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易序、薪火相传。东北师范大学自1946年建校以来,历经栉风沐雨,伴随共和国一同成长七十余载,培养了一大批名留典则的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一大批治国兴业的杏坛赤子、科技精英、人民公仆和商海俊杰,他们在广阔的天地间书写着东师精神和“四实品格”。我国著名音乐家吕远正是其中之一。70多年笔耕不辍,吕远奉献出了1000多首歌曲,约100部歌剧、舞台剧和影视音乐,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经典。如今已90多岁高龄的吕远仍在坚持创作。本期推送,让我们一起聆听吕远的故事。
吕远,东北师范大学1950级音乐系校友,《东北师范大学校歌》曲作者,著名音乐家,代表作有《克拉玛依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祖国明天多美好》《八月十五月儿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愿做蝴蝶比翼飞》《泉水叮咚响》《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牡丹之歌》《我们的明天比蜜甜》《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
矢志不渝,用乐谱描绘祖国山河
吕远曾在小学二年级时得到一个口琴,在口琴簧片的音阶中,他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从此走进了音乐世界。后来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系的求学生涯,又令吕远系统掌握了音乐知识以及革命文艺理论,从而奠定了他的音乐观和创作观。
1954年,吕远前往中央建政文工团做创作员,为表现新中国建设战线的感人事迹而创作。在风雨和尘土中,他创作出了《建设者之歌》《走上这高高的兴安岭》《再见吧,第八个故乡》等经典作品。
图源:北广人物周刊
吕远作品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如果说前期作品是为“百废待兴、方兴未艾、朝气蓬勃”的建设时代推波助澜,那么调到海军之后他更是跑遍祖国万里海江,采访无数英雄人物先后创作了《雷锋的一件小事》《人民海军之歌》等大量反映军旅题材的作品。改革开放后,顺应时代要求,吕远用了20多年时间专注于国际间艺术交流工作,他用一支笔,一腔对祖国的挚爱,担负起了国际交流使者的重任。《北国之春》《世界之爱》等作品都是在这个背景下应运而生。
展开全文
图源:央视文艺
吕远一生铸就了很多经典,也因此斩获多个音乐类奖项。他用数十年的时间,用海量的音乐作品贯穿了一个让人心潮澎湃的主题——民族主义、爱国主义。2021年底,央视《歌声嘹亮》为纪念吕远从事音乐创作70周年策划了专题节目,让全国观众再次认识了这位心系祖国、初心不改的艺术家。
心系东师,将母校血脉融入创作
吕远认为,大学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起点,同时也是各种观念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课程体系的设计,人生观的引导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回忆起在东北师大的日子,吕远感慨万千。他说:在东北师范大学这四年教育中,有两个方面对他影响颇深。第一是浓郁的文艺思想,当时东北师大主要强调的音乐教学方向是“向民间学习”,没有师资就请艺人走进课堂,几年里相继开设了二人转、评剧,传统乐器等多门课程体系,并对民族音乐理论体系及中国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二是民族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吕远一生坚持“民族性”的创作风格就源于此。学校一直保持的艺术的民族性,以及开设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史等课程,也为吕远文艺理论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一所革命传统与科学精神并行的大学,东北师大奠定了我一生的走向,是我创作源泉的泉眼。”吕远说。
图源:北广人物周刊
“诗歌与音乐属于人民,我是一滴水,反映人间的阳光。”如今已年过九旬的吕远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近两年仍有新作问世,“我虽然自己年事已高,但依然希望能利用晚年时间再为国家创作一些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
素材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官微、京报网、北广人物周刊、央视文艺、光明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