活下来,活得安心的无奈的选项。

事物的能量是阴阳平衡的。

也许我们看起来很美好的事物,他的内里都充斥着足够的悲凉与无奈。

而让我们嫌恶和排斥的事物,也许你对他的理解还不充分。

如何评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为何有人说其是“无我之境”

野渡回答:我认这是两句千古绝唱诗,它创造了“三绝”的艺术境界

第一绝:意境绝

意境绝集中体现在三点。

一是淡泊。淡泊什么?首先是淡泊名利,所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次是淡泊红尘,所以心远地自偏。

二是悠闲。悠闲什么?首先是悠闲地采菊。其次是悠闲的南山。再次是悠然地看见。一付漫不经心的模样,一付悠然自得的心情,一幅恬静优美的画面,悠闲舒适的意境,飘然纸上。

三是忘我。我是谁?我是南山!南山是谁?南山是我!南山的脱俗、宁静、超然,不就是诗人内心的外化?

因此,诗句描写的意境,前无古人。此是第一绝。

第二绝:用字用词绝

首先是“见”字用得绝。唯有“见”字才能写出偶然之意,唯有“见”字才能体现悠然之心,唯有“见”

字才能表现忘我之境。如果用“望”字,则大煞风景。因“望”字的主观意识太浓。

其次是“菊花”、“南山”、“悠然”等词的组合运用绝。“菊花”高雅,“南山”脱俗,“悠然”恬静,共同构成了一幅超然物外的优美画面,少一词,则功力尽失矣!

第三绝:审美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诗,很好地体现了诗歌创作中的“无我之境”的文学审美观。什么是无我?所谓无我,就是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在此种境界中,读者感受不到主体的存在,或者参与,似乎只是为描写而描写,物我相通,化人物中,而最终达到的是物我相融、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因此,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对这两句话诗的审美意境推崇备至,认为达到了“无我”之境的审美巅峰。此是第三绝。

总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诗,在意境塑造、用字用词及文学审美上,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以上三方面的分析,纯属个人体会,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